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舆论引导应把握的三个维度——基于山东"辱母杀人案
从“刺死辱母者案”看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监督方式

从“刺死辱母者案”看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监督方式作者:于风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19期摘要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新媒体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然而,在媒介对“刺死辱母者案”的舆论监督中,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却发扮演了主要角色,塑造了一种新的舆论监督方式。
文章通过对“刺死辱母者案”事件舆论监督新方式的分析,提出引导舆论监督新方式的策略,以加强舆论监督的效果。
关键词媒体;舆论监督新方式;引导策略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9-0086-022017年3月24日,南方周末刊发《刺死辱母者》,讲述了2016年4月14日发生在山东省聊城冠县的一桩血案。
报道称2016年4月14日,催债人杜志浩脱下裤子,用极端手段污辱苏银霞。
最终,苏银霞的儿子于欢用水果刀将杜志浩捅伤,杜因失血过多休克死亡。
2017年2月17日,山东省聊城市中级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
这桩发生在一年前的案件经南方周末报道后,迅速引发其他媒体的转载,从而为公众所关注,在网上掀起一片热议。
仔细梳理这一事件的传播过程发现,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改变了以往以新媒体为主导的舆论监督格局,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此外,新媒体、公众及政府均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塑造了一种新的舆论监督方式。
1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的新方式1.1 传统媒体:揭开舆论监督的“序幕”,执掌舆论主导权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信息时效性强、覆盖范围广且影响力大等,鉴于自身的这些特性,在舆论监督过程中,新媒体往往冲锋在前。
然而,在“刺死辱母者案”事件中,却是由传统媒体南方周末首先发声,刊发《刺死辱母者》,从而拉开了舆论监督的“序幕”。
之后,新媒体参与其中,开始进行广泛报道。
当案件引来热议一片,理性与非理性声音混杂之时,传统媒体继续适时发声,引导舆论。
如北京青年报发布《“刺死辱母者”二审代理律师:案发当天讨债人因涉黑被真侦查》,从法院及代理律师的角度阐述了事件的性质。
从“辱母杀人案”看互联网时代媒体与司法的关系

、
助力 。人 民 日报微信 公众 号 、 中青 评论 、 北京 青年 报 、 华西都 市报 、 新京 报 、 澎 湃新 闻等都对该 案进行 了报道和评论 。传统 媒 体对 案件 的集 中报道 体现 了媒介 对公 共事件 的议 程设 置 , 曾闹得 沸沸 扬扬 的 “ 王 宝强 离婚 案 ”也 是如 此 。同时 ,“ 辱 母 杀人 案” 体现 出了 网络时 代舆情 爆发 的新特 点 , 即大众 积 极 利用 新媒 体参 与公共 事件 。微信 朋友 圈大量 转发 的文 章 、 官 方媒 体微信 公众 号相 关 的推文 、 网民对案件 的评 论跟 帖等 都体 现了新媒体 的力量 。传统媒体对事件 的议程设置 和引导 , 网民在新媒体上对案件 的讨论 和热议 , 共 同促成 了 “ 辱母杀人 案 ”的舆情爆 发。
第8 卷第 1 6 期
2 0 1 7年 0 8月
新 闻研究导刊
J o u na r l o f Ne ws ke s e a r c h
V0 l _ 8 N O . 1 6
Aug u s t 2 0 1 7
从 “ 辱母杀 人案"看互联 网时代媒体 与司法 的物本身注入了刻板印象 。 ( 二 )对真 实性 原则的理解有差异 真实是新 闻的生命 , 而 司法案件也要 求事 实的绝对真实 。 虽然 两者 都将 真实作 为绝 对原 则 , 但 体现 在具体 的对 事实 的 认定 、 表述 和评判标 准上却 有偏差 。在 “ 辱母杀人 案”中 , 有 些媒 体对 辱母 行 为的报 道就存 在夸 张或臆 想 的成分 , 与法 院
种法理 与伦 理 的讨 论 中, 司法 机关 可借助媒 体 的公 共发 声平 台普及刑事 案件 中的量 刑标准 以及 “ 正当防卫 ”“ 防卫过 当” 等法律术语 。 合理地利用媒体 培养 民众 的法律素养 , 让媒体成 为最好的法治公开课平台 。
辱母杀人案:当舆论向司法呈递出良知的愿望

帮助 ; 对 公 民 的 报 警 案 件 , 应 当 及 时
查处 。
但 令 人 痛 心 的 是 , 出 警 警 察 却 给
出 “ 要 债 可 以 .但 是 不 能 动 手 打 人 ” 的错误 授权 。什 么Ⅱ U 要 债 可 以 .法 律
要 求 任 何 人 必 须 依 法 行 使 自 己 的权 利 .
