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里-卡拉布里亚近海东南部地区的俯冲构造以及地球动力学演化

合集下载

在印度地壳俯冲学说基础上,进行完善的学说

在印度地壳俯冲学说基础上,进行完善的学说

在印度地壳俯冲学说基础上,进行完善的学说在地球科学的领域中,地壳俯冲学说一直是研究板块构造和地质演化的重要理论之一。

印度地壳俯冲学说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为我们理解印度地区的地质过程提供了关键的框架。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的观测数据的积累,我们有必要在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印度地壳俯冲学说的核心观点是,印度板块在向北移动的过程中,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并导致印度地壳向下俯冲。

这一过程引发了一系列强烈的地质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其中,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就是这一俯冲过程的显著成果。

然而,仅仅依靠现有的印度地壳俯冲学说,还无法完全解释一些复杂的地质现象和观测结果。

首先,对于俯冲带的深部结构和物质交换过程,我们的认识还相对有限。

俯冲的地壳物质在进入地幔后,其具体的演化路径和对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影响尚不明确。

其次,俯冲过程中的应力传递和能量释放机制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虽然我们知道俯冲会导致强烈的地震,但对于地震的发生频率、强度和分布规律,还存在许多未知。

为了完善印度地壳俯冲学说,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地质观测是基础,通过对岩石、地层和构造的详细研究,我们可以获取关于俯冲过程的直接证据。

例如,对俯冲带附近岩石的变质作用和变形特征的分析,可以揭示地壳物质在俯冲过程中所经历的温度、压力和应力条件。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对地球内部结构的“透视”能力。

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重力异常和地磁异常等数据,我们可以构建俯冲带的三维模型,了解地壳和地幔的结构、物质分布以及岩石圈的流变性质。

数值模拟是另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地壳俯冲的过程,我们可以研究不同参数对俯冲过程的影响,预测地质活动的发生,并检验理论模型的合理性。

在完善学说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全球地质背景的影响。

印度板块的俯冲并非孤立事件,它与其他板块的运动相互关联。

例如,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等的运动都会对印度板块的俯冲产生一定的约束和影响。

中国地热资源类型和特征探讨

中国地热资源类型和特征探讨

中国地热资源类型和特征探讨张朝锋;郭文;王晓鹏【摘要】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研究地热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评价资源,优选有利区,需要对我国地热资源的类型和特征进行总结,对地热资源进行区划研究.本文在以往水文地质、地热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与地热资源成藏特征出发,对我国地热资源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我国水热型地热资源可分为隆起山地对流型(火山型、深循环型)和沉积盆地传导型(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型,中、新生代坳陷盆地型和中生代坳陷盆地型);火山型多分布于板块边缘、板块活动边缘,利用方向以发电为主;断裂-深循环型和区域性深大断裂关系密切,可用于采暖、发电等;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型一般位于板内裂谷地区,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利用方向主要为供暖;中、新生代坳陷盆地型一般实用意义小;中国地热资源的分布与中国岩石圈、上地幔动力学演化密切相关,区域构造又控制、影响了地热流体的运移、富集和成藏,可以将其简单的划分为7个成矿域15个成矿带(区).【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8(040)004【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地热资源;大地热流;盆地类型;资源区划【作者】张朝锋;郭文;王晓鹏【作者单位】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陕西咸阳 712000;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陕西咸阳 712000;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陕西咸阳 7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4.1地热是一种综合性矿产资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以水热型资源为主,发展地热产业对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改善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地热会战”至今,我国地热勘查开发历时四十余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黄尚瑶、Muffler、汪集旸、陈墨香、廖志杰、赵平、徐世光、郭远生等[1-8]对我国地热资源的类型和特征做了大量的研究。

但以往的工作多为对某一地区或某一种地热资源类型展开的研究总结[[9-21]],本文在总结前人地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地质演化特点和地热地质条件,论述了中国地热资源的分类和主要特点,探讨了地热资源形成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对地热资源区划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抛砖引玉,由于本人认识有限,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仁讨论交流、批评指正。

中国东海地区地质综述(9)

中国东海地区地质综述(9)

中国东海地区地质综述(9)胡经国七、东海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1、主要表现形式与特征据报道(王舒畋、李斌,2010),各种调查资料表明,东海自上新世晚期以来,新构造运动比较明显。

