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摩技巧
腰椎间盘突出症自我按摩图解

腰椎间盘突出症自我按摩图解腰椎间盘突出这种疾病满载后期的恢复中,我们的患者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按摩手法,来进行一些辅助的治疗,帮助疾病加快恢复。
腰椎间盘突出按摩手法:1、弹筋法。
弹拨腰肌,以兴奋肌肉。
恢复肌纤维组织弹性。
2、揉法。
沿腰背部顺行向下到小腿部进行揉摩,以放松身体,舒通经络使气血得以畅通。
3、点穴法。
自腰部开始依次点按肾俞、环跳、承扶、殷门、风市、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涌泉穴,以通经活络。
改善神经传导,促进神经组织恢复。
4、点按法。
点按双侧腰肌,以改变腰肌紧张状态。
5、拍打法。
是结束调整手法,用手掌掌部自腰脊部开始向下到小腿进行拍打,以宣通经络,舒筋活血,兴奋松解肌肉,使腰腿肌肉得到放松舒展。
6、摇法。
仰卧位屈膝屈髋后进行旋转摇运,以松解通利腰骶关节与椎间关节,调整关节内在平衡。
7、推法。
用双手的手掌根沿着脊拄两侧自后背部开始推至臀部,以调达气血、疏通经络,使腰背肌肉得以调整。
8、翻身仰卧,采用捏拿法。
捏拿股四头肌,改善肌肉弹性,恢复肌张力。
9、推理法。
沿着大腿的后侧顺行向下到跟腱进行推理,使下肢整体气血流通,肌肉舒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我推拿方法:1.摩肾益精:双手用力摩擦搓热,双手置身体后侧,双手掌顺时针方向搓摩双侧腰部肾腧、大肠腧30~50次。
2.按揉腰及下肢:双手置身体后侧,食、中、无名三指并拢,自上而下用力按揉患侧腰骶部、臀部及下肢后外侧肌肉3~5遍。
3.拳叩腰臀部:双手握拳置身体后侧,以拳背叩击双侧肾腧、大肠腧、环跳、秩边等处,先轻后重,轻重交替,各叩击30次。
4.擦腰及下肢:单手置身体后侧,用大鱼际或掌根擦患侧腰骶部、臀部及下肢后外侧,以局部发热为度。
5.仰卧摆腰:取仰卧位,双手握住床的两侧,左右摆动腰部,幅度由小到大,左右摆动306.牵引腰椎:双手拉住门框或双杠,利用自身重量拔伸牵引腰椎3~5分钟。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一)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目的是改变椎向盘与受压神经根的相对位置,减轻推向盘对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消除神经根的炎性水肿。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部穴位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部⽳位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退⾏性变、破裂,髓核突出纤维环,压迫神经⽽出现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腰痛,咳嗽、喷嚏、⽤⼒⼤⼩便时疼痛加重,常伴有下肢放射痛,腰部相应的⼩关节区域有明显压痛,棘突旁肌⾁痉挛,棘突单个或多个偏歪。
⼿部按摩虽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没有⽴竿见影的效果,但它可以解除腰臀部的肌⾁痉挛,降低椎间盘内的压⼒,有利于突出物的回纳,且能消除局部⽔肿,松解粘连,促进损伤神经根的修复,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部按摩。
⽳位选择:
揉按后溪、合⾕、腰痛点、内关、液门、坐⾻点、⽌痛点等⽳位。
反射区选配:
按摩腰椎、骶⾻、肾、肾上腺、髋关节、膝关节、膀胱、输尿管、垂体、甲状旁腺、上下⾝淋巴结、腹腔神经丛等反射区,尤其是腰椎、骶⾻、肾、肾上腺反射区。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需卧硬板床休息,并配合复位牵引治疗,以增强疗效。
腰间盘突出按摩哪个穴位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腰间盘突出按摩哪个穴位好
导语: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压力太大的原因,还有工作太辛苦的原因,所以说很多人会患上这个腰间盘突出疾病,患上了腰间盘突出之后最严重的症状就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压力太大的原因,还有工作太辛苦的原因,所以说很多人会患上这个腰间盘突出疾病,患上了腰间盘突出之后最严重的症状就是人们会觉得腰椎很痛,有种直不起腰的感觉,甚至还会因为腰间盘突出这个疾病而诱发很多其他的脊柱疾病,腰椎痛的话就无法正常的面对生活了,那么这个腰间盘突出就必须要及时治疗,现代人很多会选择按摩穴位的方法来治病,那么腰间盘突出按摩哪个穴位可以治病呢?
