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与环境物探考试复习资料(资环版).doc
16年12月考试《工程与环境物探试题B 候根群(1)》考核作业

16年12月考试《工程与环境物探试题B 候根群(1)》考核作业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工程与环境物探试卷(作业考核线下) B 卷总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得分注:请您单面打印,使用黑色或蓝色笔,手写完成作业。
杜绝打印,抄袭作业。
一、名词解释(每题3 分,共15 分)1、视极化率、视频散率2、磁化、磁化强度3、斜交磁化4、充电法5、时间剖面记录一、判断题(每题2 分,共20 分)1、物探方法的物理实质是通过观测研究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探测地下物性不均匀体。
()2、地磁场和位于球心的磁偶极子磁场相当,磁轴和地轴不重合,夹角为11.5度。
()3、对于磁性体,当计算其产生的磁场时,仅计算面磁极产生的磁场即可。
()4、感应磁化强度和剩余磁化强度的强弱都与现代地磁场有关。
()5、进行磁场的向上延拓的目的是消弱干扰,突出浅部异常。
()6、视电阻率是电场作用范围内地形及各电性层(或导电岩、矿体)的平均电阻率()7、K型曲线反映地下电性层关系为ρ1>ρ2<ρ3()8、地电断面最下层电阻率呈无穷大时,电阻率测深曲线尾段渐近线将与横轴呈45 夹角上升。
()9. 面波的传播速度和折射波的传播速度相等. ( )10、水平迭加剖面记录的是反射界面的垂直反射时间.()二、影响岩石磁性的因素有哪些?(10分)三、简述视电阻率的定义和视电阻率的影响因素?(15分)四、时间剖面上断层的主要表现特征有哪些?(10分)五、画出下列板状磁性体上的Za异常曲线曲线。
(15分)六、定性画出下面剖面上No1、No2、No3三个测深点处的电测深曲线,并标注曲线类型。
(15分)。
工程物探复习资料

第五章1 .电法勘探定义: 电法勘探是以不同岩、矿石间的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天然电磁场和人工电磁场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进行地质勘查和找矿的一种物探方法2.电法勘探的应用:探查深部和区域地质构造、寻找油气田和煤田、金属非金属矿产、地下水、工程地质和环境勘察等.(最后一个主观提可能会用到)3. 电法勘探所利用的主要电性参数:(填空题)导电性:电阻率(ρ)或电导率(σ)(写一个即可)激发极化性:极化率(η)导磁性:磁导率(μ)介电性:介电常数(ε)4.分类:①按电场的性质分为传导类电法(各种直流电法为主) 和感应类电法或电磁感应法(交流)②按建场方式分:天然场源(被动源)法和人工场源(主动源)法③按观测场所来分:航空电法、地面电法、海洋电法、地下或井中电法④按地质目的不同来分:金属与非金属电法勘探石油及煤气电法勘探水文及工程地质电法勘探地壳及上地幔电法勘探5.什么是电阻率法: 电阻率法是以地壳中不同岩(矿)石的导电性差异为物质基础,通过观测与研究人工建立的地中稳定电流场的分布规律以达到找矿和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目的的一组电法勘探分支方法。
6按导电机制不同,固体矿物可分三种类型:金属导体半导体固体电解质7.影响电阻率的因素①岩石电阻率与矿物成分的关系当岩石中含有良导电矿物时,矿物导电性能能否对岩石电阻率的大小产生影响取决于良导矿物的分布状态和含量。
如果岩石中的良导矿物颗粒彼此隔离地分布着,且良导矿物的体积含量不大,那么岩石的电阻率基本上与所含的良导矿物无关,只有当良导矿物的体积含量较大时(大于30%),岩石的电阻率才会随良导矿物的体积含量的增大而逐渐降低。
但是,如果良导矿物的电连通性较好,即使它们的体积含量并不大,岩石的电阻率也会随良导矿物含量的增加而急剧减小。
②岩石电阻率与含水性的关系一般比较致密的岩石,孔隙度较小,所含水分也较少,因而电阻率较高.结构比较疏松的岩石,孔隙度较大,所含水分也较多,因而电阻率较低。
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重点资环版

学会H、A、K、Q四种曲线的画法。
视电阻率:若进行测量的地段地下岩石电性分布不均匀时,上式计算出的电阻率称为视电阻率,它不是岩石的真电阻率,是地下岩石电性不均匀体的综合反映,通常以rs表示纵向电导:是指电流沿水平方向流过某一电性层时,该层对电流导通能力的大小。
