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抗菌防霉剂,床垫防螨剂,防腐剂,防霉整理剂,除螨剂,织物防螨剂,防霉剂,羽绒防霉抗菌剂,防霉助剂
防霉剂对人身体的危害

其实不止春夏时节需要防霉哦,平时我们的住宅密封性很高,而且冬天会使用暖气和加湿器,都会造成窗户上的湿气结成水珠滴到窗帘上,造成窗帘湿漉漉,进而霉菌也很容易滋生,所以防霉不分时节哦。
市面上许多防霉产品成分巨多且杂,让人看的眼花缭乱云里雾里,其实这种产品并不是成分越多越好,有效才是硬道理。
防霉剂主要成分:季铵盐衍生物、卡松、表面活性剂、增效剂等。
能防止微生物引起发霉的药剂。
有酚类(如苯酚)、氯酚类(如五氯酚)、有机汞盐(如油酸苯基汞)、有机铜盐(如8-羟基喹啉铜)、有机锡盐(如氯化三乙或三丁基锡等),及无机盐硫酸铜、氯化汞、氟化钠等。
用于塑料、橡胶、纺织品、油漆和绝缘材料等。
在原材料、成品衣料、成品衣物的储存等过程中,所用的防腐剂、防虫剂、防霉剂等化学物质的残留,也可能会刺激皮肤,特别是儿童和皮肤过敏者,对这类物质成分都是可以和空气里的水反应的碱性物质,是有毒的。
判断一个防霉剂批发公司的好坏,不只是看价格,还要考虑很多因素。
家里霉菌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1、长期接触和吸入霉菌, 可引发呼吸道疾病和过敏症状等,例如支气管炎、扁桃体炎、花粉热、哮喘病等;
2、免疫力低的人可能因此引起头疼、发烧、皮肤或黏膜发炎、中毒,或产生致癌物质;
3、引起霉菌性肺炎等疾病;
4、引起其他过敏性疾病。
抗菌塑料在家电领域的应用

被霉 菌消 化 ,材 料就 会脆 化 ,导致 机 械强 度 降低或 其他物理 性能改变 。而 间接 降解 则 由 】
霉菌 产生 的代 谢 产物 引起 ,如 :霉 菌生 长 产
生酸 性代 谢产 物 及其 他物 质 可 能给材 料 造 成
l 抗菌塑料的定义和分类
我 国Q /2 9 .0 3抗 菌塑 料抗 菌性 能 B T 5 12 0 试 验 方法 和抗 菌 效果 标准 关 于抗 菌 塑料 的 定
康的重要 因素 。
提高家用 电器产 品的安全性,还 能改善塑料表 面微生物状况 ,降低 “ 二次污染 ”风 险。
21 防止塑料材料的劣化。 . 有利于家用电
器的使用安全 在 我们 生活 的环 境 中 ,存 在大 量 的微 生 物 ,其 中对 塑料材料 危害较大的是霉 菌。霉菌
孢子 非常小 ( m 1 J 1 。0I u , m)。 容易被流 动的 很 空气携 带,或粘附在 尘粒 上进行传播 。霉菌可 以在大 多数有机材料 中生存,塑料材料 中可能
系 列产 品” 。新 飞 、美 的 、科龙 、格力 等家
电企 业 也先 后开 发 了具 有抗 菌 功 能的各 类 家
用 电器 产 品。20 年中 国爆发 “ 03 非典 ”后 ,
消 费者 更加 青睐 具 有抗 菌 功能 的家 用 电器 产 品 ,诸 多家 电企 业 也愈 加重 视研 发 具有 抗 菌
T c n lg e h oo y
技术
抗菌塑料在家电领域的应用
陈健 冯 孝 中 ( 1通标 标 准技 术服 务 ( 海)有 限公 司 上 海 上
2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河 南 郑 州 400 ) 5 0 2
国内外常见抗菌防霉标准

中国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
国家技术法规
在卫生部系统普遍采用。是消毒剂/卫生用品的试验方法标准。
GBT 20944.1-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1部分:琼脂扩散法GBT 20944.2-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2部分:吸收法
纺织品,抗细菌
是ISO 20743/日本JIS L 1902标准的等同采用。
ISO 846-1978(E)塑料在真菌和细菌作用下的行为的测试--用直观检验法或用测量质量或物性变化的方法评价
塑料,抗细菌/防霉
是用来检测霉菌作用对塑料的破坏效果的,但试验方法可用于防霉检测。
2
中国
QB/T 2591-2003抗菌塑料——抗菌性能评价及其测试方法
塑料,抗细菌/防霉
是我国影响很大的抗菌材料抗菌测试标准,被广泛用于坚硬固体表面抗菌性能的评价,是ISO 21996/日本JIS Z 2801标准非等同采用的标准。
国内外常见抗菌防霉标准
序号
国家和组织
标准号和标准名称
适用
范围
备注
1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22196-2007塑料制品表面抗菌性能评价方法Plastics Measurement of antibacterial
塑料,
抗细菌
是日本JIS Z 2801标准和中国QB/T 2591标准的对应国际方法标准。
ASTM G21-96(2002)Standard Practice for Determining Resistance of Synthetic Polymeric Materials to Fungi合成聚合材料防霉(耐真菌)性能测试标准
合成聚合物,防霉
美国材料试验协会标准
如何检测材料的抗菌防霉性能

如何检测材料的抗菌防霉性能?