一、俯卧位推拿按摩手法
1.俯卧位推拿按摩手法:在患侧下段胸腰棘突旁至骶骨处,施掌推法。
医者立于患者一侧,从胸椎向腰椎至骶骨用双掌由上向下单方向的直线移动1~2分钟,能起到舒筋活血、解痉消炎止痛、增加皮肤弹性的作用。
2.腰部棘突位双手掌分推法。
医者双手掌根相对,从腰椎棘突部位向两侧推移2~3分钟。
使腰肌放松,解除疲劳。
3.腰部掌揉或双手重迭揉法。
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部分附着于体表部位或穴位上压住皮肤环旋转动5分钟。
4.腰部穴位按压法。
用拇指、手掌或肘尖按压两侧的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旁1.5寸处)、气海俞(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志室(第二腰
undefined
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腰眼(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4寸凹陷处)。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按摩治疗

1 脊柱侧 弯 多数病人有不 同程度的腰脊柱侧 . 4
弯。如果腰椎过前凸, 多数是椎 间盘 向后外侧较小
突出, 神经根躲离刺激物 , 破裂纤维环松弛 , 以减少
2 促使损伤的神经根 恢复功 能 沿受损神经根 . 5
纤维继续破裂 , 患者腰可以伸直或侧弯 , 但前屈时 因
维普资讯
《 按摩与导引》 2 0 年 3月第 2 卷 第 3 总 17 ) 07 4 期( 4  ̄ C i s  ̄ i tn & Q o g t r y M r 0 " V I2 N . h ee M .p i n n Ma o iG n h a . a 0 。 o. ep 2 / 4, o 3
维普资讯
《 按摩与导引》 20 0 7年 3月第 2 卷 4
第 3期 ( 17期 ) 总 4
C iee M np ltn & Q o g t rp . r 0 7, o.4, o 3 h s a iuao n i iG n h a yMa 0 V 12 N . e 2
奏地按压腰部 , 使腰部震动, 然后在固定患部的前提 下, 采用双下肢后伸扳法 , 使腰部过伸。本法可促使 突出物 回纳或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
状, 且常在腰痛消失或减轻时出现 。疼痛 由臀部开 始, 逐渐放射至大腿后侧 、 小腿外侧 , 的可至足背 有
外侧 、 足根或足掌 , 影响站立和行走 。如果突出部位
3节 , 日 1 ,0 1 每 次 1 次 个疗程。
31 点 印睛穴 , . 在头部 正中线上 眉棱骨下 . 梁上 鼻 正 中凹陷处。
32 点阳白穴。 . 33 点攒竹 丝竹空穴 , . 以拇指点攒 竹 , 食指点 丝竹
推拿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最为多见,腰椎34  ̄ 之间发生破裂者较为少见。患者多数为男性 ,大 部分为2,0 04 岁之间的体力劳动者。 - 1病因病机 椎间盘组织发育不良及退行性变 ,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腰部 外伤,如弯腰举重,弯腰时突然起立,挑担扭挫,跌扑撞击 ,或腰部 轻伤积累,甚至打一个喷嚏等,都可以成为发生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
4 . 4患者俯卧,双手上举,紧握按摩床沿 ,术者弓箭步的姿势站立
于 患 者 足端 ,双 手分 别 紧握 两 足 踝 ,用 力 向 下牵 拉 ,进 行 幅度 不 大 的上 下 抖动 。如有 一 助 手配 合 则 更好 ,助 手 两 手掌 紧 压在 腰 部 进 行 按压 抖动 ,再 次加 强 突 出物 的还 纳 效果 。又 以补 法 点 穴 ,取 肝 俞 ,臀 池 ,胭 池 , 阳陵泉 ,跟 外 等穴 ,手法 由重到 轻 结 束 。患
的诱 因。部分患者 可能无任何 外伤史。
左侧或右侧施术,先在腰背部,臀部、大小腿等部位进行大面积的抚 摩、揉和揉捏,继而在脊柱两侧做推揉、推压,再在椎问盘突出的相 应部位上、下推压。将局部上方的椎骨向近端推压,下方则向远端推 压 ,使患部的椎间隙加宽。然后直接按压椎间盘突出的椎骨,先间断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严重者仅能抬腿1  ̄ 0 5 3 。。拇趾背伸力减
弱 或消失 ,膝 腱、跟腱反射 减弱或消失 。曲颈试 验阳性 ,严重者坐 位 曲颈试验不能完成 。
3 . X线检查 3
者术后卧床休息片刻 ,起床后禁忌向前弯腰 ,向健侧弯腰,鼓励
联 系背 伸肌 。
可发现腰椎生理性前突消失而变直,甚至后凸畸形,以侧弯畸形
42患者健侧贴床面侧卧,术者立于患者背后,以右侧为患侧 ,一手 .