子 的 非 法 拘 禁 ,执 法 者 必 当 遏 制 。 警
察 法第 二十一 条规 定 : 人 民 警 察 遇 到
公 民 人 身 、财 产 安 全 受 到 侵 犯 或 者 处 于 其 他 危 难 情 形 ,应 当 立 即 救 助 ; 对 公 民 提 出 解 决 纠 纷 的 要 求 , 应 当给 予
这 场 悲 剧 存 拷 问仝 社 会 ( 包括司法者 ) , 当 至 亲 在 遭 受 凌 辱 以 及 侵 害 时 . 当 执 法 者 无 法 成 为 保 护 我 们 的 依 谨 时 ,我 们 当 如伺 自保 及 保 护 至 亲?
我 一 直 存 思 考 . 如 果 报 道 所 述 事 实 真 宴 准 确 ,那 么 于 欢 不 这 样 做 ,他 还能怎样做?
熊 智 说 法
辱母杀人案 : 当 舆 论 向 司 法呈 递 出 良知 的 愿 望
司法 ,无外乎情与 法的度量衡 ,它 不仅 关乎纸面规则 的兑现 还关乎规则背后的价值追求 ,更关乎人心所向 、伦理秩序 。
子 夏 问于 孔 子 日 : “ 居 父 之 仇 , 如之何?”
司 法 ,无 外 乎 情 与 法 的 度 量 衡 . 它 不 仅 关 乎 纸 面 规 则 的 兑 现 , 还 关 乎
于 欢 是 否 应 该 被 鼓 励 积 极 行 使 刑 法所 赋 予的正 当防 卫权 利?根据 刑法 第二十条规定 : 为 了 使 同 家 、公 共 利 益 、本 人 或 者 他 人 的 人 身 、财 产 和 其 他 权 利 免 受 正 存 进 行 的 不 法 侵 害 ,而 采 取 的 制 止 不 法 侵 害 的 行 为 ,对 不 法 侵 害 人 造 成 损害的 , 属 于 正 当防 卫 , 不负刑事责任。 正 当防 卫明 显超过 必要 限度 造成 重 大 损 害 的 ,应 当 负 刑 事 责 任 , 但 是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 正 存 进 行 行 凶 、杀 人 、抢 劫 、 强 奸 、绑 架 以 及 其 他 严 重 危 及 人 身 安 全 的 暴 力 犯 罪 ,采 取 防 卫 行 为 ,造 成 不 法侵 害 人伤 亡 的 , 不属于防卫过当 , 不 负刑 事 责任 . . 很 显 然 ,裁 判 者 将 于 欢 的 行 为 排 除 出 正 当 防 卫 范 畴 ,是 对 该 条 第 三 款
论新闻舆论对“辱母杀人案”的作用

论新闻舆论对“辱母杀人案”的作用作者:汤雨晨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6期摘要:2017年2月17日一审宣判的“辱母杀人案”因为媒体的报道而成为社会热点,新闻舆论对此案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迅速发展,新闻媒体的舆论力量发生新的改变。
“辱母杀人案”中新闻舆论发挥了现实性、导向性和影响力,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主要部分,也出现了不良的干扰因素。
针对不利的干扰因素和问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闻舆论观,要坚持党性原则,恪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政治意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尊重新闻规律,正确理解和实践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统一,团结鼓舞,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推动融合发展,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水平。
关键词:新闻舆论;司法;影响力;公信力一、事件简介“辱母杀人案”发生于2016年4月14日,于欢在母亲苏银霞和自己被11名催债人长达一小时的侮辱后,情急之下用水果刀刺伤了4人。
被刺中的杜志浩自行驾车就医,却因失血过多休克死亡。
2017年2月17日,山东省聊城市中级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
2017年3月23日,该案件被南方周末率先报道,凤凰网、澎湃新闻、新京报、中国青年报以及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也针对该案件发声,该案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