视速度:沿射线方向Ds传播的波称为射线速度,是波的真速度V。
而位于测线上的观测者看来,似乎波前沿着测线Dx,以速度V*传播,是波的视速度均方根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取各层层速度对垂直传播时间的均方根值就是均方根速度静校正:对由于地表不同检波点的高程和地表低速层的厚度、速度变化等的影响所产生时差的校正称为静校正,它包括井深校正、地形校正、低速带校正。
同相轴:同一波相同相位的连线称为同相轴应力: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附加内力。
应变:单位长度所产生的形变。
杨氏模量:相同轴向上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又称拉伸模量。
--E泊松比:正交情况下横向与轴向应变比的负值。
σ(介于)视速度:非射线方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视速度定理:满足函数关系V*=V/sinα的表示视速度和真速度关系的定理。
理解:入射角为0度和90度时,视速度分别是无穷和真速度,前者时测线方向传播速度好像无穷大;入射角增大时,视速度减小至真速度,一般,前者大;V不变,故视速度反映入射角的变化。
地震波分类:体波(纵波P-press,横波S-second----SV,SH),面波(瑞利波,勒夫波)体波:在介质整个体积内传播的波。
面波:沿介质自由面或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传播的波。
纵波:弹性介质发生体积形变(拉伸和压缩形变)所产生的波。
亦称压缩波。
特点: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相同。
横波:弹性介质发生剪切变形时所产生的波。
(剪切波)特点:传播方向与指点振动方向垂直。
抽道集:为了进行叠加和计算速度谱方便,先把每一个共深度点的所有道集抽出的过程。
纵向电导:当电流平行岩柱体底面流过时,所测得的电导值,称为纵向电导,用符号S来表示,单位为1/?。
2023年物探考工考试真题模拟汇编(共432题)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2023年物探考工考试真题模拟汇编(共432题)1、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的沉积环境称为().(单选题)A. 高能环境.B. 低能环境.C. 还原环境.试题答案:B2、实际地震子波的波形,是由()决定的.(单选题)A. 地质结构.B. 地层序列.C. 激发岩性.试题答案:A3、岩层尖灭是岩层厚度向某一方向逐渐变薄().(单选题)A. 以至消失;B. 但不消失.试题答案:A4、在测量平差中,用观测值改正数计算单位权中误差的公式为()(单选题)A. AB. BC. CD. D试题答案:C5、在水平迭加剖面上,回转波经常出现在().(单选题)A. 浅层.B. 中层.C. 深层.试题答案:C6、当地形高差比较大时,一般要作()校正.(单选题)A. 井口.B. 低降速带.C. 基准面.试题答案:C7、回转波在迭偏剖面上收敛为().(单选题)A. 凸界面反射波.B. 凹界面反射波.C. 断面波.试题答案:B8、根据石油物探测量规范(SY/T5171—2003),利用双频接收机作快速静态测量时,若基线长度小于20km,则同步观测时段长度应不小于()分钟。
(单选题)A. 1B. 5C. 10D. 20试题答案:B9、连续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深度Z关系是()(单选题)A. V=Vo(1+βZ)B. V=Vo(1+β+Z)C. V=VoβZD. V=(1+2βZ).Vo试题答案:A10、根据误差理论,当偶然误差的个数足够多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接近于()(单选题)A. 0B. 1C. -1D. 0.5试题答案:A11、大比例尺地形测图的作业流程主要包括技术设计、图根控制、()、地形图编绘等作业步骤。
(单选题)A. 碎部点采集B. 物理点采集C. 加密控制点D. 补充控制点试题答案:A12、用来阐述观测值中误差与观测值函数中误差之间关系的定律,称为()(单选题)A. 高斯定律B. 误差传播定律C. 高斯公式D. 误差缩放定律试题答案:B13、当波传播到一定深度时,入射角会超过().而产生全反射,形成反射波.(单选题)A. 反射角.B. 透射角.C. 临界角.试题答案:C14、根据误差传播定律,观测值和差函数Z=±X±Y,其误差传播的关系式为()(单选题)A. AB. BC. CD. D试题答案:B15、当碎部点的平面位置采用经纬仪极坐标法测定时,若地势比较平坦且对高程精度要求较高,则其高程通常采用()法同时测定。
