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村公路设计指南

合集下载

西藏农村公路设计指南(更新)

西藏农村公路设计指南(更新)

目录1总则1.1为适应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建设的需要,体现“安全、经济、实用、耐久、环保、美观”的设计理念,规范和指导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的勘察设计工作,特制定《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标准化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1.2本《指南》主要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现行公路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结合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建设的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编制,是对现行行业标准、规范的细化和补充。

1.3本《指南》主要适用于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中三、四级公路。

1.4本《指南》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交通运输部颁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交公路发[2004]372号)、《西藏公路工程技术政策》等有关标准、规范规定编制。

12总体设计2.1一般规定2.1.1农村公路设计应符合批准的公路网规划,综合考虑路线走廊带范围的远期社会、经济发展和边防巩固需要,确定项目起讫点、主要控制点以及与公路、铁路、管线等的衔接形式。

2.1.2农村公路设计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安全、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的原则,充分利用旧路资源升级改造,减少占地,保护基本农田;重视灾害防治,着重完善防护、排水、安全设施,提高公路抗灾能力;尽量避免高填深挖,减少对沿线生态环境的损害,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提高生产生活质量;过村镇路段应与村镇规划建设、村镇综合整治相结合,改善农村的交通和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综合服务水平,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

2.1.3农村公路设计标准选用原则执行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根据西藏实际,农村公路一般采用三、四级公路技术等级标准。

若旧路等级为三级,改造时不得降低原有标准。

对于工程艰巨、地质复杂路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本《指南》中最小设计速度指标。

22.1.4根据西藏自治区县、乡(镇)、村、寺庙分布特点,结合沿线自然地理条件、灾害分布状况,农村公路设计应基于通达、通畅两个目标。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公路运输【发文字号】藏政办发[2007]9号【发布部门】西藏自治区政府【发布日期】2007.01.29【实施日期】2007.01.2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藏政办发[2007]9号)各行署、拉萨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2007年第2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九日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保障公路完好畅通,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5〕49号)和《交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通知》(交公路发〔2006〕400号)等有关规定,现就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二类边防公路、乡道和村道[含建制村道和自然村道],下同),是我区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其管理养护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经过“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区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交通对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矛盾,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与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出行需求相比,总体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不顺,责任主体不明确,运行机制缺乏活力。

国道318线川藏公路松宗至古乡段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大纲

国道318线川藏公路松宗至古乡段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大纲

国道318线川藏公路松宗至古乡段整治工程一次定测、两阶段设计工作大纲一、概述国道318线川藏公路松宗至古乡段整治工程(以下简称松古项目)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境内。

该项目是西藏自治区“三纵两横六个通道”主骨架公路规划网中“一横”的重要组成部分。

拟建项目东起林芝地区波密县松宗镇格尼村,与已完成的中坝至松宗项目终点相接,西至波密县古村古乡泥石流西侧,与已完成的古乡至通麦项目起点相接。

本项目的建设,是完善区域路网布局,发挥路网整体效益的需要;是促进西藏民族团结、维护西藏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的需要;是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国防战略通道、巩固西南边防的需要。

松古项目路线全长约78.673km,我院于今年3月受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委托完成本项目的可研、初步设计及施工图的设计任务。

路线地理位置图二、项目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地貌本项目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波密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的藏南谷地与藏东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过渡段,峡谷纵横,切割深度超过2000米,属深切高山河谷地貌,境内群山重叠,雪峰林立,沟谷纵横,水流湍急,四周均为山地,中部为河谷区,山坡平均坡度为30°~40°,最大可达80°~85°。

拟建项目沿帕隆藏布北岸布设,波密县以东呈“V”型河谷,波密县以西呈“U”型谷,河谷堆积侵蚀地貌发育主要为河床、河漫滩和河流阶地地貌,局部地段发育高阶地,可见Ⅱ~Ⅳ级;河谷两侧中高山林立,河谷北侧为念青唐古拉山及其余脉,河谷南侧为冈底斯山的东支,山麓斜坡堆积地貌发育。

根据区内地形特征、组成物质及地貌成因,可将该路线走廊带地形地貌类型划分为河流阶地、河床河漫滩、中高山、中高山坡麓地貌等4个地貌单元。

图2河床地貌图3河漫滩地貌2、地质构造、地震本区域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缝合交接部位,地震多沿活动断裂集中分布,波密县处于多条构造活动带的周围,尤其是受纳木错-仲沙构造活动带、嘉黎—然乌构造活动带及墨脱-察隅构造活动带作用明显。

西藏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研究

西藏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研究

西藏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农村公路研究现状及建设概况的总体把握,重点研究了西藏的农村公路的建设作用、建设特点、建设管理程序及项目管理模式。