微博、微信以及各种自媒体上,关于此案的文章数量迅速上升,舆情在短短几天蔓延成为了社会性的大众话题。
关于此案的报道,各大新闻主要对案件事实展开分析,围绕着法律和伦理的矛盾展开激烈讨论。
部分自媒体为于欢摇旗呐喊,高呼其是为了母亲而战,认为法院不应该判处于欢无期徒刑,甚至有自媒体发表“母辱不护,国辱何御”的新闻言论。
新闻媒体对此案件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后,法院随即启动二审。
2017年3月26日下午,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发布消息表示,将在该案二审程序中依法履行出庭和监督职责。
对社会公众关注的于欢的行为是属于正当防卫、防卫过当还是故意伤害等,将依法予以审查认定。
“辱母杀人案”:如何警惕媒体审判

综合理论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95“辱母杀人案”:如何警惕媒体审判陈晓诺(湖北省鄂南高级中学 湖北 咸宁 437100)一、辱母杀人案与舆论浪潮综述山东辱母杀人案(又称4•14聊城于欢案、辱母杀人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初的一场热点舆论案件。
该案发生于2016年4月14日晚10点,案发地点在山东省聊城冠县。
2016年11月21日,检察院对于欢提起公诉,之后于2017年2月17日一审宣判于欢故意伤害罪罪名成立,判处无期徒刑。
2017年3月,该案件首先由南方周末报道,随后多家媒体进行评论,转载并且引发了网民的密切关注,创造了中文使用地区拥有互联网以来的参与纪录。
(一)通过观察网络舆论的主要导向,我们可以发现舆论倾向于支持或者同情本案涉案人于欢,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南方周末》报道了以下情节:1.杜志浩用自己的生殖器在于欢母亲苏银霞脸上蹭。
2.警察到现场后,只说了“要账可以,但是不能动手打人”。
(二)然而最终的判决书第22页认定的相关事实是:1.马金栋等人劝阻了杜志浩对于欢母亲的侮辱。
2.警察始终在现场进行调查取证,并未离开。
基于媒体的这种报道,网络舆论相信,于欢是在自己的母亲面临紧迫而现实的危险时才进行的正当防卫,保护家人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应有的表现,再加上事情的起因是其母亲欠下了高额的高利贷,唤起了受众对弱势群体的天然同情,因此舆论纷纷对于欢发出了声援。
笔者在此简单的列举一些报道的例子:澎湃新闻发表的社论《期待“正义的理据或修订”》中提到:“在公众一边倒地同情“辱母杀人案”的时候,我们期待足以令人信服的正义理据,或者做出正义的修订。
”《中国青年报》所开设的微信公众号“中青评论”发表了《刺死辱母者被判无期:请给公民战胜邪恶的法律正义》,称“秉持法律精神公正裁判,实现排除社会危害性与阻止刑事违法性的统一,彰显法律之正义。
”《新华每日电讯》发表《“刀刺辱母案”评论上亿条,请珍惜民意》,称“如果某个判决在“法律公正”“人本关怀”等指针上与普遍的民意脱节,那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不是有些环节出了问题”。
公务员申论热点:“辱母杀人案”背后的思考

公务员申论热点:“辱母杀人案”背后的思考华图教育申论热点频道为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准备了时下热点以及材料并进行剖析,帮助考生在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脱颖而出。
下面是公务员申论热点:“辱母杀人案”背后的思考相关文章内容,请广大考生进行参考,祝愿考生都能顺利拿到国考申论高分,顺利走上公务员之路。
申论热点材料阅读近日有媒体报道山东聊城一起故意伤害致他人死亡案,一石激起千层浪,短时间内,众说纷纭,议论纷纷,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辱母杀人案”、“激情自卫”、“正当防卫”等关键词登上了各社交媒体热门排行。
引发群情激奋大讨论的源头,来自一篇《刺死辱母者》的报道。
