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发展演变分析
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与重点发展领域

第21卷第6期2006年6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Vol.21 No.6Jun.,2006文章编号:1001-8166(2006)06-0585-08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与重点发展领域*冯维波1,2(1.重庆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重庆400045;2.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摘要:首先从城市游憩空间的类型、结构、演化、评价、规划设计与游憩行为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今后应重点研究的若干方向和领域。
关键词: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重点领域;中国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目前,学术界对旅游、游憩、城市游憩空间等概念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笔者认为“游憩”主要是指居民在城市附近的户外休闲娱乐活动,也是城市的一项基本功能,游憩者(本城市居民)所享受的游憩设施一般是政府无偿投资的,具有非盈利性。
而“旅游”则是指游客(包括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抵达某一目的地的有过夜行为的出游活动,旅游设施一般是由开发商投资的,具有明显的盈利性。
当然游憩设施有时也供游客使用。
关于“城市游憩空间”的概念,笔者比较赞同秦学[1]的观点,即是由城市游憩物质空间和城市游憩行为空间耦合而成的空间体系,表现为游憩景观。
但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城市游憩空间的内涵,笔者认为,它是由城市游憩物质空间与城市游憩社会—经济空间耦合而成的空间体系,前者是外在表象和载体,后者是内在机制和动力,二者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关系和过程。
因此,本文基于这种理解,通过对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的评述,提出了今后应重点研究的若干方向和领域,希望推动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工作。
城市游憩空间的规划建设一直伴随着城市空间的发展,贯穿于城市建设的整个历史阶段。
在某种程度上,一部城市游憩空间的建设史就是一部城市空间的发展史。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演变

高中地理教学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迭代,为了更好的教育效果,师生们都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案例,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其中,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演变是一个很好的示例,本文将从概念定义、案例分析、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概念定义城市内部的空间演变,指的是城市内部的各种地理现象,例如城市用地的改变、人口分布的变化、交通系统的升级、产业聚集区的形成等等,都是城市空间演变的表现。
它们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部分,反映着城市的发展和变革。
二、案例分析1. 北京CBD的演变北京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与朝阳区的中心地带,是北京最繁华、最集中的商务区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CBD的发展经历了个阶段:起步发展期(1984-1994)、高速发展期(1995-2008)和成熟发展期(2009至今)。
在起步发展期,北京CBD主要是以国家部委为中心的政治文化机构、科研机构、传媒企业等为主,大型商业建筑较少,交通设施还未完善。
到了高速发展期,随着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北京CBD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商业地产建设大幅增长,都市雕塑“聚能100”、金融街、世贸天阶等高楼大厦逐渐崛起。
成熟发展期目前正在延续,北京CBD已成为国家的投资重点和政策支持重心,新的CBD城市规划正在出台,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香港的土地利用问题香港位于中国的南部沿海,是一个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城市。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香港政府在60年代时开始实施土地利用计划,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用途,其中住宅用地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香港的工业化程度较高,很多工厂建在市区内,这导致了城市的环境污染和生活质量下降。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香港政府开始实施土地再开发计划,将固定设施转换为住宅区并配备公园绿地等休闲设施,使得香港的城市环境得以改善。
