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运河文化带保护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年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范文

《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承载着丰富的水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基因。

这些文化基因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京杭大运河的水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出发,对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深入研究。

二、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概述京杭大运河的水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其文化基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性基因:作为古代交通动脉,京杭大运河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2. 艺术性基因:大运河沿岸的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3. 民俗性基因:大运河地区的民俗文化、民间传说、节庆活动等,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4. 经济性基因:大运河的通航和灌溉功能,促进了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经济遗产。

三、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目前,京杭大运河的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运河沿岸的历史建筑和景观面临着被破坏的风险;另一方面,现代化交通工具和水利设施的普及,使得大运河的交通和灌溉功能逐渐减弱,导致部分水段荒废。

此外,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扬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四、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策略针对京杭大运河的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保护策略:1. 挖掘和整理文化基因:对京杭大运河的水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和整理,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基因。

2. 强化历史性基因的保护:通过建立历史博物馆、遗址公园等方式,保护大运河的历史遗迹,传承历史文脉。

3. 传承和发扬艺术性基因:加强对大运河沿岸艺术作品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4. 保护和弘扬民俗性基因:通过举办节庆活动、民俗文化展览等方式,传承和发扬大运河地区的民俗文化。

借鉴国际经验建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借鉴国际经验建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借鉴国际经验建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作者:朱民阳来源:《群众》2019年第24期强化全球视野、中国高度、时代眼光,打造民族性世界性兼容的文化名片,是《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简称《方案》)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的重要指导和根本遵循。

在国际上,国家公园已有100多年历史,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相关实践,在管理体制、财政体制、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为我国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及管理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树立保护第一、保护传承利用相统一的理念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将最具文化、民族、历史、精神价值的遗产资源保护起来,使其成为全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珍护的共有遗产,让子孙后代可以永久参观、体验、感悟,是国家文化公园的题中之义。

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是建立于1872年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当时,美国正值西进运动,鼓励征服自然,大量森林被砍伐,野生动物被猎杀,自然景观被破坏。

建设国家公园,正是为了遏止这种野蛮的开发行为,保护重要的自然遗产。

1916年美国颁布《国家公园组织法》,赋予国家公园管理局“为了当代和未来世代的利益,保护风景、自然、历史、文化遗迹和野生生物,使其维持未受损害的状态”的重要使命,并与随后陆续颁布的一系列国家公园建设相关法案一道,确立了“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对照“保护第一”理念,须突出保护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完整性,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多样性,让文化遗产得以自然展现。

在无损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利用,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和创新设计,增强展示的多样性、体验的生动性、参与的趣味性,让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形象更加立体、多维、可亲近。

用法律制度保障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一类特殊的文化保护地,本质特征在于其鲜明的“国家”属性,国家主导、公益优先保护为主是目标诉求。

如何更好承载“国家”属性?非法治莫属。

2000年12月美国出台《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法案》,其最显著特点是超越一般河道保护立法的范畴,实为区域生态文化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综合性立法,覆盖了沿线234个市镇。

梳理国外运河遗产保护利用的主要经验

梳理国外运河遗产保护利用的主要经验

梳理国外运河遗产保护利用的主要经验
国外运河遗产保护利用的主要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多元化的利用方式:国外运河遗产往往被开发成为旅游景点、休闲娱乐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多功能区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区活力注入新的动力。

例如,可以在河岸建设游客中心、博物馆、餐饮、商业、休闲设施等,吸引不同类型的游客。

2. 公私合作的模式:国外许多运河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采取公私合作的模式,即政府与私营部门共同参与。

政府负责规划和监督工作,私营部门负责实际运营和管理。

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优势,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

3. 社区参与和参与度:国外一些成功的运河遗产保护利用项目注重社区的参与和参与度。

通过与当地居民和相关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可以更好地保护遗产,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提高社区的发展水平。

4.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国外一些运河遗产保护利用项目设立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例如,采用低碳、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提倡徒步、骑行等环保的交通方式,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5. 监管和法律保护: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关法律和规定,保护运河遗产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同时,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打击非法采矿、盗窃、破坏等违法行为。

政府还会向民众普及保护运河遗产的重要性,提高市民的保护意识。

总之,国外运河遗产保护利用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多元化的利用方式、公私合作的模式、社区参与和参与度、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监管和法律保护。

这些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运河遗产的保护利用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大运河研究报告

大运河研究报告

大运河研究报告一、引言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最古老的运河,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大运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经济价值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历史背景大运河的修建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但最早的大规模修建始于北魏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逐渐完善,连通了黄河、长江和淮河等重要水系,成为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

