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

合集下载

课文《青山不老》说课稿一等奖3篇

课文《青山不老》说课稿一等奖3篇

课文《青山不老》说课稿篇8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流程: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看。

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却有一位81岁的老人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平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

板书:16青山不老3、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人。

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先来检查一下词语:土坑淤泥肆虐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指名----齐读)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口头回答)适时补充(一位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在深山造林的故事)三、创造奇迹1、过度:是啊,一个老人竟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一片茂盛的森林,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板书:奇迹2、师:现在就让我们先来感受这个奇迹带给我们的震撼。

请看:(出示图)出示第一自然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一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生: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到处是绿色等;师:哪些字眼给了你这样的感觉?(全)师: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指名读师:如诗如画的景色啊,这真是一个奇迹,我们一起来读。

3、那么,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4、5两个自然段,画下相关的句子4、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出示: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当地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

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他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早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层层的梯。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青山不老》ppt课件

《青山不老》ppt课件

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 的人。像他一样默默奉献的造林英雄还有很多很多,推荐大 家阅读这些文章:
《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 《吕梁“植树英雄”传——乔建平》 《“野人”——张侯拉》
在我们祖国的晋西北,有一位老人用自己的方式,深深 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这节课我们跟随记者梁衡,去 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 事。
青山不老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检查生字词。
肆虐 盘踞 险恶 绿洲 治理 劲挺 荡漾 领悟 宏伟 归宿 如臂如股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 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思考:读着这段话,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
三千七百亩林网
462个云湾小学
已知云湾小学面积是1200平方米
合作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条件
从哪些方面进行 描写
关键词句
山沟的大环境 (险恶)
院子的小环境 (艰苦)
地理环境
大风肆虐,“怪物”盘踞。
历史记载 生活条件 三个典型事例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 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三间房,一个人。(简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俭朴、单调)
五位老汉离世;老伴静静过世;女儿 三番五次接他去城里享福,他不走。
干旱
沙尘暴
沙尘满天的城市
霜冻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 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 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 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 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 的波光。

2020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2020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2020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原文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当地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

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他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早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层层的梯。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课堂笔记青山不老——《青山不老》课堂笔记《青山不老》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青山在风雨中的坚持与永恒,以及青山所代表的坚强和不变的精神,展示了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热爱。

在课堂上,我认真听讲,并做了详细的笔记,下面是我的课堂笔记。

一、青山不老的含义1. 青山代表的是一种宏伟和坚强的力量。

2. 风雨代表的是变幻和挑战。

3. 青山不老的含义就是坚强而不变的精神,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本真和纯粹。

二、课文内容概述1. 第一段:描绘了青山的壮丽景色,以及青山是如何面对风雨的。

2. 第二段:描述了风雨对青山的考验,但青山始终坚强不屈。

3. 第三段:展示了青山不变的美丽和力量,以及青山的坚持和恒心。

三、语言特点分析1.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2. 描写方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青山的形象,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青山不老的内涵。

四、个人感悟与思考1. 青山不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应该保持坚强的意志和恒心。

2. 青山不老的精神可以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能够更加勇敢和坚持。

3. 学习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青山的不朽和坚韧,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界的伟大和力量。

五、与其他课文的联系1. 与《梅花》:都展现了坚强和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

2. 与《大漠孤烟直》:都描绘了广阔的自然景色,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追求。

六、评价与思考《青山不老》这篇课文虽然字数不多,但通过精炼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传达了青山不老的精神,让人印象深刻。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青山的力量和坚持是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候的重要借鉴。

今后,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我将会更加坚强,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并且始终保持恒心。

《青山不老》说课稿14篇

《青山不老》说课稿14篇

《青山不老》说课稿14篇《青山不老》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我针对以上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1、知识能力目标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的意思;正确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与造福子孙后代的情怀。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对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围绕导学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是找出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老人创造奇迹的环境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二、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三、说教学过程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晋西北荒凉的画面,让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感受,对其恶劣的环境有个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安排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学习。

六年级下册第20课青山不老笔记

六年级下册第20课青山不老笔记

六年级下册第20课《青山不老》笔记《青山不老》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讲述了中国老人马永顺一生植树造林、绿化山川的故事。