工程与环境物探-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绝版

不一、填空题1. 组成地壳的不同岩土介质往往在密度、弹性、电性、磁性、放射性及导热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将会引起相应的地球物理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局部变化,这种变化称为_____地球物理变化______。
2. 按照介质的物理性质分类,物探方法可以分为__纵波___、_磁场____、__电磁___、_振动____、__放射____、__地热___大类。
3. 工程物探的特点主要要求探查目标对象_____、埋藏____、分辨率_高___。
4. 电法勘探是以岩、矿石之间的 电学性质 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这些差异有关的电场或电磁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从而查明地下地质结构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
5. 电法勘探按照场源分为_天然_____和___人工_____,按电流性质分为___直流____和____交流_____。
6. 影响岩石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有:_矿物结构______、___空隙排列_____、__含水性______、_温度______。
7.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集 剖面法 和 测探法 法于一体的一种多装置、多极距的组合测量方法,它具有一次布极即可进行多装置数据采集以及通过求取比值参数而能突出异常信息的特点。
8. 视电阻率计算公式中,IU K MN S ∆=ρ,其中K 称为___装置系数________,主要与_电极距____有关。
9. 影响水的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是_矿化度______和__温度______。
10. 激发极化法是以岩、矿石的 激发极化效应 的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激发效应来探查地下地质情况或解决某些水文地质问题的一种勘探方法,其视极化率的定义为_二次场______和___总场_____比值,它表征了不同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性质。
11. 地下溶洞、采空区等是一种地质灾害,在通常情况下,视电阻率值为高阻,但在实际测量中,常常为低阻,原因是__封闭性不好,有低阻填充物____。
环境与工程物探教程试题

环境与工程物探教程复习提纲:一、基本概念:1重力等位面:又称“重力等势面”,连结重力位相同点所构成的面。
2重力异常:在重力学中,由地下岩、矿石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
3地磁要素:磁场强度T﹑X北向分量﹑Y东向分量﹑Z垂直分量﹑磁偏角D,T与正北方向的夹角﹑磁倾角I﹐T与水平面的倾角、水平强度H﹐T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这些量可以确定地磁场的大小和方向﹐所以称“地磁要素”。
4磁异常:主要指地壳浅部具有磁性的岩石或矿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5磁化强度:描述磁介质磁化状态的物理量,定义为媒质微小体元ΔV内的全部分子磁矩矢量和与ΔV 之比。
6地磁日变:是指地磁以一个太阳日为周期依赖于地方太阳时的平静变化。
7偏移距:激发点到最近的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
8视电阻率:在电场有效作用范围内,各种地质体电阻率的综合影响值。
9电阻率:某种材料制成的长1米、横截面积是1平方毫米的在常温下(20℃时)导线的电阻。
