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触发作用和对断层的应力加卸载作用

合集下载

第四纪断层的双重作用——以汶川8级地震破坏为例

第四纪断层的双重作用——以汶川8级地震破坏为例
第四纪 断层的双重作用
— —
以汶 川 8 级地震破坏为例
楚全 芝 邓志辉
严 岩 祖金 华
杨竹转
马晓静 陶京岑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 究所 ,北京 10 2 ) 00 9 汶川大震不但造成重 大的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我们 从事地震科学事业 的人 员来说 ,更重要的是给我
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 启示 。一般来说 ,第 四纪断层 ,尤其是活断层 ,是导致 强及远逐渐变弱 。地震等烈度线多数呈椭圆形,长轴方 向与发震断层延伸方 向一致。但 这次汶 川大震后在几个关键地 点的现场详细调查表明,问题远 不像 以往认识 的那么简单 。例如 ,成都市区距 震
验进行验证 。开展这方面的深入研 究,对 于我们 正确认识第 四纪断层的作用和地震破坏的规律及特 点,从而科
学 的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和经济建设规划都有重要 意义 。
4 8
断裂之 间的磁峰镇石 门村地震安置点,普通 民房个别破坏 ,多数损坏或基本完整 ,地震滑坡和崩塌少见,地震
烈度在Ⅷ度左右 。沿发震断层 ,即 中央断裂带,地震破坏 的强度和地震形变带的宽度也有较大变化,如,北川
县城荡然无存 ,地震烈度达Ⅺ度 以上。在同一条 发震 断裂上 的红火村 ,村 民董泽清的农家小院只是受到较重 的 损坏 ,院内水泥地出现裂缝 ,部分房顶垮塌 ,大部站立 ,可 以勉强住人 ,地震烈度不超过Ⅷ度 。
带 继续 向远 处 传 播 的 能量 就 会 大 大 减 弱 ,这 在 客 观上 对 断裂 带 之 外 的地 区起 到 了保 护 作 用 。 同样 , 沿 发 震 断层
上 的破坏也受到 断层 的几何结构的控制 ,当断层 单一 时,断层错动主要起到能量传递的作用,地震破坏较轻, 如茶 园坪等地;当断层的几何 结构复杂 时,就成了能量释放 的主要场所 ,如北川县城 、龙池镇等地 。 第 四纪断层 的这种双重特性不但通过地 震现场调 查得到证实 ,而且还可 以通过野外人工地震实验和室内模拟实

汶川8.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分析

汶川8.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分析
结果。
图 1汶川 80级地震和部分 5 . . 以上强余震震源机制解分布 0级 通过计算 ,获取 了汶川主震和 4 4次 5级 以上强余震震源机 制解 ,这组解是对哈佛大学 已公布的 9个地 震最 佳双力偶解的很好补充 。震源机制解及其分布见图 1 。从中可 以看 出,汶 川 8 . 0级特大地震及其 4 4个强余 震以
汶川 8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震源机 制解分析 .
崔效锋 ¨ 宁杰远 胡幸平 ¨ 俞春泉 陶 开
1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 8 005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 物理系,北京 1 0 7 08 1
20 0 8年 5月 1 2日发生 的汶川 80级特大地震位于我国南北地 震带中段 , . 根据 中国大陆现代 构造应力场分 区 的研究结果 ( 谢富仁等 ,2 0 ) 0 4 ,地震发生的地点属于龙门山一松潘应力 区,该地 区区域最 大主压应力方 向为北 西西一南东东。对 于汶 川 8 . 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国内外 已开展了多方面的研 究,美国哈佛大学 、美 国地质 调查局 ( GS US )以及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快速测报 了汶川地震的地震矩张量反演 结果。研究结果一致表 明,这次地震是一次 以逆冲为主、具有一定右旋走滑分量的断层错动 ( 刘超等 ,2 0 ;王为 民等 ,2 0 ;张培 08 08
依据读取 的 P波初动数据 和四川区域地震 台网的速报 目录 , 采用格点尝试法对每个地震所有可能的震源机
制解进行全空间扫描计算 ,扫描步长为 5× 。5 ,从 中选取矛盾符号比 介于最小值 Tl C i2之间的解作为 。5× 。 T至 m ̄ I i |  ̄%
该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离散区 ( 即可能解的分布范围), 对离散区内所有可能解进行平均,以此作为震源机制解求解

