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比亚战乱原因的思考
关于利比亚战争的哲学思考

• 俗话说,有因必有果。马克思主义哲学认
为,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引起的, 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面对利比亚战争,我们不仅要学会以因探 果,而且要有一种以果探因的思维。
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 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区别 的关系,要求我们看问题,坚持用联系 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一分为二。看待利 比亚战争,我们不能从单方面去看待谁 对谁错,应从多方面的角度去看待这一 问题。
关于利比亚战争的哲学思考
制作单位:
MONGER
!
战争背景: 1、利比亚作为世界上一个比较富裕的国家,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这是多国部队攻打利比亚的主要原因。 2、利比亚虽然富裕,可是其军事力量相当落后。 3,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 影响,使利比亚内部出现了动乱!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 变的必然结果。利比亚战争全过程,从最 初的利比亚和美国的交战转变为与多国的 战争,这一过程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 过程。
◆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 着许多矛盾,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 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 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 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45,战争演 变成了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 利比亚的利比亚战争。 亚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战 争爆发;2011年3月20日 多国部 队战机完成了对利比亚的 三轮空 袭;利比亚官方20日公布的统计 称,西方国家的军事打击已造成 64人死亡,150多人受伤。
2011年3月19日 美国海军向利比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 的运动变化发展乊中,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 看问题. • 利比亚战争从去年的2月份——现在,是一个不断 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用一个发展的眼 观去看待这次战争,不能停留在某一个阶段,至 于这场战争在什么时候能彻底结束,让我们用一 个发展的眼观去期待那一天吧!
利比亚之战分析

对利比亚的认识以前对于一些国际动态不是和了解,但是现在的我们不能这样下去,这是一个,需要知识的年代,以前的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想法已经不符合实际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自己培养成全能型人才。
了解各种国内外动态。
现在国际局势动荡,各地区战争时有发生。
就比如利比亚战争吧。
说道战争最受苦的就是人民,最遭罪的还是人民。
但是我们仔细想想。
利比亚为什么会发生战争,还要从它自身说起。
首先我们谈一下利比亚的形成:任何国家的形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和中国一样,利比亚的形成也经历了很多的战争和变革。
在公元前三世纪,利比亚当地人建立统一的努米底亚王国。
七世纪,阿拉伯人打败拜占庭人,征服当地柏尔人,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
公园十六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了沿海地区。
1912年,利比亚在意土战争后成为意大利殖民地。
1943年初,法、英分别占领利比亚南、北部。
二战后,由联合国对利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
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的黎波里塔尼亚,昔兰尼加和费赞三部分合并成立联邦制联合王国。
后改名为利比亚国。
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1977年3月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1986年4月改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2011年,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国名暂定为利比亚。
就在多年后的今天,这个利比亚国家的人民正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
多国的侵略,带着堂而皇之的理由,美英法发动力比亚战争的理由是为了保护平民,带着它我们的飞机大炮,先把平民的家园会的片甲不留。
