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第14课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14课《穷人》优质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14课《穷人》优质教案

《穷人》教案【教材解读】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二篇,单元主题是“小说的魅力”,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穷人》这篇小说营造了虽然困苦却很温馨的环境,展现了扣人心弦的情节,刻画了真实善良的“穷人”的形象。

文中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她矛盾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同情人的品质。

小说着力描绘她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她宁可受苦也要收养孤儿的决心。

这种关键时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让人物更加真实、真诚,使桑娜这个穷苦人物身上闪耀着高贵、纯洁的光辉!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显示出他率直、乐于助人的品质。

渔夫从一开始征求桑娜的意见到最后催促桑娜去抱孩子,写出了他和桑娜一样善良纯朴。

此外,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

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景,也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文中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这几个字是全文环境描写中最耐人寻味的。

在深入理解人物内心之后,再看“温暖而舒适”,是因为人情的温暖和心灵的高贵。

借用文中的插图来为环境描写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借助环境、心理活动的两组词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环境描写,初步感受桑娜的勤劳、体贴丈夫的人物形象。

3.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借助省略号、问号、感叹号等,有感情地读出桑娜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并体会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抚养孤儿的高尚品质。

4.抓住人物对话,体会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抚养孤儿的人物形象。

5.对比桑娜的心理变化曲线和渔夫的心理变化曲线,引导学生体会渔夫和桑娜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体现的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了解作者师:同学们,通过读小说《桥》,我们感动于老支书的高尚品质,也初步领略了小说的魅力。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小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师:通过《桥》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物是小说最为关键的要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 《穷人》教案含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 《穷人》教案含反思

第14课《穷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理解“穷人”的象征意义。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课文,增强对穷人的关注和尊重,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穷人”的象征意义,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难点: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对“穷人”的看法和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激发他们对穷人的关注和认识,为后续课文的讲解做好铺垫。

2. 呈现:通过PPT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同时,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扫清阅读障碍。

3. 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对“穷人”的象征意义的阐述,让学生理解“穷人”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身份,更是一种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的象征。

同时,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社会关怀和人性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谈一谈对“穷人”的看法和认识。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归纳: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进行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讲授法、互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2. 使用PPT展示课文内容、相关图片和时代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3. 配合板书,将讲解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针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造句、连线等练习,巩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思考题,如“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会如何面对贫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撰写小论文或进行口头演讲。

3. 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小论文或口头演讲的质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4 穷人》名师公开课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4 穷人》名师公开课教案

14穷 人教学目标1.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能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形象,并体味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根据提供的语境,结合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物对话、心理活动和环境描写来体味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并体味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根据提供的语境,结合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还原对话场景,补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策略会写字词学生以自主识字为主。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发现自己的不足,匡助他人改正错误。

采用多种形式检测识字结果,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重点强调:“澎、湃、淋、掀”这几个字,右半部份也是一个摆布结构的合体字,书写时注意要把右半部份写紧凑;“嘿、唉、嘛”这三个字都是口字旁,口字旁书写时要偏上一些,而且要窄一点儿、小一点儿。

朗读指导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家庭生活环境能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画面感,教学时,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小说中的“穷人”生存的艰难。

在环境描写部份,要匡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沉重、紧张的感情基调。

在人物内心独白和自言自语的部份,朗读时需注意节奏的变化。

桑娜与丈夫的对话是重中之重,朗读时要体现人物的性格和不同场合的心情。

阅读理解教学时,可以先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根据人物身份和关系,概述故事情节,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以“穷人”的生活环境为话题,探索人物善行暗地里的心理和言行。

探索环境描写的时候,可以先指导学生环绕桑娜这个人物,联系上下文梳理出小屋的环境、桑娜的沉思和探望西蒙三个层次,整体感知人物的生活状况和勤劳、善良的形象。

而后,紧扣描写人物心理和对话的语句,深入体味桑娜和渔夫身上的人性之美。

最后,设置话题重新定义“穷人”,从人物所处的环境和人物的行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发现:穷人,不穷!积累运用1.学习、总结省略号的用法,便于运用到习作中。

14《穷人》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4《穷人》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4《穷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和积累本课的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依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学会评价他们。

【教学重点】1. 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进一步领会文章主旨。

2. 理解和评价桑娜和渔夫。

【教学难点】1. 依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想象进一步丰富课文内容,再现渔夫和桑娜的真实想法,进一步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2. 能真实评价桑娜和渔夫。

【教学过程】一、交流搜集资料,设疑导入1. 汇报作者及作品相关资料。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教师可作以下简要介绍:版权所有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

出身贵族家庭,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法律与东方语言文字,1845年考入圣彼得堡大学文科院。