据这篇文章描述“11名催债人辱骂、抽耳光、鞋子捂嘴,甚至脱下裤子,当着儿子的面用极端手段侮辱母亲。
匆匆赶来的民警未能阻止这场羞辱。
情急之中,22岁的儿子摸出水果刀刺伤4人,其中一人不治身亡。
而后,儿子一审被判无期徒刑。
”申论热点独家模拟题及详细解析模拟题1对于“辱母杀人案”,你有什么看法?你又是如何看待舆论的态度呢?【舆论现状】于欢一案,受到网络舆论的极大关注。
在某门户网站上的单条新闻下,评论就超过200多万条,加上其他各大网站以及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上的留言,初步预计已经过亿,创造了有中文网络以来的参与纪录。
民众的广泛参与,表面上是对受侮辱与受伤害者个体命运的关注,实际上是对所有人命运的共同关注。
于欢被判故意伤害、无期徒刑,在网上引起热议。
厦大两名教授微博发声支持于欢,易中天教授支持刺死辱母者的当事人于欢无罪,邹振东教授更是发表博文《辱母被刺死者,其掏出下体就是在使用工具!》来力挺于欢。
【参考分析】这个案件之所以升温发酵,一方面体现出人伦与法理的冲突,一方面也得益于有关方面并未有意隐瞒打压,删帖删文,而是包容透明,让各自观点充分表达,体现了我们法治建设2的成熟和开放。
随着舆情升温,司法机关也主动作为积极回应。
最高检察院派员赴山东对该案事实、证据进行全面审查,对媒体反映的警察渎职等行为进行调查。
黑与白——浅析辱母杀人案【精品范文】

黑与白——浅析辱母杀人案黑与白——浅析辱母杀人案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黑,也不存在真正的白,黑与白总是彼此缠绕,密不可分。
最近网络上引起大家舆论不断的于欢辱母杀人案,一审判决结果一出,引起了网友的热论,这个社会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社会的白,各种新闻报道,各种国家大事,某某警方破获了案件,让我们产生了错觉,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存在或者很少存在黑暗面了,然而,于欢案打破了我们对这个社会传统的认知,所以很多人拍案而起,认为法官判案有误,站在一个法学生的角度,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刚开始知道案件始末的我也是非常气愤,大家应该可以体会于欢和她母亲的绝望,在将所有的希望寄托给警察后,警察来了却走了的时候,心里的感受,有了希望再面临绝望更能摧残意志,面对杜志浩对母亲的猥亵侮辱,相信任何一个人都忍不了,当一个人对之前所无比崇尚的法制充满绝望的时候,真的不能想象自己会干出什么事来,人不自救无人救,这残忍的世界,要是没有出辱母杀人的这个案子,可能大家都不知道黑道上的人可以这么猖狂,甚至连警察也毫不畏惧。
这件事发生之后,济南官方微博发了一条微博,附上了一张毛驴撞车的图片,还很傲慢的配字,大致是说,毛驴撞卡车,你尽管撞,反正受伤的总是你毛驴,微博一发,几分钟内评论破万,我不知道代表济南的官博是怎么有这样的勇气发出这样的微博的,但是我感受到了,这世界,远远没有我原来所想象的那样美好,杜志浩在后来的调查中还被查出来,曾经撞死过一个未成年少年,但是仍在外面日子逍遥,甚至到处帮人讨债,法律规定了保护人权,而于欢他们的人权法律从何保护了?当你看到你的母亲被人侮辱,但是警察不管,社会不顾的时候,正好你身边有一把水果刀,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坐以待毙,所以这就是整个案件争议的焦点所在,正是因为于欢行为,在大多看来都是在那种特殊情况下其实黑道是必然存在的,很多人都知道他们的存在,甚至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高利贷催款找黑社会这早已司空见惯了,法律也并没有规定禁止这样的行为,其实也相当于是默许了,因为很多事,不可能只靠法律,而且很多就算是判决也是无法在现实案例中实践,中国的法律还需要更加的完善,法律制定的原因就是为了人民和社会的利益,如果在现在的法治国家,法律连给人们最基本的保护都没有,那信任从何而来?如今中国的法制仍然还需要改进未来任重而道远。
从“刺死辱母者案”看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监督方式

2017年第19期 NEW MEDIA RESEARCH2017年3月24日,南方周末刊发《刺死辱母者》,讲述了2016年4月14日发生在山东省聊城冠县的一桩血案。
