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真题模拟题专项汇编__07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

高考地理真题模拟题专项汇编__07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

专题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020年高考真题】(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

图1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

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据此完成1~2题。

图1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A.风俗习惯改变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答案】1.A 2.D【解析】1.地名“河”的命名往往是靠近某河流,以河命名,与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水文;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峁梁相接,沟梁交错,与地名“梁"相关的是地貌;黄土高原地名可以反映当地物产,如榆林因其多种榆树而得名,因此与地名“柳”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植被;A正确。

故选A。

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而图中乙地河流明显比甲地少。

水文类地名的分布可以指示环境变化,乙与现代河流距离较远,可能与气候变干有关,风沙活动加强,地表水环境恶化,一些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消失,这些表明乙地自然环境变化较大,D正确.图中民族没有大变化,风俗习惯改变不大,A错误。

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不稳定,B错误。

乙地环境较差,经济落后,人口迁徙不会频繁,C 错误。

故选D。

17.(2020年新高考天津卷)(19分)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贵州省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岩溶地貌广布,旅游开发是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4)【自然环境对人类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说明川、滇、黔交界处多发泥石流灾害的自然条件.(6分)17.【答案】(4)山地坡度较大(相对高差大):年降水量较大:地表多碎屑物。

(新高考)高三地理专题精练---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答案)

(新高考)高三地理专题精练---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答案)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一、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1.服务功能的主要类型3.把握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的策略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1.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三、环境问题及其危害1.环境问题的产生(1)原因:(3)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2.环境问题与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关系.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差异环境问题的危害1.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毁林开荒引起的恶性循环:全球环境与生态问题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典型练习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近年来,伴随天津滨海新区及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各类海洋及防灾、减灾工程的逐年建设,天津及附近海岸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该地过度开发海岸带会影响的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及其产生的后果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破坏支撑服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影响调节服务,使海陆水分交换失衡③影响供给服务,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④破坏调节服务,加重海洋灾害损失程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为维护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保持海岸带生态系统平衡,应采取的根本措施是()A.定期休渔B.停止围填造陆C.增殖放流D.防治水体污染“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

江苏省人工造林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

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①增强森林调节服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②增加森林供给服务,提高造林存活率③增强森林支撑服务,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④增加森林文化服务,提高林地生产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引起森林服务功能发生的变化有()①支撑服务——生物多样性增加②调节服务——森林覆盖率降低③供给服务——果品供应能力下降④供给服务——木材供需缺口加大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响、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内在联系。太阳辐射决定了各地热量和水分的分布:不同的热量和水分形成不同的气候;气候又影响植物、动物、土壤;反过来,植被与土壤又影响到气候(绿岛效应、反射率);气候影响水文,水文也影响气候(湖泊效应);地形影响气候(“山高一尺,水冷三分”,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和河流(气候一水文特征,地形一水系特征),反过来,气候和河流又作为外力雕塑地表形态(流水地貌、风蚀地貌、冰蚀地貌),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考点归纳
15
读图还可以看出,总体上看全球范围内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虚线方框内),如自然带(自然带本身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均不相同,必然引起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从而引起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各自然带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差异。)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6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课件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6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课件
背景,考 害 或 资 源 开 发 , 试
8题
查淡水资源。
题难度中等,考查
2020年 卷Ⅰ 选择,第9~ 以 长 白 山 岳 桦 林 为 背 形 式 上 选 择 题 、 综
全国卷
11题
景,考查气候变暖。 合题都有,以选择
卷Ⅲ 选择,第9~ 以堪察加半岛雪线为背 题为主。
题考查频率较
年全
国卷 乙 非选择,第 结合以色列的海水淡化,考查 高 , 内 容 较 多 ,
卷 36题
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主 要 集 中 在 气 候
变暖的影响,
年份
题型、题号
考查角度
备考导航
2021年 全国卷
乙卷
选择,第9题
以气候变暖为背景,考 以某区域为背景考
查苔原带变化。
查灾害的成因、危
以下二图分别为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分布图,和青藏高原东南部暖季平 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冰川进退的不一致性,反映了当地气温变化具有 ( D )
A.均匀性
B.间歇性
C.稳定性
D.波动性
2.1976~1981年间,该区域冰川进退变化的总趋势是 ( C )
A.增温增水,冰川前进 B.降温增水,冰川前进
通出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冰面呈现绿色环保属性,表明 其环保性能高,不会加剧气候变暖,A错误;其能效提高,且余热可回 收,所以制冰成本和维护成本不会增加,B、D错误;二氧化碳跨临界 直冷制冰技术的大规模使用,减少了氟利昂等传统制冷剂的使用,有利 于减少臭氧层破坏,C正确,故选C。第2题,目前工业产污量不可能完 全没有,减少碳排放和吸收抵消一部分已排放的碳就是实现碳中和的有 效途径,①错误;积极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 使用,利于实现碳中和,②正确;减少过度包装可保护植被,公交出行 可减少私家车碳排放,③④均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②③④正确,故 选D。