抗菌防霉检测是检验抗菌防霉类产品质量是否过关的重要手段。
抗菌防霉检测分为定量检测和定性检测两种。
电器、医用材料、食品、化妆品包装等新材料都有新的抗菌防霉的功能需求,嘉峪检测网已经成功帮助一批生产企业完成了抗菌防霉的实验方案和测试。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测试原理。
1、抗菌产品定量检测
定量检测的原理是将标准菌株定量接种于抗菌产品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抗菌产品抑制或杀死标准菌株;而没有经过抗菌处理的对照样品接种标准菌株后,接种菌不会受到抑制或杀死,因此,根据测试菌数量的减少率可以定量评价抗菌效果。
根据检测方法和计算方法的不同,计算结果又可以分为抑菌率和杀菌率(对应杀灭对数值)。
在定量检测法中,根据测试菌液接种到试样上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振荡法、吸收法、悬液定量法、载体法等。
定量测试方法包括试样(包含对照样)制备、消毒、接种标准菌株、培养、一定时间后对接种菌进行回收并计数。
定量测试方法的优点是定量、准确、客观,缺点是时间长、费用高。
2、抗菌产品定性检测
定性检测原理是通过将抗菌样品与标准菌株以及琼脂相接触,经过一段时间培养,观察琼脂接触面有无微生物生长,以此来判断样品是否具有抗菌性能。
定性检测的优点是测试时间短、测试费用较低;但该试验不能定量测试抗菌产品抗菌活性的强弱,只能判定产品有无抗菌性能,而且测试重复性及稳定性相对较差。
3、防霉产品定性检测
按标准类型分类。
常见防霉剂介绍

常见防霉剂介绍
1. 氧化剂
氧化剂是一种能够氧化有机物质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氧化剂防
霉剂有:
- 双氧水:具有良好的杀菌和除臭效果,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防
霉场景。
- 过氧化氢:能够杀灭霉菌并防止霉菌再生,在家居和医疗环
境中被广泛使用。
- 臭氧:具有强烈的氧化能力,能够杀灭空气中的霉菌和细菌。
2. 孔隙杀菌剂
孔隙杀菌剂是一种能渗透到物体表面和内部微孔中杀灭霉菌的
化学物质。
常用的孔隙杀菌剂包括:
- 合成孔隙杀菌剂:包括三氧化硫、氨气等,能有效杀灭霉菌
并防止再生。
- 天然孔隙杀菌剂:包括茶树精油、薄荷精油等,具有天然的
杀菌功效,可用于家居和个人护理产品中。
3. 有机酸
有机酸是一种能抑制霉菌生长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有机酸防霉
剂有:
- 柠檬酸:具有抗菌和除臭作用,常用于食品加工和家居防霉中。
- 苯甲酸:具有广谱杀菌能力,可用于化妆品和药品的防霉处理。
4. 离子型防霉剂
离子型防霉剂是一种通过释放抑制霉菌生长的离子来达到防霉
效果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离子型防霉剂有:
- 银离子防霉剂:通过释放银离子的杀菌作用来防止霉菌滋生,广泛应用于纺织品、塑料制品等领域。
- 铜离子防霉剂:能有效抑制霉菌的生长,常用于木材和建筑
材料的防霉处理。
以上是常见的几种防霉剂及其介绍,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防霉剂可以有效预防霉菌的滋生和传播。
抗菌防霉整理剂,防霉抗菌整理剂,抗菌防霉剂,防霉防腐剂,纺织品防霉剂

抗菌整理剂ATB9800适用于处理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及含有胺基纤维的纺织品,如棉、毛、丝、麻、腈纶等织物。
是一种具有良好安全性的非溶出型持久抗菌整理剂。
它可以高效完全去除织物上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霉菌,并能防止细菌再生和繁殖,从而防止运动装、内衣、袜子、鞋衬里、毛巾、地毯、过滤材料、装饰用布、家纺用纺织品等的霉变和臭味。
SGS、Intertek等全球多家权威检测机构一致证明: ATB9800符合美国AATCC100标准及日本JIS L 1902-2002标准等。