主震后的余震有什么规律

主震后的余震有什么规律

Copyright © 1996-2006 中国地震局 All Rights Reserved. mailto:webmaster@回首页5月27日陕西宁强县5.7级地震和四川青川县地震是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一般主震后的余震有没有什么规律?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数小时就显现出该地震的余震区范围很大,大致呈汶川--北川--青川的北东向展布,余震区长轴达300公里。

5月27日陕西宁强县5.7级地震和四川青川5.4级地震都位于这个余震区的东北段端部附近,应属于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

大地震发生后,频繁的余震活动在时间序列、空间分布和强度起伏等方面具有的特征是很复杂的,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多数大地震的余震震中分布的轮廓可以简化为一个椭圆形区域,其长轴和短轴长度之比约在2--5之间,长轴方向和地震断层走向近乎平行。

也就是余震震中空间分布主要受震源区主破裂方向或发震断层所制约。

大地震强余震的活动持续时间差别很大,最短的几天,最长的可达1000天以上。

一般我国西南川滇地区的强余震持续时间比较短,不超过5个月。

而发生在我国大陆东部地区的一些大震则持续时间较长,多数在10个月以上。

这与构造环境、断层的错动方式等因素有关。

大地震发生后,余震活动将持续一段时间,组成有某种统计规律的时间序列,多数大震后的最大强余震发生在主震后的两天内,也有少数出现在主震后的数月内。

强余震活动由于受到天体引力作用的影响,具有准周期性的特点,表现出某种衰减的规律性,然后这种规律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不断变化。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现象作为预报强余震的依据,但这是一种需要不断调整的动态指标。