其主要表现形式有断裂、褶皱、地震、岩浆的侵入与喷发、海底热液活动以及区域构造的升降与岸线变迁等。

东海新构造运动主要以升降作用为特征;升降作用具有振荡性与间断性。

新构造运动的区域差异现象明显,并且在某些地区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同时,新构造活动还有明显的带状分布特征;它们大体上沿大陆边缘呈NE (或NEE)-NNE向分布;主要有2个带:东带沿冲绳海槽展布,西带沿东海陆架西部——沪、浙、闽、粤近海展布。

在这两个新构造活动带之间的东海陆架主体部位,是新构造活动的平静区。

西带的新构造活动主要表现断裂与地震活动及区域升降作用。

而东带的新构造活动则远较西带强烈;不仅有大量的断裂与频繁的地震活动以及地壳的升降运动,还出现很多褶皱构造、大规模的岩浆侵入与喷发以及海底热液活动。

此一地区强烈的新构造运动表明,第四纪时期冲绳海槽的扩张作用还在加剧,它也是板块俯冲作用活跃的一种表现。

2、动力条件研究据报道(2014),东海地区主要包括东海大陆架和冲绳海槽。

该区的地质构造基本上属于中国东部大陆构造向海域延伸的部分,新生代发育东海陆架盆地、钓鱼岛隆褶带和冲绳海槽盆地。

由于东海位于亚欧板块及其与菲律宾海板块的接合地带,中新世中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及其产生的地质构造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

张力方等(2014)在充分解读前人有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性等方面,对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区新构造运动的动力条件,取得了以下一些初步认识: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开始于中新世中期,构造应力作用由原先左旋剪切拉张转为左旋剪切挤压;区内新构造运动性质具有非一致性,东海陆架盆地表现为整体微向SE倾斜下沉活动,冲绳海槽为主动机制的地壳拉张裂陷运动,钓鱼岛褶皱带具有侧向挤压拱曲隆升活动;活动断裂以NNE和NE向为主,基本分布在东海陆架盆地以东地区,尤其是冲绳海槽;岩浆作用和地震活动也主要分布在东海陆架盆地东边,特别是冲绳海槽;东海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是菲律宾海板块往东海陆架之下俯冲导致弧后地幔隆起,引起冲绳海槽NW-SE向扩张,及与青藏高原东边地块被侧向挤出推动华南地块往东南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由于不同大地构造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有不同的认识和方法论,因而对于整体论述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有不同的方案。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在“新全球构造”思想指导下,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以大陆动力学为线索,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及其演化进行了讨论,并且进行了构造区划。

由于板块构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因而该文的构造区划以古生代时中国的板块构造格局为基础,同时考虑前古生代和后古生代时期中国的地壳演化,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7个一级构造单元(板块)和30个二级构造单元,包括克拉通(或微陆块)和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本文根据《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将其主要内容介绍于下,仅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该文参考。

特此说明。

下面是正文一、概述1、大地构造单元及其划分该文指出,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做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

它可以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若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组成、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则这样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单元既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构造环境(或大地构造相)的时空属性,又具有不同构造阶段的时空层次属性。

板块构造将6大(或更多)板块作为全球的一级构造单元,并将分隔它们的边界也作为构造带看待。

但是,板块构造观的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需要结合特定区域的地质特征进行厘定。

2、不同大地构造观和学派的出现该文指出,近数十年来,由于各个学科的迅猛发展,包括对海洋的研究、对地壳深部的研究等,因而促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有了极大的进展。

这些在近年出现的许多不同的大地构造观和学派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8章 大地构造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

第8章 大地构造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
2、欧亚板块 3、太平洋板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古板块构造单元划分 西伯利亚古板块
天山—蒙古—兴安造山系 (开合带、多岛洋,含哈萨克斯坦-准格尔古板块)
塔里木—华北亚板块
中国古 板块
昆仑—祁连—秦岭—大别—苏鲁造山系(开合 带、多岛洋)
扬子亚板块
华南造山系(开合带、多岛洋)
华夏亚板块
滇藏造山系 琼南对接带
印度古板块
中国的地球物理场意义
• • • • 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地幔起伏; 地热异常图:我国克拉通热流值普遍偏高; 地震活动:多震国家,内陆地震占世界70%; 地应力场图:反映我国周边的构造环境。
三、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 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 洋板块之间的“复式陆块区”,陆块各有亲缘, 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倶在; • 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 • 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古中华 陆块群”,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大陆; • 印支期后古亚洲大陆受到中-新特提斯洋和西 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始新世末印度板块拼合 后才形成亚洲大陆。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莫霍面等深线图
• • 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 青藏高原莫霍面埋深 50-60km,最厚达70 km ,而东部埋深20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 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莫霍面起伏与山脉都 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 10Ma-3Ma,青藏高 原新到0.9-0.8Ma(Q1末)。所以,莫霍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 构造格局,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 山脉在莫霍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这些山脉比莫霍面的形成要 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 存在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 青藏高原的边缘莫霍面埋深从50-60 km,变化幅度10 km,青藏 高原为地幔盆.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 36-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其他大部分地区为地 幔坪。

