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合集下载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的理解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的理解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的理解授人以渔和授人以鱼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方法,也体现了人们对待教育和帮助他人的不同立场。

授人以鱼相对来说是一种直接帮助他人的方式,授人以渔则更注重培养他人的能力和自我发展。

两种方式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其中授人以渔的方法更适合于长远地改善一个人的命运。

授人以鱼是指在他人遇到问题或生活困难时,直接给予他人资助或帮助,使他人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或缓解困难。

例如,遇到自然灾害或突发疾病时,我们应该及时捐款捐物或提供帮助,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这种帮助虽然只是暂时性的,但却可以给当时处于困境中的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物质上的帮助。

然而,一味地授人以鱼却无法根本解决他人的生活问题。

如果只是在他们遇到问题或危机时直接给予物质帮助,这些人在短暂的喘息之后,仍然面临着困境和贫困。

对于那些需要长期支持的人而言,单纯的资助往往始终无法根本性地改善他们的处境。

因此,更出发点的帮助应该是,对他们进行互助、协作,而非简单的赠物。

相比之下,授人以渔更加注重培养和发展他人的内在能力和素质。

通过帮助他人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鼓励他们探索、创造和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能力,从而让他们在面对人生挑战时能够更加自主、自立地取得胜利。

比如,为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教育资源、向那些缺乏技能、经验和资源的人传授技能等,这些都是授人以渔的具体实践方法。

授人以渔的优势在于,这种方法更强调和尊重他们的自主性、创造力和人力资本,而不是简单地把帮助当做救济手段。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当我们为他们提供知识和技能时,我们提升了他们的人力资本,而非靠捐赠帮助他们克服当前的困境。

然而,授人以渔的方法并非普适,这种方法所需的时间和精力都很长,也需要我们对于受助者有充分的了解和信任。

比如在出现急于解决的突发事件中,授人以鱼会更切实可行。

因此,我们在帮助受助者时,需要结合不同的情况和需要,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方法。

总的来说,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两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两者结合使用能够最大化地弥补彼此的不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俗语释义】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做事目的,捕鱼是做事的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真正学会捕鱼的方法。

【原文出处】原话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意思是说:送鱼给别人,不如教会他怎样捕鱼。

喻指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淮南子·说林训》,原文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意思是说,与其站在水边渴望也能得到鱼,不如回家结网从而真正捕到鱼。

也就是说,总在不切实际地空想、总在艳羡他人的成绩,不如脚踏实地耕耘、把愿望付诸点滴行动。

《汉书·董仲舒传》,书中说:“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览冥训》中又有“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这样一句,意思是向人求火不如去找火石,借井打水不如自己去凿井。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捕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捕鱼的方法。

【另一说法】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站在河边发呆。

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

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

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

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身体也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分高贵和威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解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从小学英语学习策略的方法谈起:有位教授说过:“语言教学是一门实践课程,教师不可能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

虽然学生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总结或概括出一定的规律,然而如果教师能定期帮助学生做一些理论的升华,学生就会学得更快、更好。

”由此可见,英语教师的关键作用就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即培养有效的学习策略。

结合日常教学,从词汇教学方面小结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学习策略指导。

纯粹的词汇教学是比较枯燥的,为了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四种:形象记忆,构词,语音联想音标归类和游戏结合。

1.形象记忆: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单词“bed”时,首先在黑板上故意将其写成像一张床的样子,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知道其意思,而教“eye”时,又引导学生总结出中间一个“y”像鼻子,两边两个“e”就是眼睛等。

2.构词:在教学四年级单词upstairs时,在让学生讨论怎么记这个单词的发音和拼写时,有学生通过将其分成up和 sta irs两个单词来帮助记忆,同时还引导学生由此构成downstair s.3.语音联想和音标归类:在教学四季的单词时,summer,wint er两个季节的单词都是以-er结尾,结合本单元E部分的语音学习,让学生自己归纳曾经学过的所有包含-er字母组合的单词,并鼓励学生总结hiker,diver,biker,driver,farmer,teacher 等这类单词除了语音在语义上的共同点,这样学生不仅仅是记住了一个单词,而是将一类单词进行了巩固。