三、教学效果通过对城市内部空间演变的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历史演变、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等知识。
《城市广场休闲游憩空间游憩涉入相关研究》范文

《城市广场休闲游憩空间游憩涉入相关研究》篇一一、引言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中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交通集散地,而是逐渐演变为集休闲、游憩、社交、文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城市广场的游憩涉入程度逐渐加深,对广场的空间布局、功能设置、环境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对城市广场休闲游憩空间游憩涉入的相关研究,对于提升广场的空间品质和满足人们的游憩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广场休闲游憩空间概述城市广场休闲游憩空间是指城市中为公众提供休闲、游憩、社交等活动的开放性空间。
其特点包括空间开放性、功能多样性、环境舒适性等。
广场的空间布局、设施配置、环境质量等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游憩涉入程度和游憩体验质量。
三、游憩涉入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游憩涉入是指人们在休闲游憩活动中对空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
游憩涉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空间布局、环境质量、设施配置、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等。
其中,空间布局和环境质量是影响游憩涉入的重要因素。
四、城市广场休闲游憩空间中游憩涉入的研究1. 空间布局与游憩涉入广场的空间布局应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合理划分空间功能,形成多样的活动区域。
例如,设置休息区、娱乐区、景观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游憩需求。
同时,应注重空间的开放性和可达性,方便人们参与游憩活动。
研究表明,合理的空间布局能提高人们的游憩涉入程度和游憩体验质量。
2. 环境质量与游憩涉入广场的环境质量包括自然环境、人工设施、文化氛围等方面。
优美的自然环境、舒适的设施配置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能提高人们的游憩涉入程度和满意度。
因此,应注重广场的环境建设和维护,提高广场的环境质量。
3. 设施配置与游憩涉入广场的设施配置应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包括休息设施、娱乐设施、服务设施等。
休息设施如座椅、亭子等,能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娱乐设施如雕塑、喷泉等,能丰富广场的景观;服务设施如公厕、餐饮等,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城市休闲空间的量化评价:以北京市主要城市公园为例

城市休闲空间的量化评价以北京市主要城市公园为例一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与城市公园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是城市居民休闲活动依托的主要场所,是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体现,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意义重大。
一个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形成是城市休闲文化在地域上的表示,是长久历史文化变迁的过程,也是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产业形态、就业和人口流动、大型赛事等多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世纪30年代,《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思想,70年代《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动态变化的系统,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城市规划理念的变迁对城市休闲空间的形成影响深远。
进入21世纪以来,一方面,城市人口聚集带来的空气污染、噪声、流行病等大城市病不断出现,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步行街区等休闲空间逐渐成为缓解城市病、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新选择。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升级,对城市绿色空间、公共文化空间、休闲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城市优质生活的向往推动了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理念的转变,花园城市、绿色城市、低碳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新的理念不断涌现,开启了城市建设的新阶段。
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人们越来越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更尊重城市休闲空间、文化空间的形成与演变规律。