第四章 化学地球动力学及深部过程地球化学示踪

第四章 化学地球动力学及深部过程地球化学示踪

(接上页) 球层圈的相互作用,包括壳/幔、上/下地幔、以至核/幔过渡带 的物质交换与再循环等,来解释多种地幔端元的成因。也就是 说由地幔化学结构的多样性,进而产生了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来揭示地球动力学的构想。 *多同位素体系线性和非线性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使有可能 模拟地球、地幔不均一化学结构的形成与层圈相互作用,以期 揭示壳幔演化历史及地球动力学。 因此,产生了将地球视为一个统一的动力学系统,以层圈 的相互作用为主导,以揭示壳、幔化学组成和演化为基础,探 讨地球发展历史与动力学的化学地球动力学(chemical geodynamics)的构想(Allegre,1982; Zindler & Hart,1986)。
北太平洋型陆块省:铅同位素具有NHRL 特征,分布于北美西部以及亚洲的西伯利 亚与华北之间; 东冈瓦纳型陆块省:具有较高的 206Pb/204Pb和DUPAL异常特征,范围包括 澳洲西部、南部非洲、印度、印度支那和 华夏(华南);
西冈瓦纳型陆块省:具有高206Pb/204Pb和高μ 值特征, 范围包括非洲中部、南美、南极和澳洲东部; 劳亚或北大西洋型陆块省:具有低206Pb/204Pb和近于 原始地幔的低μ 值特征,范围包括欧洲、格陵兰、北 美东部、西伯利亚、华北和塔里木。 与大洋同位素省对比前三个陆块省可分别相当 于三个大洋省,只有北大西洋型陆块省还没有找到对 应的大洋省。
各类型地幔端元的同位素组成特征
143Nd/144Nd 87Sr/86Sr 206Pb/204Pb 176Hf/177Hf
0.5131~ 0.5133 0.7020~ 0.7024 15.5 ~ 17.8
0.2831 ~0.2835
高U/Pb值地幔(HIMU)
I 型富集地幔(EM I) 流行地幔(PREMA) 原始地幔(PM)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

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1)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表4.3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二、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

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产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

但这一阶段中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早元古代后,即距今1600Ma以来,板块构造体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种地球动力学体制中,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发展主要受控于与其相邻的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

因此,我国大地构造学家常以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大洋盆地来命名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从我国区域构造演化来看,自中元古代至今曾出现过以下几个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1. 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前中生代,我国北方大陆(即塔里木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曾被古蒙古洋占据。

随着古蒙古洋的扩张、消减闭合,塔里木一华北板块出现裂陷、褶断,大陆地壳向北增生、扩大,并最终于古生代末与向南扩大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对接。

因此在前中生代,我国区域构造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2. 古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自二叠纪至早白垩世,我国东部处于古太平洋西岸,古太平洋的扩张、消减、关闭,直接控制着中国东部区域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深层页岩气田分布综述

深层页岩气田分布综述

深层页岩气田分布综述发布时间:2022-06-07T07:58:56.195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4期作者:吴霞[导读] 通过国内外调研,本文分别从国内外几大页岩气区块进行深度剖析。

吴霞中石化西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程研究院,四川省德阳市,618000摘要:通过国内外调研,本文分别从国内外几大页岩气区块进行深度剖析。

重点阐述了国外Haynesville?EagleFord?CanaWoodford、Hilliard-Baxter-Mancos和Mancos等5个深层页岩气区块的分布特点及开发进程。

