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下册古诗词诵读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下册古诗词诵读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作为教师,既要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要提出一些创造性、 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把孩子带入到古诗的情境中,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 理解去思考。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诗题,齐读)
说说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诗题告诉了我们时间∶早春;送呈对象∶张十八,张十八即唐代诗人张籍, 我们曾学过他的《秋思》;对方官职∶水部员外郎)
早春的喜爱之情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 ,并在授课中注重了知识的延伸,并合理设计练习形式,降低了学 生练习的难度。在教学内容上,课件内容呈现过多,给学生在心理 上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课件内容的精简, 课件内容多的情况下,要作恰当处理,可以通过自己读给学生听, 让学生朗读等形式增加趣味性。
板块四、赏析诗句 1.本诗中的“润”字用得很好,你觉得呢? 一个“润”字,写出了雨丝的轻细和柔和,有滋润的意思,同时和缓而不朦胧, 又有无声的隐含意,表现出在草色呈现之前,雨滋润小草而不被众人发现的 原因。 总之,一个“润”字,形象生动,余味绵延。
2.韩诗写春草“草色遥看近却无”,人们都觉这句诗写得妙, 它妙在哪里。 (1)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 明确:“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 (2)“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可以表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喜悦之情。
2.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3.读诗题,你从诗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早春”二字点明了季节;“呈”是 作者写的这首诗是送人的,并且出了呈 送的对象: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 八,故称张十八。

古诗词诵读2《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古诗词诵读2《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赶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所描绘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五、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诗意氛围。

同学们,古诗词中经常有“人生自古伤离别”“相见时难别亦难。

”这样的诗句,送别是古诗词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的送别佳句也有很多,你们还记得吗?来让老师来考考你们我读“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又送王孙去,”——生:萋萋满别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孩子们的记忆力可真好呀?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份浓浓的友情。

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饱含萋萋满别情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师:谁想来读一读?(指3 名读三种不同的读法)诗题是古诗的眼睛,说说你是从哪儿看出他是一首送别诗的。

2023年人教部编版新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3年人教部编版新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含教学反思)

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对《诗经》的介绍。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

(师板书课题:采薇<节选>)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昔(某ī)矣(yǐ)依(yī)雨(yù)霏(fēi)2.教师范读。

3.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薇:薇菜,植物名。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迟迟:迟缓的样子。

莫:没有人。

诗句意思: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

现在我解甲归故乡,大雪漫天飞舞飘落。

道路泥泞慢慢行走,又渴又饥真是劳累。

我满心伤感满腔悲,这种哀痛谁能知道!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交加,可谓十分狼狈凄苦。

)2.诵读诗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春天,天气晴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3.试简单分析诗歌后四句。

2.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备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备课教案
集体讨论/个性设计
板书设计(参考)
古诗词诵读
教学反思
难点:领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3课时
一、总结归纳,感悟学法
师生一起归纳古诗词的学习步骤(课件出示):
1.读诗题。看到古诗题目先读一读。
2.知作者。了解一下作者是谁,并说一说。
3.读古诗词。从整体入手,读通古诗词。
4.解诗词、释诗意。结合注释,抓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达到对诗句、词句的理解,再相互交流,达成共识。
5.发挥想象,体会情感。在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再读古诗。入境悟情,感受诗韵,深化认识,达到记忆背诵的目的。
二、自学诗词,初步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熟十首古诗词。
2.借助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十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三、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背诵相应的诗词)
(5)《江上渔者》描写了哪两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理解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春色满园关不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9)“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10)《清平乐》这首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有机联系
1.讲述关于十首古诗词的轶闻或趣事。如杜甫的故事、韩愈的故事、苏轼的故事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5江上渔者教案与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5江上渔者教案与教学反思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关注本店铺,下次再找不迷路[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一、情景导入1.(课件出示)江上捕鱼时的视频或图片。

2.讲述:专门从事打鱼、捕鱼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们为“渔民”“渔夫”“渔人”,古人也称他们为“渔者”。

揭示课题:江上渔者。

3.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感受较深,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岳阳楼记》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二、熟读古诗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学好古诗有哪些方法呢?(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2.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读出情感。

