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课时)学案1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1

高考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1

自然资源及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学习目标】1.深刻认识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理解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2.会分析我国风能、太阳能分布特点及原因,会分析沿海地区大力开发新能源的原因、意义和区位条件。

3.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和我国地形分布特点,能分析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增强自己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学习策略】1.列举自然资源,并从性质角度对列举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分类。

列举近年来世界和我国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灾害形成原因、危害、防御措施。

2. 列表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课堂活动】探究活动1: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列举自己知道的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并评判列举出的是否符合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概念。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列表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关系,同学之间相互评判。

(3)读中国地形图,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太阳能丰富地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不同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具体原因不同)我国太阳能相对贫乏的地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风能丰富的地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导学案第一课时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导学案第一课时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教材内容,能够描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作用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2.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分析,掌握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影响。

导: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特点: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有明显的性。

2.表现:(1)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于地理环境。

(2)农业社会阶段: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是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3)工业社会阶段:①资源、资源和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②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有利的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③具有优越的和发达的的地区,往往也形成著名的工业区,如日本的工业地带。

(4)后工业化阶段:由于新技术兴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在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往往形成产业区,如美国“硅谷”。

探:教材知识梳理探究探究不同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展:各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回答.点: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不断减小。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不断减小,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不断减弱,但并不表示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再重要,相反,地理环境的重要性不断增大。

科学技术一方面可以把限制条件变为有利条件,如航海技术的发展,大洋逐渐成为交往频繁的通道,物资、人员及信息等都可通过海洋交流,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人类可以充分利用地理环境条件发展经济,如技术的进步使得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大拓展,海洋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经济发展。

练:一、单项选择题1.有关采集和狩猎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B.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很少受地理环境影响C.人类的繁衍生息比较活跃D.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较强2.有关农业社会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是采集和狩猎的果实和动物B.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是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C.人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D.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北美洲3.下列工业区中,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的是()①德国鲁尔区②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③“硅谷”高技术工业区④美国东北部地区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后工业化时期,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有()A.新技术兴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上升B.新技术产业对技术要求高,而对环境质量要求不高C.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分布在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D.新技术产业聚集在技术及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有利于形成聚集效应和提高产品质量从英国南部向东经过德国、波兰,至俄罗斯西部,人们调查发现建筑物墙壁由23厘米逐渐增加到73厘米厚。

地理课教案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课教案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课教案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言地理环境是地球上各种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综合表现。

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节课将通过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并启发学生探索适应不同地理环境的方法。

第一部分: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00字)1.1 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海洋资源的利用状况,如渔业、油气开采等,让学生认识到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

1.2 海洋交通的发展探讨海洋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海洋航道的重要性、海洋交通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民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第二部分:大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600字)2.1 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利用方式及其对农业、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

2.2 气候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气候对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等,以及由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让学生思考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并减少灾害风险。

第三部分:山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600字)3.1 山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解析,让学生了解山地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山地农业、水利建设和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山地资源。

3.2 山地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讲解山地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原因,让学生认识到山地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结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增强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与关注。

同时,也希望能够引发学生对地理环境问题的思考,并激发他们探索适应不同地理环境的方法,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高一地理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案(1) 中图版必修1

高一地理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案(1) 中图版必修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学案【考纲及课标要求】考纲:(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课标: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课标解读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考点剖析】【知识要点梳理】1、聚落的形成①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乡村形成:人类为生存,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而构成聚居。

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人类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形成了乡村聚落。

城市形成条件: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

在商品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②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城市的区位一:气候资源的特点(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高中地理教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课时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采集和狩猎阶段(1)影响因素: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①地理环境,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②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2)人类活动分布区:少数③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1)基础条件:④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

⑤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2)人类活动分布区:⑥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⑦三角洲、盆地。

3.工业社会阶段(1)基础条件:能源资源、金属资源、⑧交通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2)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丰富的⑨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能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a.资源型工业基地矿产资源的数量、⑩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矿产地附近b.临海型工业基地无大型铁矿、煤矿等资源优势,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港口附近4.后工业化阶段(1)影响因素:由于?新技术的兴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2)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分布新技术产业大都要求四季温差小,温度、?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无污染或污染很小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分布在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从而形成?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基础达标练考查点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有关采集和狩猎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b.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很少受地理环境影响c.人类的繁衍生息比较活跃d.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较强答案 a解析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差,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生存发展受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2)掌握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3)运用比较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认识;(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1)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2)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