( 手 )扶 抱患 者右膝 ,使 患者屈 膝屈 髋 ,并尽量 向前 弯腰 ,另一 右 手 ( 左手 )的拇 指指腹 ,紧压在相 当于椎 间盘突 出的部位 ,逐渐伸膝 伸髋 ,向后背伸 ,进行扳。 当髋膝腰 由屈 曲位尽量背伸 的同时 ,左手 拇 指腹用力 前顶 ,如 上法反复 操作2 3 ,使椎间 隙加 宽 ,突 出物在  ̄次 推 、顶、按 的手法 作用下 ,进行还 纳。在此过程 中,凭术 者的拇指可
穴位养生缓解腰痛不便

穴位养生缓解腰痛不便腰痛是现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之一,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而穴位养生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关注。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缓解腰痛不便,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穴位及其养生方法,帮助人们缓解腰痛不便问题。
一、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腿部,距离膝盖下方三寸的位置。
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改善腰痛、腹部不适等问题。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按摩方法:1. 坐在椅子上,将右脚放在左腿上。
2. 用右手指压住右脚胫骨外侧,靠外侧指掌下缘的突起处即为足三里穴。
3. 以适度的力量旋转按摩穴位,每次持续3-5分钟。
4. 换脚重复以上步骤。
二、腰阳关穴腰阳关穴位于腰部,有助于缓解腰痛和腰部不适。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按摩方法:1. 平躺在床上,弯曲膝盖,双脚踏在床上。
2. 双手伸直放置在身体两侧。
3. 用手掌根部的力量,按压腰椎最低处两侧的点。
4. 缓慢地进行旋转按摩,每次持续3-5分钟。
三、望海穴望海穴位于背部腰椎侧旁,能够缓解腰痛和腰部僵硬的感觉。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按摩方法:1. 坐在椅子上,将双脚平放在地上。
2. 用手掌根部的力量,按压腰椎最低处两侧的点。
3. 以适度的力量进行旋转按摩,每次持续3-5分钟。
四、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中一条重要的经络系统,涵盖了腰部和臀部等区域。
通过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可以缓解腰痛不便。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按摩方法:1. 平躺在床上,将双脚踏在床上。
2. 使用手指轻轻按压脊柱两侧的穴位,从下向上依次按摩。
3.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时应以轻柔和舒适为原则,切勿用力过猛。
五、养生建议除了按摩穴位,以下一些建议也有助于缓解腰痛不便:1. 合理的饮食:避免过量食用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和维生素。
2. 适度运动:可以选择适合的运动形式,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加强腰部肌肉。
3. 正确坐姿:长时间坐着时,保持良好的坐姿,避免过度用力或弯腰。
按摩杠杆点按大肠俞、关元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压 在 大 肠 俞 或 关 元 俞 , 8 c 杠 杆 的 另 一 端 用 手 在 0m 加 力 下 按 , 系 的 绳 中 间 加 一 弹 簧 称 测 定 压 力 的 多 在 少 , 在 治 疗 部 位 加 一 电 子 压 力 感 受 器 。 以按 摩 杠 或 杆 点 按 大 肠 俞 或 关 元 俞 , 力 方 向与 体 表 成 4 。 , 压 5角 点 按 时有 疼 痛 、 胀 或 麻 木 或 热 感 自腰 部 向臀 部 、 酸 大 腿、 小腿 后 侧 、 侧 至 足 大 趾 或 小 趾 放 射 , 病 人 能 外 以 忍受 为 度 , 时 记 录 弹 簧 或 压 力 感 受 器 的压 力 , 量 同 力