(3)指名朗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班组评议。

(4)教师范读。

(5)师生对读。

三、明诗意1.默读古诗,圈出不明白的字词。

2.全班交流重点字词的解释。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鲈鱼:一种头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3.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思考:古诗中写了哪些人?4.学生交流反馈。

(打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5.引导学生了解诗句大意,知道打鱼人和吃鱼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1)学习前两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春夜喜雨》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三首古诗。

这是古诗词的综合性学习板块。

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字里行间透漏着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于品诗意、悟诗情这方面,还是有一些不足,所以在学习《春夜喜雨》这首古诗,我放手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古诗,并以多种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

我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组内交流,做到自己将大致意思讲出来,淡化老师的主讲,强化学生的自主性。

在学习古诗里,围绕关键字的理解,我在充分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感悟诗人忧国忧民、为民着想的伟大情怀。

再结合学生运用诗中所学习的方法,自己动笔写一段关于自己心中的春天。

综合教材分析和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写一段文字关于自己心中的春天。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生写一段文字关于自己心中的春天。

教学教法:启发法学法:交流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词诵读》中的第3首——《春夜喜雨》。

【设计意图】师生谈话,自然过渡到本节课学习。

二、以读悟诗(一) 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我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我能写一段文字关于自己心中的春天。

课件的设计,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进行有效学习。

(二)了解作者我们先来了解作者——杜甫。

在杜甫的很多诗歌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百姓的疾苦,所以杜甫的作品称为“诗史”。

杜甫,这是一位我们很熟悉的著名诗人。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者读过杜甫的作品,会背的同学一起背诵。

看来我们学习了很多杜甫的诗句啊,时间关系,我们先到这。

现在我们来看这首——《春夜喜雨》。

(齐读课题)“知作者”课件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关于作者杜甫的信息和资料,以便为学习本课古诗做铺垫。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

《采薇(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采薇(节选)》课文,理解其基本含义。

2. 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理解古代人民生活的艰辛。

2. 通过对《采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眷恋。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如“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的对比。

2. 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特别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难点1. 诗歌中通假字和实词虚词的识别与理解。

2. 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创作动机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和译文。

2. 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 教学课件,包含诗歌赏析、创作背景等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非常古老的歌《采薇(节选)》。

在开始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看看这两张图片,一张是春天的景象,一张是冬天的景象。

春天的柳树随风轻轻摇曳,冬天的雪花飘飘洒洒。

你们有没有觉得,这两个季节的景色都很美,但又很不一样呢?谁能说说,它们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2. 引导发现现在,让我们来聊聊季节变化。

在诗歌中,诗人常常用季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比如,春天常常代表生机勃勃,而冬天则可能代表着寒冷和孤独。

那么,你们能想到哪些诗句描述了季节变化,或者用季节来表达情感呢?大家不妨先讨论一下,然后分享你们的想法。

3. 引入新课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棒!今天,我们要学的《采薇(节选)》中,就有这样的季节变化。

诗人用“杨柳依依”来描述春天的景象,用“雨雪霏霏”来描绘冬天的景色。

这两种景象不仅描绘了季节的变化,还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情感。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吧!(1)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朗读这首诗,注意要读出节奏和情感。

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

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

9 浣溪沙【课时目标】1.反复朗诵,能背诵。

2.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

1.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的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二、引导读通这首词。

三、理解词意。

1.注释:浸溪:浸润在溪水中。

子规:杜鹃鸟。

2.词意:游历在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沙路一尘不染,傍晚细雨中传来杜鹃鸟阵阵啼叫声。

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回到年少?门前流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流逝,自伤衰老。

四、感悟情感。

1.词前小序,点明作词的缘由。

部编六下语文2.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氛围。

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怎样的春景?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

兰花长出了短短的嫩芽,浸润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

3.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

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意思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诵读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古诗词诵读”板块置于教材之后,是对有限的古诗词课文内容的重要补充。

对于这一板块不能止于简单的积累背诵,还应通过有效的阅读策略进行整合学习。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在学习中可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诵读”“译读”,逐步推进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感知诗词中的意象,在诗词意境中与诗人的情感产生碰撞。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关键诗句的PPT;搜集作者资料。

学生准备: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忆古诗,谈话引入1.我们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背诵自己熟悉的课外积累的古诗。

)2.导入:《采薇》(节选)、《送元二使安西》《春夜喜雨》这三首诗,你了解吗?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三首诗。