一、课文概述《青山不老》讲述了一个中国老人在晋西北地区种树造林的故事。

马永顺老人用自己的一生,种下了数千亩的森林,为中国的绿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人物形象马永顺老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他是一位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的老人。

他一生都在种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没有放弃过。

他的精神品质和行为举止,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三、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讲述马永顺老人种树的故事,表达了人类应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

同时,也强调了人类应该像马永顺老人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世界,为地球的未来做出贡献。

四、写作特点1. 语言生动形象: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通过具体的描写和比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马永顺老人的生活和情感。

2. 叙事简洁明了:本文的叙事简洁明了,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将马永顺老人种树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3. 情感真挚感人:本文的情感真挚感人,通过对马永顺老人的描写和叙述,让读者感受到他的善良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从而产生共鸣和感动。

五、个人感悟通过学习《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像马永顺老人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品质,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六、课堂拓展1.深入了解马永顺老人的生平事迹,了解他为何能一生坚持植树造林,以及他在此期间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2.学习马永顺老人的精神品质,如何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韧精神和责任感。

3.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鼓励大家为环境保护做出实际行动。

4.组织课堂讨论,分享各自对环保的看法和建议,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5.撰写环保倡议书,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行动中来,共同为地球的未来努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原文及教案【原文】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当地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

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他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早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层层的梯。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山不老》说课稿
【基于标准的陈述】
《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句,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

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读中思考、感悟。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其主动性,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最后读写结合,进行能力迁移,情感升华。

【学习目标】
1、认识“炕、虐、踞、淤”等生字,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等词语的意思;——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

2、难点: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评价方案】
1、“学习目标1”:自己借助学习工具,再通过读文,认清生字,读懂词语。

100%学生达标;——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2、“学习目标2”: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文体会,深入合作探究,读悟结合、
同学评价、教师点拨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出老人在大环境险恶,小环境艰辛的情况下,创造出“ 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的奇迹。

至少80%的学生达标;——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3、“学习目标3”:通过深层次的读文,借助对课文段落的理解,帮助学生明白“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75%的学生达标。

——体现了语文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导学与学习】
1、导学方法:根据课标提倡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以及六年级学生的阶段水平和本单元的重点及本课的特点,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

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2、学习方法: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同时又因为有前一单元阅读教学作铺垫,学生有了一定的快速阅读基础。

所以,我会引导学生运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让课堂上有琅琅的书声、静静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充分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

按照“品读语言——表达感悟——积累语言”,让学生实实在在学语文,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相关的文字、图片或资料,重点文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导学流程】
为了完成导学目标,解决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我决定抓住“中心线索”来整体规划全文教学。

这个中心线索就是以“奇迹”为突破口,让学生认识奇迹——走进奇迹——感悟奇迹。

我会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初读感知,初探奇迹”“潜心会文,感受奇迹”“呼应课题,探究中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院屋图片,创设情境:
问:“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小院子?”
(学生回答后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


教师深情解说,创设情境:“这是多美的小院啊!……”
(1)大家自由读读这段话。

(2)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读好吗?(配乐,引读)窗外是……。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么美的小院子是谁的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小院,认识一下一位81岁的不凡老人。

他用十五年的时光在祖国晋西北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力量,用毕生的余热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的出示及教师的引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下面环节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另外,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生自由读以及与老师的合作读,初步完成“学习目标1、2”。

——凸显的是语文的工具性。


二、初读感知,初探奇迹。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文中找一找、划一划:老人究竟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句段品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文,并找、划相关文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完成“学习目标1”,初步完成“学习目标2”。

——凸显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和部分人文性。


三、潜心会文,感受奇迹。

1.老人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1)老人工作的山沟的大环境-恶劣(板书:大环境——恶劣)
指导朗读:读出晋西北地区的荒芜、险恶
(2)老人居住的小环境-艰苦(板书:小环境——艰苦)
指导朗读:读出老人生活环境的孤独、忙碌、凄苦
(3)探讨人物的品质:老人的居住环境怎样?工作环境怎样?你感受到了什么?
2.老人为什么要创造这个奇迹?(板书:无私奉献造福人类)
引读第四段:
(1)领悟植树造林与防风固沙之间的联系,认识到树木和土壤休戚相关的关系。

(2)抓住关键词句,再一次领悟老人的高贵品质。

有机组成部分。

更是一篇精致的微型教案。

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老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奇迹的,展示的是老人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