3 1 临床 治 愈 : 腿 痛 消 失 , 项 临 床 检 查 完 全 正 . 腰 各 常 , 恢 复 正 常工 作 。 能
3 2 显 效 : 腿 痛 等 症 状 基 本 消 失 , 腿 抬 高 试 验 . 腰 直 和 屈 颈 试 验 阴 性 或 弱 阳性 。
12 腰 部 活 动 受 限 , 变 椎 旁 有 放 射 性 压 痛 点 , 、 病 直
疫 机 制 有 关 。 也 有 测 量 了 椎 间 孔 的 压 力 , 有 椎 间 没 盘 突 出 的 压 力 为 0, 椎 向 盘 突 出 的 压 力 则 较 大 , 而
由小 至大 , 渐 用 力 , 持 续 1 r i 更 长 时 间 , 逐 可 ~3 n或 a
亦 可 配 合 点 按 环 跳 、 市 、 陵 泉 、 三 里 等 穴 。 对 风 阳 足 重 型病 人 , 侧 椎 旁 大 肠 俞 或 关 元 俞 十 分 敏 感 , 何 患 任 压 力都 不 能 忍 受 , 开 始 3 在 0秒 按 摩 杠 杆 接 触 穴 位 ,
腰间盘突出的中医推拿法

腰间盘突出的中医推拿法文章目录*一、腰间盘突出的中医推拿法*二、腰间盘突出做什么锻炼*三、腰间盘突出如何预防腰间盘突出的中医推拿法1、腰间盘突出的中医推拿法1.1、腰间盘突出患者采取站立姿势,并且患者上肢内旋,并且向后屈伸。
手腕弯屈,用中指指头肚按脊柱棘突数分钟。
然后停止。
片刻后再进行按揉,循环几次。
对治疗腰间盘突出效果不错。
坚持按摩,对缓解腰间盘突出症状效果明显。
患有腰间盘突出的患者不妨试一试。
1.2、患者采取站立姿势,把上肢下垂,然后把胳膊肘伸直,把臂膀向后做划弧圈的动作。
循环多做几次,对缓解因腰间盘突出引发的疼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同时也可以起到锻炼肩部功能的作用。
同时采用点揉和拿捏等按摩手法按摩肩井穴等肩部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的畅通。
促使疼痛减轻或消失。
建议广大腰间盘突出的患者在平时生活中可以多加练习。
2、腰间盘突出的症状2.1、下肢放射痛,一侧下肢坐骨神经局部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常在腰背痛消失或出现。
从臀部的疼痛,逐渐辐射到大腿背面,腿外侧,有的可以发展到背部的脚,脚跟或脚,影响站立和行走。
如果突出部在中心,则在马尾神经症状,双侧投影可双侧或交替。
经常出现在腰背痛的缺失或减少也是症状之一。
2.2、腰部疼痛,多数患者数周或数月腰痛,或有反复腰痛史。
腰痛是一个重要的,严重的人可以影响和站起来坐。
一般症状缓解后,咳嗽、打喷嚏或大便时用力,可使疼痛加重。
这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之一。
2.3、麻木感,病程较长,常有主观麻木感。
限于腿、脚、脚、脚的后面。
这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之一。
3、腰间盘突出的高发人群年龄方面:本病多发于25-50岁的人群,占整个发病人数的75%以上,虽然这个年龄段是人的青壮年时期但,是椎间盘的退变已经开始了。
性别方面: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男性。
这是由于男性在社会工作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比例大于女性,腰椎间盘负荷亦长期大于女性,从而导致男性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会也较多。
职业方面: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广泛地存在于各行各业中,以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多见,此外,长期处于坐位工作的人员亦有相当大的比例患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坐具选择有讲究
选择坐高、背高合适的座椅 沙发、小凳少坐 轿车不宜时间过长,宜垫枕
如何久站不伤身 ?
HIP FLEXORS INFERIOR ABDOMINALS
研究初步结论--手法机理
使突出椎间盘与神经根发生位移 解除腰背肌肉痉挛缓解疼痛 改善神经肌肉协调做功效率 提高腰椎稳定性,恢复脊柱力学平衡
特殊病例--手法革新
L2/3椎间盘突出
特殊病例--“常规”无奈?
男性,87岁,L3/4椎管严重狭窄
成功实践--长征医院放弃病例
女性,72岁,08.4.~08.9.