就我们当前的认识,这次汶川8.0级地震的强余震活动还将持续1、2月的时间,可能的最大强余震为6.5级左右。

孙士宏研究员提供关闭窗口页码,1/22008-5-30/sichuan/ssh080530001.htm。

汶川8.0级地震及强余震破裂方式与引潮力之间的关系

汶川8.0级地震及强余震破裂方式与引潮力之间的关系

摘 要 : 文 通过 计 算 汶 川 8 0 主震 及 2 本 .级 0次 M 5 0强 余 震 发 震 时 刻 引 潮 力 的 方 位 、大 小 及 ≥ . 变 化 率 , 对 比其 破 裂 方 式 , 现 1 次 逆 冲 型 地震 其 发 震 时 刻 的 水 平 引潮 力方 位 和 主 压 应 力 并 发 1 轴 P轴 有 6次 夹 角 在 3 。 内 ;8次 走 滑 型 地 震 , 发 震 时 刻 垂 向引 潮 力 都 处 于 向 上 的 峰 值 区 3之 其
探讨 。
关 键 词 : 川 地 震 强 余震 ; 潮 力 ;触 发机 制 汶 引 中图 分 类 号 : 3 5 7 P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03 7 ( 0 1 0 — 0 40 1 0 —2 4知作用 于地球 最大 的周期性 变化 的力 , 然很难认 为 引潮力 是 引起地 震 的 虽
高 的 , 水 平 引 潮 力 方 位 角 与 发 震 断 层 走 向 的 一 致 性 更 高 , 明 日、月 对 孕 震 区 水 平 引 潮 且 说
力 与大地 震 的发 生密 切相关 ; 陈荣 华等 初 步讨论 了引潮力对 显 著地震 触 发作用 与 大震关
系 的 机 理 。结 果 表 明 ,这 一 机 理 是 比较 复 杂 的 , 震 发 生 时 水 平 引 潮 力 方 位 与 地 震 断 层 面 地
弦附近 较易 受到 潮汐应 力 的触发 。受潮 汐力 触发 作用 的地震 发震 时刻 的月 日赤 纬有 明显 的
密 集 分 布 条 带 特 征 , 震 频 次 在 月 、日天 顶 距 分 别 在 3 。 4 。 2 。 1 0范 围 内 为 平 均 优 地 0~ O和 0~ 4 。 势 分 布 区 间 ;张 晶 等 l 分 析 了 引 潮 力 水 平 分 量 动 态 变 化 与 强 震 发 震 时 间 之 间 的 关 系 , 果 8 结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及震型判定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及震型判定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及震型判定
程万正;阮祥;张致伟
【期刊名称】《地震》
【年(卷),期】2009(29)1
【摘要】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余震序列,其特点是:余震序列丰富,持续时间长.余震沿NE向龙门山构造带的中央断裂条形展布,深度横剖面为锲形,呈现地块间强烈汇聚、挤压活动的特点.跨不同断裂段,余震震源机制解有逆冲、斜滑或走滑型,反映的局部构造应力场复杂.汶川8.0级地震序列为主震-余震型,文中给出了其判定的主要依据及分析预测结果.
【总页数】11页(P15-25)
【作者】程万正;阮祥;张致伟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
【相关文献】
1.自维持断层蠕滑过程和余震发生率的衰减特征——以汶川Mw7.9地震序列为例[J], 解孟雨;史保平;林禄春
2.一种矩张量反演新方法及其对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序列的应用 [J], 刘超;张勇;许力生;陈运泰
3.汶川8.0级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 [J], 吕坚;苏金蓉;靳玉科;龙锋;
杨雅琼;张致伟;汤兰荣;李超
4.青海及邻区地震序列h值震型判定与强余震预测研究 [J], 马茹莹;马震;王培玲;苏维刚
5.5.12汶川8.0级地震序列震后早期趋势判定及有关问题讨论 [J], 蒋海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

1979-1988 1989-2001 2002-
30% 22%
20%
10%
0%
26%
28%
15% 7% 8%
11% 2%
可以使用 加固后使用 停止使用 立即拆除
图 14 不同年代建造的建筑震害情况对比
比较抗震设计规范 TJ11-78[1]、GBJ 11-89[2]、GB50011-2001[3]可以发现,自 1976 年唐山地震以来, 我国加强了对工程结构抗震领域的研究,使得抗震设计规范逐渐完善,在抗震设计中考虑的内容越来越 全面,如表 3。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建筑抗震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同期的混凝土结构规 范为例[4]- [7],结构的设计安全水平和安全储备从 74 规范以后逐渐提高,如表 4 所示。而 74 规范的安全 水平和安全储备之所以最低,正是受当时经济水平所限。由此可见,抗震水平也是国家经济水平的反映。
其它震害情况还有伸缩缝处碰撞(图 9)、鞭稍效应造成顶部突出物结构破坏(图 10)、装饰构件破 坏(图 11)、圆形填充墙破坏(图 12)。
绵阳某酒店
汶川某教学楼
图 9 伸缩缝处碰撞破坏
都江堰某公共建筑
都江堰公安局
图 10 鞭稍效应造成顶部突出物结构破坏
图 11 装饰构件破坏
绵阳科技馆
剑南春办公楼
图 12 圆形填充墙破坏
建造年代 -1978
1979-1988 1989-2001
2002不详
表 2 建筑震害情况统计(按建造年代分类)
可以使用
加固后使用
停止使用
3 (30%)
3 (30%)
3 (30%)
21 (22%) 34 (47%) 29 (55%) 39 (51%)

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地震对区域地壳形变场及应力场的影响

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地震对区域地壳形变场及应力场的影响

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地震对区域地壳形变场及应力场的影响1.概述大地震同震及其震后效应对周边区域地壳形变场、应力场、断层活动状态及地震危险性等的持久影响越来越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成为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热点。

作为有地震历史记录以来的首个发生在大陆内部的高角度逆冲型8级强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发生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区域构造变形与断层应力积累等也会产生持续而显著的影响。