赫特公司提供世界著名的HERST吊牌,并免费提供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韩笑纺织品卫生整理实际应用探讨山东纺织科学研究所刘学提要本文介绍了新近研究开发的、有机硅季胺盐类整理剂STU-AMlO1的主要性能及特点。
对其整理工艺和抗菌效果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其他类型卫生整理剂并不具有的加工质量简易检测方法,并对卫生整理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看法。
一、前言近年来,纺织品卫生整理(又称抗菌防臭整理或抗微生物整理)在国内引起重视,并取得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截止八六年底,上海、江苏、河北、山东及北京等地都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关注。
可以赋予纺织品抗菌防臭(或抗微生物)性能的化学制剂品种很多,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1、有机重金属化合物,如β-羟基喹啉酮、二甲基苯基锡乙酸酯、苯基二辛汞、三丁基醋酸铅和烷酸锌等2、一些染料及助剂,如;三苯甲烷类染料、TMM-THPC等3、一些有机钛、有机铝、有机锆化合物与四环素等抗生素合用4、芳香族卤素化合物类,如;α-溴代肉桂醛、2,4,4'-三氯-2'羟基二苯醚、5-氯-2-(2,4-二氯苯氧基)苯酚等5、有机硅季胺盐类化合物,如;日本信越化学公司的Polon MF5O,美国道康宁公司的DC-5700等[1][2][3][4][5][6]。
但是,虽然一些化学制剂可使纺织品具有抗微生物的性能。
除螨抑菌的成分

除螨抑菌的成分
一些除螨抑菌的成分包括:
1. 红杉酚:这是一种天然的杀虫剂,具有杀死螨虫的能力,并可通过阻断它们的生长和繁殖防止其再次出现。
2. 茶树精油:具有杀菌和除螨的功能,可用于清洁和消毒床上用品、毛巾、地板等。
3. 丙酸氢钾:是一种酸性化合物,可杀死螨虫并解决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的蛋白质残留物。
4. 紫外线:紫外线可以杀死细菌和病毒,并减少它们在家中的生长。
5. 酒精:消毒酒精可以去除家具表面的螨虫,并可以清洁地板和窗户等表面。
6. 氯己定:是一种防螨剂,可在洗涤和干燥床上用品时添加。
总之,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除螨抑菌成分,使用时需谨慎,避免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纺织布面料吸湿排汗剂,纺织防霉助剂,抗菌加工剂,防紫外整理剂

吸湿速干整理剂HMW8871吸湿速干整理剂HMW8871是针对涤纶、锦纶及其他化学纤维织物研发的高效持久型吸湿排汗快干剂。
经过整理织物具有良好的吸汗性、毛细管透水透气性,可迅速将汗水吸尽并将其和湿气导离皮肤表面,克服织物燥身、不吸汗或潮湿衣物粘身,不易干等现象,使人们在夏季等高湿热环境下穿着具有清凉感。
试验表明,整理后织物的毛细管效应﹥12cm,水滴扩散时间﹤1.5s。
HMW8871广泛用于coolmax等纤维的开发及运动服,职业装,休闲服(T恤、衬衣、帽等),内衣,袜子,毛巾等。
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测试中心一致证明:HMW8871具有良好耐久的吸湿性及快干性。
HERST公司主要产品有:防紫外整理剂、抗紫外线整理剂、抗菌整理剂、抗菌助剂、纺织抗菌剂、纳米银抗菌处理剂、吸湿排汗整理剂、吸汗速干加工剂、纳米香味微胶囊整理剂、香味加工剂、织物面料抗菌剂、纳米维生素微胶囊加工剂、阻燃整理剂、防火整理剂、纺织阻燃剂、阻燃涂层胶剂、阻燃助剂、甲壳素整理剂、防螨抗菌整理剂、抗菌防霉防螨整理剂、皮革防霉抗菌剂、防霉整理剂、抗静电整理剂、防静电剂、防蚊加工剂、防虫加工剂、防油防水整理剂,含氟拒油拒水防污整理剂、芦荟丝素胶原保湿剂、无甲醛免烫整理剂、纳米银抗菌剂、羽绒抗菌除臭剂、纺织品防霉剂、纳米负离子加工剂、纳米远红外加工剂、远红外负离子发生剂、高发泡印花浆、珠光印花浆、金粉印花浆、银粉印花浆、仿活性印花粘合剂、富锗整理剂、天然物(丝素蛋白、绿茶、艾蒿、卵磷脂、仙人掌)整理剂、舒适性(凉感、调温、唐辛子暖感、自发热)整理剂等精细化工产品。
