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择校问题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9A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9A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内容摘要:我校一所农村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总数的90%,这些学生面对陌生环境,自我封闭,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自我放任,普遍学习成绩低下,没有自信心。

本文从学生的现状着手,查找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给出了针对性解决办法,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策略一、现状及研究意义我校一共有300多名学生,而这些学生当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到了90%。

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幼小的心灵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学业的挫折,特别是心理方面,有的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自卑、紧张、困惑、迷茫、厌世、自闭、逆反等不良心理。

这些学生学习习惯和知识基础上的差距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压力,迫切需要教师和管理人员从多个层面关注并提出解决办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面对陌生环境,自我封闭“破旧油亮的外套,黑乎乎的小手和脖子,怯生生的眼神。

”很多这样带着“乡土味”的孩子,他们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乍看上去与班级中其他同学格格不入,然而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成为班级当中特殊的群体,可以说他们是在一种完全不熟悉的环境里生活,这对这些幼小的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所以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他们往往会以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来抵制各种外界干扰,面对这样一种环境,甚至会感到自卑。

(二)缺乏正确教育,自我放任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这句话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

然而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不重视孩子的学习,缺少基本的教育方法,有一部分的外来务工子女的养成习惯需要加强。

(三)学习成绩低下,缺乏自信心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相当数量的学生是中途从原籍转学至此的。

他们很少有人受过较正规的学前教育,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给了其他同龄孩子,所以他们学习基础差,转学后要跟上学习进度暂时比较困难,没有自信。

三、问题的原因(一)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乡镇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兰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企业用工量大幅增加,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七里河区外来流动人员高度密集,随之带来的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就学与教育问题。

农村外来务工子女虽然在全体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但绝对数并不少,且分布于各个年级、各个班级之中,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到良好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是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1.缺失关爱,情感孤寂。

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职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与孩子的交流较少,对农村外来务工子女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情感孤寂成为“外来务工子女”最大问题。

对于一些儿童来说,父母成了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外来务工子女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自制力较弱,自主、自理能力差,生活中受委屈无处倾诉,逃学上网玩游戏等现象十分普遍,在网络中寻求情感生活,其人格更容易成为攻击性较强或偏于抑郁,普遍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

2、家庭教育缺失。

谋生的忙碌,使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几乎无暇教育子女。

大多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从事的工作往往时间长、强度大,没有节假日,以至于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

而且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认为送孩子上学,家长只需给孩子交学费就行,其他事情都交给学校和老师。

于是,有的孩子就钻空子,以家里有事或生病为由,迟到、早退或者旷课。

班里有一位姓郭的学生,家长是跑货运的进城务工人员,整天奔波于全国各地。

孩子虽然在校表现尚可,但放学后喜欢呼朋唤友、聚众斗殴。

家长对此一无所知,老师去家访,找不到人;打电话,还是找不着人。

最终这孩子因参与群殴,触犯了法律。

作为老师,对于家庭教育缺失的后果,是清楚的,但问题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3.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许多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较差,衣着不整洁,语言相鲁,出口成“脏”,有的性格暴躁,对于我校各个级段的养成教育要求做得不够好,乱扔、乱抛的不卫生行为在他们身上出现的概率较高,有的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习惯也较差:课前很少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不能及时完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1. 简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为解决这一问题,制定并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有关该制度和措施的详细介绍:2. 政策支持2.1 学校配套规划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需求,政府部门将制定学校配套规划,确保足够的学位和学校设施供其子女使用。

2.2 招生政策优化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招生政策将予以优化,降低入学难度,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入学。

3. 入学条件和程序3.1 入学条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须符合当地教育部门规定的入学条件,如年龄、户口等方面的要求。

3.2 入学程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需按照当地教育部门规定的入学程序进行报名、面试等相关环节。

4. 学校管理4.1 学生安排学校将合理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生人数,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

4.2 教师培训学校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点的了解和教育方法的熟练程度,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

5. 家长参与为了更好地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和家校联络。

学校将定期举办家长会、家访等形式的交流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6. 评估和改进为了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的有效性,学校将定期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

结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对于促进他们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和学校应共同努力,加强政策支持和学校管理,鼓励家长参与,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务工人员子女论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论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案例分析

务工人员子女论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论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案例分析

务工人员子女论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论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案例分析〔关键词〕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案例;鼓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日趋增多,这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动力,但同时相当数量的适龄儿童数量呈不断增长的态势。

来兰州务工的人们大多举家迁移,家长纷纷让子女来兰州上学,这给原本校舍比较紧张的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更为严峻的考验。

2010年,我校学生总数为1015人,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有469人,约占总人数的46%。

