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21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1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导学案(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了解与春分有关的习俗,感受春分带给我们的文化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收集春分的材料,传承民俗文化,建立起对家乡浓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独特情趣。

教学手段1.教师准备:了解各地有关春分习俗。

有关春分习俗的,各种与春分活动有关的文字介绍。

2.学生准备:向老人询问民间流传的与春分有关的谚语、习俗。

教学设计:一、前置学习初步了解一些春季气候变化的相关常识,以及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惊蛰简介:(课件、春分的)二、教师介绍春分的由来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所不同的是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是春季6个节气中的第4个。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春分节气习俗:吃春菜岭南风俗昔日四邑(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

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

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

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

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春分节气习俗:送春牛春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

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课教案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课教案

⼆年级下册传统⽂化课教案⼆年级下册中华优秀传统⽂化备课⼀、指导思想:传统⽂化是治国之本、为⼈之本。

思想的传承。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教育财富。

历来被看作是治国之理、为⼈之本、做事之道。

所谓“修⾝、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要标准。

对个⼈来讲,诵读经典是“明德、⾄善”的主要途径,即让⼈追求⾼尚境界;培养⾃我认识和⾃我发展能⼒;倡导践履躬⾏的道德原则。

正是这样,“读经教育”才历数千年⽽不绝于世。

⼆、学习⽬标1.学会感悟中华经典的魅⼒,提⾼⽂学素养。

学⽣知道了什么是国学经典,接触了国学经典,感受到了经典的魅⼒,为今后普及经典,传承国学打下了基础2.努⼒培养学⽣对经典诵读的浓厚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师,是学⽣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动⼒3.拓宽学⽣知识⾯。

通过经典诵读,尤其是⾼年级,教师引导学⽣了解跟经典相关的知识,发动学⽣⼴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进⾏关于经典的探究活动4.改变⾏为,提⾼修养。

诵读⼀⽅⾯要拓宽学⽣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的综合素质(⾔语谈吐、⾏为习惯、思想修养等)得到锻炼。

让学⽣明⽩了做什么样的孩⼦才是⼤家喜欢和需要的。

因此,从这个⽅⾯的意义来说,过程⽐结果更加重要三、学习措施1、随时随地诵读。

“⼈⼈是⽼师,处处是教室”。

只要有热情、能识字读拼⾳的⼈,就能成为导读⽼师。

2、快乐诵读。

⽤活泼愉快、唱⼉歌或背⼴告词的⽅式,让学⽣在没有任何压⼒的情况下,⾃然地诵读,⽽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是⼀种在唱诵中学习的⽅式3、限时诵读。

如每⽇诵读半⼩时。

在学校由⽼师利⽤早⾃习或活动课的时间,分⼏个阶段背诵(因⼉童集中⼒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4、诵读。

回家后,家长可带动孩⼦诵读,既能培养亲情关系,⼜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与家⼈分享第三单元出则有悌教学⽬标:1指导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并能熟练背诵。

2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

3培养学⽣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文化。

2.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习俗、传统道德等。

3. 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灵魂,具有凝聚力和传承力,对个人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表现形式和价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2. 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表现形式和价值。

3. 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等。

4.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5. 总结和回顾: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传统节日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春节:介绍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2. 清明节:介绍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3.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4.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2. 图片展示法:展示每个节日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看法和体验。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和特点。

2. 讲解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3. 展示每个节日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经历。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传统文化的特点。

2. 学生能够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介绍各个节日的习俗和活动。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和讲解向学生介绍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经历和感受。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氛围。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学生能够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第三章:传统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

2. 介绍各个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介绍传统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2. 学生进行传统艺术的创作活动,如剪纸、陶艺等。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传统艺术创作能力。

第四章:传统美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的传统美德,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

2. 举例说明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体现。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讲解传统美德的定义和重要性。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如诗词、成语、书法、绘画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2. 第二章:中国古代诗词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格律、词的格式等。

教学难点: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3. 第三章:中国成语故事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能够正确运用成语。

教学难点:对成语故事背后道理的理解和把握。

4. 第四章:中国书法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如字体、笔法等。

教学难点: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把握。

5. 第五章:中国绘画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绘画的基本知识,如画派、技法等。

教学难点: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成语故事、诗词等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如写书法、绘画等,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核。

3. 实践作品:学生的书法、绘画等实践作品。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相关教材、诗词、成语故事等。