有时对于一些比较长和难的单词,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如部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对语音不是太敏感,指导他们用比较适当的拼音标注来帮助记忆发音和拼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解1. 任务名称解析在任务名称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一句古语,意为给予他人渔具(渔网、渔具等)比给予他们鱼更有价值。

这句话强调的是培养他人的自力更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给予他们现成的解决方案。

2. 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习惯于依赖他人或外部资源来解决问题。

这种依赖性使人们变得懒惰和无能,无法独立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变得尤为重要,它强调的是培养人们的自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地面对各种困境。

3. 授人以鱼的局限性授人以鱼是一种短期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眼前的困境,但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给予他人鱼只是暂时性的帮助,没有长期的效果。

而且,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给予他人鱼,他们会变得依赖我们,失去自主性和创造力。

4. 授人以渔的意义相比之下,授人以渔更加注重培养人们的自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授他人渔具和渔法,我们帮助他们学会自己捕鱼,不再依赖他人。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能够让他们在长期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授人以渔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培养自主能力授人以渔的过程中,我们重视培养他人的自主能力。

通过教授他们渔具和渔法,他们可以独立地解决问题,不再依赖他人。

这种自主能力的培养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整个社会有积极的影响。

4.2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渔强调的是培养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授渔具和渔法,我们帮助他人学会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

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让他们在面对各种困境时更加自信和从容。

4.3 培养创造力授人以渔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创造力。

通过提供渔具和渔法的基础知识,我们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捕鱼的效率和质量。

4.4 促进可持续发展授人以渔的理念还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教授渔具和渔法,我们可以帮助他人学会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欲,这是教师教学的三重境界。

授人以鱼就是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就是“填鸭式”教学,但它是教学的必经阶段。

听说过一种学习方法是“先死后活、不死不活、死去活来”。

试想如果没有死记硬背的知识做根基,你怎么会懂得学习方法?懂得了学习方法才能感悟其中的道理。

怪不得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因此,授人以鱼还是必要的。

不要一提起“填鸭式”就嗤之以鼻。

这些也使学生们打下牢牢的根基。

在教学中,还必须让学生博闻强记。

那个作家不得背诵几百篇文章。

茅盾说过:“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在模仿中学到了方法,掌握了技能,以后才会有所创新”。

授人以渔是教师及教学的第二重境界,是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才可能有吃不完的鱼。

是指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感悟,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力、洞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使他们对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我们听说过吕洞宾点石成金的故事吧。

说的是:有一天吕洞宾“啪啪啪”用手一点,一些普通的石块一下子变成了金子,吕洞宾对他的弟子说:“徒弟们,你们随便拿点吧,以后就有钱啦!”弟子们纷纷向前,拼命的抢金子。

只有一个徒弟站在那一动不动,吕洞宾看了看他,问他为什么不拿?那徒弟说:“师傅,你还是叫我点金术,行么?”吕洞宾把他叫在了一边,交给他了点金术。

从那个没去抢金子的徒弟身上学到了什么?他要的是点石成金的手,学的是方法,可谓大智亦。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交给他们点石成金的方法。

授人以欲是教师教学的第三重境界。

是指学会了钓鱼的方法后,越钓越有劲,越钓越想钓。

教师交给了他们学习方法,还要激起他们学习的动力,是他们有不竭的动力源泉。

清代学者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讲到:“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指出了“鱼”、“渔”、“欲””三者之间的关系。

“欲就是感悟”。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时,要逐步引导学生去悟,直至学生自发地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一句古老而经典的谚语,它深刻地反映了一种智慧和教育的理念。

它告诉我们,解决问题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临时的救助上,而应该着眼于长远的根本解决之道。

把渔网交给别人,比直接给鱼更有意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给别人掌握某种技能、方法、或者智慧,比单纯的帮助更有价值。

因为这样做,能够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自给自足,不再需要依赖别人,拥有独立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

接下来,我将围绕这句谚语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它的深刻意义,并且探讨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句话的精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念。

在教育中,我们不仅仅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生存。

当我们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时,更应该注重的是如何引导他们去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让他们明白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应用方式,让他们真正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

这不仅仅是为了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更是在为他们未来面对各种挑战时,提供了一种应对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这时候,我们往往也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帮助。

