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监测工作简介doc

合集下载

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

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

臀围、步行时 总胆固醇、
间、皮脂厚度、HDL、甘油
脉率
三酯、口服
糖耐量试验
二、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的监测(20分)
考评指标:每年完成1次有代表性的慢性病及危 险因素核心指标(包括体重、腰围、血糖、 血压)监测调查。
评分标准:每年完成1次有代表性的慢性病及危 险因素核心指标(包括体重、腰围、血糖、 血压)监测调查,满分20分。体重、腰围、 血糖、血压这4个核心指标。
(3)等待电子秤显示出[0.0kg]后,在10秒内站上体 重秤。
体重测量——测量步骤2
测量步骤:
(4)被测者平静站于体重秤上,两脚位置左右对称。 身体直立,双臂自然下垂,放松于身体两侧,头部 直立,双眼平视。
(5)待体重秤读数稳定后,调查员记录读数,注意 嘱咐被测者保持直立状态。
体重测量——测量注意事项
身体测量
体重 腰围 血压测量:测量三次 血糖
体重测量——仪器
仪器:电子体重计? 单位:千克(公斤) 精确度:0.1千克(公斤)
体重计的放置:安静宽敞,地表水平、坚固;
体重测量——测量步骤1
测量步骤:
(1)被测者脱去鞋、帽子及外套,仅穿单层衣服。 取出随身携带的物品,如钱包、手机等。
(2)打开电子体重秤:用脚尖轻轻地触碰电子体重 秤前侧的开关键,打开电子体重秤。
65
1 208,523 3.73
70
1 150,405 2.69
1、数据整理格式如左图
2、group=0是2000年或 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group=1是您的数据。 Percent是所占百分比
3、如不符合拟合优度检验, 比较每年龄段的百分比, 如25岁年龄段,多按比例 随机抽样,少补充样本量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制度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制度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制度
是为了保障生产作业场所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而建立的一套监测措施和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监测和评估生产作业场所中的危害因素,及时发现并预防潜在的安全风险,从而保护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生产作业场所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化学因素:如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毒性和暴露时间等。

2. 物理因素:如噪音、震动、辐射等对人体的影响。

3. 生物因素:如病原微生物、害虫等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4. 机械因素:如机器设备的运行安全性、零件损坏等。

5. 心理因素:如工作压力、睡眠质量等对工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为了有效监测和管理以上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制度:
1. 危害因素监测:定期对生产作业场所中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其是否超过安全标准。

2. 安全防护设施:鼓励和要求企业配置适当的安全防护设施,如防护眼镜、耳塞、防护手套等,以防止事故和伤害发生。

3. 健康检查:要求工人接受定期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因工伤或职业病引起的健康问题。

4. 培训教育:向工人提供相关的培训教育,使其了解和掌握危害因素的相关知识和防护方法。

5. 监测记录:建立危害因素监测的相关记录和档案,定期维护和备案,以备将来查阅和参考。

通过建立和实施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和避免工人受到危害因素的伤害,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企业和生产作业场所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危险源安全监测、监控制度范文

重点危险源安全监测、监控制度范文

重点危险源安全监测、监控制度范文一、引言危险源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中可能引发事故及其后果的设备、工艺、工作场所和人的因素。

在工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危险源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严格监测和监控危险源的安全性是保障生产安全和保护员工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

二、监测、监控目标1. 确定监测、监控目标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监测、监控目标。

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危险源的数量、类型、风险级别等。

2. 确定监测、监控指标根据危险源的特点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应监测、监控的指标。

如:温度、压力、电流、振动等。

三、监测、监控措施1. 定期巡检制定出定期巡检计划,并明确责任人和具体巡检内容。

巡检时要注重相关数据的采集和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配备监测设备根据监测、监控的目标和指标,配备相应的专业监测设备。

确保设备的性能稳定可靠,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

3. 数据采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

同时,要建立数据库,以便统计和分析整体的监测、监控情况。

4. 报警和处置当监测、监控系统发现危险源有异常情况时,及时发出报警信号,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保障人员安全。