2. 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传统文化内容。

3. 实践材料:书法、绘画等实践材料。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六、教学计划:1.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导学案第【1】篇〗传统节日教案设计设计说明《传统节日》是一篇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韵文既巧妙地写出了节日的特点,又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是学生识字的好载体。

结合文本特点与学生特点,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旨在通过学生自学生字,随文巩固生字,使识字学文有机结合;在通过简笔画、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有效整合,促进学生高效识字的同时,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突出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学生仿写、讲神话故事等形式,内化并升华文本内涵。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包含各个传统节日场面及传说的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搜集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制作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辨猜节日,激趣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游戏:下面我们就做个“听词猜节日”的游戏,比一比谁听得认真,猜得准。

贴春联放鞭炮(春节)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3.揭题:从悠悠远古到现代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特有的传统节日、独特的民风民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传统节日)学生齐读课题。

4.过渡:中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过节这一天又有哪些习俗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的传统节日。

设计意图: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很多节日学生并不陌生,设计“听词猜节日”的游戏环节,既拉近了学生与课堂所学知识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引导学生交流自主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自学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牛郎织女贴窗花赛龙舟艾香月饼赏菊祭扫乞巧①相机强调“传、舟、赏”是翘舌音;“艾”是零声母音节。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第一章:走近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及作者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三、教学活动1. 观看传统文化纪录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分组讨论:介绍自己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

3. 老师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四、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如诗词、书法、国画等)。

2.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第二章:传统节日习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2. 传统节日的习俗及意义。

三、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及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经历和感受。

3. 观看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视频,感受节日氛围。

四、课后作业1. 调查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

2. 结合传统节日,创作一幅绘画或手工作品。

第三章:传统艺术欣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传统艺术形式(如诗词、书法、国画、戏曲等)。

2. 欣赏著名传统艺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三、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介绍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及其代表作品。

2. 学生欣赏:观看传统艺术作品视频,感受艺术魅力。

3. 小组讨论:分析传统艺术作品的艺术特点,谈谈自己的欣赏体会。

四、课后作业1. 选择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深入了解其基本知识。

2. 尝试创作一幅传统艺术作品,如诗词、书法、国画等。

第四章:传统美德教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观念。

2. 培养学生践行传统美德,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观念(如孝道、忠诚、诚信、友善等)。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第一章:走近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含义,让学生举例说明。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等。

3. 讨论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作业:1. 让学生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下节课分享。

第二章: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讲解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分析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日期和名称。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各个节日的习俗和活动,如贴春联、吃元宵、扫墓、赛龙舟等。

3. 讨论传统节日对人们生活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业:1.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了解其起源、习俗和活动,下节课分享。

第三章:传统艺术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讲解我国的主要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剪纸、京剧等。

2. 分析传统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各种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各种传统艺术的作品和表演,如书法作品、绘画作品、剪纸作品、京剧表演等。

3. 讨论传统艺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业:1. 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传统艺术,了解其特点和魅力,下节课分享。