但是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许应该更多的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份帮助,真的是我最需要的吗?是不是给我一条鱼解决了眼前的饥饿,但并没有解决我长期的温饱问题;是不是让我学会了捕鱼的技能,让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未来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表面上的物质帮助,更多的是一种智慧和方法,让我们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自己去摆平各种困难和挑战。

所以,我们在面对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也应该时刻牢记着这句古老的谚语,学会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中国古语,意思就是说,不如教会别人如何捕鱼,而不仅仅是给别人一条鱼。

这句话告诫我们,在教育和培养别人的过程中,需要注重长远发展和可持续性。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解释这句话的意义。

首先,授人以鱼的方式只是短暂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但是不能真正帮助别人改变处境。

例如,如果我们只是给一些贫困人口捐赠食物、衣物等日用品,虽然暂时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改变他们的贫困状况。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授予他们一项技能,帮助他们拥有自给自足的能力,则可以真正让他们摆脱贫困的困境。

例如,我们可以培训他们学习一些专业技能,如烹饪、制作手工艺品等,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从而真正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其次,授人以渔是一种树立自信心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别人建立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掌握了一些特定技能。

相反,如果我们只是给别人提供帮助,如捐款、捐物等,这种方式可能会让别人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觉得自己无法脱离帮助者的支持。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授予他们学习一些技能,让他们有能力独立生活,他们就会更加有自信心,并且会有更多的勇气和信心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

最后,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在遇到低谷、困难和挫折时,掌握一项技能通常更有意义,因为它是一个持久稳定的系统。

相反,如果我们只是提供暂时性的解决方案,如食物、医疗等资助,这种方式可能只能帮助别人解决暂时的问题,但是对于长期发展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授予他们一项技能,让他们有能力自食其力,那么他们将有能力独立生活并自立更生,从而能够逐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非常重要和实用的教育和培训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让我们真正帮助别人,让他们更加有能力和信心处理自己的生活,并拥有一些与他们未来生活相关的技能。

这是一种更加有意义和可持续的方式,能够解决长期困难和挑战,而不是简单的暂时性解决方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一句古老的谚语,它的意思是,教会别人如何钓鱼,比
直接给别人一条鱼更有价值。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帮助人们学会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
能力,才是真正的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希望通过捐助或赠送物品的方式来帮助贫困人士。

然而,这种做法只是暂时解决了他们的需求,无法长期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

这也是“授
人以鱼”的缺陷所在。

相反,“授人以渔”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

它不仅能帮助人们解决眼前的问题,
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独立能力。

只有让贫困人士从事有意义的劳动,学会一门
技能,并从中获得收入,他们才能真正摆脱贫穷。

例如,在非洲一些贫困地区,当地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了大量援助,在一定程度上缓
解了当地居民的饥饿和疾病问题。

然而,这些援助也使得当地居民失去了自我发展和生产
的机会。

因此,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采取“授人以渔”的方式,帮助当地居民
学习农业,养殖和手工艺等技能,以便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生产和销售产品。

同样,将“授人以渔”的方法应用到教育中也是很有意义的。

如果只是将知识灌输给
学生,而不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和思考,他们的未来也会面临无尽的困境。

相反,如果能够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他们将永远拥有自我学习和进步的能力。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我们:教会别人如何自给自足和实现自我发展,比单纯给予他们物质帮助更有价值,能够帮助他们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这也是我们在与
他人互动的时候,应该始终牢记的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者:李华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4年第08期
【摘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自学能力会他们一生都带来无限的益处。

培养自学英语的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

在当前外语教学界关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讨论中,这个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语音;方法;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03-01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有意识培养的结果。

学生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由不会自学到具备自学能力。

教师要千方百计在“培养”上下功夫。

概括起来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英语语音能力
学生初学英语,首先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学了二十六个字母后,如何把所学单词拼读出来。

此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借用国际音标这个“拐杖”来帮助他们掌握拼读英语单词的能力。

