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维摩诘的介绍
维摩诘菩萨简介

维摩诘菩萨简介维摩诘菩萨梵文Vimaiakirti。
音译: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
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
他是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
据《维摩诘经》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奴俾成群。
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
有一次,他称病在家,惊动了佛陀。
佛陀特派文殊师利菩萨等去探病。
佛知道维摩诘菩萨只是诈病,所以派去了被誉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
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反覆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使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们都听呆了。
一场论战后,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倍加推崇,人们对维摩诘菩萨也更加崇敬了。
维摩诘菩萨简介他是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
椐【维摩诘经】称,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奴婢成群。
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在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
有一次,他称病在家,惊动了佛陀。
佛陀特派文殊师利菩萨等去探病。
佛知道维摩诘菩萨只是诈病,所以派去了被誉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
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是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们都听呆了。
一场论战后,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倍加推崇。
此后,人们对维摩诘菩萨更加崇敬了。
所以呀,师父让我们读维摩诘经啊!维摩诘经和维摩诘菩萨在浩如烟海的大乘经籍中,没有比《维摩诘经》更精彩、更神奇、更不可思议了。
经文气势宏大,立论精辟,跌宕起伏,议论风生,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千百年来,它是在家修行者,特别是知识分子为之倾倒、为之顶礼的一部正经。
唐代诗坛巨星王维,就是以“维”为名,以“摩诘”为字,服膺之至,无以复加。
至于维摩诘菩萨,其人如其经,同样令人感到神奇伟大,不可思议。
而正因为有了维摩诘菩萨,人间佛经才发展得如此广泛深入,遍及千家万户。
王维诗作《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鉴赏

王维诗作《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鉴赏【作者介绍】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作品介绍】《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原文】使至塞上作者: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注释】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奉命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诗人王维字摩诘的由来

诗人王维字摩诘的由来王维的字是摩诘,摩诘“摩”的意思是脏的意思,而“诘”的意思则是匀称,也就是无垢的意思。
所以摩诘为净名、无垢尘,也就是纯净,没有污染的意思。
说到王维的字就不得不提维摩诘这个佛陀的俗家弟子。
维摩诘虽然身处尘世,但是却精通佛理,修为极高。
有一次,他生病在家,佛陀知道维摩诘不是真的生病,便派有第一智慧之称的文殊菩萨前去探望。
维摩诘见到文殊菩萨之后就与文殊菩萨大谈佛理,义理深奥。
在此之后,文殊菩萨和其他人对维摩诘就更加地尊敬了。
王维以“摩诘”为字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维摩诘的敬仰之心,以及不断向维摩诘学习的志向。
王维取摩诘为字除了是向维摩诘不断靠近外,也是证明了王维心中对佛的虔诚。
王维有一个绰号,世人称之为“诗佛”。
王维早年就信佛,在晚年受到政治打击后就以佛为心灵寄托了。
他的名和字都与佛教有着深刻的联系,佛理已经深深地影响了王维的思想和生活。
在王维的诗中,都蕴含着佛教的哲理和禅意。
王维的字是摩诘,为无垢纯净之意。
王维的字与佛有着深刻的联系,他是虔诚的佛教徒。
王维,摩诘,出生于河东蒲州,年少聪颖,因为过人的才华而小有名气,不仅能写诗绘画,还精通音律。
他十五岁的时候去到京城参加考试,凭借着才气得到了达官贵族的赞赏。
公元721年,二十一岁的王维考上了进士,被授予太乐丞一职,之后由于受到优伶舞黄狮子案的牵连,被贬到济州当了司仓参军。
公元735年,张九龄担任宰相期间,王维被升迁为右拾遗,第二年又升任监察御史,后来被派到凉州做官,担任河西节度幕判官,开始了他半官半隐的生涯。
朝廷发生,王维不幸被伪政权的人抓住,被逼着做了伪政权的官员,平定后被捕入狱。
王维在担任伪职时感念朝廷的恩情,对国家灭亡表示悲痛,写了一首《凝碧池》,朝廷看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在加上他的弟弟王缙参与平叛,立下大功,以削除官职为兄长求情,获释当了太子中允,最后成为了尚书右丞。
前期,王维处于盛唐之时,唐朝的经济和文化都十分的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宋李公麟《维摩居士像》鉴赏

