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制度建立历程

合集下载

2019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4课时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课

2019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4课时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课
治制度;(2)确保国家权力协调高效运行的民主集中制;(3)民主与集中 的统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
性;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中国国情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3)全
面推进依法治国
考情链接
1.2016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这表明我国政体运行的原则是 ( B ) A.三权分立制度 C.多党联合执政 B.民主集中制 D.联邦制
答案 B 解析 通过材料可见人大与政府的关系,可见我国政体运行的原则 是民主集中制。故答案为B。
2.下列不能体现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是 ( A ) A.中国共产党就修改宪法的部分内容征求各民主党派的意见 B.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C.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D.其他国家机关都由权力机关产生,对权力机关负责并受其监督
答案 A 解析 在该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的表述符合题意。因为题目 问的是“国家机构”,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构。
1.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地位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实行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 度的鲜明特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 制。
(4)怎样坚持民主集中制
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民主是集中的
⑥ 前提和基础 ,集中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坚持民主 集中制,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只讲集中,不讲民主,是⑦ 官僚主
义 的集中;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必然导致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摘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发展是不断适应我国的国情需要而不断完善的,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是保证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

关键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不断适应中国国情,不断完善和发展,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阶段,简要论述如下。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萌芽与酝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是从学习俄国开始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其成立了工农兵权力机构,随之建立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苏俄宪法》。

该宪法规定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各级代表选举详细内容,这种新型政权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当时中国正需要找到自己的出路,处于迷茫状态中,中国共产党人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开始探索自己的政权组织形式。

起初探索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工人代表大会和农民协会,这些权利机关建立在城市和农村,尽管这些劳工专政的政权形式比较简单,力量是分散的,而且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实行,但从整个革命历史实践来看,这种政权组织的实现是为了适应当时的中国国情,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饱受外国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这样的情形,无数的仁人志士正努力探索和尝试新的政权形态。

中国共产党为了使政权的建立更有科学性,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当时社会真实面貌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为中国所用,工人代表大会和农民协会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早的雏形。

随着历史的不断,形势的不断变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又出现了新的形式,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建设红色苏维埃政权,毛泽东同志在领导秋收起义时提出,应当扩大宣传苏维埃政权,暴动力量强弱是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关键,苏维埃政权应该建立在暴动力量强的地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就是行使苏维埃政权的权力形式。

这里所说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就是类似于今天的人民代表大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人民代表大会最初的形态,并且以国家形式出现代表人民的利益的权力形式。

人大制度走廊讲解

人大制度走廊讲解

人大制度走廊讲解(实用版3篇)目录(篇1)1.人大制度的概念和背景2.人大制度的发展历程3.人大制度的主要特点4.人大制度的功能和作用5.人大制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正文(篇1)一、人大制度的概念和背景人大制度,全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它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即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二、人大制度的发展历程人大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首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体系。

接着,在改革开放后,人大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强化了人大代表的选举和监督职能。

近年来,人大制度不断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了立法质量。

三、人大制度的主要特点人大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首先,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保证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其次,它是民主集中制的具体体现,既保证了民主,又保证了效率。

再次,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党的领导地位。

四、人大制度的功能和作用人大制度具有多项重要功能和作用,包括制定和修改宪法、法律,选举和决定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监督国家机关工作,联系人民群众等。

通过这些功能和作用,人大制度保证了人民对国家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五、人大制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当前,人大制度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如何更好地代表人民利益,如何提高立法质量等。

但总的来看,人大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也将继续完善和发展。

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政治背景,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目录(篇2)1.人大制度走廊的概述2.人大制度的历史沿革3.人大制度的主要特点4.人大制度的运作方式5.人大制度的意义和影响正文(篇2)【人大制度走廊的概述】人大制度走廊,是我国为了宣传和普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设立的一种教育形式。

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摘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已有50多年历史,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与完善的程度是衡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

随着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逐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在不断发展、日趋完善。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出发, 论述其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其存在问题,提出完善建议,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涵,发展,问题,完善目录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和特征 (1)(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涵义 (1)(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特征 (1)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要性(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2)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3)(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现状 (3)(二)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存在缺陷 (4)(三)人大议事公开存在不足 (5)(四)人大监督力度不足,缺乏实效 (6)四、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议 (7)(一)改革人大代表选举制度 (7)推进人大议事的公开化 (8)(三)完善人大监督制度,强化监督实效 (9)五、结束语 (11)六、参考文献 (11)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和特征(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涵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它不仅包括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的有关制度,而且包括人民代表大会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称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依据: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国家政权的本质直接联系在一起,二是我国国家政权人民性的集中体现。