大运河在不同朝代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和发展,尤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三、地理概况大运河总长度约1794公里,横跨中国的多个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等。

沿途的城市和风景名胜众多,如扬州、苏州、杭州等,这些地方也因大运河而繁荣起来。

大运河的主要分支有京杭运河、济南运河、德运河等,这些分支连接了许多重要的水域和城市。

四、文化遗产大运河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沿途的城市和村庄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文物和传统手工艺品,如古运河桥梁、古村落和古运河船只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经济价值大运河在古代是重要的商业通道,贯通了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促进了商品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

如今,大运河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成为了沿线城市的重要经济支柱。

许多旅游和物流企业也依托大运河发展起来,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六、环境保护大运河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大运河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清理河道、治理污染和修复古建筑等措施,大运河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也保护了大运河的文化遗产。

七、发展前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运河的旅游潜力逐渐被挖掘出来。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欣赏大运河的壮丽风景和丰富文化。

大运河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可以通过开发旅游线路、举办文化活动和推广地方特色产品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大运河的价值和影响力。

八、结论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作用,而且如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保护大运河的倡议书

关于保护大运河的倡议书

关于保护大运河的倡议书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参与者:我写这封倡议书,是为了呼吁大家加强保护和振兴我国历史悠久的大运河。

作为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这一宝贵的资源,并为其振兴而努力。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自2006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以来,逐渐成为了我国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运河的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首先,大运河面临着环境污染和水体衰退的挑战。

长期以来,大运河沿线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问题一直存在,导致水质污染严重,河道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此外,过度开发和乱建乱垦也使得河道水位下降,水流变浅,威胁到了大运河的航运功能和历史文化景观。

其次,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亟待加强。

虽然大运河沿线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机制,这些文化遗产的状况不容乐观。

古建筑物的老化、破坏和盗窃事件频发,未经合理修复和恢复的文物受到了严重破坏,大运河作为历史文化景观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受到了威胁。

最后,大运河的保护和振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作为广大市民,我们应当增强对大运河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发挥自身的力量,积极参与到保护和振兴工作中。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环境保护,改善水质。

加大对大运河周边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的监管力度,严查违法排污行为,提高治理水平。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环境保护意识,呼吁大家爱护水资源,共同保护大运河。

二、加强保护和修复文化遗产。

加大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加强对古建筑物的修复和维护工作,修复受损的文物,严厉打击盗窃破坏行为和非法开发行为。

同时,加强对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挖掘更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三、加强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大运河管理机构和组织,加强对大运河沿线的管理和维护,确保文化遗产的安全和完整。

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题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旨在挖掘、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以及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明与现代发展的历史见证。

本次调研将就这一重要话题展开深度探讨。

二、调研内容1. 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地位大运河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承载了我国古代的文明和发展。

通过调研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地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的贸易、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

2. 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进展近年来,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包括重要历史节点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传承,以及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通过调研建设进展,我们可以了解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在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3. 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的旅游价值大运河沿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是旅游者理想的目的地之一。

通过调研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的旅游价值,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现状,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调研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挖掘和保护大运河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四、总结回顾通过本次调研,我对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我将结合调研内容,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知识,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详细介绍了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题的调研报告内容,并对个人观点和理解进行了阐述。

北京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建设

北京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建设

北京运河文化的建设成效
重点文物腾退和修缮。 浮泉遗址维修升级加快推进;南锣鼓 巷雨儿胡同修缮整治提升任务完成, 重新恢复了四合院的传统规制格局; 新八里桥建设顺利竣工;完成了万寿 寺周边腾退搬迁,下一步将加强万寿 寺保护修缮;加快醇亲王府、庆王府、 会贤堂等什刹海周边文物建筑群腾退, 系统开展文物修缮。

北京运河文化的建设成效
北京运河文化的建设成效
制定北京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2012年, 北京市文物局公布《大运河遗产(北京段) 保护规划》,确认40处物质文化遗产和 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瓮山泊(今昆 明湖)、宝塔镇河妖等。其中,通惠河北 京老城段(包括什刹海、玉河故道)、通 惠河通州段(西起永通桥,东至通州北关 闸)是世界遗产点段。
运河在历史上对北京城的影响
元大都的城市规模很大,所以对物资的需求也加大。当时郭守敬 督建了有名的通惠河漕运工程。
明清两代,北京的城市规模更大了。明宣德十年改造北京城,皇 城东墙东移,通惠河的一段河道被圈入城内,截断了船只进入积 水潭的通道。正统年间,大通桥建成,通惠河起点移至东便门外 大通桥,遂称大通河。嘉靖六年整修大通河。清代多次疏浚运河 河道和护城河,并且扩建了西湖,使漕运水源有了保证。并且清 代还对白河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治理,引潮白河入北运河,以 保持漕运的通畅。
国都时期。
从辽南京城一直到金中都,再到元大都城, 北京城的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北京形 城了四重城垣,宫城、皇城、内城、外城。 随着北京城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 对各种物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运河 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
运河在历史上对北京城的影响
辽代,泃水和沽水于今宝坻县汇流,向南在宁河附近入海,形成 了蓟运河。从宝坻向西有一条运河,时称萧太后河(今北运河), 通潞水达通县。

