浅谈人类生态观的演进与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10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Oct.,2003第26卷 第5期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Vol.26 No.5浅谈人类生态观的演进与可持续发展

李素清,张金屯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观;演进;可持续发展

摘 要:文章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模式和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及其深层原因的分析,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态观的重大进步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同时,文章针对可持续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观点。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3)05-0123-04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莫过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的确,“生态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意识形态,在“生存”这一基本层面上把人类的共同命运联系在一起[1]。地球是孕育人类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家园。这原本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人类却是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之后才开始深刻醒悟到这一点,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生存还是毁灭?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人类如何构建一种新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模式,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 人与自然的历史模式

(一)被动适应自然

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和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所知有限。在神权论思想的束缚下,人们相信世界为“神”所创造,对自然规律一无所知。人们面对广漠而变幻的自然界,充满了无知与恐惧。自然可随时随地使人类丧失其存在的可能,而人类只能被动地顺应自然,完全依赖自然而生存。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附属”关系,即人是自然的奴隶。

(二)利用与顺应自然

到了农业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摆脱了神权论思想的束缚,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对自然的干预酿成了人类历史上难以挽回的损失与一幕幕悲剧,如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的湮灭等等,不胜枚举。但

总的来看,这时人类对自然的改变尚未超出其容量,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维持着大体的平衡。这一阶段,人类强调的不是与自然的对立,而是与自然的协调与适应,如老子、庄子所强调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这种关系的生动写照。

(三)征服与统治自然

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科技与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在加快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产生了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行为哲学,人类在自然面前变得越来越神气,如培根“知识就是力量”,主张通过获得知识达到对自然的统治,笛卡儿宣称“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和所有者”等,这些机械论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将人类视为自然的“主人”,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利用。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水土流水、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面对工业化引起的环境公害肆虐,各国学者、政治家和公众逐渐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开展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讨论、再认识。

(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人类不过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成员,与其他物种一样是自然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是平等的,虽然人类具有智慧,可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但这并不等于说人类优于其他生物,可以

收稿日期:2003-07-30

作者简介:李素清(1963-),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生态学。

321

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主宰,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自然。如著名生态学家莱奥波德(A.Leopold)在《大地伦理学》一书中指出的:“大地伦理学改变人类的地位,从他是大地———社会的征服者转变到他是其中的普遍一员和公民。这意味着人类应当尊重他的生物同伴而且也以同样的态度尊重大地社会。”“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懂得(我希望懂得),征服者的任务是最终征服自然。”人类只有改变征服和统治自然的对立关系模式,重建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模式,自觉地将自己视为自然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保住人类的生存根基。[2]否则,过分地夸大人类自然的能力与作用,对自然为所欲为的行为后果,必将导致人类走向生存危机。目前,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就是自然对人类无情报复的具体体现。

二 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及其深层原因

(一)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

从工业革命开始至今200多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爆炸、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等这些困扰人类的问题日趋严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目前,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上,全球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包括:(1)人口剧增。世界人口在20世纪初为16亿,而1999年已达60亿。目前,全球人口正以每年近一个亿的幅度增长,呈“人口爆炸”势头。[3]人口的飞速膨胀,意味着对多种资源如食物、水、矿产资源以及各种用途的空间等需求量的相应增大,这必然给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带来巨大压力。(2)资源枯竭。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惊人浪费,使全球资源已趋于枯竭。目前,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衰竭、森林面积急剧减少、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食物短缺等,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难以维系。(3)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粗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气候变暖、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尖锐。

面对上述工业化带来的种种始料不及的恶果,人类已清醒地意识到现存的生态危机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决策和失误造成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曾引以为自豪的工业文明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在生态危机成为人类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即可持续发展观。

(二)生态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

1.传统的生育观念

传统的生育观念,导致人类自身生产的无节制和指数化增长,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所在。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使地球越来越不堪重负。据估计,从公元元年到18世纪末,地球平均约350年增加1亿人。19世纪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平均约10年增加1亿人,而20世纪人口增加速度惊人,平均不足5年增加

1亿人。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人,并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100亿。要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使本已脆弱的地球生态系统将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2.违背生态规律的经济膨胀发展模式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口剧增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张,但在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指导下,人们陶醉于经济指数化增长的喜悦中。由于缺乏生态意识、超越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和破坏,使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尖锐,最终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崩溃的边缘。生态危机的产生,其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因为,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生态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废弃物的排放不能超过环境的最大阈限。并且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需要时间,一旦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相当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逆转的。此外,每个社会、每个国家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荣而奋斗,很少考虑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这种只顾自己而不管他人的自私行为,也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3.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导致生态危机的两大原因:一是“市场失灵”,即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根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一系列理想假设条件下,是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性、生态环境资源市场不完善和生态环境资源的外部性等原因,使这些理想假设条件往往无法满足,市场机制就不可能有效配置生态环境资源,这必然导致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二是“政府失灵”,即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的“政府失灵”。由于政府的一系列环境政策、制度不完善或存在缺陷,不能有效遏制污染物排放和规范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矫正“市场失灵”,而在某种程度上加重“市场失灵”,因而无法有效地配置生态环境资源。因此,彻底摆脱生态危机的关键是必须选择新的发展模式,即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 人类生态观的演进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作为一种新的人类生态观,它为人类摆脱生存困境指出了一条明智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社会生态学的思想,对人类走出当前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目前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赞同与响应。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相依存,要求人与自然之间既要竞争,又要协同,即在不破坏自然界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向自然界适量索取自然资源,而同时又不或尽量少的向自然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废弃物。它是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和协调人

4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