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种功能区项目简介
粮食功能区

粮食功能区粮食功能区是指按照粮食生产要求和区域特点划定的特定区域,旨在优化粮食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功能区承担着保障粮食供给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首先,粮食功能区划定了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区域。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不同地区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也不同。
粮食功能区根据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科学确定了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区域,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
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粮食功能区中的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可持续。
其次,粮食功能区规划了农田面积和粮食生产布局。
粮食功能区将有限的农田资源合理分配,统筹安排耕地、水利设施、农机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粮食生产布局科学合理。
根据粮食需求和市场变化,粮食功能区还可以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粮食产品,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粮食功能区加强了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
粮食功能区通过建设农业示范基地、农技推广站点等,开展农业科技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粮食功能区还鼓励农民参与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最后,粮食功能区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粮食功能区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通过土壤保护、水资源节约利用、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利用等措施,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粮食功能区在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科学规划和统筹管理,粮食功能区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粮食产能和质量,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同时,粮食功能区的建设也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实施方案(最新) (2)

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X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实施意见》(X府发〔X〕48号)和《X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实施意见》(X府发〔X〕24号)文件精神,切实抓好我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的划定、建设、管护等工作,充分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进一步提升粮油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X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实施X粮于地、X粮于技战略,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划定、长效发展原则,以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成果为基础,选择优质地块划定“两区”,划足数量,划优质量,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和精准化管理,初步建立“两区”农田空间管理信息系统。
二、划定原则(一)坚持依法依规、科学划定。
“两区”划定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按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和重要农产品自给保障水平,综合考虑消费需求、生产现状、水土资源条件等因素,科学合理划定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和油菜籽生产保护区,落实到田间地块。
(二)坚持统筹兼顾、持续发展。
围绕保核心产能、保产业安全,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建设合力,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三)坚持政策引导、农民参与。
大力宣传中央、省市政策,充分尊重农民自主经营的意愿和保护农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两区”划定、建设和管护,鼓励农民发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
(四)坚持完善机制、建管并重。
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两区”建设和管护工作,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种植面积,保持种植收益在合理水平,确保“两区”建得好、管得住,能够长久发挥作用。
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项目实施方案

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项目实施方案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方案、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技术规程要求,为规范有序、保质保量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目标任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思路按照“市统筹、县主体、第三方作业、分级考核”原则,由市组织技术指导,县协调本区域乡镇、村级组织及中标作业单位,有序开展划定工作。
二、年度目标严格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技术规程》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方案》要求,全面完成全区64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碑立界,数据汇交,资料归档和检查验收任务,完成市粮食生产功能区管理平台搭建。
三、分阶段任务1.建牌立界。
对通过各县初步检查验收的功能区,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标识牌设立规范》要求,统一建立标识牌和界桩。
标识牌须标明粮食生产功能区类型、编号、面积、建成年份、建设地点、建设与管护单位、责任单位和立牌单位,标注粮食生产功能区标识。
2.检查验收。
《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绩效考核实施方案》,采用统一的数据质量检查软件,按照县级自验、市级验收的程序,开展数据资料和图件质量检查。
在县级全面自验的基础上,市按照每个县划入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总面积的50%以上比例进行检查验收。
3.数据汇交。
以县为基本单元,按照《“两区”划定数据库成果汇交要求》,对划定工作成果进行全面汇总,确保图件、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和有效衔接,并向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任务完成进度情况和划定成果。
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各县上报数据库进行质量检查,并及时汇总有关文档、电子数据等资料。
4. 归档管理。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各县及时应会同档案管理部门,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及时收集、规范管理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文件资料。
划定工作结束后,将档案资料移交当地档案馆。
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各县资料归档的完整性和规范性进行检查验收。
四、责任分工1. 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落实划定工作经费;指导督促划定工作有序开展;协调各部门工作;开展划定工作督查、验收和考评。
粮食生产功能区