城市生态环境和宜居指数成为打造城市品牌、构建城市软实力、形成强有力的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类型上看,城市休闲空间大致可以分为私人休闲空间、半公共休闲空间、公共休闲空间。
城市公园属于公共休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功能上看,城市公园对城市居民生活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见图1),城市公图1 城市公园在城市生活中的主要功能园通常是自然和人文结合的开放空间,还具有旅游休闲、教育科普、体育锻炼、人际交往、文化传播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更是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标志。
从国际大都市发展来看,著名的城市公园也成为城市的地标,例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法国巴黎的卢森堡花园、日本东京的上野公园以及我国北京的颐和园等。
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

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人类居住环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从最早的洞穴居住到如今的摩天大楼,人类的居住环境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过去的几千年里,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气候、地理、文化等都对人类的居住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人类常常选择居住在水源旁边,以便取水、农耕和交通。
随着农业时代的到来,人类开始定居并建立起了城市。
城市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和社交机会,也为人类的居住环境带来了许多改变。
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高楼大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让更多人能够在有限的土地上居住、工作和娱乐。
同时,城市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和社会压力等。
这些问题催生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如环保建筑、公共交通系统的改善和社区园林的规划。
未来,随着人类居住环境的不断进化,有许多趋势将愈加明显。
首先,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人类居住环境发展的主导理念。
人类将更加注重环境问题,推动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将更加普及,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同时,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创新将进一步改善建筑的能效性能,减少能源的浪费。
其次,智能科技将在人类居住环境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的居住空间将越来越智能化,智能家居设备将更加普及。
智能化的家居设备将能够与人类居民进行互动,并根据个人的需求进行自动调整。
从智能照明到智能家电,从智能安防到智能健康管理,智能科技将使人类的居住环境更加智能化、便捷化和舒适化。
此外,社区和公共空间的重要性也将日益突显。
社区作为人类居住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人们生活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社区将提供更多的休闲和娱乐设施,增加人们的社交活动。
公共空间的规划将更加注重人性化,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绿化和自然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及使用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及使用分析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集中活动的场所,不仅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城市形象和文化的体现。
如何建设和使用城市公共空间,成为一个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入手,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使用的问题。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供大众正常生活、休憩和交往等活动使用的场所,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绿地、步行街、市场等,是城市居民聚集交流的场所。
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规划和垃圾分类中有重要的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交通发展,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城市公共空间还可以带动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使用应该合理规划和利用,创造更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问题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人民群众的需求、城市规划、业主管理、政府投资等因素。