当脊柱侧屈时,总是 伴随着椎骨的旋转运 动,这一现象可在X 线前后位检查时观察。 侧屈—旋转的连动机 制可以用椎间盘压力 变化和韧带紧张性牵 拉来解释。
后天性脊柱滑脱症
滑脱手法治疗原则
以手法改善腰骶部剪切负荷,调整滑脱腰椎 位置关系,恢复腰骶脊柱力学平衡;并力求 减小神经根张力、增加椎管内容积。
CHRONIC LOW BACK PAIN
微调手法介绍--技术和理论上创新
安全、有效--脊柱手法中的中心问题 脊柱推拿中的整体观 对脊柱整复理论的再思考 脊柱推拿作为学科发展的突破口 要点:
拔伸牵拉 人工失稳 逆向调整 顺势操作
手法操作上要以精细化代替粗放型操作,指 导思想上要以理性思维代替直观的经验性思 考,手法应用上要有明确的辨证依据,减少 盲目性。与传统手法相比,微调手法具有能 准确控制手法作用节段、运动幅度和手法力 量大小的优点。
常用手法使用频率
松 解 类
300 250 出 200 现 篇 150 目 数 100 (篇) 50 0 斜扳法 旋转复位 后伸压腰 直腿抬高 223 131 90 43
600 500 出 400 现 篇 300 目 数 200 (篇) 100 0 按揉法 滚法 弹拨法 推法 点法 拿法 451
192
•10 seconds
EXTENSIBILITY AND MUSCLE TENSION •Standing
•Extended knees
•Reach for toes •Deep breathing
EXTENSIBILITY OF LOMBO-SACRAL EXTENSORS Knees - Chest 5cm
BACK EXTENSORS
•Trunk elevation
•On the stomach •Fixed hips and ankles •10 seconds
INFERIOR BACK EXTENSORS
•Lower limbs elevation •On the stomach •Fixed shoulders and hips
手法生物力学特性研究
生 活 的 旋 律
脊柱生物力学概述
脊柱静力学
脊柱的生理曲度
脊柱的生理曲度可使部 分纵向压力转化为韧带、 肌肉的牵拉张力,以抵 消压应力对脊柱的影响, 改变脊柱的应力分布, 起到增加脊柱纵向抗压 能力。
2. 脊柱的稳定性
脊柱的稳定性有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区分。内源性稳 定在于椎间盘压力和周围韧带的紧张性。外源性稳 定是由脊柱周围肌肉以及胸腹腔内外的肌肉提供的, 脊柱的外源性稳定远比内源性稳定更为重要,失去 内源性稳定,脊柱尚能维持正常形态;失去外源性 稳定,脊柱即不能维持其正常形态
调整手法--腰椎改良斜扳法 整理手法--擦法
推拿治疗原则
调整脊柱,移位减压减张 消除脊柱周围软组织炎症,松解脊柱 肌群肌张力 促进受压神经功能恢复 分期论治和辨证论治互参 规范化手法操作与个性化治疗并重
手法成功&神经根减压标志
脊柱保护性畸形消失或明显改善 棘旁压痛或下肢放射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直腿抬高幅度提高10°或达到75°以上 下肢腱反射重现或增强 下肢坐骨神经痛显著缓解
Massage for low-back pain:a systematic review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Back Review Group.
Spine. 2002;27:1896-1910.
临床进展--突出的髓核能还纳吗?
吴毅文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2008年10月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年会
回顾性分析
一例LDH突出11mm病例 症状、体征和影像学
分析:突出的髓核必须在尚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借 助完整的纤维和后纵韧带的张力、椎间盘的负压力 以及手法的负压力,共同协调作用,才能实现。
挑战与机会
VAS评分标尺
腰椎稳定性测量示意图
A C 椎体位移 A C
腰椎曲度
β α
腰骶角
过屈位
过伸位
侧位
等速状态下表面肌电图测试
研究思路--筋骨整体观
腰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是腰椎结构失衡的重 要表现。 腰椎稳定性和生理曲度的维持依靠脊柱本 身结构和与之相关联的肌肉软组织功能。 脊柱的整体功能与腰脊旁肌的肌力特性密 切相关。
•Sit in the examination table •Extended knees •Fixed ankles
SUPERIOR ABDOMINALS
•Sit in the examination tabl
•Flexed knees
•Fixed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kles
HIP FLEXORS •Lower limbs elevation •25 cm above examination table •10 seconds
我们的实践
51岁男性,09.3.16初诊
挑战与机会
我们的实践
09.5.20复查 巨大脱垂几近消失
相关研究--思路拓展
姜宏 苏州市中医医院 大鼠破裂型椎间盘突出重吸收模型的建立
突出的椎间盘
噬炎 作性 用细 胞 吞 TNF-α 白介素-1
重吸收机理
反自 应身 免 疫 T B 管突 化出 组 织 血 VEGF
USA 94 UK 99
推拿--值得推荐的物理治疗方法
临床实践 《黄帝内经》腰痛手法治疗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A Joint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the American Pain Society. Ann Intern Med 2007 Oct 2;147(7):478-491.