报道称2016年4月14日,催债人杜志浩脱下裤子,用极端手段污辱苏银霞。
最终,苏银霞的儿子于欢用水果刀将杜志浩捅伤,杜因失血过多休克死亡。
2017年2月17日,山东省聊城市中级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
这桩发生在一年前的案件经南方周末报道后,迅速引发其他媒体的转载,从而为公众所关注,在网上掀起一片热议。
仔细梳理这一事件的传播过程发现,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改变了以往以新媒体为主导的舆论监督格局,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此外,新媒体、公众及政府均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塑造了一种新的舆论监督方式。
1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的新方式1.1 传统媒体:揭开舆论监督的“序幕”,执掌舆论主导权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信息时效性强、覆盖范围广且影响力大等,鉴于自身的这些特性,在舆论监督过程中,新媒体往往冲锋在前。
然而,在“刺死辱母者案”事件中,却是由传统媒体南方周末首先发声,刊发《刺死辱母者》,从而拉开了舆论监督的“序幕”。
之后,新媒体参与其中,开始进行广泛报道。
当案件引来热议一片,理性与非理性声音混杂之时,传统媒体继续适时发声,引导舆论。
如北京青年报发布《“刺死辱母者”二审代理律师:案发当天讨债人因涉黑被真侦查》,从法院及代理律师的角度阐述了事件的性质。
人民日报发布评论文章《辱母杀人案:法律如何回应伦理困局》,认为应该正视事情发生时的伦理困境,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进行考虑。
此外,中国青年报发布《刺死辱母者被判无期:请给公民战胜邪恶的法律正义》,华西都市报发布《“刺死辱母者”姑妈:未看见刺杀场面,因正在阻拦警擦离开》等。
可见,传统媒体或基于深度报道,或基于评论等角度发布文章,及时引导公众正确认识该案件,以对舆论监督的客体秉持公正理性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 场所的转换有助于信息在更广 的范 围产生更大的影响 。 所 以, 一 则新 闻要在 发布平 台上 真正提 高关注 度 、 产生影 响力 , 平 台的转换和 聚合 是必要条件 , 在转换平 台的过程 中, 信息 内 容 不是原 封不动 地转 移 , 而 是在转 场之前 经过发 布 中介 的改 写、 充实 、 推荐等 , 使普通的信息流成功转移并 形成影响力。 3 月2 3 日, 《 南方周末 》官网首发该新 闻后 , 评论 只有5 4 条, 也并 未引起其 他媒体 的太多关 注。3 月2 4日1 4 点5 1 分, 凤凰 网 迅速 反应 , 在 网媒 中最早转 载 了文 章 , 并 将标题 改为 “ 山东 : 1 1 名涉黑人员 当儿 子面侮辱其母 1 人 被刺死 ” 。信息平 台在首 次转换后 , 该事件 获得 了较 多关 注。截至3 月2 8 日1 2 点, 凤凰 网 转载稿下 的评论为3 6 0 0 条。I 2 2 2 分钟后 , 网易新 闻也转发 了此 稿, 并 将标题 改为 “ 女子 借高利贷遭 控制侮辱 儿 子 目睹刺 死 对方获无期 ” 。与此 同时 , 网易新闻客户端根 据用户跟 帖情 况 也转载 了此稿 , 将标题 改为 “ 母 亲欠债遭 1 1 人凌辱 儿子 目睹 后刺 死1 人被 判无期 ” , 并 将此稿 从普 通信 息流提 到首 页。此 后, 该稿被媒体大规模转发 , 网易用户评论留言已过2 3 7 万条 。 此后 , 有关此案 的评论文章和新 闻报道也纷纷涌现 出来 。 “ 于欢”和 “ 于欢案 ”两个关键 词 的关注 峰值起点在3 月 2 4 日, 这正是 网易与凤 凰两大 门户转载该文 的时间 ,3 月2 5 日 引爆 , 至3 月2 6 日关 注度持续增长 , 达到高峰 。( 图1 ) 作 为舆论 的助推手 , 凤凰 网、 网易 以及 网易客户端等新媒体 平 台成功 地 将一件普通 、 非主流的刑事案件主流化 , 引发全 民关注 。
基 于 山东 “ 辱母 杀人 案” 的启示
李艳平 王 姗
0 6 5 2 0 1 )
’
( 防灾科 技学院 人文社科系 ,河北 三河