结合北运河规划建设分析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结合北运河规划建设分析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目前,人们对运河的水质、水环境、岸坡景观等要求不断提 升,但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挖沙取土、非法垦殖、 非法排污、违法建设、破坏景观等现象仍然存在,文化的保 护意识有待提高,
水系、经济意义上的市场、政治意义上的军事和水运政治、 2.2 在运河文化保护中制度的有待改进
社会意义上的人民生活、文化意义上的艺术和风俗,等等,
时期、重要时刻、精彩瞬间,聚焦水务人团结、拼搏、严谨、 掌握运河文化内容,能够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最大限度地
创新的精神,聚焦推进水务、顺应潮流、改革发展的沧桑巨变。 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
成就展以图文声光电等多种形式系统回顾了首都水务人秉承 初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 年。充分展现了首都水务人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的 年,生动展示了首都治 水经历的 年风风雨雨,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创造了一座座 丰碑。既是北京水务 年辉煌历程的成果展,也是市情、水 情的教育课,首都水务精神文明建设的展示窗口。
【关键词】北运河规划建设;运河文化;保护与利用
【 H ZRUGV】1RUWK &DQDO SODQQLQJ DQG FRQVWUXFWLRQ FDQDO FXOWXUH SURWHFWLRQ DQG XWLOL DWLRQ
1 引言
运河贯穿南北,连接古今。以运河为载体或伴生的运河 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标签。运河作为 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是地域意义上的南北、地理意义上的
保护工作的作用有效发挥。近年来,北运河水质明显改善, 程建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与节水、污水处理与水
氨氮、总氮、总磷等指标逐年下降,部分水域水质已到达 ,9 类。 环境水生态、加快推进中的副中心水务建设四大板块进行筹
新晋商
备设计、史料筛选,布设展陈。水务成就展聚焦一个个重大 设相关动态,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精准、自主地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中国是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传承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职责,但是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国际上运河保护发展有不少成功经验,加拿大里多运河和法国米迪运河等就是成功的典型,其经验可概括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促进地方文化与运河文化深度融合、合理组织旅游交通线路、实施分区分级管治、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明确高效的管理方式和职能分工。

上述经验启示北京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发展应深入挖掘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汇集成具有吸引力的运河文化;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北京大运河对区域发展的整体带动;科学划定运河文化带发展范围,实施分区管治;健全法律体系,坚持依法依规行政;完善政府管理机构,提高治理能力;建立多层次多尺度的旅游线路,提高便捷性和互动性。

关键词:中国大运河;文化带;通州;京津冀协同发展Abstract:China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world heritag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se preci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is the common responsibil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as well, but it is a major realisticproblem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re are many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other countries in the canal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instance, The Rideau Canal in Canada and Canal du Midi in France are typical examples of success. Their experience can be summarized as: 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moting the closer integration of作者简介孙 威,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博士。

林晓娜,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

马海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孙 湛,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

1 引言2017年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青海可可西里和厦门鼓浪屿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达到52处,成为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

世界遗产具有标识性意义,可以证明一个国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但是,申报与评审世界遗产的根本宗旨是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维护各国独特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更容易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需要更多的保护。

尽管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并非天然的矛盾,北京运河文化带保护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研究*孙 威 林晓娜 马海涛 孙 湛local culture and the canal culture, Rationally organizing the tourismtraffic routes, Implementing the zoning and classification governance,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legal system, Confirming the high-efficient management and functional division. This reveals that the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eijing canal culture belt shoulddeeply exploit the material heritage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resources, integrate into an attractive canal culture; properly handle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overall regional development by The Beijing Grand Canal; scientificallydelimit the scope of the canal culture belt, carry out the zoninggovernance; strengthen the legal system, insist on the administration bylaw and regulation; perfect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institutionsand enhance the governance ability; establish multi-level and multi-scale tourism routes and improve the convenience and interaction.Key words:Grand Canal of China ; Cultural Belt ;Tongzhou District ;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 ; Tianjinmunicipalities and Hebei province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8)-04-25(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地域功能的空间结构组织原理研究”(编号:41630644)。