1852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他创作的卓越成就,被果戈理称为“俄罗斯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他写的《穷人》。

(板书:穷人)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穷人》这部作品的资料,教师可作以下简要介绍:《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的一篇小说,当时正是俄国历史上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而当时的统治者也视劳动人民为仇敌。

托尔斯泰对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则充满了憎恨的感情。

著名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请大家在课后阅读《穷人》这部作品,全面了解其写作背景。

2. 设疑导入。

教师谈话导入新课:昨天我们通过初读课文《穷人》,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交流后教师设疑:这样一件事情是怎样写出来的呢?作者又是怎样评价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深入学习课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
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译者杨棣。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教案
第1 页共11 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14穷人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14穷人

14 穷人板块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师:同学们好,当你穿上崭新闪亮的衣服时,当你在宴席中享受丰盛的大餐时,当你在亲人的包围中感受着无比的幸福时,你可曾想到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穷人?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用他质朴的语言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苦生活。

今天,让我们跟随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走进《穷人》的世界,体验人物的生活,感受人物的心灵。

(板书课题:穷人)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吧!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作品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生自由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请同学们大声读一读。

汹 涌 澎 湃 熄 掀 困 唉 淋l ín嘿 糟 嘛 皱zh òu勺sh áo师:这里有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同学们要注意一下:“淋”的声母是边音,“皱”“勺”是翘舌音。

(指名读生字)掌握了生字,我们再来看一看下面这些词语。

渔夫 汹涌澎湃 风暴 轰鸣 心惊肉跳 沉思 抱怨 倾听 探望 照顾 困难 阴冷 自作自受 湿淋淋 渔网 糟糕 忧虑 后脑勺师:这些词语中,“抱怨”“忧虑”是描写心理状态的。

其中“抱怨”是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文中指桑娜因屋外的恶劣环境而心中特别不安。

(指名读词语) 师:请同学们注意下面的句子中带点词的读音及意义。

(指名读)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师:“潮、湿”二字偏旁相同,都是翘舌音;“又潮湿又阴冷”写出了西蒙家的艰难贫苦。

2.把握主要内容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4 穷人》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4 穷人》教案

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 14 课《穷人》一、单元解读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编了中外不同作家各具特色的三篇小说,这些小说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

《桥》塑造了一位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时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夫妇善良、美好的心灵,《在柏林》则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的残酷现实。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穷人》课后习题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内容,从对话和心理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再启发学生思考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文本解读《穷人》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刚刚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仍本能地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可贵品质。

他们在生存困境面前的一个善举、一个信念,让人动容,彰显出人性之美。

课文共 27 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写了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桑娜在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第二部分(第 3-11 自然段) 写了桑娜去探望邻居西蒙,却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两个孤儿;第三部分(第 12~ 27 自然段) 写了渔夫归来,得知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景,也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从对桑娜家和邻居西蒙家的环境描写中,让人深刻感受到渔民生活的窘迫。

如,丈夫在恶劣天气下出海打鱼,孩子一年四季没有鞋穿,菜只有鱼,西蒙家潮湿又阴冷,睡的是稻草铺……这样层层推进的环境描写,铺垫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背景。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预设:学生就初步印象来谈,不要求详细、深入,可从篇幅、结尾或读后的感觉来谈。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课前导语,了解相关背景。(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战中的柏林1940年至1942年,柏林还是比较繁华的都市,偶尔会遭到零星轰炸。这归功于德国空军提供的保护伞。1942年后期至1944年,由于东线战场的恶化,大量的防空部队和战斗机联队被调到前线。加上盟军的空袭力度逐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只有一个地球
2013年10月21日周五总第26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能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抓重点,写批注。

教学难点:
能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入教学。

1、欣赏图片。

2、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

3、小结引入课题: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晶莹的球体,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地球。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生起读课题。

二、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字意,交流沟通,
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三、读课文,思考问题: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人类无法移居)
2、课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在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四、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2、播放短片:明确——除地球之外,我们别无去处。

五、升华情感:
1、出示世界生态环境现状:
23%的耕地面积严重退化,50%的江河水流量减少或被严重污染;25%的哺乳动物、12%的鸟类濒临灭绝;四分之一的人类所患疾病与环境恶化有关;三分之一的土地面临沙漠化,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80个国家严重缺水。

2、情感拓展:从上述数据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今后,你准备怎样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呢?
3、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

向学生渗透法制教育。

六、小结: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把自己的的体会写下来。

板书设计:
美丽、可亲
13、只有一个地球渺小(保护生态环境)
资源有限(造福子孙后代)
人类无法移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