关键词:西藏;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国全面加强了西部地区的公路建设,西藏的农村公路建设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

如何缓解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技术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 实现农村公路正常化、规范化管理,已成为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建立西藏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迫切要求。

目前,国家强力推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农村公路建设,使农村公路建设从行业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从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

只有把西藏农村公路建设好,管理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公路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长期发挥重要作用,才能实现西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奔小康的伟大目标。

1国内外农村公路研究现状国外在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及其他问题上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早,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

例如美国华盛顿州关于如何保证和提高农村公路沿线风景质量的研究;英国交通部开展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分析与评价;英国苏格兰地区关于农村公路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印度关于通过网络监控农村公路建设情况的研究等。

国内目前关于农村公路的研究相对集中于个别发达省份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养护技术等方面。

对于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西藏农村公路,研究的还很少,可参考的资料有限。

2国内外农村公路建设概况在国外,中央公路主管部门通过资金、规划、法律、工程监督等手段,负责国道、干线公路的建设运营管理;各级地方公路管理部门只负责行政管辖范围内地方公路的建设养护管理。

不同专业建设单位的职能目标与分工不同,按合同文件规定开展工作。

在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2.7%,农村公路是广大农村地区最主要的交通基础设施,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大事,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西藏农村公路设计指南

西藏农村公路设计指南
2主要的公路病害(灾害)及代表区域
公路病害(灾害)主要为季节性冻土和盐渍土,积雪、风吹雪比较普遍,部分区域存在沙害。该分区的典型代表为新藏公路、中尼公路沿线部分路段区域。
2.2.3
1地形地貌特征
地形相对平缓,河谷宽几百米至数公里,属宽浅U型河谷地貌;
2主要的公路病害(灾害)及代表区域
公路病害(灾害)主要为泥石流和水毁。该分区的典型代表为拉萨河、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大部分区域。
~30
<30
~25
<25
~20
<20
~15
<15
~12
加宽值
0.4
0.6
0.8
1.0
1.2
1.4
1.8
2.2
2.5
3.0
3.3.6
表3.3.6平曲线最小长度规定
设计速度(km/h)
40
30
20
15
平曲线最小长度(m)
一般值
200
150
100
50
极限值
70
50
40
30
3.3.7
农村公路在平曲线和竖曲线上的停车和会车视距,不应小于表3.3.7的规定。
超高横坡度
(%)
双车道路面加宽值
(m)
最大纵坡
(%)
40
30
30
6
2.5
3.5
30
20
25
6
2.5
4.0
20
15
20
6
3
4.5
15
12
15
6
3
4.5
注:单车道路面加宽值按表列数值的二分之一采用
3.4
3.4.1

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管理办法(试行)

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管理办法(试行)

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强力推动我区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促进《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交通运输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公路条例》、《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公路建设的意见》,结合西藏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村公路是指县城与乡(镇)、乡(镇)与行政村(自然村)以及寺庙、农牧区转场、边贸、旅游等专用公路。

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包括通达、通畅、通寺、危桥改造以及渡改桥和农村客运场站建设。

西藏辖区内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养护与路政等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农村公路建设遵循“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依靠政府、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技术适用、标准适宜;先通后畅、先易后难;强化管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原则,合理确定建设标准,严控工程造价。

第四条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

重点项目为特大桥、技术复杂的大桥和隧道、项目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不含3000万元);重点项目以外的其它项目为一般项目。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审批工作:重点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先由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初审后送自治区财政厅进行项目前期财政投资评审,区交通运输厅根据财政评审意见进行审批;一般项目的施工图设计由各地(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地(市)财政局进行审批。

第二章部门职责第五条农村公路建设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与地(市)行署(人民政府)、地(市)交通运输局与县(区)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工作纳入考核目标,按年度进行检查和考核。

第六条自治区财政厅根据农村公路的年度计划,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对重点项目施工图设计进行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和对农村公路(含通寺公路)项目竣工决(结)算进行财政投资评审工作。

第七条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是全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区农村公路长远规划、年度计划、资金筹措、发展政策和技术标准,指导全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工作;抽查和监督前期工作落实、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竣(交)工验收等情况,总结交流经验,收集整理和反馈建设信息;协调解决农村公路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西藏尼玛—洞措公路地形设计说明书

西藏尼玛—洞措公路地形设计说明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附表一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附表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报告附表三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意见目录一、工程概述 (2)二、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2)三、已有成果资料 (2)四、作业依据 (3)五、成图规格 (3)六、地形测图 (4)七、数字化机助成图 (5)八、内业的数据整理 (6)九、1:10000数字地形的数据制作 (9)十、质量控制措施 (14)十一、本设计书未提及事宜以规范图式为准 (14)十二、提交成果资料 (14)摘要西藏尼玛—洞措公路1:2000比例尺数字化地形测图工程,根据本工程相关文件的技术要求,制定本专业技术设计书,作为内外业施工的技术依据。