10极化率:衡量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电场作用下极化强度的微观参数,为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的偶极矩与起作用的有效内电场之比。
11波剖面:在某一特定时刻,将地震测线上每个点波振动的位移记录下来,以每个点的空间位置为x轴,波振动位移u为y轴画在同一张图上,则可得到波剖面。
12地球物理正演:是指在地球物理资料解释理论中,由地质体的赋存状态(形状、产状、空间位置)和物性参数(密度、磁性、电性、弹性、速度等)计算该地质体引起的场异常或效应的过程。
已知地质体的赋存状态和物性可统称为模型。
13地球物理反演:由地球物理异常的分布确定地质体的赋存状态(形状、产状、空间位置)和物性参数(密度、磁性、电性、弹性、速度等)的过程。
二、简答论述:1、什么是地球物理学,包括哪些主要方法,这些方法研究的物理基础是什么?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东北大学期末考核《工程与环境物探》期末考试备战高分题集

工程与环境物探期末考试备战题集一、单选题1以地下热能分布和介质导热性为基础,研究地温场变化的方法称为(D)。
A、放射性勘探B、地震勘探C、电法勘探D、地热测量2 A型电测深曲线对应的电阻率关系为(C)。
A、ρ1>ρ2<ρ3B、ρ1<ρ2>ρ3C、ρ1<ρ2<ρ3D、ρ1>ρ2>ρ33 Q型电测深曲线对应的电阻率关系为(D)。
A、ρ1>ρ2<ρ3B、ρ1<ρ2>ρ3C、ρ1<ρ2<ρ3D、ρ1>ρ2>ρ314 HK型电测深曲线对应的电阻率关系为(A)。
A、ρ1>ρ2<ρ3>ρ4B、ρ1<ρ2>ρ3>ρ4C、ρ1<ρ2<ρ3>ρ4D、ρ1>ρ2>ρ3>ρ45地震波的传播遵循(C)。
A、麦克斯韦方程B、牛顿定律C、波动方程D、质能方程6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的波称为(B)。
A、面波B、体波C、横波D、勒夫波7地层的速度和(D)的乘积称为该地层的波阻抗。
A、介电常数B、电阻率C、磁导率D、密度8电磁波传播的相速度v主要取决于介质的(B)A、密度B、介电常数C、电导率D、磁导率9大多数金属矿物属于(C)。
A、固体电解质B、导体C、半导体D、绝缘体10电阻率的单位为(C)。
A、ΩB、Ω·m2C、Ω·mD、Ω/m二、简答题21、请阐述探地雷达的技术特点。
答:1)高分辨率由于电磁脉冲子波宽度窄,因此能获得非常高的分辨率。
探地雷达的高分辨率是优于其他地球物理方法的最重要的标志。
2)高效率一方面,探地雷达利用的是高频发射器,采样和接收时间很短,因而可以高效率地进行探测。
另一方面,探地雷达的天线不需要与地下接触,探测速度快,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
3)无损探测探地雷达利用高频电磁波来探测地下目标和结果,采用天线系统进行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因而其探测具有非破坏性。
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重点资环版

学会H、A、K、Q四种曲线的画法。
视电阻率:若进行测量的地段地下岩石电性分布不均匀时,上式计算出的电阻率称为视电阻率,它不是岩石的真电阻率,是地下岩石电性不均匀体的综合反映,通常以rs表示纵向电导:是指电流沿水平方向流过某一电性层时,该层对电流导通能力的大小。
视速度:沿射线方向Ds传播的波称为射线速度,是波的真速度V。
而位于测线上的观测者看来,似乎波前沿着测线Dx,以速度V*传播,是波的视速度均方根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取各层层速度对垂直传播时间的均方根值就是均方根速度静校正:对由于地表不同检波点的高程和地表低速层的厚度、速度变化等的影响所产生时差的校正称为静校正,它包括井深校正、地形校正、低速带校正。
同相轴:同一波相同相位的连线称为同相轴应力: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附加内力。
应变:单位长度所产生的形变。
杨氏模量:相同轴向上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又称拉伸模量。
--E泊松比:正交情况下横向与轴向应变比的负值。
σ(介于0-0.5)视速度:非射线方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视速度定理:满足函数关系V*=V/sinα的表示视速度和真速度关系的定理。