至于国内页岩气从大陆地质构造阐述深层页岩气地质分布特点,以及南北方区域的划分,明确了国内深层页岩气分布的沉积环境。

关键字:深层、页岩气、分布、沉积环境、地质构造0引言页岩气是指赋存于以富有机质页岩为主的储集岩系中的非常规天然气,是连续生成的生物化学成因气、热成因气或二者的混合,可以游离态存在于天然裂缝和孔隙中,以吸附态存在于干酪根、黏土颗粒表面,还有极少量以溶解状态储存于干酪根和沥青质中,游离气比例一般在20%~85%。

深层页岩气是指垂深超过3500m的页岩气储层。

1国外深层页岩气分布目前,美国是开发深层页岩气最早的国家,勘探发现了Haynesville?EagleFord?CanaWoodford、Hilliard-Baxter-Mancos和Mancos等5个深层页岩气区块,其中Haynesville?EagleFord和CanaWoodford等3个埋深3500~4100m的深层页岩气区块,获得了经济开发。

(1)Haynesville页岩气区块Haynesville-Bossier页岩气田位于墨西哥湾盆地北部,该地区在历史上拥有丰富的石油产量。

Haynesville页岩是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主要页岩气产层,在德克萨斯州东部的八个县和路易斯安那州西北部的八个地区生产。

Haynesville页岩形成于晚侏罗世,下伏Smackover地层,上覆Bossier页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 调整模 式 。我们推 测在 爱奥 尼亚板块 中沿 着构 造走 向 ,上述 的变化 可以 与局部 出现的 俯 冲残余 大洋 构造 ( 像古 海洋脊 或海 山链 )联 系在一起 ,并 且它 的发 生 已在爱 奥尼 亚深 海平 原地 壳 巾有所体 现 。
杨楚 鹏 译 自 “ 3 第 3届 国际地质 大会 ( 奥斯 陆 )论 文摘 要”
西西里一卡拉布里亚近海东南部地区的 俯冲构造 以及地球动 力学演化
V r V l t、At oSl 等著 e a n a e i ti ui i l l
( 巴勒莫 大学) 利用 两条 深层 C O R P地震 侧线 对 卡拉 布里亚俯 冲带 ( 这里 爱奥 尼 亚板 块俯 冲在伊 在 特 鲁里亚 板块 之下 )进行 了地 震地 层学研 究 。通过 对俯 冲带 的几何 学特 征 、上 伏板 块 的