汶川地震之后5年,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于2013年4月20日又发生了芦山7.0级地震,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该断裂带未来地震危险性的讨论。

针对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两次事件开展同震及震后的相关研究,不仅对了解两次地震自身的破裂特征以及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对于分析周边区域地壳形变场、应力场受地震影响产生的状态变化,判定区域主要活动断层的未来地震危险性等也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以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为研究对象,基于经典的位错理论和粘弹本构关系,开展两次地震同震位错及震后粘弹松弛效应引起的区域形变场、应力场变化的研究工作。

本文首先通过综合多学科资料分别构建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3D模型,以此为基础联合利用多种同震观测数据反演获得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断层同震位错分布;基于Burgers体粘弹本构关系,以GPS时间序列为约束,汶川地震同震位错分布为初始条件,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确定了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块体中下地壳各自最优的短期、长期有效粘滞系数;计算了两次地震同震位错及震后粘弹松弛效应引起的区域形变场变化;从库仑应力变化的角度讨论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对后续余震及近年来周边区域一系列中强震的发生所起的作用,分析了周边主要活动断层库仑应力演化,结合速率-状态摩擦本构律讨论了未来值得关注的重点断层段。

2.本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1)汶川地震发震构造及断层同震位错分布以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物探剖面、重新定位的余震序列作为深浅构造强约束,参考区域地质剖面、速度成像、大地电磁测深等研究成果,通过多剖面解译的方式建立了汶川地震发震断层3D模型,主要包含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另外在余震区穿过青川断裂后的区域断层结构出现显著变化,识别出一条未知的反倾断层,而非北川-映秀断裂的简单延伸,后经反演测试认为该断层可能并未参与同震破裂过程。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

但 是通 过实地的调查 以及具体 的研究可 以得知 , 将地质灾害 的强 发 育区归纳入 断层上盘 的 7千米 以内 ;并且通过研 究还可 以发 现, 发震 断层 控制着大 型滑坡 的分 布 , 大型滑坡触发 的决定 因素 就是地震 波对破 体的强烈 冲击 ; 地震波对坡体 的作用也受到与发 震 断层 距离远近 的影 响 , 离发震 断层 越远 , 地震波对坡体 的作用 就越小 , 这样触发大 型滑坡 的机率 。 拐 点及错列 部位效应 :通 过一系列 的资料研究 以及 野外调 查, 我们可 以发现地震 区的所有转折和错列部位都属于地震地质 灾 害的强发育区。这主要 是因为 , 断裂 的转折 和错列部位在断层 整体错 动的作用下 , 会发 生更深 的剪 断和破裂 的现象 , 从 而将更 多 的能量 释放 出来 ,甚至局部还会 出现一些强烈 的震 动等现象 , 这样就形成 了次级震 源 , 在这个部位也容易发生一些地质灾害。 方 向效应 : 地形条件也往往控制着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的滑 动方 向 , 以龙 门山为例 , 龙 门山两侧 的水 系是垂直龙 门山走 向以 及龙 门山断裂带 发育 , 所 以, 在一般 情况下 , 滑坡应该是平行于龙 门山走 向和断层走 向方 向滑动 , 也就是东北到西南走 向。根据相 关 的研究表 明 , 滑坡的滑动方 向不仅仅是受到地形条件的控制作 用, 还受到强震地 震波在垂 直断层方 向的传播 的控制作 用 ; 因为 地震波 在垂 直断层方 向有 着很大 的强度 , 因此 , 坡体 的震 裂和抛 出就会沿着这个方 向 ; 同时 , 还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 地震波和

