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9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 2 ] Ch i n e s e Me d i c a l As s o c i a t i o n o f G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I n l f a mma t o r y
Bo we l Di s e a s e Co l l a b o r a t i v e Gr o up . Di a g n o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f
中 图分类 号 :R 5 7 4 . 6 2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0 3 - 0 4 1 0 - 0 2
Cl i ni c a l Ana l ys i s of Neo na t M Ne c r ot i z i ng Ent e r o co l i t i s J I ANG Y an
<0 . 0 5 ;该 1 0 8例 惠 儿通过 保 守治 疗后 , I 期 有效率 为 1 0 0 %, 『 】 期 有 效率 为 7 6 . 4 7 %,1 1 [ 期 有 效率 为 2 2 . 2 2 % ,总有 效率 为 7 9 . 6 3 %。结论 早 诊 断 ,早 保 守治疗 ,同样 能够达 到 治疗效 果 ,并可避 免手 术对 惠 儿造成 的损伤 及影 响 。 【 关键 词】 新 生 儿;坏死 性 小肠结 肠 炎 ;临床 分析
48例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护理分析

a l,aeu u s gCo cu in T ee a c me t ett n p ro e l aea di lme tt nmo e d , eyme - byc fln ri . n lso h n n e n s i eidh at c mp e na o d m e v r t r n h g a o h r n i h
4 a ls r mau eI fn N e r t n e o oi s iia ri gAn lss 8Ex mp e e t r a t co cE tr c l i n c l P n i t Cl Nu s ay i n
LI AO n - h n , A n - e Yo g s e gM Ho g M i
tr f t u e i a C ci i a n ie tt n i tp c l u o a e eo y e e c t f ci n p rn tl n e d o e s n by n n NE l c l n ma f s i say ia , f c t st x g n d f i i e t e i aa d f e s n t a o a l a o s h i n o a r
【 摘 要】目的 : 讨早产儿坏死性 小肠结肠 炎( E 的危 险 因素 , 高对早 产儿 N C诊 断治疗及护理 的认识 。 探 N C) 提 E
方法 : 回顾性 分析本 院 19 年 I 96 1月至 2 0 0 6年 l 月收治的 4 例早 产儿 N 1 8 EC病例 。结果 : 早产儿 N C临床表 现不 E
.
frt ep i a yd n e o sf c r ec mp i a o s ema y s o l ee l me ds o e , ee r e t n , e sr a o — o r r a g r u t , o l t n n , u d t a y t ic v rt a l t ame t e d s n h m ao t h ci r a h h r i h y r f e
57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

57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目的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特点,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
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7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结果约90%NEC发生于胎龄<36周患儿,早产儿、感染、动脉导管未闭、红细胞增多、非母乳喂养为NEC高危因素。
结论NEC好发于早产儿,穿孔率高,病死率高,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降低NEC死亡率关键在于预防NEC发生。
标签: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严重的获得性胃肠道疾病。
近年来我国新生儿监护技术和营养支持技术已有显著提高,但NEC发病率明显增加,病死率高达20%~30%,成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故总结NEC发病特点,NEC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及NEC治病情况,为预防NEC提供线索,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有着重大临床意义。
现将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于2007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7例NEC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收治57例NEC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NEC诊断标准[1]。
1.2?方法统计NEC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发病日龄、围产期资料(包括孕母情况、孕产情况、母亲疾病、分娩方式、羊水、Apgar评分、产前使用激素、抗生素),主要临床表现及喂养方式,重要检查、治疗措施及方式、住院时间、出院诊断及预后等。
1.3?统计学处理统计所有患儿在多种相关因素中的分布情况及各个因素对NEC患儿存活率的影响,采用x2检验和精确概率法进行组间显著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一般资料57例患儿中男31例,女26例;胎龄28~39周,平均(34.2±2.35)周;≤34周34例(59.65%),>34~<36周17例(29.83%),≥36周6例(10.53%);发病日龄2~27 d,平均(10.3±1.7)d;出生体重<1 500 g 25例(43.86%),平均(1 768.39 ±113.54)g;顺产41例(71.93%),剖宫产13例(22.81%),臀助娩出3例(5.26%);阿氏评分(Apgar)≥8分者35例(61.40%),4~7分者13例(22.81%),≤3分者9例(15.79%)。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诊治进展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诊治进展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严重的获得性肠道炎症疾病,好发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1]。
随着医学技术发展,NEC病死率有所下降,但仍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部分NEC患儿经内科治疗得以治愈,仍有部分患儿需要外科手术干预。