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需要进行统筹规划,以满足人们对公共空间需求的不断提升。
1.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到差别化的需求,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区域文化、历史和自然生态环境。
合理的规划建设可以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和居民生活感受。
2.公共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路灯、垃圾桶、座椅、休息亭、公厕等。
这些设施能有效地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价值和使用效率,增强居民使用公共空间的舒适感。
3.资金投入城市公共空间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建设和维护,尤其是一些大型公共空间的建设更需要独立的资金来源。
因此,必须要提高政府投入和社会投资的比例,确保能够实施满足人们需求的公共空间建设。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问题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会受到不同的社会因素影响,而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也会因个人或群体的不同而演变或改变。
如何合理研究和规范公共空间的使用,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城市小区公共空间的变化与意义

城市小区公共空间的变化与意义摘要:随着城市的扩张,越来越多的以商品房为主体的住宅区出现。
城市社区的内涵与分类都比以前更为复杂。
城市小区中的公共空间对小区的发育,社区的真正形成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小区居民的公共空间变化着手论述其重要性。
关键词:小区公共空间社区的内涵1 小区的主体变化:新住宅区的出现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偏低,城市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7%,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75%,发展中国家为37%,我国只有30.9%。
我国目前已有设市城市667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7个,50万至100万人口的大城市51个,20万至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16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363个,另外还有19000个建制镇。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当中城市化是无法抗拒的潮流。
随着城市的扩张,以商品房为主体的住宅区大量出现。
据国研网数据,2005年中国大陆商品房住宅的竣工面积达40004.5万平米。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住房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城镇越来越多的人告别了福利分房时代,住进了成片开发的新型住宅小区,成为拥有私有产权住房的业主。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城镇居民中私有产权住房的比例已达到45.2%。
“业主”这个词正演变为日益壮大的拥有房产的市民群体代名词。
这些住宅区构成了一部分城市人们生活的空间坐落,也成为城市的重要的基础结构。
这些住宅区的一切都关涉其中居民的方方面面,在很大程度中影响到其居民的生活质量。
齐美尔认为:当一群人的互动达到足够多时社会就形成了。
这些住宅区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假以时日会出现怎么样的变化与发展呢?城市决不只是一种与人类无关的外在物,也不只是住宅的组合;相反城市中包含头含人类的本质特性,它是人类的通泛表现形式,尤其是由空间分布特性而决定的人类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小区一词是由俄语Микрорайои一词直译而来。
在本文论述中,住宅区是个强调地理的概念,而小区除此之外更多的是指其中居民通过互动构建的关系,组织等。
武汉市公共休闲节点空间设计研究

■施 家 鑫 张璇
1 . 研究背景
了当前刻不容缓 的任务 ,目前武汉市 公共休闲空间大致表现 出以下几个问题 : 31 . 形态的单一性 武 汉休 闲空 间的形态过于单一 , 层次感不强 , 闲空间 休 仅仅是休闲空间 ,没有提供市 民进行特色活动的配套设施与 指引 ,没有相应规模的公共休 闲活动的集聚 ,无法提高附近 居 民的兴趣和积极性 ,居民对其光顾的频率相对较小 , 这样 既不能节约空间资源 ,又无法真正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32 .表现形式过于突兀 当前休闲空间的边界过于突兀 ,空间往往 由马路或者高 层建筑所隔。 3 设计的雷同性 . 3 现阶段全国同级别 的城市休闲空间雷同性明显 ,武汉也 不例外 , 闲空间或 以广场伴绿草 ,或以阶梯配高楼。武汉 休 本属荆楚之地 ,依江伴水 , 历史文化悠久 , 城市休 闲空间本 应 独具特色 ,但设计 师们却 往往忽 略了城市 地理环境 、历 史 、民族风情等的相结合 , 一味追求气势宏伟 , 量巨大 , 体 华而不实,呈现千城—面的势态。
21 .休闲空间节点的概念