1典 型 研 究 区
本文选取 了几个 比较典 型的研究 区 , 都是处于汶川地震地质 灾害的强发育 区, 也就是发震断层映秀到北川断层 的两端和 中央 位置。 都江堰到 汶川路研 究区 :都 江堰到汶川 路研究 区属于 国道 2 1 3 线, 全长大 概 9 0千米 , 汶川 大地 震导致这个路 段出现 了大量 的崩塌 和滑坡灾 害 , 严重影响了救援工作 的进行 。 经过研究 , 本路 段 大多都是岩浆岩 ,映秀到北川 I 到断层是从下端通 过了研究 区 , 而茂—— 汶断裂层则是沿着岷江从上端通过 了研究 区, 与震 中的 距 离大 约有 1 0千米。通过研 究震后航空影像可 以发现 , 公路沿线 共有 三百多个地质灾害点 ,一共有 2 5千米左右 的道路被地质 灾 害破坏掉 , 大部分都 是被 冲毁或者掩埋 。 北 川 到安 县研 究 区 : 北 川到安 县研 究 区是 在北 川 、 安县、 绵 竹以及茂县 的交界处 , 和震 中的距离 大约有 1 1 0千 米 左 右 , 这个 研 究 区受 到地震 的破坏 比较严重 ,而且属 于典型 的地震 触发地 质灾害 , 象汶川大地震 的最大 滑坡 安县 大光包滑坡 , 第 二大滑坡 绵 竹文家沟滑坡 以及唐 家山堰塞 湖滑坡等 ,都 是在北川 到安县 研 究 区 内发 生 的 。这 个 区域 的 总 面 积 将 近 3 0 0 0平 方 千 米 , 地 质 构 造主要包括板 岩 、 砂岩、 千枚 岩 、 碳 酸盐岩 以及砂浆 岩等 。 同样 的, 研究 过遥感影像之 后 , 可 以看 清楚本研究 区内 的地质 灾害具 体 情况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定 量 分 析 了 汶 川地 震 对 附 近 活 动 断 裂 带 的库 仑 应 力 加 卸 载 作 用 。结 果 显 并
示: 汶川 地 震 产 生 的库 仑 破 裂 应 力 变 化 分 布 图 案 复 杂 性 强 , 要 由 发 震 断裂 复 杂 的空 问 展 布 形 态 主
导 地 位 , 利 于 强 余 震 序 列 的 孕育 、 速 以至 于发 生 ; 昆 仑 断 裂 带 和 鲜 水 河 断裂 带 受 到 了轻 微 的 有 加 东
应 力 加 载作 用 ; 泉 山 断 裂 带 、 莹 山 断 裂带 和西 秦 岭 北 缘 断 裂 带 主要 受 到 了轻 微 的卸 载 作 用 。 龙 华 关键词 汶 川地 震 ; 仑 破 裂 应力 变 化 ; 库 应力 触 发 ; 卸 载作 用 加
以及 震 源 断 层 活 动具 有逆 冲兼 右 旋 走 滑 两 种 性 质 决 定 。汶 川 地 震 产 生 的库 仑 破 裂 应 力 变 化 对 多
数 强 余 震 存 在 一 定 的触 发 作 用 。汶 川 地 震 的 发生 对 附 近 的断 裂 带 有 不 同 程 度 的影 响 , 中青 川 断 其 裂 中段 和 北 段 、 江 断 裂 南 段 和灌 县一 岷 江油 断 裂 南 段 , 主要 是 以 强 烈 的库 仑 破 裂 应 力 加 载作 用 占主
山断裂带 的 映秀一 川断裂 是这 次地震 的主发 断裂 , 北 形成 的地表 破裂 带长 达 2 0多千米 , 县一 0 灌 江油断裂 也发 生了 6 0多千 米 的破 裂 。这是 一 次 以逆 冲为 主 、 少 量右 旋 走 滑分量 的地震 , 兼 产 生的最大 垂直位 移 和最大右 旋走滑 位移分 别为 5l n和 4 81 。龙 门山断裂 带位 于青藏 高原东 " . I T
缘 , 区域 经历 了强烈 的地壳 变形 和断裂作 用 , 该 活动性 断裂分 布广泛 。本文感 兴趣 的是汶 川地 震 与后续 强余震 之 间是 否存 在应力 触发作 用 , 以及此 次 汶 川地 震 的发 生对 附近活 动 断裂 构造
带 产生 的影 响。