不仅是我感叹,在当今文明社会,文明的世界,难道仍然是弱肉强食,大国霸权主义仍然存在?一个非洲小国,列强为何对其动武,如果利比亚没有石油资源,如果当政者听命于大国的摆布,人们就不会受到如此的痛苦。
都认证了这一条,软弱才会被欺。
所以一定要强大一定要富强才能不被他人所欺负。
利比亚动乱的原因

分析利比亚内战原因2011年2月16日,利比亚社会动荡正式发展成为内战,并在西方的武装干涉下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升级,数以千百计的平民在冲突中丧生,对于该国动乱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于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
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着深刻的根源。
利比亚曾经是意大利的殖民地。
在意大利殖民统治时期,利比亚由三个自治邦组成。
东部地区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卡扎菲一定程度上利用部族之争维持了统治,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压迫的部落都在反对他。
国际环境上,利比亚战略位置重要,并为产石油国,但因该国政府反对西方霸权主义,使其在政治上被西方国家排斥,长期来与伊朗等西方国家列为邪恶国家,美英国家乘机倒乱。
初步分析利比亚乱局的成因,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利比亚的社会矛盾特别是部族矛盾突出,失业率高。
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报告,2010年利比亚的石油产业占其出口额的95%,是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
作为非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利比亚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将近一万五千美元,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中并不低,但由于缺乏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利比亚的失业率达到了近30%。
在卡扎菲统治的四十余年中强力的压制了其他部族的发展,特别是人数众多的、以东部城市昔兰尼加为主要据点的另一大部族的发展。
利比亚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部族矛盾在外力的触发下发展成为内战。
其次,卡扎菲41年的铁腕统治和“子承父业”的接班态势使国内各方十分不满。
此次中东北非乱局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群众对个人长期执政的厌恶,对家族政治、“子承父业”的严重不满,埃及是这样,利比亚也是这样。
1969年,在年仅27岁的卡扎菲领导下推翻了时任国王伊德里斯,建立了利比亚阿拉伯共和国。
40余年来,这位特立独行的领导人在内外事务方面都表现出了他的强硬。
近年来卡扎菲着力培养他的儿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接班的态势非常明显,有专家表示,赛义夫•卡扎菲已经担负起领导国家的责任。
利比亚问题的由来及影响

利比亚问题的由来及影响2011年,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利比亚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动乱,这个原本自然资源富饶、人民生活安康的国度再次卷入战火的硝烟中。
战争只是历史长河的一个片段,总会结束而回归历史成为过去,但是在战乱的硝烟中丧失的无辜的生命、璀璨的文明却难以回到起点,永远成为历史的遗憾。
先来回顾一下利比亚动乱。
今年2月利比亚爆发内战,至今仍未结束,交战双方分别为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领导的武装和卡扎菲领导的武装部队,前者被称为反动派。
2011年8月22日至今,首都的黎波里沦陷,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现在主政这个破碎的利比亚。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利比亚的动乱已经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与整个世界紧密联系。
利比亚动乱的由来,可以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来简单阐述。
一、内部原因:首先,卡扎菲实行独裁政治。
卡扎菲对待反对派人士的态度是坚持毫不留情地予以铲除的原则,他不惜代价地武装镇压那些表达不同意见的团体。
同时,阿布萨利姆监狱大屠杀虽被卡扎菲当局掩盖了多年,但却导致民间积怨多年并最终加速了卡扎菲的倒台。
其次,失业严重,贫富差距大。
的调查数据显示有21%的利比亚人处于失业状态,这个数字比例在北非是最高的。
严重的失业和贫富差距直接加剧了民众与卡扎菲政权的矛盾。
二、外部原因。
首先,利比亚是重要的产油国,盛产石油,还蕴藏有大量的天然气。
这是多国部队攻打利比亚的客观因素。
利比亚是世界上第八大石油输出国,西方各国的石油集团都在利比亚有大量的投资。
其次,利比亚重要的战略位置。
它是连接欧洲、和非洲是地中海出海口很重要的一个通道,北非是重要的产油区,因此利比亚的这一战略位置就尤为重要。
最后,利比亚的核问题及支持恐怖主义。
利比亚一直致力于核计划,美英情报机构的资料,利比亚拥有11处核设施。另一方面,卡扎菲政权一直支持国际恐怖主义。