关键词地形图测量,地形测图技术方案,野外测量数据采集,1:2000地形图数据的制作,1:10000数字地形数据的制作。

一、工程概述西藏尼玛—洞措公路工程是西藏自治区省道S301公路的改造工程,该公路东起尼玛县的尼玛镇,即省道S301与S205的交叉点,西到改则县洞措乡西10公里,测绘线路长度约260公里,拟建公路宽700米(沿旧路中心线两侧各350米)。

工作内容包括野外数据采集、内业图形编辑与数据转换、缩编1:10000数字地形图的绘制和DTM制作等。

测区四周均为自由边。

二、测区自然地理概况测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呈东西走向,以省道S301为中心延伸,海拔自4500米至5100米左右,大部分为微丘区,少部分重丘区。

测区位于青藏高原,温差大,气压低,空气比较稀薄,初到测区的人员前几天会有些高原反应,人烟稀少,又称无人区。

测区沿着S301省道,交通大部分是便道,沿线河流都没有桥,水小时可淌水过河,泥潭路况较差。

三、已有成果资料1) 测区收集有国家三等及三等以上三角点、水准点均可利用。

2) 测区控制测量已完成,沿线控制网由537个GPS点和58个一级导线点共595个点控制,所有控制点均与国家已知三角点连测,闭合差在允许范围内,满足测图精度要求;所有控制点均与四等水准联测高程,精度良好,满足测图需要。

318国道川藏线建设方案

318国道川藏线建设方案

318 国道川藏线建设方案1. 引言318国道川藏线是连接中国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的一条重要公路。

这条公路风景优美,但由于地理条件复杂,建设困难度较大。

为了推动318国道川藏线的建设,本文将提出一个可行的建设方案。

2. 方案概述本方案将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进行:1.地理勘测与选线:对318国道川藏线沿线的地理条件进行详细勘测,确定最佳的线路选线。

2.资金筹措与政策支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并制定相关政策,为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

3.建设规划与设计:根据选定的线路,进行详细的建设规划和设计,包括道路宽度、路基设计、桥梁建设等方面。

4.施工与监管:按照建设规划进行施工,并严格监管施工过程,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5.完工与验收:在施工完成后,进行道路的完工与验收工作,确保道路的安全可通行。

3. 地理勘测与选线地理勘测和选线是318国道川藏线建设的基础工作。

在进行地理勘测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地质条件:了解地质构造、地质灾害等情况,避开地质灾害高危区域。

•气候条件:研究气候特点,尽量避开陡坡、积雪等不利的气候条件。

•地形条件:选择较平坦的地形,避免过多的高低起伏。

•水文条件:研究河流、湖泊等水体情况,避免对水体的破坏。

通过评估上述因素,确定最佳的线路选线,以确保建设的顺利进行。

4. 资金筹措与政策支持318国道川藏线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为了筹措资金,可以考虑以下方式:•向国家和地方政府申请资金支持。

•寻找合作伙伴,吸引民间投资。

•争取银行贷款等金融支持。

此外,为了推动建设,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来支持建设工作,例如:•减免相关税费。

•给予建设企业优惠政策。

•简化审批流程,加速项目推进。

5. 建设规划与设计建设规划与设计是318国道川藏线建设的核心工作。

在规划和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道路宽度与标准:根据交通量、车辆类型等因素,确定道路的宽度与标准。