理解:入射角为0度和90度时,视速度分别是无穷和真速度,前者时测线方向传播速度好不变,故视速度反映V像无穷大;入射角增大时,视速度减小至真速度,一般,前者大;入射角的变化。
地震波分类:体波(纵波P-press,横波S-second----SV,SH),面波(瑞利波,勒夫波)体波:在介质整个体积内传播的波。
面波:沿介质自由面或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传播的波。
纵波:弹性介质发生体积形变(拉伸和压缩形变)所产生的波。
亦称压缩波。
特点: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相同。
横波:弹性介质发生剪切变形时所产生的波。
(剪切波)特点:传播方向与指点振动方向垂直。
抽道集:为了进行叠加和计算速度谱方便,先把每一个共深度点的所有道集抽出的过程。
纵向电导:当电流平行岩柱体底面流过时,所测得的电导值,称为纵向电导,用符号S来表示,单位为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氏模量:当外力不大应变在某一区间之A时,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关系,遵从胡克定律。
该区间称为线性弹性形变区。
这时应力与应变的比值称为杨氏模量,以符号£表示。
泊松比:介质的横向应变与与纵向应变的比值称为泊松比,以符号o表示。
视速度:沿任一观测方向测得的速度值,并不是地震波传播的真实速度值,而是沿观测方向, 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和波实际传播时间的比值。
这种速度称之为视速度。
潜射波:如果表层是速度随深度增加的变速层,下部是水平均匀地层,这时产生的折射波称为潜射波。
静校正:为了消除实际地形起伏及各个激发点深度不同的影响,对实测的吋距曲线形状的影响而进行的校正。
大地低通滤波器效应: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随着距离(或深度)的增加,高频成分会很快地损失,而且波的振幅按指数规律袞减,称为大地低通滤器效应。
惠更斯原理:波在传播过程中,任意时刻的波前而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子波源, 这个新波源也继续传播,在一段吋间之后,新的波前血即为所有子波源波前血的包络。
同相轴:通常将相同相位点的连线形成的图形叫同相轴。
正演:就是已知地质体的形状、产状和剩余密度等,通过理论计算来求得异常的分布和规律。
反演:则是已知异常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求场源的赋存状态(如产状、形状和剩余密度等)。
稳定电流场:强弱和分布不随时间变化的电场为恒定电场,也称为稳定电流场。
交变电流场:强弱和分布随时间变化的电场力交变电场,与其伴随的是电磁波。
固体潮:固体地球随天体运动引力的不同而产生的周期形变的现象。
抽道集:为了进行脊加和计算速度谱方便,先把每一个共深度点的所有道集抽出的过程。
纵向电导:当电流平行岩柱体底面流过时,所测得的电导值,称为纵向电导,用符号S来表示,单位为1/Q。
均方根速度:是对于水平层状介质的共反射点时距关系,可用双曲线的时距曲线公式近似地代替。
由于速度大的分层对均方根速度影响大些(或者说“权”大些),所以均方根速度大于平均速度。
地磁要素:磁场强度T、X北向分量、Y东向分量、Z垂直分呈、磁偏角D:T与正北方向的夹角、磁倾角I: T与水平面的倾角、水平强度H: T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这些量可以确定地磁场的大小和方向,所以称“地磁要素”。
一、产生的重力异常应具备的条件:1.地质体与围岩之间要有一定的密度差昇;2.密度不均匀的异常体还必须沿水平方向有密度变化;3.待探测的密度不均匀体要具有一定的规模;4.探测的异常体不能埋藏过深:5.要能将异常从干扰屮分离出来,干扰要轻。
二、剖面法适合解决的问题:探测产状陡立的高、低阯体,如划分不同岩性的接触带、追索断层及构造破碎带等。
对称叫级:探测基岩的起伏、构造破碎带及高阻岩脉等。
屮间梯度:寻找陡倾的高阻体,如石英、伟晶岩脉等。
联合剖Ifib寻找接触带、直立的低阻体、良导体等地质体三、常规电法与高密度电法的区别:《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电阻率法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在观测屮设罝了较高密度的测点,现场测呈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布罝在一定间隔的测点上,然后进行观测。