韩笑三种不同吸湿速干整理剂工艺的探讨王阳(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陕西西安710048)方蓓(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广东东莞528500)【摘要】以分别用水分散性聚酯、环氧树脂、有机硅三元共聚物为主成分的三种不同组分的吸湿速干整理剂,对涤纶织物和涤棉织物的整理工艺进行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织物抗菌防臭整理工艺实践yd6903李亚辉赫特国际集团HerstInternationalGroup,上海200040收稿日期:2006-01-06作者简介:李亚辉(1964-)男,博士,大中华区域经理,从事精细化工产品的的合成,应用研究及管理工作。
原载:染整技术2006/3;31-34,47【摘要】概述了抗菌防臭整理剂的发展、生产和应用,介绍了抗菌纺织品的生产方法,重点阐述了改性甲壳质类的抗菌防臭整理剂的应用工艺,采用AATCC lO0标准测试证明Herst ATB 抗菌整理纺织品具有高效、耐久的抗菌防臭效果,并且Herst ATB成本低廉,安全环保,适合于工业化生产,【关键词】抗菌防臭整理剂;抗菌纺织品;抗菌整理工艺【中图分类号】TS195.58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9350(2006)03-0031-041 抗菌防臭整理剂微生物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致病微生物对人体产生了巨大的危害。
织物抗菌整理就是人们消灭这些致病微生物的方法之一。
抗菌整理在美国等被称为抗微生物整理;在日本被称为抗菌防臭加工;在国内有人称之为卫生整理。
纺织用抗菌剂可分为天然、有机和无机三大类。
每类抗菌剂各有其优缺点,有机类抗菌剂效果好,品种多,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抗菌剂,但存在耐高温稳定性差等问题,难以用于合成纤维纺丝工艺;天然类抗菌剂通常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其应用范围窄,多数严重影响织物的色光;无机抗菌剂耐热性好,但用于纺织品后整理难以获得耐久的效果,并且大部分品种存在重金属的毒性问题。
1·1 有机抗菌整理剂有机类抗菌整理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溶出型与非溶出型。
溶出型抗菌整理剂与织物不是以化学方式相结合,因此能通过与水接触被带走,这类抗菌整理常剂主要用于用即弃类纺织品(一次性纺织品)上。
常见的溶出型抗菌剂主要有:醛类、酚类、醇类、某些表面活性剂(如季铵盐类)、有机杂环化合物(如吡唑类、嘧啶类、吡咯类)、有机金属化合物(如有机汞化合物、有机铜化合物、有机锌化合物、有机铅化合物、有机锡化合物以及一些其他有机金属化合物)等。
由于这类抗菌剂一经洗涤便会脱落,所以并不能用于需要多次洗涤、效果持久的纺织品。
非溶出型抗菌整理剂能与织物以化学键结合这种整理剂处理过的织物对于穿着和反复洗涤具有耐久性。
其方法是在纤维上接枝或聚合抗菌剂或在纺丝原液中混入抗菌剂,以达到控制释放活性物质从而获得耐久性的目的。
非溶出型抗菌剂与纤维通过牢固的化学键结合,一方面使药剂不能进入微生物的细胞内,对细胞核(遗传因子)没有影响,不会出现耐药菌;另一方面,抗菌剂还不会被人体的分泌物吸收而进入人体内,对人体和环境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所以除了某些特定用途,非溶出型已经全面取代了溶出型抗菌整理剂。
常用的非溶出型抗菌整理剂主要有:有机硅季铵盐类、二苯醚类、有机氮类、硝基呋喃类、双胍类、氯苯咪唑类等。
1·2 无机抗菌整理剂无机抗菌剂是具有抗菌性的金属离子等无机物及其与无机载体的复合体。
它具有耐热加工性好的优点,可广泛用于塑料、合成纤维、建材、造纸等行业。
由于该类抗菌剂生产技术难度相对较低,所以国内外生产厂家很多,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严格地说,无机抗菌剂属于溶出型抗菌剂,按照其抗菌成份分,除了几个小类之外,主要有载体结合金属离子型和氧化铁光催化型两大类。