重吸收
还纳vs 吸收?--临床分型
退变型 膨出型 突破后纵 韧带型 游离型
脊柱调整传统手法
根据中医“筋出槽、骨错缝”理 论
推拿治疗现状
推拿手法存在一法多名、同名多样,组合不规范等现 象 腰椎间盘突出物巨大,推拿治疗比较困难。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患者,开始时治疗 效果比较好,再过一阶段后,治疗效果有时也不甚理 想。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后遗症期,由于失治、误治,少数 患者留有腰部发板,脊柱侧弯,患侧大腿或小腿的肌 肉萎缩、疼痛、麻木等症状,相当一段时间内得不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重点专科专病评价报告 缓解。
操作规程
患者体位:患者俯卧于床上,小腹部垫枕,枕高10厘米。 术者站位:医生站于患者的右侧,身体与患者体位平行。 术者手势: 向前滑脱 医者两手掌前后交叉,两手掌跟豌豆骨分别 置于向前滑脱之腰椎上一和下一椎的棘突上。 向后滑脱 医者两手掌前后交叉,一手掌跟豌豆骨置于 向后滑脱之腰椎上一或下一椎的棘突上,另 一侧掌跟置于向后滑脱之椎的棘突上。
169
138
113
106
整 理 类
200 出 150 现 篇 100 目 数 (篇) 50 0 擦法 抖动振颤 拍打扣击
109 61 42
调整类
LDH推拿方案
松解手法--按揉法、滚法、弹拨法
刺激关键部位为腰椎横突外缘、髂嵴上缘、髂 腰三角等竖脊肌附着区域;臀中肌、臀大肌、 阔筋膜张肌等部位;下肢外侧足少阳胆经路线 及小腿后侧足太阳膀胱经路线;手法轻巧,沿 受损神经根分布区域施治。
脊柱稳定性
3. 人体重心和重力线
从矢状面上观察,人体重力线并不与脊柱重 合,而是位于脊柱前面。站立时,人体重心 一般位于第三腰椎前方7cm处;脊柱前屈时, 人体重心前移;脊柱后伸时,人体重心后移。
三. 脊柱运动学
1. 屈伸运动 脊柱整体前屈的范围为145°,后伸幅 度为140°。各区域的幅度分布为:腰椎 极度前屈60°,极度后伸35°;胸椎极度前 屈45°,极度后伸25°;颈椎 极度前屈 45°,极度后伸75°。
脊柱 屈伸 运动
2. 侧屈运动
脊柱整体侧屈范 围为75°,各段 的幅度分布如下: 腰椎极度侧屈 20°;胸椎 极 度侧屈20°;颈 椎极度侧屈35°。
3. 旋转运动
脊柱整体旋转 运动范围为 115~120°, 各段幅度分布 如下:腰椎 5°;胸椎 35°;颈椎 75~80°。
4.侧屈—旋转连动
实践证实,微调手法操作简单,容易推广, 更重要的减少了神经根损伤的机会,降低了 推拿后的反应,加快了疾病治愈过程,提高 了临床疗效。
腰椎改良斜扳
腰椎微调手法
骶髂改良斜扳
骶髂微调手法
经典手法 --薪火相传
四 指 推 法
1) 操作时术者沉肩,屈肘约1500,腕关节自然掌屈。拇指指 腹或偏峰,与示、中、环三指指腹相对用力于一定的部位 或穴位。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的屈伸和四指推 动,同时四指作掌指关节的主动屈伸运动。在提拿过程 中,四指直线推动,回复原位,往返操作。 (2) 四指用力均匀柔和,刚柔相济。 (3) 手法动作连贯而有节律,频率约为每分钟150次。 (4) 四指指腹附着于肌肤,不可离开,作推和拿的动作时,用 力应始终均匀一致。 (5) 提拿时,主要是屈伸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应保持伸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