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原则
下列关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

下列关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抗菌药物同时应用于患者,以增强治疗效果或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抗菌药物的疗效,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1.合理判断抗菌药物联合治疗的必要性:在一些疾病或情况下,单一抗菌药物治疗可能无法满足疗效要求,或者存在抗菌药物耐药性,此时才考虑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2.根据病原体和感染疾病的特点选择联合用药方案: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感染部位、严重程度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应评估每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确保其在体内的药物浓度能达到有效杀菌或抑制菌增殖的水平。
3.考虑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联合应用的药物要选择具有不同作用机制,具有协同效应的药物。
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增加杀菌抑菌效果,延缓疗效下降,降低压菌量,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4.避免重复使用同类抗菌药物:同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容易导致交叉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在选择联合用药时,尽量避免使用药物类别相同或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
5.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是在必要情况下采取的策略,应该遵守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避免过度用药和滥用抗菌药物。
6.注意联合用药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可能出现相互作用或增加毒副作用的风险,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7.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调整用药方案: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代谢能力可能存在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遗传差异以及伴随疾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用药调整。
8.合理制定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方案:联合用药方案要合理、完整地制定,包括药物的剂量、使用频率和疗程等相关要素,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并避免不必要的用药时间和剂量。
9.联合用药后要进行监测和评估:联合用药后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体的变化,进行疗效监测和评估。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联合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原则上
病原菌对两者无交叉耐药性,体外实验呈协同或累加作用
相似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解放军总医院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基本原则
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于免疫缺陷/粒细胞减少者的严重感染 肠穿孔所致腹膜炎、严重创伤后感染、混合性感染 结核病、慢性尿路感染、慢性骨髓炎 病因未查明的严重感染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 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
特殊病理、生理 状况应用原则
老年患者
其他β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
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 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 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有明确应用指 征时在严密观察下慎用,同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调整剂 量,个体化。
解放军总医院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特殊病理、生理 状况应用原则
肝功能减退患者
基本原则 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及剂量调整需要考虑肝功能减 退对该类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程度以及肝功能减退时该类药 物及其代谢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 抗菌药物的选用及给药方案调整 *由肝脏清除的药物,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可正常应用,但 需严密监 测肝功能。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不包括酯化物)、林可霉素 、克林霉素属此类。 *经肝脏清除或代谢,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避免使用。氯霉素、利 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属此类。
3 4
解放军总医院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按机理分为四大类: 繁殖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 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 快速抑菌剂: 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慢效抑菌剂: 磺胺类 繁殖期杀菌剂 (青霉素类、头 孢菌素类) 与静止期杀菌剂( 氨基糖甙类) 静止期杀菌剂( 氨基糖甙类 ) 与速效抑菌剂 (大环内酯 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 慢效抑菌剂 (磺胺类) 与繁 殖期杀菌剂 (青霉素类、头 孢菌素类)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临床上多数感染应用一种抗生素即可控制,但当临床上通过扩大抗菌谱来达到治疗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在实验室检查未明确前进行经验性治疗、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获得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等目的时,常常采取联合用药。
抗生素联合使用是临床治疗混合性细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重症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应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selectionwindow,MSW)理论减少细菌耐药产生的一种用药策略。
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会减弱抗菌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二重感染,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
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四种作用,人体内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
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之和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
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目前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
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机制为β-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
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生素也可合用,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基本原则 PPT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3
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如利福平、异烟肼等较长期单独使用,结核 杆菌对上述药物均易产生耐药性。联合用药后,耐药菌的出现
会明显减少。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guidelines – 4th edition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4
CID 2010:50 (1 February) • 291
嗜麦芽假单胞菌
➢常用治疗选用药物有SMZ-TMP、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头孢 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莫西沙星)、四环素类(米诺环素、多西环素)、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
➢多重耐药联合治疗方案通常以SMZ-TMP为基础联合;以氟喹诺酮类为基础 联合(无法应用或不能耐受SMZ-TMP的患者);以替加环素为基础联合。
2
β-内酰胺类安全性和经济性优于万古霉素
3
β-内酰胺类组织穿透力强于万古霉素
4
4
苯唑西林可增加社区MRSA毒素产生
1
MSSA 2
3
CID 2011:52 (1 February) .1 JID195:202,2007
The sanford guide to antimicrobial therapy(43rd edition )
隐球菌感染
隐球菌感染
免疫缺陷和非免疫缺陷隐球菌脑膜炎、重症隐球菌肺炎和隐球菌败血症24周诱导期首选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的治疗方案。两性霉素B的剂量可
以相应减少,从而使毒性反应减轻,有利于疗程的顺利完成。
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2版)
抗菌药物联合
1 结果
2 机制 3 临床应用 4 存在问题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是指同时或连续应用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性疾病。
联合应用的目的是增加治疗的疗效,并减少或延缓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发展。
在进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疗效增加原则:药物联合应用应增加治疗疾病的疗效。
不同抗菌药物对细菌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联合使用可以增加对不同细菌的覆盖范围,提高治疗疾病的成功率。
2. 药物相互作用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可能会相互干扰,减少药物的疗效或增加治疗的不良反应。
因此,需要仔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联合应用中注意剂量的调整。
3. 耐药性降低原则:联合应用的另一个目的是减少或延缓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发展。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抗菌机制,通过联合应用可以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的发展,延长药物对细菌的杀灭作用。
4. 个体化治疗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的严重程度、感染部位等因素都会影响抗菌药物的选择和联合应用。
因此,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情况,并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5. 监测及调整原则: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后,需要进行监测其疗效和不良反应。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需要调整药物的选择和剂量。
总体而言,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应该根据药物的疗效、相互作用、耐药性等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并进行适当的监测和调整。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是提高治疗的疗效,并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抗菌药物同时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合理地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疗法,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1. 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联合:通过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可以避免或延迟细菌的耐药性发展。
例如,青霉素和红霉素属于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分别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和抑制蛋白质合成来抗菌。
联合应用这两种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2. 适用于严重感染的抗菌药物联合: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常常需要联合应用两种或多种广谱抗菌药物。
联合应用可以覆盖更多种类的致病菌,并减少多药耐药的发生。
此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感染部位、致病菌的病原学特点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等,来选择适当的联合应用方案。
3. 抗菌药物的互补联合: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要选择在作用机制上互补、具有协同效应的药物。
例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通过协同作用增强杀菌效果;青霉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对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的抗菌活性。
4. 应用抗菌药物联合疗法需避免不良相互作用:在选择联合应用的抗菌药物时,要注意避免潜在的不良相互作用。
有些抗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拮抗或毒副作用增强的效应,如头孢菌素类和红霉素的联合应用就可能导致红霉素的效果降低。
5. 个体化联合应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孕妇或哺乳期等特殊人群,以及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和过敏史等因素。
同时,还需参考临床病原学检测结果和抗菌敏感性测试结果,以确保联合应用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之,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方法。
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注意选择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进行联合,适用于严重感染的患者需考虑合适的联合应用方案,避免不良相互作用,并根据患者特点进行个体化调整。
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