宋李公麟《维摩居士像》鉴赏
宋李公麟维摩居士像
维摩诘是居住在印度毘耶离城的智者,以辩才无碍而闻名,虽然是在俗之身,但对佛的教诲有深刻的理解。
他化身为一位神通广大、能言善辩的居士形象,帮助释迦牟尼佛布施教化。
当释迦牟尼在毗耶离城说法时,他却称病不去参加。
由于维摩诘长于辩论,释迦的十大弟子都不敢前往,最后释迦牟尼佛让“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率众到维摩诘的住所探望,两人之间就大乘佛教的妙理展开问答,从而展开了一系列戏剧性的情节。
画中的维摩诘以老年居士的形象出现,头戴巾子,袒胸露怀,手握拂尘。
他苍老消瘦,坐在床上,左肩斜倚着椅背,彷佛张开口发出微弱的声音。
虽似病入膏肓,却目光如炬,足以震慑观者。
床的后侧站立着天女,以仿佛天女散花的姿态呈现。
维摩诘沉稳的表情,以及床座上细腻而洗练的纹样,保留了宋画的特质,也显示出喜绘维摩诘像的北宋画家李公麟的白描画的传统。
局部高清。
《维摩诘经》不思议解脱思想研究

《维摩诘经》不思议解脱思想研究《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之一,于唐代武周时期被传入中国,并且成为禅宗派的经典之一,对于佛教修行和禅宗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
其中,《维摩诘经》中的“不思议解脱”思想更是凸显了其无比的价值。
本篇文章将根据这一主题,探讨《维摩诘经》中的“不思议解脱”思想,并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
一、《维摩诘经》中“不思议解脱”的概念“不思议解脱”是《维摩诘经》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强调了一种特定的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建立在对生命和存在本质的深刻认知上,以及对个人行为后果的深入理解。
这一思想是由解脱的意义和实现之中蕴含的——这并不是直接的、即时的解答,而是关于生命和存在的永恒真理的领悟。
这一观点在禅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禅宗成为了一种全面的、系统化的修行方式。
二、《维摩诘经》中的“不思议解脱”思想对人的生命观的深远影响1. 具备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
以“不思议解脱”的概念为基础的思考和认知是更加个人化和内省性的,而且不依赖于一些表面的或恒定的历程和知识积累而形成自己的形象视图。
2. 提供对人生深刻的意义和价值的发现,这种意义和价值不局限于个人认知和经验,并且不是由某个社会统一范围内的无意义的细节组成的。
3. 建立起对社会、自然和人类生命的更深入的理解,它不是由一个特定的导师或信念所支配的,并且与经验无关。
4. 改变了人类的理解自己以及自然的方式。
在“不思议解脱”的认知范式中,人们更多地关注与自己、与其他人以及自然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而不是单独考虑自身。
5. 突破了人类自身的局限性,进而拓展了人类思想,为现代科学以及其他文化和学科的发展影响了重要的转型。
三、《维摩诘经》中的“不思议解脱”思想对于禅宗的影响1. 创造了禅宗独特的修行方法。
禅宗独特的修行方法建立在“不思议解脱”的基础上,采取了一套系统化的实践方式,包括静坐、禅思、禅悟等。
2. 提供了禅宗的主要指导原则。
禅宗的主要指导原则是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它使禅宗成为了全面的禅修传统。
佛教美术中的维摩诘题材释读