由于NEC病因不明确,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手术干预的时机选择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依然是是小儿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
本文就NEC发生的高危因素、诊治、外科干预、预后等临床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l 高危因素1.1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早产是NEC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胎龄、出生体重与NEC的发生率呈反比,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NEC发生率越高。
超过85%NEC发生于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2],并且出生体重越低,发病率越高。
其发生原因可能与早产儿肠黏膜防御功能不成熟,食物易潴留,血供调节能力差,肠道蠕动功能差,先天免疫能力缺陷等有关。
1.2 菌群失调肠道内菌群失调目前已被公认是NEC发病的高危因素。
早产儿出生后,肠道定植菌种类和数量呈动态变化的过程,但发生NEC时,患儿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下降。
1.3 喂养NEC一般发生于开始胃肠道喂养后,不恰当的肠内喂养可增加NEC的发病率,如配方奶喂养、混合喂养,加奶速度、喂养量控制不当等 [3]。
1.4 感染许多研究显示,肠道内感染与NEC发生有密切相关性,从 NEC患儿的体液中分离出的微生物中以细菌多见,败血症时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作用于肠道细胞,不成熟的肠道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导致集体抗炎和促炎信号途径失衡,引起肠黏膜坏死。
病毒相关性NEC呈现集中、季节性爆发。
导致NEC发生最常见的病毒是轮状病毒。
1.5 输血NEC是否与输血有相关性,目前尚存在争议。
Paul等报道显示,输注浓缩红细胞可增加极低出生体重儿NEC发病率[4]。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0例临床分析

料 进 行 回顾 性 分 析 。
乳 喂养患儿数量进行 比较后发 现 , 人工喂养的新生儿患病率要远远 高于 母乳 喂养 的新 生儿。两者之间差异 明显 , P < 0 . 0 5 , 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 义。
不 同喂 养 方 式 与 新 生 儿 坏 死 性 小 肠 结 肠 炎 之 间 的 关 系 如 表 2 所示 :
结肠 炎的主要原 因是早 产及 感染和人 工喂养。
【 关键 词 】 新生儿
坏死性 小肠 结肠 炎 发 病原 因
2 . 2 比较 喂养方式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之间的关 系
通 过 将 新 生 儿 坏 死 性 小 肠 结 肠 炎 患 儿 中 的人 上 喂 养 患 儿 数 量 与母
结肠炎 。
1 . 3 临床观察指标 我 院派专 业的 医护 人员对 新生儿坏死 性小肠结 肠炎 患儿住 院期 间 的临床表现 、 患儿 的各项生理 指标等进 行 了详 细的观察并 记录 , 形 成 了 临床 观察指标 。 1 . 4 统计学方法 本 组研 究采用 S P S S 1 9 . 0统计学 软件进行数 据的分析 和处理 ,计 数 资料采用 ( n , %) 表示 , 采 用卡方检验 , P<0 . 0 5为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0 1 5年 7月
第 l 4卷 第 7期
今 日健康
J I N RI J I AN KANG ・99 ・
J u l y 2 0 1 5 Vo 1 . 1 4 No . 7
新 生 儿 坏 死 性 小 肠 结肠 炎 5 O例 临床 分 析
邓 先 玉
( 宜宾市第一人 民医院, 四川 宜宾, I 6 4 4 0 0 0 ) 【 摘 要】 目的 : 对新 生儿坏死性 小肠结肠炎 患病的原 因以及l 临床症状表现进行相关探讨 。方法: 选取 2 0 1 1 年 1 2月至 2 0 1 5 年 4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7例护理体会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7例护理体会.doc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7例护理体会引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严重的新生儿肠道疾病,其特点是肠道黏膜和肠壁的坏死。
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中,死亡率较高。
作为新生儿科的一名护理人员,我有幸参与了47例NEC患儿的护理工作,以下是我的护理体会。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概述1. 定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急性肠道炎症,可导致肠壁坏死,严重时需手术治疗。
2. 临床表现症状:包括腹胀、呕吐、腹泻、血便等。
体征:腹部触诊可发现肠壁增厚或肠鸣音消失。
3. 诊断临床评估:根据新生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评估。
影像学检查:腹部X光或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
护理体会1. 早期识别与监测症状观察: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喂养耐受性、腹部情况和排便情况。
生命体征监测:定期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
2. 营养支持肠内营养: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开始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对于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患儿,提供肠外营养。
3. 感染控制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减少感染的风险。
抗生素使用:根据患儿的感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
4. 疼痛管理疼痛评估:定期评估患儿的疼痛程度。
疼痛控制:根据疼痛评估结果,适时给予镇痛药物。
5. 心理支持家长沟通: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提供疾病相关信息和心理支持。
团队协作:护理团队需给予患儿及家长充分的关怀和支持。
6. 康复护理早期康复: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训练。
多学科合作:与物理治疗师、营养师等多学科团队合作,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
护理中的挑战与应对1. 挑战病情变化快:NEC患儿的病情可能迅速恶化,需要快速反应。
护理难度大:患儿可能需要长期肠外营养和密切监测,护理工作量大。
2. 应对策略专业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对病情变化的敏感度。