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正规的教育,不重视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导致他们不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因此,如何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成为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我班有学生54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人,作为班主任老师,我对这些孩子进行调查,这些学生大多数居住环境及家庭教育相对较差,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明显差于本地学生。

要将这些孩子培养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祖国的未来,小学教育任重道远。

案例一:班里有个叫刘元元的孩子,一直让我很头疼,他有打架、骂人、上课偷吃零食、不完成作业等现象。

我尝试很多办法教育他,谈心,严厉批评,都没有什么明显效果。

我尝试和他的家长交流,他的爸妈都是出租车司机,根本没时间管他,经过几次谈话,感觉到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表示无能为力,基本已经放弃。

我意识到,家庭、学校、老师和同学对他的排斥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一个对自己不报希望,心里没有爱的孩子,又能期望他有什么表现呢?我抛弃了自己先前对他的所有认识和评价,开始关注他,重新了解他。

上完数学课,刘元元收拾好文具后,看到地上有纸屑,拾了起来。

我立刻表扬他,只要他的一点点进步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刘元元上课偷吃零食、不完成作业的现象没有了,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竟然考了95分。

表扬比批评效果更好,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得到尊重,建立信心。

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其中不乏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及其子女。

这使得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问题分析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我国,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较大差距。

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往往因为户籍、地域等原因,难以享受到与当地户籍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

2.入学难、升学难由于受户籍制度的限制,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入学存在一定的难度。

即使勉强入学,他们在升学、参加各类考试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3.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的学校,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有的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学生们的教育需求。

4.家庭教育困境外来流动人口家庭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缺乏家庭关爱和指导。

二、对策建议1.改革教育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政府部门应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着力解决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问题。

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教育领域,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2.完善户籍制度,保障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权益废除户籍制度对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限制,实行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政策。

同时,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机会。

3.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确保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4.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外来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问题,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

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5.落实政策,关爱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关注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生活、学习状况,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关爱和帮助。

[城关区,兰州市,教育现状]兰州市城关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城关区,兰州市,教育现状]兰州市城关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兰州市城关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富余的劳动力正越来越多的涌入城市。

兰州市近年来呈跨越式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也需要更多的建设者来建设这座城市。

近几年,兰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增长迅速,他们在为兰州市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同时有很多问题困扰着他们。

其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兰州市城关区是兰州市的中心城区,经济基础好,城市化水平高,此类问题尤为突出。

现对兰州市城关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更好的保证他们平等的接受优质的教育。

关键词:兰州市城关区;随迁子女;教育现状;对策一、兰州市城关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存在的问题(一)随迁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外来务工人员想要安心在城市里挣钱工作,就必须把随迁子女安排好学校让其在城里上学。

但是,随迁子女想要在所在区域上学,则有一定的困难。

现在城关区的学校接收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按照市教育局出台的《兰州市中小学招生工作“十不准”》规定及城关区教育局相关要求,要求外来务工子女报名就学时必须“四证”(户口簿、居住证、房屋租赁合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齐全。

有的随迁子女家长即使证件齐全也无法保证其子女能进到满意的学校,甚至要花钱托人找关系才能勉强入学。

笔者采访过的一位来兰打工的出租车司机,他坦言在让子女就学时尽管证件齐全还是花了一万余元用于找关系的费用。

这钱相当于他的两三个月的收入。

尽管现在,他的儿子已经上了一年多了,但说起这事还是显得相当的无奈。

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则在兰州举目无亲,没有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他们只能通过正规渠道解决子女就学问题,如果子女在所居住的附近没有能接收的学校,只有去教育局进行登记,教育局按照相对就近原则,同时结合城关区各校的实际班额,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这样很难进入各方面比较好的学校。

(二)随迁子女频繁转学,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带来很大的难题。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外来务⼯⼦⼥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外来务⼯⼦⼥的教育问题及对策我们学校地处道外区的⼩商业圈,学校的⼤部分学校是外来务⼯⼦⼥。

只有少部分是当地家庭的孩⼦。

这外来务⼦⼥的教育问题,在我校体现的⽐较突出。

应如何有针对性的对这些孩⼦进⾏教育才能有效呢?这已是摆在我们⾯前⽐较棘⼿的问题了。

⾸先,我们要了解这些孩⼦的共性特点,才可能有适当的教育⽅法和策略。

⼀、外地务⼯⼦⼥学习和⼼理⽅⾯存在问题(⼀)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1、学习基础差。

在外来务⼯⼈员⼦⼥中,相当数量的学⽣是中途从原籍转学来的。

他们很少有⼈受过较正规的学前教育,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给了其他同龄孩⼦,⽽农村的基础教育⼜相对来说⽐城市要差⼀些,所以他们学习基础差,转学后要跟上学习进度暂时⽐较困难。