第四章:传统习俗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习俗的兴趣和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后
反思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10
课 题
10、孙武 管仲 诸葛亮
课时
1课时
执教者
孙淑云
导学
目标
1.使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孙武的战法,知道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
导学
重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难点
让学生围绕问题质疑,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
导学
重难点
重点
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
难点
锻炼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导入
新课
1、揭题
①引:一年当中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节日?
探究
新知
2、分享、交流课前搜集资料
课前,大家去搜集了一两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资料,谁来和大家分享?(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相互补充,师相机板书:风俗、食俗、由来、传说、诗词)
栗乡小学导学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姓名:孙淑云
年级:二年级
学科:传统文化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1
课 题
1、蒙书诵读三篇
课时
1课时
执教者
孙淑云
导学
目标
一、了解蒙学的有关基本内容及其伦理道德教育的特点.
二、了解蒙学主要教材的内容及其特点.
三、认识重读蒙学教材的现实意义.
导学
重难点
重点
蒙学伦理道德教育的特点
课时
1课时
执教者
孙淑云
导学
目标
1.通过欣赏古代美术作品,是学生了解古代美术作品的表方法及艺术成就,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导学
重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难点
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导入
新课
一、导入
师: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板书课题)。
诗中难解词语释义:
遗力:剩余的精力功夫。无遗力,是指把所有的功夫或精力都用在上面。
少壮:青少年时代。这一时期精力充沛,正是读书学习的黄金时期。
功夫:这里指一个人的实际本领或能力。
板书
设计
诗歌诵读比赛
教后
反思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13
课 题
13、黄帝陵
课时
1课时
执教者
孙淑云
导学
目标
了解黄帝陵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民间祭祀黄帝陵的人文价值。
师:中心式构图、横式构图、S形构图、大小对比式构图。
巩固
应用
三、你认为在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开发些什么节日。 组织召开“关爱老人,从我做起”主题队会。并请爷爷、奶奶及一些退休老教师来校作客。学生表演自编自演或与他人合作的节目,展示自己的特长.
板书
设计
五月五端午节
划龙舟
中秋节
教后
反思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5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难点
学习王羲之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导入
新课
一、简介:
师: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
探究
新知
二、作品:
师: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应用
3、写好一篇“我与爷爷奶奶比童年”习作 。说说爷爷奶奶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将自己的童年和爷爷奶奶的童年做对比,比比谁的童年更难忘。
板书
设计
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后
反思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6
课 题
6、走进传统节日
课时
1课时
执教者
孙淑云
导学
目标
1.引导学生探寻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方法,确定实践活动课题,制定初步的活动方案。
导学
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难点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导入
新课
导言:
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探究
新知
一、教师解析,引导学生理解:
《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h;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导入
新课
一、知恩(10.1——10.7国庆长假期间)
1、深入了解重阳节的由来、习俗、传说故事及其发展相关资料。
探究
新知
2、教师向学生推荐与老人有关的书籍、报刊,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书店或上网搜集有关尊老敬老的资料,引导他们认真阅读并将典型故事记下来,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巩固
第二句: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而不至于山。
第三句:业精于勤,荒于嬉。
板书
设计
诗歌诵读
教后
反思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12
课 题
12、诗歌诵读比赛
课时
1课时
执教者
孙淑云
导学
目标
结合解析理解诗文意思。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
导学
重难点
重点
导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含义。
难点
学习古人勤奋学习的精神,从小发奋读书。
1、结合解析理解诗句意思。
2、能熟练背诵课文和拓展活动中的名句。
导学
重难点
重点
能够通过上网或看书等方式搜集积累名句。
难点
学习古人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美德,养成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导入
新课
这首诗名字叫《观书》,它盛赞了读书的好处和乐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诗人。
巩固
应用
4、讨论与交流,方法引路
师:中国传统节日可真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呀!想不想更详细、深入地去了解、研究它们?
板书
设计
走进传统节日
教后
反思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7
课 题
7、王羲之
课时
1课时
执教者
孙淑云
导学
目标
1、了解王羲之生活时代,通过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的墨迹,了解其书法特点。
导学
重难点
重点
探究
新知
二设问: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读后明确:
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
巩固
应用
三、领悟画的重要地位
《清明上河图》的地位。(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板书
设计
天王送子图 清明上河图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导入
新课
课前,提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材料、故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来交流。
探究
新知
课文中所涉及的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故事链接中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上课时,根据需要来调整讲故事的时间,也可以对故事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课时
1课时
执教者
孙淑云
导学
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及他的成就有一定的了解。
导学
重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山东的历史文化底蕴。
难点
通过对柳公权在书法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感知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导入
新课
一、谈话导入
唐朝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化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出现了很多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就是其中的一位。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难点
了解中秋节的知识。
教学
准备
包粽子的材料、月饼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导入
新课
一、节日资料
师:你知道我国的那些传统节日?节日习俗你知道吗?
教师归纳:这种思乡之情我们称它为乡情
探究
新知
二、欣赏作品
欣赏一些学生作品及夏家尔的《故乡》、陈逸飞的《双桥》。
照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了解一些基本的构图:
二次备课
导入
新课
一.教师范读
探究
新知
二、教师解析,引导学生理解: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以兰草自比 又以山中的群芳比喻不如意的外部环境,坚贞还自抱 写出了作者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何事斗群芳 则反映了作者不愿为了功名利禄而劳累喜爱隐居生活的惬意心情
巩固
应用
三、教学内容
1、解析:鸡名列十二属相之一,厚厚的羽毛上长有美丽的花纹。它守时守信,唤来朝日:一声啼叫,送走黎明。诗人通过对鸡形象的描写,赞扬了一种诚实守信的品德。
巩固
应用
以故事会的形式来呈现,重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复述故事的能力。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受到熏陶感染,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