佛教美术中的维摩诘题材释读纳 一内容提要 维摩诘题材是中国佛教美术中最为重要且常见的题材之一。
早在佛教东渐之初的两汉时期,以维摩诘为主角的《维摩诘经》已经被介绍来中国,伴随经典的翻译传播,维摩诘所代表的融通世、出世间,注重理、行不二的大乘佛教理念在中国寻得了大众,特别是具有儒家传统而兼出世情怀的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认可,而经中表述的丰富多彩的情节与生动鲜明的形象更使得维摩诘成为远自魏晋以来,广及绘画、雕塑以及诗歌、戏剧、音乐等各个艺术门类的重要题材[1],这使得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作用,甚至超出了其于宗教范畴内的意义。
本文拟就维摩诘作为美术题材的发生、发展及其通例表现形式的宗教蕴意作通览性的考察与探究。
关键词 《维摩诘经》 维摩诘 垂范 单体画像 经变 《文殊师利问疾品》维摩诘,梵语Vimalakirti之音译,也作“毗摩罗诘”,译曰“净名”、“无垢称”,意即以洁净无染污而著称者,俗惯以“维摩”略称之,是大乘佛教中一位颇为著名的在家菩萨。
据经典所记,维摩诘是一位精通佛法的“长者”,古印度的所谓长者是指具备“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势,五智深,六年耆,七无失,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2] 等十德的人,汉译大乘佛典通常以“居士”一词为对应,在信仰者眼中他常被作为真实的人物看待,藏译《维摩诘经》[3]中即称他为古印度离车族人,与其妻儿家眷等[1]胡适之先生在《海外读书杂记》中称:“美术家用这故事作壁画;诗人文人用这故事作典故......残本的唱文便是用通俗的韵文,夹着散文的叙述,把维摩诘的故事逐段演唱出来。
”详《胡适文存》第三集卷四,远东图书公司,1990年。
[2]湛然《维摩诘经略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8册 No.1778。
[3]具名《圣无垢称所说大乘经》或《圣维摩诘教法》,北宋法戒译6卷,今〈那塘版〉、〈德格版〉、〈拉萨版〉、〈北京版〉、〈库伦版〉等各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部均有收录。
96居于离车族的首府毗舍离城[1],《大藏》中另有《维摩诘子问经》、《大乘顶王经》、《善思童子经》等皆述维摩诘之子事;《月上女经》则纪其女月上事,如此是维摩长者实有子女妻室,应是确有其人的,但史家则以为“诸如此类,皆维摩诘故事在印度本土自然演化滋乳所致”[2]。
王维个人简介范文