有些孩⼦从⼩学⼀年级开始就在城市学校上学,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有相当⼀部分是在较薄弱的私⽴学校上学,后来⼜转到公办学校上学的,因⽗母⼯作地的变迁⽽多次转学。

加上⽗母常常忙于⽣计,很少会有时间辅导孩⼦的学习。

所以,这些孩⼦的基础也是很薄弱的。

2、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差。

良好的学习习惯越早养成越好,但是外来务⼯⼈员,常因为⼯作的不稳定及⼯作繁忙⽽没时间关注孩⼦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单单是靠学校⽼师⼀⽅⾯对这些孩⼦的教育,是很难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

坏的学习习惯⼀旦养成,再要纠正,⽐较困难。

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因学习差⽽导致的连锁反应。

由于在学习上长期得不到肯定,没有成功感,使他们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

要取得⼀样的学习成果,他们往往要付出⽐别⼈多⼏倍的努⼒,这使得他们没能在学校中找到快乐感,久⽽⼉之,他们变得不再愿意努⼒学习。

(⼆)⼼理上的问题1、⾃卑⼼理。

外来务⼯⼈员为了⽣存,多是⽂化素质较低,从事的多是本地区最底层的艰苦劳动。

据我了解,我的班上四⼗多⼈,只有⼗来个是本地家庭的孩⼦,⼤多是来进城务⼯共员的孩⼦,他们的⽗母从事的多是收⼊低、⼯作量⼤、⼯作时间长的⼯作。

他们普遍都还⽣活得⽐较艰难,这些孩⼦在与本地孩⼦的交往中,由攀⽐⽽产⽣的失落感,是不可避免的。

关于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的相关分析

关于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的相关分析

关于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的相关分析外来务工子女指的是跟随父母外出打工,迁徙至外地的农民工家庭子女。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外来务工子女问题日益突出。

他们面临着就学难、适应难、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为此,需要进行相关的分析。

首先,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问题存在就学难的困扰。

由于父母在外地打工,他们必须留在农村或寄居在亲戚家中,与家庭相隔甚远。

这给外来务工子女的就学带来困难。

他们可能无法及时得到学校录取的信息,错过了报名时间;也有的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招生存在歧视。

缺少监督,加之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导致不少外来务工子女不能顺利上学。

其次,外来务工子女面临适应难的问题。

农村和城市的差异巨大,从生活方式到文化习惯都存在差异。

对于外来务工子女来说,他们需要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氛围,适应城市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然而,因为常年在农村生活,他们对城市文化接触较少,对学习的适应度也相对较低。

同时,城市学校的教学内容较农村学校更为复杂和深入,给他们带来了学习上的困难。

此外,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问题的重要方面。

城市的教育设施、教育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等方面的投入相对较高,而农村则相对较低。

这导致城市学校的教育质量较高,而农村学校落后于城市。

由于外来务工子女大多在农村学校就读,所以他们只能接受相对较差的教育资源,这使得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竞争力相对较低。

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问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他们的教育状况。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关怀力度,加大对外来务工子女的资助力度。

政府可以在政策层面上出台优惠政策,帮助他们顺利入学,并提供相应的学费和生活费资助。

其次,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关注和照顾,出台特殊的教育方案,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比如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招生名额,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等。