2021高考地理考点专题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1高考地理考点专题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温暖时期树木生长旺盛,因此年轮 稀疏 ;寒冷时期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因间隔小而 。据密此读集图可知,从内到外,年轮的分布是稀疏—密集—稀疏,因此其反映的气候变化是温暖—寒冷—温暖交替。
17
考点23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变暖及其原因
全球变暖原因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方面主要是 太阳
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纬度山区

初冬和初春时期,河流从 低 纬 初冬时纬度较高的下游河段先结冰,初春时
凌汛
度流向 高 纬度的河段,黄
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
纬度较低的上游河段先解冻,从而引起上游
下游河段及松花江部分河段
河水越过下游冰面,溢出两岸,形成洪水
风 台风风 7—10月(8、9月最为集中)的东南 暴 暴潮 沿海地区
数量上:总量丰富、 人均 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空间上 南 多 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 多 ,冬春少。
7
考点23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原因
应对措施(开源、节流)

空间分布不均
然 原
时间分布不均
因 气候干旱,淡水资源总量少
跨流域调水 修建水库、大坝
节约用水
人 人口增加,工农业用水量大
易引发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
北方地区 资源 型缺水 生产、生活用水量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土地盐碱化,地面下沉
西北内陆 生态 型缺水 气候干旱,降水少,淡水资源总量少 绿洲萎缩、湖泊消失、荒漠化加剧
9
考点23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1)常见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
地质 灾害

高考考点专题7: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答案)

高考考点专题7: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答案)

[2019河南漯河高级中学模拟]陆地冰川的变化与海平面升降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下面图甲为欧洲东部三次不同冰期时冰川界线的分布位置,图乙为相应时期内我国南部沿海某地的海岸线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甲乙01图甲所示三次冰期的冰川界线与图乙中海岸线a、b、c依次对应的是()A.③①②B.①②③C.③②①D.①③②02图乙中的Q处在不同时期海岸线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该处()A.抗海浪侵蚀能力很强B.位于海拔较高的陡崖处C.位于泥沙淤积严重的河流入海口D.内外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2019广东茂名一模]开阔水域是指除去海冰区之外的海洋区域。

下图为1982~2016年北极开阔水域面积距平(与多年平均值之差)变化图。

读图,回答3~4题。

032007年、2012年和2016年北极开阔水域面积异常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A.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相关B.人类大规模开采海冰C.北极地区降水减少,太阳辐射增强D.中纬度的气旋进入北极海域,加剧海冰融化04北极开阔水域面积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有利于北极熊的生存与繁衍B.造成北极地区气温升高C.增强北大西洋暖流D.北极海域周边陆地降水减少[2019河北邯郸一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特克斯县城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是我国唯一的建筑完整而正规的八卦城,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乌孙(游牧古国—乌孙国所在地)文化与易经文化交织的地方。

读特克斯县城道路网及河流位置示意图,回答5~7题。

05西汉时期,乌孙人在此地建城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乌孙国。

在此地建城的突出优势是()A.北依山地,森林茂密B.河谷平坦,利于筑城C.沿河设城,水运便利D.背山面河,风景优美06特克斯县城的马路上没有一处红绿灯,但从来不会堵车,主要是由于该县城() A.地形平坦开阔,街道平直B.远离河流,未穿城区C.道路环形放射,街道相连D.过境干道,绕城边缘07北京市区交通拥堵的状况时有发生,但无法借鉴特克斯县城设计八卦布局的原因是由于北京()A.深受皇家文化影响B.气候湿润,城区被河流分隔C.缺乏易经文化传播D.市区多山地,地势起伏较大[2019云南昆明一模]霜冻是指地表温度骤降到0 ℃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专题十四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1节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2025年高考地理基础专项复习

专题十四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1节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2025年高考地理基础专项复习

(1)据图指出1988—2018年鄱阳湖滨岸缓冲带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趋势。(6分) 【答案】耕地面积先增后减,总体增加;林地面积有所增加;草地面积大幅度减小,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小幅 度减小;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4分)总体呈现出以耕地为主导,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面积占比相 对均衡的格局。(2分)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鄱阳湖滨岸缓冲带的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变化趋势 可从各类型土地面积变化及总体趋势等方面描述。
升,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数量增多,促进社会发展。③随着社会的发
与人类活动 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导致自然资源出现稀缺,制约人类
的关系 发展。④自然资源稀缺致使资源价格上涨,引起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变
化,一方面导致资源市场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导致资源经济价值上升,促
使技术革新以寻求新的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寻找替代资源
(2)类型
类型
作用和价值
供给 一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空间;二是为人类 服务 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如食物和水等自然资