王维个人简介范文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o jie),人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赋于文学才华。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某某某。
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
王维被擢为右拾遗。
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某某某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某某某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
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某某某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研究莫高窟维摩诘经变对《维摩诘经》的文化选择与时代解读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研究莫高窟维摩诘经变对《维摩诘经》的文化选择与时代解读在敦煌莫高窟中,维摩诘经变是一组非常重要的壁画之一。
这组壁画在图像和文本方面都非常独特,是研究敦煌莫高窟以及佛教艺术和文化的重要材料。
本文将通过对莫高窟维摩诘经变的研究,探讨该组壁画对《维摩诘经》的文化选择与时代解读。
一、《维摩诘经》的文化选择《维摩诘经》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经文,其文化影响力和历史地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在敦煌莫高窟中,维摩诘经变反映了敦煌佛教壁画中维摩诘经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从该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同版本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西域佛教传播的情况,也反映了佛教不断改变和发展的特点。
以“大悲遮像品”为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老夫子砍伐树木,不幸误伤一只众生,后来他获得了阿弥陀佛的救赎。
在莫高窟的维摩诘经变中,这个故事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包括一个更简单的版本和一个更复杂的版本。
这些不同的版本反映了不同时间和地区的佛教文化选择和传播。
此外,在莫高窟中,有一些从外部文化传入的元素也被纳入了维摩诘经变之中。
比如,在一幅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东方突厥人站在一个类似于佛教建筑的结构前。
这个场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个场景中,佛教建筑与东突厥文化相互交织,反映了佛教文化在当时异文化中的传播和融合。
二、时代解读莫高窟壁画的创作时间大约在5世纪至14世纪之间。
在这样长的时间跨度中,莫高窟承载了许多历史和文化的信息。
对于维摩诘经变这一组壁画来说,它反映了佛教文化在这个时间段内的演变和变化。
在莫高窟维摩诘经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的发展从初期纯正佛教到佛教与其他文化相互渗透,到最终的本土化。
这一过程可以从维摩诘经变中的不同版本和艺术表现形式中看到。
例如“朱那本缚魔品”,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这一故事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早期版本中,缚魔者年轻英俊,形象华丽;而在后期版本中,缚魔者则呈现出一种更精神、更内敛的形象。
这种变化反映了佛教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维摩诘的介绍
维摩诘(诘音乞,参见《乾隆大藏经》),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梵文Vimalakīrti,音译: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1基本信息
字意
梵文里“维”是“没有”之意,“摩”是“脏”,而“诘”是“匀称”。
即为无垢。
禅道场
天开神坛·三王山,是伏羲、女娲、神农的圣地,属于古徽州“三天子都”之一,傅大士游历到此,见千仞壁立,嵯峨怪石,36石门,环布铁围,东边金紫峰普贤菩萨,西边清凉峰文殊菩萨,北边龙塘峰观音菩萨,南边大太坪地藏菩萨,七峰三十六天门成园形环绕,道教与儒家已经在此根植,他看见整座山恰似一个天然的覆钵式白塔,佛法普照,为此改名覆船山,建立以紫薇宫,搁船尖为中心的东方金粟如来·光明白国,经过他的不懈努力,逐渐成为浙西文化的中心而成为中国维摩诘佛的道场。
历史记载
据《维摩诘经》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奴婢成群。
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
维摩诘为诸大菩萨之代表。
直心正念真如,亲证平等实相;见得一切众生心源,具足恒沙烦恼,无量功德。
故起方便教化,使一切众生,除心源上之烦恼,显心源上之功德。
然其为模范与标准者,须依已除已显之佛。
起广大心,证如实相,则能依佛功德为功德也。
有一次,他称病在家,惊动了佛陀。
佛陀特派文殊师利菩萨等去探病。
佛知道维摩诘菩萨只是诈病,所以派去了被誉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
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使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们都听呆了。
一场论战后,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倍加推崇,人们对维摩诘菩萨也更加崇敬了。
相关介绍
维摩诘是音译,详称为维摩罗诘,或简称维摩,旧译净名,新译无垢称,则为意译。
根据《维摩诘经》记载,维摩居士自妙喜国土化生于娑婆世界,示家居士相,辅翼佛陀教化,为法身大士。
他是毘舍离城中的一名富商长者,不仅辩才无碍,慈悲方便,而且受到城市居民们的爱戴。
他的妻子貌美,名叫无垢,有一双儿女,子名善思童子,女名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
一家四口,平日以法自娱。
善思童子还在襁褓中时,即能与佛及诸大弟子问答妙义。
佛陀曾至毘舍离城,善思童子献花与佛,佛陀为他说法,当下就证得无生法忍。
月上女出生时,不曾啼哭,且能开口道出宿世因缘,由她身上散发出的光明胜于月照,犹如金色,照耀家内。
八岁大时,已长成美妙多姿的童女,引起城内诸大臣、居士、长者、婆罗门及豪门贵族的童男爱慕追求,因而展开一场神通游戏的招亲活动,最后月上女度化了诸童子入佛道,发菩提心。
月上女曾以她的辩才神通,与声闻、菩萨讨论佛法妙义,并蒙佛授记。
所以经中描述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这种不可思议的宿世妙缘,是佛化家庭的最早典范,维摩居士则堪称是佛陀时代第一居士。
他奉行菩萨道,为度化声闻二乘人,运用权巧方便,乃至示现生病,而由佛陀弟子、菩萨及文殊师利菩萨的探病过程,凸显维摩居士悲智双运的菩萨道精神。
他往来于各阶层,经商讲信用,甚至出入各种声色场所,随缘度众,也都是为了要宣扬大乘佛教的教义。
他教导娑婆众生,当下照见心灵净土,创造美好世界;阐说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强调“烦恼即菩提,不离生死而住涅盘”的不二法门,提供修行人治病的妙药良方。
《维摩诘经》,就是记载维摩诘居士所说的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的经典。
本经由三国吴支谦译出
后,即在我国盛行,历代以来多达七种汉译本,目前以鸠摩罗什所译最为流畅,评价最高,流通也最广。
这部经是最长的白话诗,共两万五千言;也是一部最佳的剧本,富艺术创作价值。
除了文学艺术价值之外,最重要的是,本经已经成为在家居士奉为圭臬的修行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