团队合作:加强团队合作,共同面对护理挑战。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47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护理,我深刻体会到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4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分析

4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分析杨冰岩;张泉山;杨春晖;姚苗苗;吕峻峰【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危险因素及其在NE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确诊为NEC的42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同期住院未出现NEC的新生儿50 例为对照组,通过χ2检验分析NEC发病的高危因素.结果早产、低出生体重、喂养不当、母乳喂养、窒息和感染6 个因素在两组患儿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喂养不当、非母乳喂养、围生期感染、缺氧是NEC的高危因素.做好围产期保健、避免早产、防止宫内窘迫及产后窒息、规范胃肠喂养、提倡母乳喂养、预防围产期感染是避免NEC的有效措施.【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3(024)010【总页数】2页(P1522-1523)【作者】杨冰岩;张泉山;杨春晖;姚苗苗;吕峻峰【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新生儿科,广东中山,528403;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儿科,广东中山,528403;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新生儿科,广东中山,528403;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新生儿科,广东中山,528403;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新生儿科,广东中山,5284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9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新生儿特有的严重胃肠道疾病。
有文献报道美国NICU中NEC的发病率为2.6%[1],病死率高达40%~60%[2],存活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概率明显增加[3-4]。
因此了解NEC发病的危险因素,预防NEC的发生意义重大。
现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42例NEC与50例对照组比较,分析NEC的危险因素。
1.1 病例组资料1.1.1 一般资料按《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修正bell分级标准诊断NEC,共确诊NEC 42例,男26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1.62:1;早产儿38例,足月儿3例,过期产儿1例;早产儿中34~36+6周16例,<34周22例;出生体重≥2 500 g 5例,1 500~2 499 g 28例,1 000~1 499 g 7例,<1 000 g 2例;有宫内窘迫和/或窒息史共30例,其中Apgar评分<4分15例,4~7分9例。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治疗分析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分别给予西医与酚妥拉明泵维持治疗措施,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
方法将60例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患儿(收治时间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纳入本次研究中,根据硬币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西医治疗)与实验组(酚妥拉明泵维持治疗),经治疗后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治疗时间进行对比。
结果①经治疗后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70.0%,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实验组患儿治疗时间显著比对照组患儿短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酚妥拉明泵维持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具有效果好、安全性高的特点,有效的缩短了治疗的时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效果;酚妥拉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的威胁了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临床表现有腹胀、呕吐、休克等,同时也会伴有肠壁囊样积气,经临床数据研究发现,在新生儿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约为20%[1]。
在本次研究中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采取西医与酚妥拉明泵维持治疗措施,讨论其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研究资料与方法1.1研究资料将60例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患儿(收治时间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纳入本次研究中,根据硬币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对照组患儿30例,男患儿20例,女患儿10例,胎龄27~40周,平均(33.5±5.4)周,体重1500~2900g,平均(2200.0±360.0)g;实验组患儿30例,男患儿21例,女患儿9例,胎龄27~41周,平均(34.0±5.7)周,体重1500~2950g,平均(2225.0±365.0)周。
将两组患儿各数据资料纳入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儿采取西医治疗的方式,对患儿实施对症治疗措施,如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抗感染等措施,对患儿腹胀、便血等症状进行监测,在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之后给予糖水,每天为4~6次,每次的剂量为1~2ml,同时对患儿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慢慢采取母乳喂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