调节 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人类社会发展带
服务 来的许多环境问题,需要通过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来化解
文化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非物质收益,是一种精神享
3.自然资源特征与人类活动
(1)数量特征、质量特征与人类活动
自然 资源 数量 的数 特征 量具 有有 限性
①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类能利用非可再生资源的数量有限,科技 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增加非可再生资源的经济上可开采储量,但仍受自 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限制;②对于可再生资源,其更新能力和更新 速度是有限的,一旦利用速度超过再生速度,也会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6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1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6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1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课件新人教版

从利用的角度看,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 整体性
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统筹兼顾,综合 利用
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某种 地域性
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多用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有 社会性
价值的物质财富
因地制宜 综合利用 充分利用
概念 生__产__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__量__ 分为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
类型 生__物__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__产__资源等 必备条 能满足某一时期人类社会的需求;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
件 开__发__利__用__能力 属 自然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性 社会 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及社__会__发__展__水__平__不同
(2)排放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环境的调__节__能力,有毒、有害物质就 不能完全得到净化。❸
(3)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受到损害,有可能打破自然环境的 稳__定__状态,甚至使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影响供给和调 节服务功能。
2.综合权衡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
三、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❹ 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
A.植被覆盖率提高
B.土层厚度增加
C.地质灾害增加
D.水循环趋于活跃
【获取信息】 ①材料信息:拆除大坝,恢复河流的原始生态。 ②图像信息:大坝拆除,水体减少,滩地增多。 【尝试解答】(1)A (2)A 解析:第(1)题,大坝拆除后,下游流 速变慢,泥沙淤积,河道变浅,水域面积变小,调节气温能力变差, 水温年较差扩大。第(2)题,大坝拆除后,原有部分水体变为滩地, 适合植物生长;大坝会拦蓄泥沙,拆坝后原有库区泥沙堆积减少;拆 除大坝后,原有生态改善,植被覆盖率提高,可减少地质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考点归纳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图中可看出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内在联系。

太阳辐射决定了各地热量和水分的分布:不同的热量和水分形成不同的气候;气候又影响植物、动物、土壤;反过来,植被与土壤又影响到气候(绿岛效应、反射率);气候影响水文,水文也影响气候(湖泊效应);地形影响气候(“山高一尺,水冷三分”,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和河流(气候一水文特征,地形一水系特征),反过来,气候和河流又作为外力雕塑地表形态(流水地貌、风蚀地貌、冰蚀地貌),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图还可以看出,总体上看全球范围内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虚线方框内),如自然带(自然带本身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均不相同,必然引起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从而引起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各自然带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差异。

)2.以图解与列表比较分析的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冰原气候冰原带热带雨林气帳---------- 赤這热带雨林带丸阳辐射「韩痰检我海陆位耗地球内能⑴将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进行对照,掌握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气候是形成自然带最重要的因素,比较图可知,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在空间分布上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可以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状苔原气候苔原带---ME ■■亚寒带针叶林带带风候遍季气温带大陆性气候温附一地闫热带沙模气候热带草原带季凤气候热带季瑰气候亚热芾常绿阔叶林带£带屈叶林落叶亚常叶—一北回归谨热帯荒热带草原带I热带季雨林况,再结合《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从总体到局部、从一般规律到特殊地区来掌握陆地自然带空间分布的准确位置,认识地理环境的全球性分异规律。

)把握主导因素,比较垂直分异中不同特征的形成机制对某些具体垂直分异现象的分析,其成因把握有一定难度复习时,要做好对各种垂直分异现象的归纳与分析分析自然带的分布特征要用综合思维和区域思维。

由于自然带形成的基础是水热条件组合,而影响生物的众多因素中气候是最重要的因素(植物对环境有强烈的指示作用),而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土壤为植物提供肥力和扎根立足的条件),很明显自然带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与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联系思维即自然带的因果关系上看,在某种程度上说,分析自然带各方面特征也就是在分析气候因素基础上进行的分析。

3.地表形态与聚落、交通⑴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

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山区地形崎岖,对人类生产、生活不利,人口稀少,因此聚落规模小,且聚落多位于自然条件较好的河谷低地,因此聚落分散;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自然条件优越,人们的生产生活便利,因此人口密集,聚落规模大,且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⑵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在我国,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西部稀疏,东部稠密;不同的地形区内,交通线路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态特征。

4.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全球变暖属于世界热点问题,至于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和结果目前尚需进一步研究,所以在学习中注重信息的相关性,不必过多过细追究深层次的问题,保证一个正确的观点和处理该问题的方法是关键。