6 — 7
垂 向运动及 其构造 变形所作 的分 析 ,将 爱奥尼 亚~伊 特 鲁里亚板 块互 动所 造成 的所有 构
造样 式进行 全貌 展示 。
地震成 像 突显 1不 同俯 冲块体 的几 何形态 以及构造样 式 卜的差 异 ,包 括位 于活 动大 r 陆边 缘 的加 积楔 和不 同弧前 盆地 的形态 以及填 充模 式 。俯 冲的洋壳 冲断堆 叠 ,在 时 间剖
面 有 2 . s g ~25 / T的厚 度 。洋壳 在 卡拉 布 里 亚 近海 为 商 角度 俯 冲 , 在 西西 近 海 T
的东 北部则 被认 为低 角度俯 冲 ,并且其 厚度增 至 5sI /Ⅵ1以 。这里 贝尼 奥大 等值 线 是
基 于 中深层地 震 的次 中心分 析结 果 ,该 等值 线显 示 了大 约 在 10k 0 i n深度 时 的一个 爱 奥 尼亚 板块 的平整 带 ,这一平 整带 至少有 7 m 的范 围。在 拉 布里 亚近 海 ,加 积 楔 的变 0k
勘 探前 景 区 。
杨 楚鹏 译 自 “ 3 第 3届 国际地 质 大会 ( 奥斯 陆)论 文摘 要”
万 玲 校 研 究所 ,现 从事 海洋地 质 相 关 专 业 研 究 工作 。 通 讯地 址 :广 州 市 18 10 信 箱 。邮编 :5 0 6 17 0
译者 简 介 :杨楚鹏 ,男 ,博 士 ,任职 于广 州海 洋地 质调 查局 海洋地 质科 学发 展 战略
形 主要是 与 向海边缘 的逆 冲断层 有关 ,而在 西西 里近海 的东北 部则 被识别 为 与局部 向陆 边缘 的逆 冲断层 相关 。在弧 前地 区的沉 降 巾 沉积 序 列 厚度 最 大 达 到 3k m,并 借 向 上
逐 渐减薄 ,形成 大致 对称 的 “ ”字 形盆 地 。而这 种沉 积序 列仅 仪 在 卡拉 布犟 业 近海 地 V 区得 到 了较好 的发 育 ,呈 现 出沉 积 中心 连续 的 向陆迁移 的特 。 为 了解释上 述不 同 ,这 里提 出 了的俯 冲/ 覆板块 强 化 应 力耦 合模 式 以及 弧前 带 均 超
510760西西里一卡拉布里亚近海东南部地区的俯冲构造以及地球动力学演化veravalentiattiliosulli等著巴勒莫大学利用两条深层crop地震侧线对卡拉布里亚俯冲带在这里爱奥尼亚板块俯冲在伊特鲁里亚板块之下进行了地震地层学研究
中西西里冲断褶皱带 (T )的构造背景 FB 油气勘探 的前提
现今 区域地 质演 化的重 要天然 实验 场 。由于 目前高 阿 特拉 斯 ( 0 0 以及 安 蒂 阿特 >40 m)
拉 斯 ( 50 >20m)构造 往 南 的高地缺乏 有 效 的定 量数 据 ,要 进 行高 地 表 向 的标高 进 行 讨 论。因此对 作 为与剥 蚀产物 堆积 卡关 的隆起 区进 行 了霞 点研 究 ?为较好 地把 握 阿特拉 n 斯 造 L运动过 程 ,我们 对被狭 窄 的 Sus I I os 盆地分 隔 成 的两块 不 同的构 造 域 ( 即离 阿 特拉 斯 和安 蒂阿 特拉斯 构造 域 )的基 岩进行 了时一 温变 化路径 的研 究 。安蒂 阿特拉 斯构 造域 前寒武 纪基 岩 的锆 石 (9 ~30M ) 以及 磷 灰 (8 30 0 a 10~10Ma 2 )裂变 径 迹测 牛 ,包 括 磷灰石M )都 表 明其 {分 A 老 。对其 能 够 保存 如 此 古 老 1 a 一
万 玲 校
阿特拉斯 山脉 的形成与演化
G or u ,FaciN g efe R i r o er fy z n s o等著 , ( 纳沙泰 尔大学)
研 究 区在 摩 洛哥 内陆 的西两南一 北 东东 向阿特拉 斯 山脉 ,其位 于西非 克 拉通 和 B t e—
i—Rf 系之 问 。即使 这里 存 在 地 层缺 失 现 象 ,但 还是 不 失 为 一个 研 究 从 前寒武 纪 到 c i体
— —
R iod a l o, ae G t 等著 a no ta V hr ai m C an t
( .巴勒 莫 大学 、2 意 大利 埃尼公 司) 1 .
中西西里地区作为 Ap e ln 冲撞带的一段 ,也是 M gr i iln i ah b n ci 冲断褶皱带的一部 eaSi a 分。其被描述为欧 E 的碰撞后缩合 以及 I i 岩石圈俯 冲带后撤 的结果。位于中西西 oa n n 里的研究区从第勒尼安海岸 向南延伸至出露于 Cln s t海槽北部 的第三纪碎 屑 一蒸 aaiea t st 发岩 区 ( 走 向为 东 北一 西南 ) 其 ,并 且 该 研 究 区还 覆 盖 于 Sc i i 山脉 东 部 。与 Il n地 n a ba e 区 ( 东西西里 )不同 , 该研究 区的油气勘探仅仅处于尝试 阶段 。近几年完成的地层 以及 中尺度构造方面的研究以及一些野外资料为 2 D地震剖面的解释工作提供了很好 的指导 ( 这一 2 D地震数据是最近由埃尼 一 阿吉普公 司获取的) 。经钻井资料标定过 的地震数据 为地下地质体几何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关键性的信息 ,用该数据所做的仿真动态模型为勘 探 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帮助 。地震剖面以及野外地质研究都表明研究区可看作是由浅成深 水碳酸盐岩厚层逆冲堆和深成迭瓦状逆掩推覆碳酸盐台地构成。这一地质体链形成于中 新世 一 早更新世变形期。该次变形体现在前大陆边缘沉积盖层的新生界构造演化上。随 着逆冲堆几何形态 以及深成碳酸盐台地的落实 ,中西西里地区将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油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