在纪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周年暨地方人大常委会成立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周年暨地方人大常委会成立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周年暨地方人大常委会成立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 在纪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周年暨地方人大常委会成立周年大会 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周年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回顾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做好人大工作的经验,畅谈坚持 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顺庆政治文明建设,促进我区三个文明协 调发展。

在此,我谨代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向年来为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建设倾注心血、作出贡献的老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全区各级人 大代表、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同志表示诚挚的问候!对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示热烈的祝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 家作主的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尽管经历了曲折,但始终显示出旺盛的生 命力。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取得了重大成就。

人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得到了切实保障,人大的基本制度更加健全, 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立法、监 督、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等重要职能得到有效发挥,以宪法为核心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 化生活的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

这一切充分证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 适合时代潮流、 适合人民意志的好制度。

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充分体现了我国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本质。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有 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国家 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人民当家作 主的必然要求, 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客观需要,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证,是巩固 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对国家事务领导的有效途径。

乡镇人大代表制度

乡镇人大代表制度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乡镇人大制度建设刍议【摘要】我国乡镇人大制度自1954年9月正式确立后,其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乡镇人大制度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色。

目前乡镇人大制度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面临不少问题,亟须加以完善和解决。

【关键词】乡镇人大制度乡镇人大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要“以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和提高社会管理、依法办事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的核心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人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着推进基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重任,其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乡镇人大于1954年9月正式建立,至今已走过50多年的历程,客观地审视我国乡镇人大制度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寻其对策思路,对于推进乡镇人大制度建设,更好地发挥乡镇人大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镇人大制度建设的历史轨迹乡镇人大制度于建国初期确立后,其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这一建设发展历程大体经过了如下四个阶段:(一)制度创立阶段(1949-1957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

《共同纲领》规定,国家的政权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普选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50年12月30日政务院发布《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规定乡人民代表会议一般代行乡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召开由人民普选产生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同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又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节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节

人民大表大会制度形成过程的启示: 人民大表大会制度形成过程的启示:
• (要求同学们先思考一下 要求同学们先思考一下) 要求同学们先思考一下
•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 、 领导下建立起来的, 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人民群众的 、 革命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革命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是在革 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不是 主观臆造的。 主观臆造的。
•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地革命时期) 地革命时期)建立的苏维埃制度是人 民大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1927年至 民大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年至 1937年) 年
• 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一次全国 年 月 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一次全国 工农兵代表大会, 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毛泽东为中央政府主席, 和国,毛泽东为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任中 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 6、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的监督功 、 能日益增强。 能日益增强。 • 7、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 、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起了具有中 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 8、全国人大在外事交往方面取得显著 、 成效,拓展了我国外交领域。 成效,拓展了我国外交领域。
• 3、立法工作趋于停顿,一些法制机构 、立法工作趋于停顿, 被撤销。( 。(1959年司法部、监察部、 年司法部、 被撤销。( 年司法部 监察部、 国务院法制局被撤销) 国务院法制局被撤销) • 4、人大代表不能有效行使职权。 、人大代表不能有效行使职权。
• (三)1966年至 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 年至 年 文化大革命” 期间人民大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期间人民大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表现为: 表现为: • 1、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名义上保留,但 、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名义上保留, 没有召开过任何会议, 没有召开过任何会议,实际上已经瘫 痪。

回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程

回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程

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5日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

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程,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如何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有关专家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进行了解读。

4个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怎样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4个必须”的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沈春耀认为,坚持党的领导,从性质上讲,就是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始终团结带领人民为崇高事业不懈奋斗。

从内容上讲,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从作用上讲,就是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从“豆选”“三三制”到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再到上世纪90年代8亿多农民实行村民自治,人民当家作主一直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从加强法制建设到提出依法治国,我们党对民主政治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

沈春耀说,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论是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还是对于保障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都具有不可替代和至关重要的意义。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

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大元介绍,我国是单一制国家,民主集中制决定了我国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必须服从整体,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大制度建立历程:
据人民日报: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全面系统地建立起来。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

同年7月,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三十三次会议,决定改期召开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正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和选举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通过现行宪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从此,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各级人大工作全面恢复,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也再次走上正轨。

从1983年6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开始,全国人大代表提案分为代表议案和代表建议,标志着人大代表议案与代表建议制度正式建立。

1987年6月,在总结各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同代表联系的几点意见》,正式确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共同联系全国人大代表。

1992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五次会议通过代表法,标志着中国各级人大代表工作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

1993年9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检查监督的若干规定》。

2003年首次邀请港澳代表参加执法检查。

2000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提出《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以中发【2005】9号文件批转下发执行。

2006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2010年10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代表法的决定。

2011年1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2013年8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通过《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意见》。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