与常规电法相比,高密度电法具有以下优点:(1)电极布设一次性完成,减少了因电极设置引起的干扰和带來的误差;(2)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测量,获得较丰富的地电地质信息;(3)数裾的采集实现了自动化,采集速度快,而且避免了由于人工操作的误差和错误;(4)可以实现资料的现场实时处理和脱机处理,大大提高了电阻率法的智能化程度。
四、充电法的工作步骤:对钻井、坑道等人工揭露或天然露头的良导体上接一供电电极(A), 另一供电电极(B)置于离充电体很远的地方(称为无穷远极),对充电体进行充电。
进而查明充电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及延伸。
在充电体表而附近,电位而的形状与充电体的形状一致。
远离充电体,等位面趋于圆形。
电位V为对称曲线;电位梯度3 V//IX为反对称曲线,即在充电体顶部中心,电位梯度为零,其正、负极值对应于充电体边缘部分。
五、地磁场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磁场=基本磁场+变化磁场+磁异常基本磁场:屮心偶极子磁场和大陆磁场组成,来源地球内部,占地磁场主要部分(98%以上)。
变化磁场:主要指短期变化磁场,来源地球外部,A地磁场1%以下。
磁异常:主要指地壳浅部具有磁性的岩石或矿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六、激发极化:在开始供电的瞬间,只观测到不随时间变化的一次场电位差AU1,随着供电时间的增长,激发极化电场(即二次场)电位差Ain,先是迅速增大,然后变慢,经过2〜3分钟后逐渐达到饱和。
这是因为在充电过程屮,极化体与围岩溶液间的超电压是随充电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形的。
然,在供电过程中,二次场叠加在一次场上,我们把它称为总场或极化场,总场电位差,用△!;来表示。
当断去供电电流后,U△-次场立即消失、二次场电位差开始衰减很快,然后逐渐变慢,数分钟后衰减到零。
七、视速度与视速度定理:视速度:沿任一观测方叫测得的速度伉,并不是地震波传播的真实速度伉,而是沿观测方向,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和波实际传播时间的比值。
这种速度称之为视速度视速度与真速度之间满足如下关系:V* =V/sintz = V/cose lz* Ax视速度定理:式中a为波射线与地面法线之间的夹角(入射角),Az前与地面法线之间的夹角(出射角)。
上式表示了视速度和真速度之间的关系,称为视速度定理。
时距曲线:震源到接收点的距离与地震波走时之间的关系曲线为时距曲线磁场强度的单位:特斯拉(T);十亿分之一特斯拉为1纳特(nT),lnT = 10'9TCGSM单位制中习惯称之为伽马Y , InT = ly重力异常:在重力学屮,由地下岩矿石目睹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重力g 的单位:1 伽=103 毫伽(mgal) =106 微伽(gal) lm/s2=106g.u. lgal= 104 g.u. 布格重力异常:是经过纬度、高度、中间层以及地形改正后获得的异常。
反射和透射:当地震波在传播过程屮遇到不同介质分界面时,在界面上将产生波的反射和透射!反射和折射定律:在同一个界面上的入射波反射波以及透射波都具有相同的射线常数,并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透射角的大小则决定于介质W2的波速V2,这一关系式称为斯奈尔定律,也称为反射和折射定律。
折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屮,当遇到波速不同的介质分界面,且其界面以下的速度V2大于界面以上的速度W吋,根据斯奈尔定律,则波的透射角必大于其入射角(p>a),且随着入射角a的增加而加大,当入射角a增大至某一角度/时,将会使透射角(3=9O Q ,于是透射波将沿着界面滑行,产生了类似于光学中的企反射现象。
将这种特殊的透射波通常称为滑行波。
滑行波沿界而传播时,在上覆介质屮将产生新波,在地震勘探屮称为折射波。