摘 要: 数 字化技术 的发展使 媒体行业发 生 了多层 次的 巨变 , 媒体 生态 系统的融合趋 势越 来越 明显 , 信 息传播 渠道 呈现 多极化、 多元化的发展 态势 , 微博 、 微信等应 用热度 的不断攀升极 大地 改变 了传播 生态 , 传统媒体 、 新兴媒体和 网上 网下、 官方民间 多个舆论场 交互作 用 , 舆论 生态更加复杂 , 积 极提 高舆论管理和 引导是新 闻舆 论工作的重 中之重 。本 文 在对 山东聊城 “ 辱母杀人案”事件 的舆情特点进行 了分析后 , 探 讨 了媒体融合时代舆论 引导应把 握的三个维度。
( 一 )传 统媒 体报 道 引 发 社 会 热 点 议 题
3 月2 3 日1 0 点0 7 分, 《 南方周 末 》官网发 布了记者 王瑞锋 采写 的新 闻报道 《 刺死辱 母者 》 , 该篇报道开篇就写 了 “ 辱骂 , 抽耳光 , 鞋子捂嘴 ”等情节 以突 出涉黑讨债人员杜 志浩用极端 手段 侮辱 于欢母 亲 的情节 , 并 暗示 于欢是 出于保 护母 亲的动 机伤人 。此外 , 报道 中还暗示 了警察失职和法 院判决不公 的问 题 。这些关键字 眼和敏感 词汇进入公众 视野 , 瞬间触发 网民的 敏感神经 , 引起 网民的意见宣泄 , 成为网络舆论事件 。 群情激 昂 的背 后 , 表现的不 只是对于欢个 人生死 的挂 怀 , 更触 碰 了人们 的痛感 神经 , 也 是大众 认为保 护 自身 的合 法权 益无效 的情况 下 , 情绪 上的一种焦 虑和不安 。同时 , 该 事件更 引发 了公 众对 现代法 治与传 统伦 理 的关 注 , 对 司法公正 的关 注, 对地下贷 款 的关 注 , 对小 企业生存 难的关注等 。由于该事 件 与 网 民的切身 利益 的相关 度较 高 , 从 而 引起社会 的关 注和 同情 , 诸 多媒 体竞相 表态 , 无数 网民参 与讨论 , 一个 普通 的刑 事个案演变成为全 民皆知的社 会公 共事件 。
第 8卷 第 l 0期 2 0 1 7年 0 5月
新 闻研 究导 刊 பைடு நூலகம்
J o u r n  ̄o f Ne ws Re s e a r c h
V 0 1 . 8 No . 1 0
Ma v 2 0 1 7
媒 体 融合 时代 舆 论 引 导应 把 握 的 三个 维 度
— —
关键词 : 媒体融合 ; 主流话语 ; 主 流媒 体 ; 舆 论 引导 中 图分 类号 :G 2 0 6 文献 标 志码 :A 引言 ,
文 章编 号 :1 6 7 4 — 8 8 8 3( 2 0 1 7)1 0 — 0 0 1 9 — 0 2
一
、
2 0 1 6 年1 2 月底 , 我 国 网民规模 达7 - 3 1 亿, 其 中手机 网 民规 模 达6 . 9 5 亿, 较2 0 1 5 年 底增 加 了7 5 5 0 万人 , 网民 中使 用手 机上 网 的人 群 占 比由2 0 1 5 年 的9 0 . 1 %提 升 至9 5 . 1 %。… 网 民获取 新 闻信 息 的渠 道转 向各种 移动互联终 端 。网络技 术的进步 为 公 民畅所 欲言 开启 了新 的渠道 , 但是 网络舆 论 的泛滥也 随之 而来 , 很 多突发 事件 经过 移动互 联 网传播后 引起 社会 的广泛 关注 , 给 主流媒 体 网络舆 论 的管 理和 引导 工作带 来 了新 的挑 战。要 引导移动舆论场健康发展 , 主流媒体必须从媒体 自身人 手, 在 内容 、 形式和导 向上抢 占社会舆论 的核心地位 。 二、“ 辱母杀人案”舆情特点分析 2 0 1 6 年4 月1 4 目, 山东 聊城女 企业家 苏银霞 曾向地产公 司 老 板吴学 占借高利 贷 , 由于未还清 高利贷 , 被1 1 名催账人 限制 人 身 自由, 并受 到极端侮辱 。其 子于欢在情急之下用水果刀刺 伤 了4 人, 其 中被刺 中 的杜 志浩 自行 驾车就 医 , 却 因失 血过 多 而休 克死 亡。2 0 1 7 年2 月1 7 日, 山东省聊城 市 中级人 民法 院一 审 以故 意伤 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 。宣判后 , 附带民事诉讼 原 告 和被 告于欢不服一审判决 , 分别提 出上诉 。2 0 1 7 年3 月2 4日, 《 南方周 末 》官 网发布 了题 为 “ 刺死辱母 者” 的报道 , 一经 发 布, 便引发轩然大波 , 全 民热议 , 该事件呈现新的传播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