四、监测、监控计划与执行1. 制定监测、监控计划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监测、监控计划,并明确责任人和具体执行内容。

2. 培训和宣传针对监测、监控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

并对员工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其安全意识。

3. 引入管理制度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和权限,确保监测、监控工作的有效执行。

4. 监督和检查定期对监测、监控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对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及时进行整改。

五、监测、监控结果的分析和评估1. 数据分析对监测、监控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和分析,找出原因。

2. 评估风险根据分析结果,评估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范文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范文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范文一、制度背景和目的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提高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制定并执行本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流程,减少职业病的发生,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

二、监测工作的职责1. 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和组织实施监测工作。

2. 生产作业部门配合人力资源部门的监测工作,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

3. 职业卫生部门负责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4. 相关部门对监测结果进行跟踪和处理,确保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三、监测内容和流程1. 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a. 环境监测:对生产作业场所的空气、水质等环境进行监测,确保各项指标符合相关标准。

b.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对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如噪音、振动、粉尘、放射性物质等。

c. 职业健康监测:对接触危害因素的员工进行健康监测,查看是否出现相关职业病的症状。

2. 监测流程如下:a. 制定监测计划: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监测计划,明确监测内容、周期和具体负责人。

b. 实施监测工作:按照监测计划,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环境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

c. 分析和评估结果:职业卫生部门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是否存在危害因素超标及相关职业病的情况。

d. 提出预防措施:根据监测结果,职业卫生部门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将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

e. 跟踪和处理结果:相关部门对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处理,确保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四、监测的频率和方式1. 监测的频率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通常应按年度进行监测。

2. 监测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a. 现场监测:由专业人员在生产作业现场进行监测。

b. 实验室分析:将采集的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c. 检测设备监测:通过使用相关的监测设备对环境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

五、监测结果的处理和记录1. 监测结果应及时进行处理和记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a. 将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确定是否存在超标情况或职业病的发生。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管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生产作业场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工作。

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目的和任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1. 掌握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分布、浓度(强度)及变化趋势,为职业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 评价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

3. 科学合理地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任务包括:1. 定期对生产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调查、监测和评价。

2. 建立、健全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档案。

3. 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病病人并采取相应的治疗、防护措施。

4. 提出改进职业病防治措施的建议,并监督实施。

三、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组织和管理1. 用人单位应当设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工作。

2.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生产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浓度(强度)及劳动者接触情况,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计划,并组织实施。

3. 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职业病防治措施。

4. 用人单位应当将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定期向劳动者公布,并在生产作业场所设置公告栏或者警示标志。

四、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方法和程序1.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2. 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生产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采样、检测、分析,并保存监测数据。

3.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监测数据,评价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并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二篇)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二篇)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生产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是为了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在生产作业中进行监测和评估职业危害因素的制度。

该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 监测对象:确定需要监测的职业危害因素,如化学物质、噪声、振动、粉尘、放射性物质等。

2. 监测方案:制定监测的具体方案,包括监测的频率、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的选择。

3. 监测人员:确定负责监测的人员,他们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使用监测仪器并解读监测结果。

4. 监测记录:记录监测结果,包括监测时间、地点、监测值等信息。

5. 监测结果评估: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判断职业危害因素是否达到危害的程度,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6. 监测报告:根据监测结果编写监测报告,向相关部门和员工通报监测结果和评估意见。

7. 监测改进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估意见,制定改进措施,减少或消除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的危害。

8. 监督检查: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监测工作的有效进行,并及时发现和解决监测中的问题。

通过建立和实施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的危害,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二)1目的为适时监测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保护员工免受职业病危害,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公司粉尘区、噪声源区及有毒有害气体区;主要具体位置:乙炔发生岗位、乙炔压缩车间、乙炔充装岗位、丙酮补加岗位、氧气车间灌装岗位、氩气车间灌装岗位。

3职责3.1综合管理部负责组织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并建立职业卫生管理档案。

3.2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职业卫生日常管理,配置职业健康安全设施,设置警示标志,督促员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4内容公司生产活动中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场所和岗位必须按规定进行危害因素监测。