休闲空间是指休闲活动所需要的场所 。作为休闲文化 的 物质载体 , 休闲精神是其深 刻的属性 , 体现城市内涵 , 文化 底蕴 , 景观特色是其基本的任务 。所 以,休闲娱乐节点空间 应具有鲜 明的主题和个性 ,它是以城市文化为背景 ,公共娱 乐活动为手段 , 使人们在游憩中了解城市解读城市 ,以当地 的风』习惯 , 谷 人文气氛活动来塑造自己鲜明的个, 性。 2 城市休 闲空间的发展 . 2 城市休闲性空间是城市 空间的一种 ,从古希腊 的集市 , 到中世纪的市场 ,再到文艺 复兴时期的广场 ,城市休闲空间 作为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经长期社会发展演变 形成 的,还是人为构建 的 ,其空 间形态在城市 整体环境 中都 占据 了重要地位。中国在唐代 以前的严格的坊里制对于城市 休 闲空间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 , 但宋代以后药市 、米市等集 市和 鬼市等夜市的发展 ,一定程 度上促进了城市休闲空 间的 发展和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 究 的缘 起
的城 市中心 , 发展至今 , 它已成为集购物、 扩大和发展 , 城市 中心就 都标志着城市商业形态新的 攘的商业街。到了明清时期, 餐 饮 、 乐 、 游 等 多 功 能 于 一 体 的综 合 发展 趋 向 。 12 德 国的 埃 森 市 由于 城 已经出现 了繁华的商业 中心区 , 娱 旅 9 6年 如北京 的
这时的商业场所 不再是集 中布置在特 店 , 街 道 两 旁排 列 多家 专 业 商 店 和 服 务 店 , 而 商业步行街最早起源于欧洲 , 其发展 行业的典型商业街区布局。 市 内 而 与 这期问出现的 定 的“ 坊 ” , 是 分 布 在 全 城 , 住 宅 的早期是为 了将 购物者吸 引回 已经衰败 商 业 建筑 型制 的演 化 及 商 业 空 间规 模 的 区 混 杂 , 沿街 开 设 各 种 店 铺 , 成 熙 熙 攘 形
( 国外城市商业步行街历 史溯源。 恩 ; 国的 巴黎 、 昂; 一) 此外 , 具有 地方传统特色 的民俗 街市 法 里 英国的伦敦 ; 美国 心;
在 古代 的 欧 洲 , 市 广 场 始 终 是 商业 活 动 的旧金山; 城 苏 加拿大 的多伦 多、 蒙特利 尔等 也呈 现 稳 步 发展 的态 势 , 如 上 海 豫 园 、
城 市公 共休 闲空 间发展演变分析
口文 / 关 莉 李洪波
提要
这 并真 正 成 为 城 市和 街 道 的 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演变是一 商业 街 , 就 是 西方 早 期 商 业 步行 街 的雏 受 交流 的乐 趣 , 主人。
个动态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 中它有效改善 形 。
了城 市 的 环境 和 功 能 , 为居 民创 造 了 良好
一
使 传 统 的 小 商 店在 经 营 上 向着 商 品 专 业 的区域 内进行商 品交换, 定时聚散 。北宋
化和服务综合化转移 , 逐步形成 了在城市 后 , 品经济 的发展和繁荣 , 商 使城 市里逐 干道路 口、道路转 角处布置大型综合 商 渐 形成 了临街设店 的商业街和 院落 型商
性 的休 闲 空 间 , 是一 个 城 市 休 闲 的 象 征 之 市 结 构 紧 凑 , 口居 住 密 度 高 , “ 贝 钟 鼓 楼 、 西 牌 楼 及 东 安 市 场 等 地 , 多 人 在 林 东 许
0
成 克” 大街 禁 止 机 动车 辆 通行 。13 年 建 为 当 时 繁华 的商 业 街甚 至 延 续 至 今 , 为 宝 90
休 闲空 间 是 伴 随 着 休 闲 经 济 的 快 速 林 阴 大 街 , 商 业 获 得 成 功 , 为 现 代 步 贵 的旅 游 资 源 。 使 成 发展而产 生的, 由人们 的休 闲行为和所处 行街 的雏形。 2 世纪六十年代 以后, 鸦 片战争后, 传统的封建社会 经济基 在 0 伴 的环境组成 的一个整体 , 它满足 了人们多 随 着 西 方 国家 能 源 危 机 的爆 发 以 及 旧城 础开始 逐步瓦解 ,资本主义 的初步萌芽 , 元 化 的 消 费 需求 , 是人 们 休 闲活 动 的主 要 中心 商业 区 的衰 败 带 来 的种 种 城 市 问题 , 使得我国的商业环境、 服务模式 以及建筑
工业 革 命后 , 西方 各 国 逐 渐成 为世 界
( ) 国城市商业步行街的发展 。 二 我 在
社 街 的步 行 环 境 和休 闲环 境 。 文 结合 旅 游心 经济 与贸 易 的 中心 。 会经 济 的飞 速发 展 古 代 的 中 国 , 道 是 传 统 意 义 上 的 公共 生 本 随之 活空间。 人们的一切公共生活都在街道上 理学 、 闲社会学、 休 城市地理学、 环境 心理 使 得 社会 面 貌 发 生 了根本 性 的转 变 , 城 市 人 口也 急 剧 膨 胀 。 生产 和 人 口 的集 完成。街道 的产生则可追溯 至周代 , 在中 学等各学科的知识 , 从社会 学的角度对商 促 形 考 所 业步行街的发展 演变进行研究 , 探寻城市 聚 , 使 城 市 发 展 , 成 了前 所 未 有 的 生 国古 代 基本 上 按 侗 礼 ・ 工 记》 记 载 的 产 力 , 市成 为重 要 的 市场 。百 货 商 店 和 “ 朝后 市 ’ 组 织 城 市 空 间形 态 。 秋 时 城 前 长 春 休 闲空间发展 演变的深层次原 因, 而探 从 又 统 讨如何构建更适宜的人居环境 , 满足人们 超 级 市场 的 出现 , 大大 推 进 了步 行 商 业 期 , 治阶 层 开 始对 商业 行 为 进 行 了严 格 空 间 的发 展 进 程 , 两种 新 型 商 业 形 态 迫 的管制 , 这 实行“ 坊制度 ”只允许在划 定 里 , 的休 闲需 求 。 关键 词 : 业步 行 街 ; 展演 变 ; 闲 空 间 商 发 休 中 图 分类 号 :2 9 2 文 献 标 识 码 : F9.4 A
场 所 。 着 居 民休 闲意 识 的增 强和 休 闲方 人 们 开始 模 仿 早期 欧 洲 步行 街 的建 设 , 随 伴 以 形 式 也 发 生 了 巨大 的 改变 。 随着 南 京 条
式 的 改 变 , 城 市 日常休 闲 空 间提 出 了更 此 来 恢 复 城 市 中心 区 的 繁 荣 以及 解 决 与 约 签 订 , 商 在 租 界 区 内建 立 了大 量 的 娱 对 外 高的要求。 之 相 关 的一 系 列 问题 。 是 国掀 起 了建 乐 设 施 , 于 因而 吸 引 了城 市 大 部 分 的 商 业 贸 二 、 业 步 行 街 的 产 生及 其 发 展 演变 设 步 行街 区的 高潮 ,如 德 国 的 慕尼 黑 、 商 波 易 活 动 , 并 最 终 形 成 了 城 市 新 的商 业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