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2)人文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现实生活中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适应与改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4. 利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的差异;(2)提问: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2. 教学新课:(1)介绍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讲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分析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阐述;(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现实生活中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案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案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重点与难点: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新课讲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些影响呢(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板书: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板书:3、工业社会阶段:——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些呢(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因此在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些(英国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例如: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主要的五个工业区:京滨(东京与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与神户)、濑户内海(福山与广岛)、北九洲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等)——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一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环境条件较差那么这一区域的良性发展也较难实现如我国西部很多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这与西部的地理环境较差有着很大的关系)板书:4、后工业化阶段:(这个时期新技术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环境质量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何影响(1、优越的环境可以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2、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有些(如:美国硅谷、德国南部、日本九州等)(第2课时)板书:二、海洋和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板书:1、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洋对人类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几个方面(海上交通、海洋资源)——在不同历史时期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1)航海技术落后阶段:障碍、疆界、海域不被重视(2)航海技术发达阶段:交通通道、人口与城市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渐超过内陆原有经济中心地区目前世界上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有一半分布在沿海地带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3)海洋开发技术进步阶段: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海洋权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解决海洋权益纷争的法律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解读图1—2—10上海港的集装箱码头)(集装箱:货物运输中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金属容器使用集装箱可直接在发货人的仓库装货并运送到收货人的仓库卸货中途换车船时不必从箱中取出换装减少货物搬运次数节省了时间节省了包装材料和费用有利于实现杂件货物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运输是交通运输专业化的表现)(解读图1—2—12海底石油和锰结核的分布)(石油: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以西北太平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几内亚湾、东北大西洋沿岸锰结核:分布于深海底部大洋中以太平洋的锰结核蕴藏量最丰富占了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解读阅读材料:领海和大陆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每一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按照本公约规定的从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1海里=1852千米)的界限为止领海海域是沿海各国领土的一部分大陆架:沿海国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即在可捕捞阶段在海床上或者海床上不能移动或者其躯体须与海床或者底土保持接触才能移动的生物中国在1958年9月4日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中国的大陆架最宽处达400海里东海2/3的海底是中国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补充: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管辖权和义务:1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有:(a)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不论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关于在该区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源等其他活动的主权权利;(b)本公约有关条款规定的对下列事项的管辖权:⑴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⑵海洋科学研究;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板书:2、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岛屿对人类的价值又体现在些方面呢(岛屿本身具有的自然资源、港口、旅游景观资源、周围海域的归属权等)——在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呢(1)工业化前:经济发展水平低;岛上居民、文化、技术传入;旅游地(2)工业化后:利用港口发展经济(如日本、英国);利用海洋旅游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获取专属经济区权益例如:“冲之鸟”是太平洋上的一处珊瑚礁地处我国台湾省东南部“冲之鸟”从前在涨潮时可有5块岩石露出水面但由于海水长年冲蚀现在在涨潮时只有北露岩和东露岩两块岩石勉强露在海面之上“冲之鸟岛”高约1米由直径仅为数米的两块岩石组成日本政府担心该“岛”被海浪侵蚀特意在两块岩石上浇铸水泥以保证可按日方一贯主张以此岛为中心划定半径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日本政府为了防止“冲之鸟”的消失从1988年开始花费近500亿日元以铁制设施及水泥等防护工事将“冲之鸟”加固加高并设置了气象观测装置造成“岛”被使用的景象但是目前无人驻守日本如此煞费苦心地保持“冲之鸟”的存在并坚持其为“岛屿”的用意非常明显因为如果“冲之鸟”是岩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规定岩礁不具备主张专属经济区的条件(那么日本在资源开发与海洋调查的主权范围仅限于其周围的40平方公里);如果“冲之鸟”是岛屿的话那么以此为圆心的方圆200海里内(约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全部专属经济区面积的10%比日本陆地面积还要大)都将成为日本的专属经济区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化——本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现象)(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人类生产活动方式的差异)——三个地区分别为何种生产方式三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什么特点什么原因导致三地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练习:选择题1、下列因子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的是()①平坦的地形②勤劳的人民③肥沃的土壤④宽广的道路⑤充足的水源⑥适宜的气温⑦良好的习惯⑧精细的耕作⑨充分的日照⑩美丽的村庄A①②⑤⑧⑩B①②③④⑨C①③⑤⑥⑨D③⑤⑥⑦⑧2、在后工业化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布局在()A环境质量优越地区B矿产资源丰富地区C人口资源充足地区D劳动力低廉地区3、海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被人们重视的原因是()A海洋深度大容易淹死人B航海技术落后难以逾越C海洋里没有什么资源D 海洋水为咸水不能饮用或用于灌溉4、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集中的原因是()A人类对海盐的需求与依赖B海洋成为人类交往的通道C 海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D海洋有丰富的水资源5、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③保持生物多样性④增加用材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6、下列四组城市都属于在铁矿石产地发展起来的是()A鞍山、包头、攀枝花B武汉、唐山、呼和浩特C马鞍山、上海、鹤岗D本溪、重庆、石家庄7、从地形上看世界城市分布状况是()A主要分布于地势平坦的高原上B主要分布于地势低平的热带平原和盆地C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D山区基本上没有城市分布8、有关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人们以海洋为媒介进行物资、信息的交流B在航海技术发达的阶段沿海地区经济均高于内陆地区C海洋资源的开发已不受海洋环境的影响D海洋中石油、锰、钴的储量比大陆丰富9、有关岛屿权益的叙述错误的是()A拥有国可划定12海里的领海主权B拥有国可划定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C拥有国可划定200公里的专属经济区D若该岛无人居住则最先发现的国家拥有该岛主权10、有关日本工业发展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本国丰富的资源发展钢铁工业B利用港口优势发展本国工业C工业分布集中在沿海地区D在环境质量较好、知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形成新兴工业区。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最新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最新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整合专题一我国的能源问题1.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浪费严重,能源短缺;采煤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煤、石油燃料利用率不高,造成大气污染(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产生酸雨,汽车尾气产生光化学烟雾);农村使用植物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秸秆不能还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等。