金属离子型无机抗菌剂是将具有抗菌功能的金属离子加载在各种无机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矿物载体上,使用时载体缓释抗菌活性离子,使制品具有抗菌和杀菌的效果。
其中应用效果最好的金属离子是Ag+、Cu++、Zn++等。
氧化物型抗菌剂是利用N型半导体材料,如:TiO2、ZnO、Fe2O3、WO3、CdS等在光催化下,将吸附在表面的OH-和H2O分子氧化成具有强氧化能力的OH·自由基,对环境中的微生物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除了以上两种无机抗菌剂以外,还有过氧化物类、无机酸碱类以及可与纤维配位的金属类等。
1·3 天然抗菌整理剂天然抗菌剂主要来自天然物质的提取物,如壳聚糖来自于天然贝壳、蟹壳、虾壳、鱼骨及昆虫等动物壳体非常坚硬的部分,经由脱去N-乙酰基获得。
天然抗菌剂的优点是不属于化学制品,是从天然食物或植物中提取或直接使用的,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一般不产生污染危害,生物相容性好,因而受到青睐。
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160-180℃就开始炭化分解,使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常见的天然抗菌产品见表1。
表l 天然抗菌产品目前使用的天然抗菌剂处理织物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微胶囊技术,该技术是将一种或几种天然抗菌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包裹在微粒子胶囊中,再固着在织物的纤维里,使其成为卫生保健织物。
一些纤维里的胶囊和皮肤接触摩擦时就爆裂开,散发出香气和抗菌剂等,发挥其卫生保健作用。
对于抗菌微胶囊,通常可改变壁材的组成和厚度,来控制微胶囊抗菌剂的释放速度,延长耐用时间。
应用时可以通过涂层加工或采用浸轧法与固着剂等一起应用使微胶囊结合在纺织品上。
2 抗菌纺织品的生产方法抗菌纺织品应具备以下特征:高效广谱的抗菌能力;持久的抗菌效果,耐洗涤、耐磨损;耐热、耐日照、不易分解失效;柔软、透湿、舒适性佳;使用安全,对健康无害,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虽然抗菌纺织品的种类繁多,但其生产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方法是将抗菌剂添加到成纤聚合物中,采用共混纺丝法制成抗菌纤维。
共混纺丝法是在纤维聚合阶段或纺丝原液中加入抗菌剂,制得抗菌纤维的方法。
该方法的好处是无需进行后整理,成本较低。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抗菌整理剂进行后加工处理的方法。
后整理加工法是将抗菌剂与纤维结合,从而使纺织品具有抗菌的功能。
实验证实,抗菌棉织物的抗菌耐久性好于抗菌合成纤维。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纤维芯层的抗菌剂不能迁移到纤维皮层,起不到抗菌作用。
解决该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制成皮芯结构的抗菌纤维:即在皮层加入抗菌剂,芯层则为普通纤维。
抗菌剂的添加量不能过大,否则会严重影响抗菌纤维的物理指标。
由于这个原因,大大限制了抗菌合成纤维的抗菌效果和使用范围。
2·1 后整理法抗菌整理是采用浸渍、浸轧、涂层或喷涂等方法将抗菌剂施加在纤维上,并使之固着在纺织品中的一种方法。
从机理上看,抗菌纤维的后处理加工法还可分为四种:①反应性树脂将抗菌剂热固定于纤维上;②以成膜物质为媒介,将抗菌剂固定于织物上;③抗菌剂吸附于纤维;④纤维的官能团与抗菌剂上的活性基团进行反应,形成牢固的化学键,使抗菌剂和纤维成为一体。
代表性抗菌后整理加工法介绍如下:(1)以反应性树脂为媒介,使抗菌剂热固着在织物上的方法。
例如,在微粉状壳聚糖水溶液中,混合可成膜的反应性树脂,用喷雾法、浸轧法或涂层法中的任何一种方法,将它附着在尼龙或涤纶纤维织物表面,于130-180℃热处理0.5-3min,使抗菌剂热固着在纤维表面。