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利比亚支持恐怖主义和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方面深怀疑虑,对其实施制裁。由于利比亚重要的战略位置和特殊的国内形势,利比亚动乱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但是这一动乱的影响更是深远的。
对利比亚局势的看法

人文学院中文2班徐梦佳对利比亚战争的一点看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前,我看过一本书叫《飘》,也就是电影《乱世佳人》的原著,里面的男主人公关于战争的看法对我有着深深的影响。
他深信一切正义或者是非正义的战争都只是政客们的一种手段,军队只不过是政客们手上利用的工具,那些积极响应战争的人们不过是受了政客们的愚弄而身不由己的被任意驱使,并且最终都将成为满足政客们一己私欲的战争牺牲品。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一切的战争都会对他们造成最直接的伤害,胜也好,败也罢,双方的老百姓都是最终的受害者,所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战争的双方都是失败者。
我深以为然。
对于这场战争我们总在问一个问题,那就是多国部队为什么要打利比亚?站在独立自主立场上的人们总是谴责美国和法国等西方大国进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殖民主义、炮舰政策。
而支持多国部队的人们却又指责卡扎菲独裁,奴役利比亚人民。
对于以上两种观点,我是支持独立自主立场上的人们的。
我认为利比亚的事理所当然应该由利比亚人民自己来解决。
如果侵略者都打着人权大于主权的幌子去将侵略说成是解放那就太可怕了。
是不是说东条英机也可以打着人权大于主权的幌子,指责罗斯福是独裁者而偷袭珍珠港呢?或者希特勒也可以打着人权大于主权的大旗,指责丘吉尔是暴政去轰炸伦敦?卡扎菲是不是独裁,是不是暴政,我们不是利比亚人,所以我们是不好评价的。
但是,我们不妨想想卡扎菲在统治利比亚期间肯定有做的不好的地方。
否则,利比亚也不会发生内战。
利比亚不发生内战,西方列强也就无机可乘。
一个领袖、一个政党不可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得完美。
但是,如果当权者英明的话是不会惧怕多国武力干涉自己祖国的。
他要做的就是总结经验,检讨自己,改正错误,然后号召团绝大多数的军民团结一致将卫国战争进行到底。
一个弱国要想战胜多个强国不是不可能的。
当年埃塞俄比亚不两次都战胜了意大利侵略者吗?朝鲜不也一度击败过侵略她的法国和美国吗?中国共产党不也是由弱到强逐渐强大起来的吗?为什么他们都能胜利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的领袖和人民没有心心相连,生死与共。
对利比亚问题的认识及启示

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打响了伊拉克战争。
如今,伊拉克的局势还没有稳定,8年后几乎是同一时间,以法国为首的多国联军,又开始了打击利比亚的军事行动,揭开了西方国家军事干预利比亚的序幕。
虽然这一军事行动被西方国家冠以“人道主义”的理由,但从一开始就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
对于西方国家直接干预利比亚的真实意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而历时大半年,利比亚在卡扎菲死后依旧动荡不安。
利比亚的反对派还没有拿稳政权,已经宣布:延续卡扎菲与西方各国签订的所有经济合同。
这是一个很刺眼的举动,它也不禁让人疑惑:卡扎菲当年与西方签订的合同,是西方人喜欢的、需要的,那么,西方为何还要干掉卡扎菲,扶持反对派上台?如今利比亚政局发生的改变正如中国当年发生的一切。
这些前殖民地国家在二战后独立并不彻底,他们的主权依然受损,形式上很像中国辛亥革命后轮番上台的军阀政权,每一个依然是西方利益的代理人,最多与西方有不同程度的讨价还价而已。
卡扎菲也是西方利益的代理人,只不过,他有时坚持自己的意见,惹得西方国家反感,所以想把他换了。
但是,卡扎菲坚决不肯。
西方最终不得不动用武力,强迫换一个代理人。
而西方这么的用心良苦寻根究底还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
正如基辛格所说:“国际事务没有道德的空间”。
面对严峻的经济低迷,经济复苏疲软的情势,西方政府迫切希望通过这场战争的进行转移民众对自身生活艰难的强烈不满,减缓西方各政府的压力。
同时西方政府也在“为石油而战”。
国际油价自2004年出现转轨以来,一直在高位运行。
高油价时代的来临对证遭遇通货膨胀压力而艰难复苏的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担忧。
之前,西方国家虽然垂涎与利比亚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始终没法找到机会插手。
直至今年年初,利比亚发生的骚乱和动荡,为西方国家的干预行动提供了名正言顺的借口。
西方国家一致认为尽快控制利比亚局势有利于稳定油价,从而有利于西方甚至世界经济的复苏。
对国际形势的密切关注和分析,最终都应该落实到为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对外交往提供借鉴之上。
利比亚战争分析

利比亚战争分析最近一段时间利比亚这个名字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电视、互联网等各新闻媒体上,而且伴随这个名字之后的更多是战争,还有大家习以为常的美英法为首的西方各国对其的强势军事制裁。
很多人会很好奇利比亚是怎么惹到了西方列强,它的命运是不是也将像伊拉克那样呢?现在我们来分析分析这里面的种种原因。
说起利比亚战争的起因,必须提到的就是利比亚的内乱。
因为在各国去闯入利比亚战场的时候就是冠冕堂皇地举着干扰打击其在权政府的专制统治引起的内战暴乱,维护人民自由的旗子的。