4.1验收监测公司新、改、扩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原则。

工程竣工后要进行职业危害验收监测,验收不过关的项目不得投入生产。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范本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范本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范本一、引言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可能导致职工患病或受伤的各种因素。

为了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我们制定了这份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该制度旨在通过全面、科学的检测措施,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危害因素,以进一步改善劳动环境,保护职工的权益。

二、检测目的与范围1. 检测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评估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通过检测,可有效预防与控制职业病和职业事故的发生,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

2. 检测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全体员工,包括办公区域、车间、生产线、仓库等各类工作场所。

三、检测内容与方法1. 检测内容:(1)各类物理因素的检测:如噪音、振动、光照强度等。

(2)各类化学因素的检测:如有害气体、有毒物质、粉尘等。

(3)各类生物因素的检测: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4)各类人因因素的检测:如工作强度、劳动时间、工作姿势等。

2. 检测方法:(1)资料搜集法:收集有关工作场所的基本情况、工艺流程、物质使用情况等相关资料。

(2)现场检测法:利用专业仪器对工作场所中的危害因素进行实时监测。

(3)体检与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职工的体检和问卷调查,了解职工身体状况和主观感受。

四、检测标准与评估结果1. 检测标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制定相应的检测标准。

例如:(1)噪音标准: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工作场所噪音限值。

(2)空气质量标准: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

(3)工作强度标准:根据工作内容合理确定工作强度。

2. 评估结果:对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评估,根据检测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种情况。

对于不合格的情况,需及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五、改善措施与效果评估1. 改善措施:(1)根据检测结果,针对不合格的危害因素,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方案。

(2)改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调整工作布局,增设防护设施,改进工艺流程等。

2. 效果评估:实施改善措施后,需要进行效果评估,确保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重要危险因素检测、监控、管理制度最终版

重要危险因素检测、监控、管理制度最终版

重要危险因素检测、监控、管理制度最终版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完整的重要危险因素检测、监控、管理制度,以帮助组织有效应对潜在风险,保障安全生产和管理。

该制度适用于各类企事业单位,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1. 背景为了保障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控制重要危险因素,建立完备的检测、监控和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措施,降低事故风险,提高预警和处置能力,有效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

2. 检测流程重要危险因素检测流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制定检测计划:根据企事业单位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危险因素检测计划,明确检测的目标和要求。

2. 选取检测方法:根据不同类型的危险因素,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和设备,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3. 实施检测:按照制定的计划和方法进行危险因素的检测工作,采集相关数据和样本。

4. 分析和评估:对采集的数据和样本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是否存在重要危险因素,并进行风险等级划分。

5. 形成报告:根据分析结果,形成检测报告,包括危险因素的现状、风险等级评估和建议的管理措施。

3. 监控与管理危险因素监控与管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监控体系:根据检测结果和风险等级评估,建立相应的危险因素监控体系,包括监测设备、人员和管理流程等。

2. 实施监控:按照监控体系要求,对重要危险因素进行定期或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分析和预警: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预警可能的危险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

4. 管理措施:根据预警和评估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修订工艺流程、加强操作规范和培训人员等。

4. 责任和监督为确保危险因素检测、监控、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应明确相应的责任和监督机制:1. 责任划分: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包括检测、监控、报告和管理措施的负责人和职责分工。

2. 监督机制:建立监督检查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危险因素检测、监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坝中心卫生院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
工作情况简介
为掌握我镇居民主要慢病患病的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探讨与慢性病发生有关的行为、饮食、遗传等因素,了解当地居民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态度和行为,为确定疾病预防控制优先领域、制定慢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评价慢性病防控项目的效果提供信息。

按照市卫生局下发的《扬中市社区居民慢性病监测工作方案》(扬卫字[2013]4号)的要求,采取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联合村为监测点,分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三部分来完成。

我院抽调21名工作人员成立现场调查组,分7个小组,每个小组设一个质量控制员,保证调查质量。

抽调17名工作人员成立现场体检组,人员合理分工,保证体检工作有序开展。

此次共调查家庭问卷351户,个人问卷899人,采集血样标本483份,主动筛查高危人群96人,健康管理61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