•路基设计:根据地质情况,确定路基的高度与结构,以确保路基的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
农村公路最小平曲线半径,见表3.2.1。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大于或等于表列一般最小半径。当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方可采用表列极限最小半径。
表3.2.1最小平曲线半径
设计速度(km/h)
40
30
20
15
一般值(m)
100
65
30
20
极限值(m)
60
30
15
15(12)
注:位于长直线尽头不得采用小半径的平曲线;对设计速度为15km/h的特别困难路段极限最小半径可采用括号内极限值。
受限路段设计速度采用15km/h极限半径时,纵坡不应大于5%,超高不应大于6%。回头曲线设计速度采用10km/h时,圆曲线最小半径不应小于10m;当采用最小半径时,纵坡不应大于5.5%,超高不应大于6%。
回旋线最小长度规定如表
表3.2.2回旋线最小长度
设计速度(km/h)
40
30
20
15
回旋线最小长度(m)
1.5
2.0
平曲线最小长度规定如表3.2.5。
表3.2.5平曲线最小长度规定
设计速度(km/h)
40
30
20
15
平曲线最小长度(m)
一般值
200
15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00
50
极限值
70
50
40
30
视距
农村公路在平曲线和竖曲线上的停车和会车视距,不应小于表3.2.6的规定。
表3.2.6停车与超车视距
公路分级
西藏
表2.2.1公路等级及适宜情况
公路等级
适应的交通量(pcu/d)
设计速度(km/h)
预测年限(年)
适宜农村公路层次
三级公路
2000~6000
40
15
县道、乡道、村道或通达寺庙
30
15
四级公路
双车道:<2000单车道:<400
30
10
乡道、村道或通达寺庙
20
15
选用公路等级时,应首先根据全区公路网规划、地区特点、公路的交通特性等因素确定公路功能,然后根据功能结合交通量论证选用公路等级。一般情况下,通乡、通村公路采用四级公路技术等级,如属国省道网规划的可适当提高标准。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中三、四级公路。
本《指南》依据
一般规定
农村公路设计应符合批准的公路网规划,综合考虑路线走廊带范围的远期社会、经济发展和边防巩固需要,确定项目起讫点、主要控制点以及与公路、铁路、管线等的衔接形式。
农村公路设计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安全、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的原则,充分利用旧路资源升级改造,减少占地,保护基本农田;重视灾害防治,着重完善防护、排水、安全设施,提高公路抗灾能力;尽量避免高填深挖,减少对沿线生态环境的损害,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提高生产生活质量;过村镇路段应与村镇规划建设、村镇综合整治相结合,改善农村的交通和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综合服务水平,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
以通达为建设目标的项目设计注重以
以通畅为建设目标的项目设计注重以
农村公路勘察设计一般项目为一阶段施工图设计;对于投资较大、技术复杂等重点项目为初步设计(公路路线方案论证)和施工图设计。
农村公路建设应注重危旧桥涵改造,设计前应做好现场的调查及对利用桥涵的相关检测、评估工作,慎重确定桥涵技术状况现状。
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以上地区农村公路的构造物应进行抗震设计。
35
25
20
15
注:四级公路为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
平曲线超高
各圆曲线半径超高的横坡度按设计速度、半径大小,结合路面类型、自然条件和车辆组成等情况确定。
农村公路的超高横坡度不应大于8%。
在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横坡度不应大于6%。
平曲线加宽
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m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路面的加宽值规定如表3.2.4。
为适应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建设的需要,体现“安全、经济、实用、耐久、环保、美观”的设计理念,规范和指导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的勘察设计工作,特制定《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标准化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主要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现行公路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结合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建设的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编制,是对现行行业标准、规范的细化和补充。
尽量避免穿越滑坡、泥石流、软土、沼泽等地质不良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必须穿过时应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处理措施;如灾害难以根治,考虑该段以通达为建设目标。
对于改(扩)建的农村公路设计,应对既有道路其平、纵、横指标详细描述,综合分析现有路线指标,论证其利用或改建方案。
农村
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宜在长、陡下坡地段的右侧视距良好的适当位置设置避险车道,其宽度不应小于4.50m。长度和纵坡根据实际地形合理设置。
农村
根据西藏自治区县、乡(镇)、村、寺庙分布特点,结合沿线自然地理条件、灾害分布状况,农村公路设计应基于通达、通畅两个目标。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对现场地形、地貌及地质调查,选线过程要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加强与沿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对于未通公路或经论证灾害难以绕避,并且治理困难或者治理费用过高的项目应考虑以通达为建设目标。其他项目应以通畅为建设目标。
一般规定
路线设计应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植被等条件,根据工程造价、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路线方案比选及技术经济论证,合理运用技术指标,综合考虑平、纵、横三个方面要素,力求线形连续、均衡,保障行车安全。
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少拆房屋、少动迁公用事业管线;充分利用旧路,安全利用原有构造物,避免大改大调或大填大挖,防止诱发新的地质病害;方便农(牧)民出行;注意与沿线地形、地物、环境和景观相协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
公路用地
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边坡顶截水沟边缘(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外不小于1m范围内的土地。
在风沙、雪害等特殊地质地带,需设置防护林,种植固沙植物,安装防沙或防雪栅栏以及设置反压护道等设施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其用地范围。
用地范围还应包括必要的服务、安全、停车设施以及绿化、养护管理等工程的用地范围。
表3.2.4平曲线加宽
平曲线
半径(m)
250~200
<200
~150
<150
~100
<100
~70
<70
~50
<50
~30
<30
~25
<25
~20
<20
~15
<15
~12
加宽值(m)
双车道
0.4
0.6
0.8
1.0
1.2
1.4
1.8
2.2
2.5
3.0
单车道
0.2
0.3
0.4
0.5
0.6
0.7
0.9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