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管护制度农业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农业稳则天下稳。
省里提出“四大建设”,即“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落实到农业发展当中,就是要把“两区”作为大平台,有了这个大平台,才能容纳、承载农业转型升级需要的空间,现代农业才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从而使农业龙头企业有更好的依托并成长为大企业,也才能引进更多的农业大项目。
我们必须像抓工业园区一样把“两区”建设谋划好、实施好,从而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为了更好地、持续发挥“两区”作用,我们要注重建设和保护相并举,坚持建好一块管好一块,现将“两区”的管护制度建立如下:一、合理规划。
要根据《浙江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各地产业基础和特点,科学合理编制“两区”建设规划(含分年度实施计划),并报上级政府部门审批。
编制规划要与当地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道路建设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林业发展区划等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其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确保园区用地较长时间内不被征占用。
同时要合理布局农业功能区,优化种养业结构,形成主导产业明确、空间布局合理、循环农业配套的综合区,以及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相配套的园区规划体系。
二、科学管理。
实行严格的验收认定制度,每年统一组织开展对“两区”的验收认定工作。
验收认定后统一编号命名,并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
不断提高“两区”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严格保护“两区”耕地,建成后原则上不得占用,对因重大建设项目确需征占用的,必须严格按“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要求执行,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数量不减、质量有提高。
三、部门合作。
县政府建立“两区”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行业指导,落实“两区”日常管理工作,及时把“两区”建设的进程及存在问题向党委政府反映并提出建议。
林业、水利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园区建设的行业指导、管理和服务,特别是水利部门要加强农田水利、周边河道疏浚和水闸、机埠等设施的配套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优先支持“两区”建设。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农业厅•【公布日期】2009.03.20•【字号】浙农专发[2009]29号•【施行日期】2009.03.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农业厅关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浙农专发〔2009〕29号)各市、县(市、区)农业局: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抓好2009年粮食生产的通知》(浙政发〔2009〕3号)精神,现就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开展粮食功能区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兴粮为支撑,以项目实施为抓手,以示范带动为手段,通过五年努力,集中力量建设1000个连片千亩以上的粮食生产核心产区,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示范区。
二、主要原则(一)突出重点原则。
明确粮食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设施、重点障碍因子和重点发展方向等,解决重点地区制约当地粮食产业发展瓶颈问题,扩大面积,增加产量,提高效益。
(二)讲求实效原则。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各地城镇(乡)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相衔接,注重资金投入效益,重视千亩畈的长效管理和高产示范活动的延续性。
(三)集中建设原则。
省、市、县各级涉及粮食生产的项目优先实施于粮食生产功能区,集中资金,保障高产示范活动的顺利实施。
(四)三级联动原则。
在连片1000亩以上的粮食生产大畈中实施,并制订建设办法,层层明确责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推动功能区建设健康有序开展。
(五)生态优化原则。
注重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注重粮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生态优先,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实施内容(一)配套基础设施。
对未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土壤障碍因子明确的大畈,优先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对已实施改造,但因年久失修等原因造成粮食生产能力下降的大畈,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基础设施修复和完善,达到高产示范的生产要求。
采购说明及要求

采购说明及要求一、项目名称:莱芜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服务项目二、项目主要内容:采购项目工作内容及范围如下三、技术要求: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7〕24号)、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发〔2017〕83号)指定的划定要求,最终成果要满足“两区”划定成果汇交要求,并且全面把握并衔接好上图入库、成果验收和报备等关键环节,并顺利通过省级(省农业厅、国土资源厅、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验收。
1 基础资料“两区”划定应采用最新的基础资料;通过定期对“两区”作物种植结构、农业基础设施、国家投资补贴等变化情况的记录与登记,结合年度更新,保证各类数据具有可追溯性,能够真实反映“两区”的生产、管护情况和变化。
2 底图校正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等基础图件的套合、叠加、转绘过程中,应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为依据,进行空间尺度的转换和空间位置的综合判定。
3 图件编制根据“两区”类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落实“两区”片块和地块的边界,加注编号,经图面整饰,生成“两区”空间分布图。
“两区”图件编制的具体要求和图式图例、“两区”空间分布图的样式见技术规程。
4 图面整饰“两区”图面应清晰易读,各类属性注记准确完整,“两区”片块和地块的编码应具有唯一性。
5 数学基础1)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hina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CGCS2000)。
对于不具备CGCS2000实施条件的地区可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但应与CGCS2000联测或建立转换关系。
2)统一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标准的3°分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确有必要时,亦可采用按任意中央经线的3°分带。
诸暨市新桔城省级粮食功能区建设成效与主要经验