另外,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同样全球变暖在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好处:使中纬度地区冬季寒冷程度有所降低,减少取暖费用;使中纬度地区作物在温度升高不太大时增产等。

利用全面分析的方法也是我们日常学习中所应具备的。

⑴自然资源是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产生的地理事物,它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灾害是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产生的地理事件,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应该说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是相互关联的,自然资源的异常变化会引起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可以分为天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等五类。

自然灾害在发生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资源和作用。

⑵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能辩析哪些是自然资源,哪些不是自然资源。

②理解自然资源的多种分类方法,能辩析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哪些是能源资源,哪些不是能源资源。

③理解陆地自然资源的五个特点,特别是地域性与多用性的两个特点,学会运用这两个特点在具体资源中加以分析应用。

④分析煤炭、石油等重要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从属性上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从空间分布上可以分为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分类、利用方式、存在问题和保护措施等如表1所示。

⑶资源生产、消费地区差异与环境问题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着生产和消费的地区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分布和生产着世界上绝大部分资源,发达国家消费了绝大部分资源。

这种生产和消费的地区不平衡引发了世界性环境问题一一环境问题全球化。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发展中国家: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次,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受发达国家的控制,只能以低价出售初级产品,高价买进发达国家的产品,这种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秩序使发展中国家经济恶化;加之技术、人才等问题,无力或不能及时解决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首先,传统发展模式是先污染后治理,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着手进行治理,但仅限于“水、气”的末端治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发达国家一方面利用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的宽松环境,把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利用环境标准、标志和市场准入等条件作为贸易保护的借口,把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挡在了门外,使贸易状况进一步恶化。

第三,发达国家以清洁生产技术掌握在私人企业手中、保护知识产权为由,延缓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有关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进一步趋向恶化。

【例题解析】例1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⑴〜(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 .①B.②C.③D.④(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 .⑤B .⑥C.⑦解析该题目所给的显性条件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性表现。

隐性条件是:①松花江和珠江分别属于北方河流和南方河流。

其流量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及有无结冰期等水文特征明显不同在于气候条件的差异;②黄土高原地貌特征表现为千沟万壑,这是长期的水土流失造成的结果。

答案(1)A (2)B例2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 某山共分布三类原生森林。

图2显示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 NP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

据此完成⑴〜⑶题。

NPP高二二•二二 H ①_ ② ③彳氐| I |I I »-15 -ID - 05 D 05 10 15 20降水显的变化(弟A.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B. NPP与温度变化都成正相关C.②的NPP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D. NPP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⑵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咼依次是( )A.③①②B.③②①C.①②③D.①③②⑶若①为针阔叶混交林,则该山可能位于( )A.河南省B.吉林省C.安徽省D.福建省解析:⑴读图分析:温度的变化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明显,NPP随温度变化而降低,是负相关;三类森林NPP受降水量的影响不大。

所以选A。

⑵从两图中看,有机物质干重都是①最高,③最小;说明光合作用有强到弱,温度有高到低,海拔自低至高。

⑶①位于海拔最低处,相当于基带地区的针阔混交林,分布于东北。

答案:⑴A⑵C⑶B例3 近几十年来,水资源不足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甚至危及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生存。

虚拟水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它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

贫水国家或地区可能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来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

回答⑴一⑵题:⑴地球上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①世界上水资源的数量本来就少②世界上水资源的数量不少,但时空分布不均③部分地区水的污染十分严重,为水质型缺水④人口的急增和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⑵根据该段材料可以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缺水国家应从富水国家直接进口水资源来弥补不足B.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C.发展中国家应积极生产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D.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仅指农产品中的含水量解析:本题考查了世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等知识,解答的关键点在于对“虚拟水”的理解。

⑴题:世界上水资源的总量较大,但是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和其他多种人为原因使得不少国家面临严重的水危机。

⑵题:注意阅读材料,明确“虚拟水”的含义即可判断出,开展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答案:⑴C;⑵B例4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 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

完成下列要求。

w朮利理纽运河亠=塩防G昌洪区O湖泊—水闸一燧界线(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雨带移动,防洪工程蓄洪区分洪的作用。

答案:(1)(淮河流域受副热带高压北缘影响,导致主要雨带转入江淮流域,或江淮流域 汛期,或梅雨季节或出现持续强降雨。

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

降雨。

(2)蓄洪区分洪是为了削减淮河洪峰对下游的影响, 失)。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 全部洪水)。

怀洪新河: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

例 5(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

⑴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⑵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 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A.①④B .②③C .③④ D.①②解析:⑴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旺盛,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上升,①错,东海 水温以及华北的气温都会上升,②③正确,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将会增加,④正确,选 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