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是指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要考虑药物选择、用药剂量、用药途径、疗程以及联合用药等原则,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以下是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详细讨论。
1.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根据致病菌的敏感性结果,选择对致病菌敏感、具有良好组织渗透性、能达到治疗药物浓度和不良反应相对较小的抗菌药物。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药物过敏史、肾功能、肝功能、年龄等因素,并且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计病原菌进行合理的药物选用。
2.合理确定用药剂量:用药剂量的确定要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肝功能等因素来确定,以达到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用药剂量的选择需要额外慎重,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者延长用药间隔时间。
3.合理选择用药途径: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情况,合理选择用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局部使用等。
对于不需要立即起效的疾病,可以选择口服给药,而对于需要迅速起效或者无法口服的疾病,可以选择静脉给药。
同时,还应注意用药途径对药物浓度的影响,不同途径的用药剂量可能有所不同。
4.合理确定疗程: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致病菌的类型、患者的耐药性等因素,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疗程。
对于急性感染,一般建议用药7-14天。
对于慢性感染或复杂感染,可能需要更长的疗程。
同时,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需要监测疗效并及时调整疗程。
5.注意联合用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联合使用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以增强治疗效果。
例如,在治疗严重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时,联合用药可以提供广谱的覆盖,减少耐药菌的机会。
但是,需要注意合理选择联合用药的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联合使用。
6.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需要注意抗菌药物使用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肾脏损伤、肝脏损伤等,并及时采取对应措施。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基本原则

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 杆菌、肺炎衣原体等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需氧G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
需入院治疗、但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混合感 不必收住ICU的患 染(包括厌氧菌)、需氧G-杆菌、金 者 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 原体
需入住ICU的重症 肺炎链球菌、需氧G-杆菌、嗜肺军团 患者 菌、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金 A组:无铜绿假 黄色葡萄球菌 单胞菌感染危险 因素
或病原菌含有不同生长特点的菌群,需要应用不同抗菌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如结核和非结
核分枝杆菌。 (4)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剂量可适当减少,但需有临床资料证明其同样有效。
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以减少其毒性
反应。 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药物联合,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 较长期用药使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性 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药物的剂量可相应减少
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2版)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1
不同人群 青壮年、无基础 疾病患者 老年人或有基础 疾病患者 常见病原体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初始经验治疗的抗菌药物选择 青霉素;阿莫西林;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第一代或第 二代头孢菌素;呼吸喹诺酮类 第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 苄西林/舒巴坦±大环内酯类;呼吸喹诺酮类
1 4
MSSA
2
3
CID 2011:52 (1 February) .1 JID195:202,2007
其他情况
1、利福平或利福布丁联合伏立康唑,此联合属于禁忌,前者血清水平升高,而后者 血清水平降低。 2、万古霉素或两性霉素B联合氨基糖苷类,它们均为肾毒性药物,联合会加重肾毒性。 3、亚胺培南联合更昔洛韦增加癫痫发作风险。 4、哌拉西林和头孢西丁联合拮抗抗假单胞菌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