m :
,
定验 收,是全省第 1 个通过省 级认定 的粮食生产 功能 区。
1 新 桔 城 粮 食 生 产 功 能 区建 设 取 得 的 成 效 1 1 完善 了农 田基 础 设 施 .
再 次 打 破 浙 江 省 单 季 晚 稻 百 亩 示 范 方 的 农 业 吉 尼 斯 记
1 个科技示 范户 ,2 1 年在功能 区内举办各类培 训班 5 , 2 01 期 培 训人数 2 6 次, 区内农户培 训覆盖率达 9 0以上。通 5人 使 00 / 过 功能 区建设 , 在软硬件 并举 的措施下 , 极大地提 高了功能 区内的生产 水平 , 高了科技 到位率 ,并通 过示 范 , 提 辐射提 高了周边农户 的科技水 平 , 到 了广大 农户的一致好评 。 受
1 2 健 全 了服 务 机 制 .
稻 “ 中早 3 ” 9 ,平 均产量 6 5 1 g 6 7 m 2. k / 6 ,连晚 “ 甬优 9 号” .平均 产量 6 0 7 k / 6 ,创造 了浙江省双季 稻百 1 . g 6 7 m 亩示 范方农业吉 尼斯 记录。 通过功能 区建设 , 区内共培育 在
2台洋马收割机 、3 台插 秧机 、2台大 型旋耕机 、2 套播种流
据测算 , 新桔 城粮 食生产 功能区 内2 1年早稻种植面积 01
水线 、 台测 土配 方智能配肥机 、 台高压喷雾机 、 个气象 l 6 1 服务 站等服务设施 。通 过土地流转及 开展代育 , 代播 、 代管 、
代收 、 代烘 等措施 , 对功 能区 内及 周边土地进行社 会化服务 , 全年开展早 晚稻机 插 l6 6 m2 2 . 7 h ,统防统治 l 6 6 m 。 2 .7 h
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实施意见(最新)

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实施意见(最新)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国发〔XX〕24号)精神,稳步提升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主要目标力争XX年完成462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地块的划定任务,做到全部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和精准化管理;力争到XX年基本完成“两区”建设任务,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产能提升、管护到位、生产现代化的“两区”,全省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水平保持稳定,农业产业安全显著增强。
(一)粮食生产功能区。
以90个粮食主产县为重点,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5920万亩。
其中,水稻生产功能区2770万亩,小麦生产功能区1300万亩,玉米生产功能区1850万亩(其中,水稻和小麦复种区500万亩,玉米和小麦复种区800万亩)。
(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划定油菜籽生产保护区1000万亩(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全部重叠)。
有关县(市、区)根据具体任务,结合本地耕作模式划定。
二、科学合理划定“两区”(三)明确“两区”划定标准。
“两区”划定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坡度在15度以下的永久基本农田;相对集中连片,原则上平原地区连片面积不低于500亩,丘陵地区连片面积不低于50亩,盆周山区连片面积不低于10亩;农田灌排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良好,未列入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耕地休耕试点等范围;具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种植传统,近3年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光、热、水、土质量好的优质地块,产粮(油)大县耕地,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具有较大生产潜力的地块。
(四)细化分解目标任务。
根据全省“两区”划定总规模和各县(市、区)现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粮食和油菜种植面积等因素,突出90个粮食主产县和46个产油大县,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发展潜力、产销平衡等情况,确定县(市、区)具体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