说到利比亚产生的内乱不得不说说利比亚的历史,经受了漫长的西方殖民之后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利比亚联合王国,实行联邦制,伊德里斯一世为国王。
1963年取消了联邦制,改名为利比亚王国。
而1969年9月1日,由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统治,成立了以卡扎菲为首的革命指挥委员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
自此利比亚迎来了这位世人褒贬有加的国家领导人——卡扎菲。
在卡扎菲领导利比亚的40余年来,石油资源让他带领利比亚脱离了贫困,并跻身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
但却未能换来利比亚人民的和谐。
卡扎菲严格控制着各部落首领,并对国防、外交和安全事务“一把抓”,并且由其家族成员掌控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虽然利比亚有着非洲最高的人均GDP但却正由于收入主要来自石油缺乏产业工业,社会最下层百姓的实际收入很低。
近年来利比亚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各部族矛盾的突出,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加上卡扎菲的铁腕统治和“子承父业”的接班态势使国内各方十分不满。
而在此次中东北非乱局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恰恰就是群众对个人长期执政的厌恶,对家族政治的严重不满。
受到左邻右舍突尼斯和埃及群众运动的鼓舞,国内大批的反对派走向了街头。
而卡扎菲对群众采取了强硬的镇压手段,大大激化了矛盾。
在利比亚国内动荡不安的时候,国外势力对反对派的支持使得内战最终爆发。
在利比亚内战爆发后,美英法等西方各列强均纷纷发表声明要军事干扰利比亚暴乱。
论述利比亚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

利比亚战乱原因:对于该国动乱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于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
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著深刻的根源。
利比亚曾经是意大利的殖民地。
在意大利殖民统治时期,利比亚由三个自治邦组成。
东部地区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场军事政变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他还迁都至的黎波里,将利比亚的政治重心向西转移。
其政权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那裏。
报道认为,卡扎菲一定程度上利用部族之争维持了统治,并将自己的部族提拔到关键的安全岗位和决策岗位。
他还通过定期改组整个政府,使潜在政治对手失去支持基础或威信,从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权力中心的生长。
作为其伊斯兰革命意识形态招牌的体现,他还在20世纪80年代对全部民营企业实行国有化。
而路透社的评论认为,卡扎菲对于利比亚长达40年的领导并没有使得这个国家成为一个人民的国家。
相反的,利比亚是目前全世界贪污腐败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个原油产量占全球份额2%的国家,利比亚所创造的石油财富并没有惠及其600万人口。
据利比亚知情者说,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扎法”(Gadhafa)控制著部分武装部队,他们花费数年时间摧毁了对手“瓦尔法拉”(Warfalla)的基地。
瓦尔法拉曾被认为是该国最大的部落联盟,但这已成过去。
现在,在利比亚的政治忠诚遭受严峻考验之时,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压迫的部落都在反对他。
瓦尔法拉的几位部落首领日前就曾现身,号召人们推翻卡扎菲。
来自利比亚东部的“扎维亚”(Al-Zawiya)部落也在周末加入了示威人群,一位首领曾威胁说,如果卡扎菲继续当权,就要切断至关重要的石油供应。
事实上,持续的冲突和内战的可能性已经惊扰了全球石油市场,国际油价跃升到两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
外电分析称,利比亚动乱将影响整个地中海经济,而作为其前殖民统治者的意大利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利比亚战乱原因的思考
对于利比亚动乱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于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
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著深刻的根源。
利比亚曾经是意大利的殖民地。
在意大利殖民统治时期,利比亚由三个自治邦组成。
东部地区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场军事政变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他还迁都至的黎波里,将利比亚的政治重心向西转移。
其政权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那里。
报道还中还指出,卡扎菲一定程度上利用部族之争维持了统治,并将自己的部族提拔到关键的安全岗位和决策岗位。
他还通过定期改组整个政府,使潜在政治对手失去支持基础或威信,从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权力中心的生长。