关 于地震应 力触 发与 断层相互 作 用 的研 究 主要是 以计算 库 仑 破裂 应 力 变化 为 基 础 ( l Hi l e l1 9 ;Had b c ta,9 8 T d ta,9 8 刘 桂 萍 等 , 0 1 万永 革 等 ,0 0 。库 仑 t ,9 3 a r e eke l1 9 ; o ae l1 9 ; 20; 20 )
汶 川 8 0级 地 震 的 余 震 触 发 作 用 和 . 对 断层 的应 力加 卸载 作用
解朝娣 D 朱元 清D 雷兴林。 于海 英
1 )中 国上 海 2 O 9 0 0 2同 济 大 学海 洋 与 地 球 科 学 学 院 海洋 地 质 国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反射 地 震 学 研 究 组
第 2期
解 朝 娣 等 : 川 8 0 地 震 的余 震 触 发 作 用 和 对 断 层 的应 力加 卸 载 作 用 汶 .级
1 3
性 。这类研 究的广泛开展始 于 19 9 2年美 国 L n es . 地 震 , n a dr MW7 3 Ki g等 ( 94 计算 得到该 地 19) 震对后续 BgB a 6 5 i er . 地震 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增 量为 0 2MP 左 右 , 为是 L n es M . a 认 a dr 地震加 速 了 BgB a 地震 的发生 。T d i er oa等( 00 对 19 20 ) 9 8年南 极板块 Mw8 1地震 在余震 区产生 的库 . 仑破裂应力 变化作 了计算 , 结果显示应力增 量为 0 1 . a得 出主震对 1 . —0 2MP , 4个余震 中的 9 个 有确定 的触发作用 。D n 等 (9 7 研究 了美 国 C lon 地 区不 同强度地震 的触发作用 , eg 19 ) a fri i a 结果表 明 8 以上的强余震都落 在库仑 破裂应 力增 加 区。万 永革 等 (0 0 20 ) 5 2 0 ,02 和沈正 康等 (0 3 采 20)
2 )中 国上 海 2 0 6 0 0 2上 海市 地 震 局
3 日本 筑 波 3 58 6 日 产业 技 术 综 合 研 究 所 ) 0 —5 7 本 摘要 采 用 可 变 滑 动 震 源 模 型 , 算 和 研 究 了 汶川 Ms . 计 0地 震 产 生 的应 力 变化 及 对 后 续 6次 强 8
地 震 地 磁 观 测 与 研 究
第3 1卷 第 2期
201 矩 0
4月
S S OLOGI AL AND EI M C GE0M AGNETI C O BSERV AT1 0N AN D RESEARCH
V0 . 1 No 2 13 .
Ap r 201 0
d i 1 . 9 9 j is . 0 33 4 . 0 0 0 . 0 o :0 3 6 I .sn 1 0 - 2 6 2 1 . 2 0 3 /
0 引 言
20 0 8年 5月 1 2日, 四川省 汶川县 境 内发 生 8 0级特 大地震 , . 造成 了重 大 的地质 灾 害和人
员 伤亡 。震后余 震活 动频繁 , 截止 2 0 年 8月 1日, 区共记 录到 M≥ 4 0余 震 2 0次 以上 , 08 震 . 4
其 中 M≥5 0强余 震 4 . O余 次 。据地 质调 查结 果 ( 张培 震 等 ,0 8 徐锡伟 等 ,0 8 显 示 , 门 20 ; 20 ) 龙
破 裂应力 变化 由主震 断层位错 产 生 , 持久 性地施加 在后续 断层 上 , 并 进而 改变后 续断层 的稳定
作 者 简介 : 朝 娣 ( 9 1 )女 , 解 1 8 一 , 同济 大 学 海 洋 与地 球 科 学学 院博 士 研 究 生 , 主要 从 事 地 震学 研 究 基 金 项 目: 技 部 科 技 基础 性 工 作 专 项 (0 7 Y2 00 ) 科 2 0F 2 10 资助 本 文 收 到 日期 :0 91-O 2 0—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