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1)岩石的密度(2)孔隙度(3)压力和温度(4)埋藏深度和地质年代(5)其它因素,包括地质构造运动,岩层的风化侵蚀等第二章浅层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现场采集中,为了压制干扰波和确保对有效波进行追踪,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排列及各排列的位置都应保持一定的相对关系,这种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以及排列和排列之间的位罝关系,称之为观测系统。
时距曲线:震源到接收点的距离与地震波走时之间的关系曲线为时距曲线浅层折射波法:是一种使用相对较早且较成熟的方法:可用來探测覆盖层厚度、基岩面起伏、断层及古河道;弱点:分辨率较低、测线较长;观测系统的类型:折射波法观测系统(1)测线类型(2)相遇吋距曲线观测系统(3)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反射波法观测系统多次覆盖观侧系统:是根据水平叠加技术的要求而设计的反射波法观测系统:使用最多的是宽角范围观测系统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宽角范围观测系统是将接收点布罝在临界点附近的范围进行观测,因为在此范围内反射波的能量比较强,且可避开声波和面波的干扰,尤其对弱反射界面其优越性更加明显。
时间剖面:由于通过水平叠加或偏移等处理所得出的地霞剖面,其纵坐标是以时间來表示的,所以称之为时间剖面。
时间剖面的地质解释:断层的识别第五章电阻率法的基础知识电阻率:是表征物质导电性的基本参数,某种物质的电阻率实际上就是当电流垂直通过由该物质所组成的边长为lm的立方体时而呈现的电阻。
影响电阻率的因素:(1)岩土介质自身的组份;(2)结构、构造,孔隙度及含水性;(3)岩石中水溶液的电阻将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横向电阻:假设在层状介质中取底面积为1平方米、厚度为h的六Ifif岩柱体,则当电流垂直岩柱体底面流过时,所测得的电阻称为横向电阻,川符号T表示,单位为欧姆(Q)。
第六章电剖面法电剖面法的基本特点:(1)采用同定的电极距,电极装罝沿剖面同步移动;(2)观测在一定深度范围内视电阻率沿剖面的变化;(3)研究地电断面横向电性的变化。
电剖面法常用的电极排列法:(a)联合剖而法;(b)对称四极法;(c)复合对称四极法:(d)中间梯度法;(e)偶极剖面法。
电剖面法主要的电极装置:三极装置:对称叫极装置等角域地形所引起的纯地形异常具有如下特点:A,地形异常发生在角域顶点附近;B,在山脊地形上出现低阻反交点,在山谷地形上出现高阻正交点;C,在坡面上,地形异常主要表现在与的分离,即出现歧离带。
中梯法的特点及应用:一线布极、多线测量,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中梯法主要用来寻找陡倾高阻体。
第七章电测深法电测深法:是指研宄指定地点的岩层电阻率随深度变化的方法。
一般认为电测深法有利于解决:具有电性差异,但产状近于水平的地质问题。
地电断面的概念:一维地电断ifib二维地电断面;三维地电断电测深法资料解释的图件:电测深曲线类型图;等视电阻率断面图;视电阻率剖面图和平面等值线阁;纵向电导s阁。
第八章其它电探方法充电法的基本原理:充电法是利用地质对象与围岩间导电性的差异为基础并且要求这种差异足够大,通过研究充电电场的分布来解决有关地质M题的一类电法勘探方法。
充电法可以用来解决以下几方面的地质问题:(1)确定已揭露(或出露)矿体隐伏部分的形状、产状、规模、平而分布、位置及深度:(2)确定己知相邻矿体之间的连接关系;(3)在已知矿附近找盲矿体;(4)利用单井测定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速(5)研宂滑坡及追踪地下金属管线等。
充电法的应用条件是:(1)被研究的对象(充电体)至少已有一处被揭露或出露,以便设罝充电点;(2)充电体相对围岩应是良导电体;(3)充电体规模越大,埋藏越浅,应川充电法的效果越理想。
充电法的最大研究深度一般仅为充电体延伸长度之半。
自然电场法的应用实例:(1)确定地表水跟河水、地表水跟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2)确定水库及河床堤坝的渗漏点;(3)确定区域地下水的流向激发极化法:又称激电法,它是以岩(矿)石在人工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和电化学效应(激发极化效应)的差异为基础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