这样做优点颇多。

1.解决英语读音困难问题。

未掌握国际音标的学生,自己不能独立拼读单词,学单词时听教师的几次范读,一时难以记住,有时只有用相应汉字注音。

如:nice(纳爱斯),teacher (踢球),morning(毛宁)等。

长此下去,会导致学生发音不准,信心不足,英语学习兴趣减弱,甚至导致聋哑英语。

早学音标可以防止以上情况发生。

2.学习音标后,教师的课堂用语等可以用音标出现,减少课堂母语出现频率,真正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语言的环境,有助于英语的习得。

在音标教授中要注重技巧,教学时不必按传统习惯来排列它的顺序,而是每节课内元音、辅音搭配组成拼读素材进行教学,既可分散难点,又可学了就用,避免学完单、双元音和辅音之后再学拼读周期长的缺点,使学生学得有兴趣。

二、培养学生形成听、说外语的习惯
学生初学英语应该注意通过充分的有意识的听、说训练,使学生形成一种适应有声的外国语言和积极反应的能力。

培养学生听、说外语的习惯,要做到以下几点:
1.良好的听、说习惯要从头开始。

在学生初步掌握音标拼读的基础上借助国际音标这个“拐杖”来进行听,说。

课堂上尽量不要英语夹杂母语,而要一开始就坚持用英语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

2.创设情景,为培养听、说习惯提供条件。

所谓创设情景,一是对教学环境中原有情景加以利用,二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来创设情景。

如简单日常交际用语可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

3.朗读和背诵重要课文和句型是形成听、说习惯的基本途径。

学生背诵的东西越多,听、说的素材越多,听、说习惯越容易养成,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越强。

三、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
字典是语言学习者的重要工具书,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就必须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

诱导学生经常使用字典,教师可以事先跟学生阐明字典等工具书的重要性,教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与性格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查字典能力。

如每周举行单词游戏比赛,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举出一些生单词,允许学生查字典说出意思,这样有利于加快学生利用工具书的速度。

教师也可每天给学生出一两个谜语或抄一两句谚语,让学生自己去找意思,这样学生就不仅充满兴趣地去查字典,还会渐渐明白单词一词多义,一次多性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记忆词汇的能力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词汇是学生形成英语自学能力必不可少的米。

培养学生记单词的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规律,有效地识记,善于与遗忘作斗争。

另外,记忆与联想密切相关,知识积累得多,就容易产生联想,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大量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给学生产生联想提供有利条件,并进行联想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记忆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如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同音异义异形词、同形同音异义词、同义和反义闷、同族词、前后缀的变化和分解单词等的关系联想。

善于利用英语词汇本身的构词规律,使学生建立联想,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好任何一种语言的必由之路,也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要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把一篇篇思想连贯、逻辑性很强的课文肢解成一堆语音,词汇、语法和句型等支离破碎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的方法。

而应从整体着眼,从段落开始,着眼于全文的含义,不要局限于词和单句的教学;应把课文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不要把课文肢解成单词,语法和句子等语言材料进行教学。

应把生词、语法置于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中教学,如讲段落之间的联系,讲解文章结构和讨论故事情节等。

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说训练由教师进行问
答,用讨论的方式解决课文的难点,重点。

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说出段落大意,找出段落的中心句,进行复述、改写、听写、回答问题。

这样才能改变过去单纯要学生进行机械背诵和默写的做法。

这样做提高了教学效果,背诵课文也容易得多了。

六、做好预复习工作
做好预复习工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独立地拼读新单词、翻译课文、听录音、分析某些语法现象或理解某项语法内容,这就为他们自学英语提供了一些初步的经验。

而且,他们在预习中自认为理解了、掌握了的知识、技能,稍后在课堂上可以从老师的讲课之中得到验证,这就使他们增强了自学的信心,并逐步领会自学的方法。

这对学生形成自学英语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同时复习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时机。

学生自学英语的时候,往往就词拼词,就句读句,就某个语法项目而学习这个语法项目。

他们不懂得怎样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对比,区分异同,归类记忆,灵活运用。

而复习课正好就是做这种工作的。

所以,我们应当抓住这种时机,向学生示范分析、比较、演释、归纳等逻辑思维。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法指导应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经常向学生宣传自学英语成才的事例,表扬在自学英语方面做得较好的同学,鼓励他们自学的信心,培养自学的兴趣,使他们在校期间就开始自觉地养成自学的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