同时,加强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和学校学习。

此外,建立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教育资源互通机制也是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兰州市外来 务工人员子女择校存在 的问题
据 统计 , 兰州 市 现 有 中小 学共 9 1 6所 , 在 校学 生 总
工 人员子 女入 学 。受 城 区人 口规划 和设 置 的影 响 , 流动
儿 童数 量 的与 日俱 增致使 城市 学校 班额 过大 , 课 堂 教学
数为 4 1 6 5 6 3 人, 义务教育阶段 的人 口覆盖率和小学学 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 1 0 0 %。2 0 0 7 年, 全市小学在校生 中的流动儿童有 2 6 6 0 7 人, 占学生总数的 l 1 . 0 6 %; 初中
在 的各种弊病和缺陷也 只是束手无策。适龄流动儿童 在学校的选择上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从而使外来
务工 人员 子女 的受 教育 出现 不公 平 。 1 . 1 学籍 管理 难度 加大 大 量 外来 务 工人 员 子 女 进 入 兰 州 市 中小 学 就 读 , 给城 市学 校 的学籍 管理 工作 带来 了巨大压 力 。据 了解 ,
进入城市 就读 , 其择校问题及产生 的社 会负面效应层 出不穷 。兰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择校 主要存在 的问题是 : 学籍管理 难度 加大 ; 课堂 教学 质量下降 ; 学区住房价格 高涨 ; 城乡教育差异 显著等 , 基于上述存 在问题 的原 因分析 , 提 出 了解决择校 问题 的对策与建议 : 调整人学 收费政 策 , 转变学 校办学理念 ; 提高 家长文化素质 , 减少 家 、 校教 育摩擦 ; 确保政府财政 投入 , 促进 教育均衡发展 ; 保证政策 落实到位 , 改变薄弱学校 现状 , 以此为统筹我 国城乡教育发展 , 促进社 会教育公平 , 提供理论
作者 简 介 : 赵 国军 ( 1 9 8 7 一 ) , 男, 汉族 , 甘肃武威人 , 在读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 : 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 。
41
管 理 科 学
手 段及 对 学生 的态 度 、 评 价等 方 面 出现 了 困难 , 并 亟 待
2 0 1 5 年( 第4 4 卷) 第2 期
解决 。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 使得教师的教学期望 值、 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大大降低 , 这对学生的学 习产生
势必给城市学校 的学籍管理工作增 添了负担和压力 ,
学 校在 辨别 学 生 的正 常 流动 与 择校 现 象 ,稳 定 学校 生 源 等 问题 上 的难 度 日益加 大 。
1 _ 2 课 堂教 学质 量下 降
动儿童健康成长等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 0 0 4年秋 季起 ,兰州 市城 区开 始 就近 招收 外来 务
阶段 的务 工子 女有 4 7 5 8 人, 占学生 总数 的 6 . 1 %。 可见 ,
及管理工作难以推进 , 学校教学质量明显下降。目前 , 兰 州市城关 区的学校班额在 6 0 人以上的学校数量约占全 区学校总数的 3 1 . 1 3 %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的激增
和学 校班额 的超 编 , 使 教师在 教学 进度 、 教学 方法 、 教学
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 1 1 . 5 6 %。受各种因素
的影 响 , 外来 务 工人 员 子 女进 入 城 市就 读 , 其 择 校 问题 及 产 生 的社 会 负面 效 应层 出不 穷 。本 论 述 通过 整 理 相
2 0 0 8 年秋 ,兰州市城关区某小学 的学生流动量达百余 人次 , 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 2 3 %。其中, 不少流动儿童
来, 择校现象在兰州市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广泛存在 , 外来务工人员在面对子女的教育和学 习问题 时普遍呈
现 出被动 、 甚 至退 缩 的 消极 姿 态 , 对 当前 学 校教 育 中存
质和精 神文明的认识 与追求也上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
与此 相 适应 , 外 来 务 工人 员 子 女 的教 育 问题 日渐 突 出 , 并成 为 社会 各界 普 遍关 注 的焦点 。近年 来 , 兰州 市 的外
是 在小 学 五 、 六 年级 才 转 入 兰州 市 城 区学 校就 读 【 1 】 。这
关文献资料 ,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 对兰州市外来务工人
员 子 女 的择 校 问题 及 其 原 因进 行 了较 为 深 入 的 剖 析 ,
这 对 于 减少 “ 择校” 的社会 影 响 , 解 决 择校 问题 , 促 进 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来务工人数持续增加 ,流动儿童数量不断增长 。2 0 1 0
年 ,甘 肃 省妇 联 和 教科 所 在 全省 范 围 内展 开 了对 流 动 儿 童 基 本 情 况 的调 查 , 结果 显 示 : 甘肃省 2 0 1 0年 的流 动 儿 童人 数 为 2 5万 , 其 中义 务 教育 阶 段 的 流动 儿 童约 1 7 9 6 7 5人 。 而 兰州 市 的流 动 儿童 人 数 约 4 . 0 6万 , 占全
些中小学在招生工作 中仍存在各种不规范现象 。2 0 0 8 年 4月 2 2日, 兰州市政府出台 了《 兰州市中小学招生
工作“ 十不 准 ” 》 , 要 求 各 县 区 教 育局 、 各 中小 学 加 强 重
视, 严 格遵 守 “ 十 不准 ” 的相关 规 定 , 做 到令 行 禁 止 。据
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 兰州市 ;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 择校 问题 ; 对策
随着我 国社会经济水平 的提高 ,城镇化与工业化
进 程 的 不 断加快 , 劳 动力 社 会需 求 与 日俱 增 , 人们 对 物
兰州 市 已成 为 甘肃省 流 动儿 童数 量最 多 的城市 l 1 】 。近年
2 0 1 5 年( 第4 4 卷) 第2 期
管 理 科 学
兰州市外来务工 人 员子女择校 问题及对策研 究
赵 国军 , 刘
( 西北师 范大学 教育学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要: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 问题 日渐 突出 , 并成 为社 会各界普遍关注 的焦点 , 受各种 因素 的影响 ,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