2526但利用要服从于保护,才可以避免竭泽而渔的短期效应。

对此,我们并不缺少前车之鉴。

近年来江西庐山、丽江古城、云南三江并流、张家界等多个世界遗产地,都曾遭到点名和警告。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在“着力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一章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保护利用。

要挖掘区域文化遗产整体价值,制定实施北部长城文化带、东部运河文化带、西部西山文化带保护利用规划。

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改造开发的关系,是北京市建设运河文化带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方面,需要保护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另一方面,又要对局部河段和周边地区进行现代化改造利用。

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难题。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绚烂多彩的文化,但是文化资源大国,并不意味着一定是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特指那些能够很好保存和创造优秀文化的国家,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就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带建设方面成绩斐然的国家。

尽管这些国家依照各自的国情所采取的具体策略各有侧重,但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对北京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宝贵的启示作用。

2 北京大运河的现实问题北京大运河途径东城、西城、海淀、朝阳、通州、昌平,河道总长约80公里,高粱闸和什刹海等10处点、段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惠河北京旧城、通惠河通州段所含5处运河水工遗存,玉河故道、澄清上闸等被列为世界遗产点段(图1)。

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先后开展了基础调查、规划编制、周边环境治理、河道整治保护等工作。

综合来看,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工作富有成效,对推进运河文化带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

但也面临着对文化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清、保护力度不够、遗产展示和文化发展乏力、行政管理体制混乱等一系列问题。

2.1 河道断流、河水污染、岸线固化严重随着铁路、公路、航空等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兴起,运河的航运功能基本丧失。

处于干涸状态的河道或者被废弃,或者被改作他用,长期干涸的河道往往成为倾倒垃圾的场所,甚至被任意侵占。

水质污染是北京大运河的主要问题之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都是影响运河水质的重要原因。

北京大运河沿线许多河段堤防上建有向河中排放污水的管道,沿线许多河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

根据2014年朝阳区水务局和北京林业大学在代表性站点的抽样化验,所有参与评价的地表水体水质综合评价均为劣五类,水体污染严重(表1)。

虽然近几年北京市政府对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大,但这种现象只是改善,并没有完全解决。

北京大运河有些河段两岸大量采用混凝土或浆砌块石作为衬砌或防护材料,这使河岸硬化,破坏了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之间的物质与能量循环,降低了河水的自净能力,使运河两岸自然生态环境有所退化。

2.2 沿线旅游景点交通连接不畅在《大运河北京段遗产保护规划》中提出了白浮泉引水工程、通惠河运河主航道、通州白河等若干个文化展示区,还设计了车行旅游线路,但是展区与展区之间交通联图1 运河文化带分布示意图27系并不十分便捷。

如规划线路中的玉河遗址公园与通惠河之间,考虑游客不可能都有自驾工具,为了用时最短,选择的最佳路线只能是乘坐地铁:地铁6号线转地铁2号线转地铁1号线转地铁八通线,最后步行走到目的地,最短用时45分钟,全程14.2公里,步行需2公里,交通转换十分麻烦(图2)。

而且,乘坐地铁无法参观沿途风景,无法实现与沿途景观的互动感知,无法实现运河遗产保护对线状区域发展的带动。

2.3 保护开发中与当地居民互动不足在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当地居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合理发挥当地居民的作用,对遗产保护与利用将产生非常大的作用。

然而,现在的做法是将遗产点周围的居民统一迁走,在周边新建民居,引入新的居民入住。

这样的做法会产生两种问题:一是破坏了遗产点周围的原始建筑,而新建建筑与文化遗产之间不协调;二是将原住民迁走之后,当地的风俗习惯也会随之迁走甚至消失,将最熟悉遗产的这批人迁走后,对于遗产的记忆就会逐渐淡化,而新入住的居民很显然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不够熟悉,对于遗产资源的认知程度不够,很容易出现集体记忆的断层,造成历史图2 玉河遗址公园至通惠河路线图坝河 酒仙桥闸 V VV V 氨氮、总磷、粪大肠菌群、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沙窝闸 VV V V 氨氮、总磷、COD、BOD5、粪大肠菌群、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通惠河 乐家花园 V V V V 氨氮、总氮、总磷、COD、BOD5、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普济闸 V V V V 氨氮、总磷、COD、粪大肠菌群、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温榆河 辛堡闸 V V V V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COD、BOD5、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苇沟闸 VVVV氨氮、总磷、总氮、COD、BOD5、粪大肠菌群、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河流水系代表站点水质评价结果全年最大值汛期非汛期超标项目表1 北京大运河主要河流水质评价类别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1].记忆的丢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