作为其伊斯兰革命意识形态招牌的体现,他还在20世纪80年代对全部民营企业实行国有化。
而路透社的评论认为,卡扎菲对于利比亚长达40年的领导并没有使得这个国家成为一个人民的国家。
相反的,利比亚是目前全世界贪污腐败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个原油产量占全球份额2%的国家,利比亚所创造的石油财富并没有惠及其600万人口。
对于国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势必会造成国家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人民群众不能享有该有的安定的生活势必会积压民怨。
据利比亚知情者说,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扎法”控制着部分武装部队,他们花费数年时间摧毁了对手“瓦尔法拉的基地。
瓦尔法拉曾被认为是该国最大的部落联盟,但这已成过去。
现在,在利比亚的政治忠诚遭受严峻考验之时,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压迫的部落都在反对他。
瓦尔法拉的几位部落首领日前就曾现身,号召人们推翻卡扎菲。
来自利比亚东部的“扎维亚”部落也加入了示威人群,一位首领曾威胁说,如果卡扎菲继续当权,就要切断至关重要的石油供应。
事实上,持续的冲突和内战的可能性已经惊扰了全球石油市场,国际油价跃升到两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
外电分析称,利比亚动乱将影响整个地中海经济,而作为其前殖民统治者的意大利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目前,利比亚内务部长奥贝迪、司法部长亚利等已宣布辞职退出卡扎菲领导的政府,奥贝迪并号召军队支持反对派以及履行“公民法定义务”。
此外,至少有7名利比亚驻外大使以辞职来抗议国内的杀害事件,一些高级外交官则呼吁卡扎菲下台。
随后,2011年3月19日,美军实施“奥德赛黎明”行动,位于地中海的导弹驱逐舰巴里号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
美军在这次行动共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
一场由利比亚本国人民引发的利比亚骚乱,经过一个多月的演变,自北京时间2011年3月20日0:45,演变成了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利比亚的利比亚战争。
原本是利比亚国内不同部落和不同派别之间的争斗而引发的国内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介入发展为西方国家与中东北非的国际战争。
这些“西方”国家打着对利比亚进行人道主义关怀的旗号而进行的军事干预行动中也都有着自己的算盘,而且他们的军事行动的意图有不断强化的倾向。
北约3月31日从美法英等国手中接过对利军事行动指挥权,4天后美国就退出了空袭行动。
但本月21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宣布,总统奥巴马授权动用无
人驾驶战机“掠食者”在利比亚实施空袭。
两天后,“掠食者”首次对利政府军实施空中打击。
与此同时,一直坚持本国战机不直接执行轰炸任务的意大利最近也改变了态度。
意总理贝卢斯科尼25日与奥巴马通电话后表示,意大利决定参与空袭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对特定军事目标进行轰炸。
近日,英国已派遣军事人员前往利比亚,帮助利反对派改善其军事组织结构并为其提供后勤保障。
法国总统萨科齐20日在巴黎会见了利反对派领导人、“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并承诺在联合国框架内向利反对派提供帮助。
萨科齐还表示“原则同意”访问班加西。
国际观察人士认为,随着局势发展,西方军事行动目标已由最初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规定的“保护平民”转变为它们自己追求的“政权更迭”。
它们希望通过逼迫卡扎菲下台,尽早结束战事,节省战争成本,以安抚本国民心,同时确保在利比亚问题上的自身利益。
目前,英国国内对于参战的怀疑和不安情绪正迅速累积。
民众普遍担忧利比亚军事行动可能像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一样,使英国进退两难。
许多议员希望尽早执行撤出战略。
另外,过高的战争成本也让债台高筑的英国政府感到了压力。
据媒体报道,英军已出现了弹药储备不足的状况。
如果利比亚战争久拖不决,英国还将陷入在阿富汗和利比亚“两线作战”的风险。
此外,巨额的军费开支将导致英国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进而影响英国经济复苏。
法国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法国今年下半年将进入明年总统大选的前哨战,总统萨科齐希望竞选连任,法国参与利比亚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希望借此得分。
但如果利比亚战争僵局持续难破,萨科齐同英国首相卡梅伦一样也将面临事与愿违的尴尬。
为什么美国战机“重返”利比亚参与轰炸行动?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东项目主任奥塔维告诉新华社记者,这一方面是迫于北约其他成员国的压力,另一方面,奥巴马政府不希望看到利比亚出现僵局,害怕再次陷入类似伊拉克的战争泥潭。
美国凯托学会专家卡彭特说,“美国正在加速和提升其军事行动,因为美国官员担心如果不这样做,卡扎菲将存活下去,利比亚的军事僵局将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