用这种加工法制造的代表性商品如日本敷纺的Nonstack,郡氏的Sanityze等。
(2)在有机硅系季铵盐的三甲氧基和纤维表面的羟基之间进行脱醇反应,使抗菌剂固着在纤维上的方法。
例如,用浸渍法和浸轧法,将有机硅系季铵盐处理棉织物表面,80-120℃干燥后、去除水分和甲醇(或乙醇)。
在该操作中,抗菌剂成分分散在水中,使三甲氧基分解,纤维表面上的羟基与抗菌剂成分中的三甲氧基形成共价键,同时有机硅反应性树脂自身缩聚,形成非常结实的薄膜,使抗菌剂热固着。
用该加工法制造的代表性商品有东洋纺的Biosil,大和纺的milaklset以及仓纺的Cransil等。
(3)用喷溅法将金属附着在纤维表面的方法。
自1852年Grrove发现喷溅现象以来,它就用于制作薄膜。
喷溅法有二极直流喷溅法、高频喷溅法、磁控管喷溅法、反应性喷溅法。
例如用洗涤剂充分洗净涤纶塔夫绸后干燥,然后将试样装在磁控管装置的圆筒容器内,开始将真空装置内的压力减小到l×lO-3Pa后,在直流电压100-1000V下放电3Omin,去除附着在目标物(银、铜)表面上的杂质。
接着,将圆筒转动速度设定为lOr/min,用18℃冷却水循环,在控制目标物温度上升的同时,进行规定时间(12-120s)喷溅。
该加工法是高科技纺织品的发展方向之一。
2·2 纤维改性法自80年代开始出现通过化学纤维的高分子结构改性和共混改性的方法制取抗菌纤维的方法,其中以共混方式为主。
共混纺丝法是将抗菌剂和分散剂等助剂与纤维树脂切片混合,通过熔融纺丝生产抗菌纤维。
采用该法,抗菌剂要经过与纤维树脂切片熔融混合、纺丝、拉伸等工序,要求抗菌剂耐温性能好,粒径足够小。
在纺丝过程中,将抗菌剂掺加到聚合物中混合纺丝,对于湿纺而言,即将合适的整理剂经有机溶剂溶解后加入到纺丝原料中。
而熔纺则是将抗菌剂制成抗菌母粒,再与原料切片共混后熔融纺丝,此类抗菌剂要求耐高温,且对于聚合物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相容性。
早期的用于化纤共混纺丝的抗菌剂一般均为含金属离子的复合物,其中有不少抗菌剂含重金属离子。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重金属离子对人体的生态毒性问题已逐渐被重视起来,抗菌效果好但毒性较大的含重金属离子的抗菌剂已被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含有金属离子的复合物,目前所用的是对人体无害的金属氧化物、盐或含有金属离子的负载物,如含Ag沸石、Zn、Cu复合物或TiO2等。
这种抗菌剂有好的抗菌效果,和良好的热稳定性,有利于共混纺丝。
除了共混纺丝法,对纤维进行改性还可采用复合纺丝法和化学接枝改性法。
复合纺丝法是利用含有抗菌成分的纤维与其他纤维或者不含抗菌成分的纤维复合纺丝,制成并列型、芯鞘型、镶嵌型、中空多心型等结构的抗菌纤维。
化学接枝法是通过对纤维表面进行改性处理,进而通过配位化学键或其他类型的化学键结合具有抗菌作用的基团使纤维具有抗菌性能的一种加工方法。
即利用化学改性技术。
3 抗菌整理织物生产实例我们采用赫特国际集团(Herst International Group)的改性甲壳质类的抗菌防臭整理剂Herst ATB对纯棉织物进行整理,参照《AATCC 1O0-1993美国纺织印染协会标准》以代表性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球菌为试验菌种,测试了纺织品的抗菌效果和耐洗涤性,并对Herst ATB安全性以及环保进行了分析。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之所以能够抑菌,主要是由于它们对细菌的细胞质膜起了一定的作用,破坏了细菌正常的生理功能。
Herst SAL主要成分为壳聚糖,其对细菌和霉菌的抗菌作用原理为:壳聚糖所带的阳离子与构成微生物细胞壁的唾液酸(SIALIC)或磷脂质阴离子发生离子结合,束缚了微生物的自由度,阻碍其发育。
壳聚糖还被分解成低分子,渗透到微生物细胞壁内,阻碍遗传因子从DNA到RNA的转移,从而阻止了微生物的发育和繁殖。
对细菌中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灰霉菌、黑曲霉菌的最小生育阻止含量为10-2O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