2.能源问题产生的原因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75%左右),能源消费结构单一,水能、核能所占比重较小。

人均能源、资源不足,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年年攀升,2018年已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石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

最近中国的油、电、煤、气普遍紧张,加上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能源紧张已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解决我国能源紧张问题应立足国内,把节约能源放在第一位,逐步建立一个节能的社会,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具体措施: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的效率,降低能源需求;②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③加强国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与调配工作,采取措施保护煤炭的安全生产;④开发清洁煤技术,支持煤化学工业发展,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⑤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积极对话和合作,保证境外稳定可靠的油气供应。

[例1]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据此回答(1)~(3)题。

(1)中国在“十一五”规划及同步编制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了“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战略。

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仍以煤为基础,主要是因为()A.中国的煤炭资源非常丰富B.煤炭的开发利用比石油更方便C.煤炭的热值比石油高D.燃煤不会污染大气环境(2)“加快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和大力发展水电”是“十一五”规划“多元战略”的主要内容。

关于下列地区应重点发展的能源,叙述正确的是()A.新疆、内蒙古西北地区应大力发展水能B.青藏高原地区和甘、新地区应大力发展生物能C.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应大力发展太阳能D.东南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核能(3)目前对生物质能源的研发,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形态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学习目标】
1.掌握主要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能够准确分析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特征形成的地形原因,学会在不同地形中合理布局聚落和交通线路。

2.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能够分析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影响,并能因地制宜地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3.学会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对保护人类所生存的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策略】
1.收集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热点问题,并试着用学过的知识解释。

2.完成导学案中关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影响和全球气候变暖的练习,主动查找自己在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运用地图册,分析世界和我国城市及交通线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归纳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主要影响。

【课堂活动】
探究活动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读中国地形图与我国特大城市分布图(1)分析我国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填写表1。

(3)归纳地形对聚落分布的主要影响。

探究活动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读中国地形图和主要铁路线分布图,分析地形对我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读图1,根据图中信息概括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主要原
因。

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在施工上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

(3)运用所学知识填写表2
表2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山区 探究活动3(1)回忆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2)读必修一图4—3—3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与全球气温变化,分析从何时开始全球气温与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幅度开始不断变大,原因主要有哪些?
(3)列举全球变暖的现象,读世界地形图,分析全球变暖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影响。

(4)讨论应对全球变暖的主要措施。

【典型例题】
1. 图2为北非简图,图3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读图回答问题。

①该地区大多数城镇分布在沿海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影响该地区陆路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

2.(2016年新课标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1)—(2)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 大气温度 B .降水量 C. 积雪厚度 D. 植被覆盖度
图3
图2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 年降水量最少
B. 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 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 蒸腾加剧
B. 低温更低
C. 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知识结构】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重点图像1】
【重点图像2】
图4
图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