看看通过学习,你会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回忆学过的古诗,打开学生记忆的大门,激起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二、诵读古诗,初步感知一般五言诗的停顿是:二三;七言诗的停顿为:二二三。

1.自由诵读三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融入恰当的语气。

注意字音:霏、渭、浥。

2.小组内诵读,组员互相指出诵读中存在的读音、节奏的问题。

3.学生个人展示诵读,教师点评。

4.全班诵读。

设计意图:注重以生为本,以诵读为先,通过自由诵读、小组内读、质疑解惑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点评,步步深入,标出停顿,有节奏地读古诗,把古诗读通,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三、译读古诗,理解内容(一)学习《采薇》(节选)1.了解背景。

《诗经》为先秦时期的汉族诗歌。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有深感征战的艰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情感;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

课文节选的是章末八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较为有名的诗句。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内容。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从诗句中感受到的情感。

3.组内交流汇报。

4.班级内交流汇报,初步提出疑问,进一步明确内容。

薇:植物名。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依依:形容柳丝轻轻随风摇曳的样子。

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雨雪:指下雪。

“雨”,这里读yù。

迟迟:迟缓的样子。

载:则,又。

莫:没有人。

大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1.解诗题。

“元二”指一个人,姓元,他在家排行老二,所以称其为“元二”;“使”指出使,古时候,朝廷给有识之士委以重任,去一个地方完成任务,为出使;“安西”,是一个地方,唐代安西都护府。

“送元二使安西”的意思就是王维从长安到渭城来送别他的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想想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齐读课题)2.出示初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读古诗)3.指名读诗,检查字音,指导读准多音字“朝、舍”。

4.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1)导学:我们读古诗不但要把古诗中的字音读准,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谁来说说怎么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呢?(2)指名回答:诗的字词间要有停顿,字音要有轻重长短。

(3)评价:对,你如果这样读了,就读得抑扬顿挫、字正腔圆了,就有了诗的韵味!(4)课件出示节奏划分线,请看大屏幕,听老师读一读。

(教师范读)谁来试一试?(指名读)(评价后,齐读古诗)5.小结学法:我们刚才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古诗,(板书:读古诗)这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初级目标,我们还要理解古诗的意思。

(板书:解诗意)6.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学生自读自悟。

请同学们低声吟诵古诗三遍,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还可以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看一看,想一想。

(学生自解诗意,教师巡视指导)(2)汇报交流自读自悟成果。

①出示前两句古诗。

(指名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讲诗意。

)(板书:入诗境)②解读后两句诗:前两句诗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清新的美景。

再看后两句诗,诗人笔锋一转,在写什么?(生回答:人)请你读读后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目的要达到:学生能说出感受到王维与元二两人感情深。

)(板书:悟诗情)③从“酒”入手悟诗情。

透过你们的声音,老师不禁浮想联翩:“酒逢知己千杯少”是一种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是一种祝福的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一种浇愁的酒。

在元二即将远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又是怎样的一杯酒呢?(送别的酒、挽留的酒、不舍的酒……)可是此时,分别就在眼前,元二这次可不是一般的远行啊!请看——(课件出示唐朝疆域图)从渭城到安西相隔6000多里啊!安西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课件出示安西风貌图)渭城呢?(课件出示:渭城风貌图)(指名看图说)面对此情此景,王维对元二的这份离别之情怎能不强烈,怎能不深挚呢?如果此时你是王维,你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指多名学生说)教师评价后齐读——(屏幕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有感情地齐读诗句)④再现情景情更深。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啊!(课件再现劝酒送别的情景)(音乐画面)是哪些景物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之情?(学生看视频后指名回答)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音乐起)再次去感受诗人那依依不舍之情吧!(板书:依依不舍之情)(生配乐齐读古诗)7.总结学法,升诗情。

我们用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这首古诗。

我们通过对描写的景物的体会,对诗句语言的品味,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领悟了诗人那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情感!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背诵这首古诗吧!(配乐齐背)(三)学习《春夜喜雨》1.知作者。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被称为“大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明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春夜喜雨》。

抓住关键词语,借助注释、工具书,弄懂诗歌大意。

大意: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2)这首诗以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设计意图:感知诗歌内容是学习诗歌的必要环节,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经验的运用,通过组内合作、译诗,组间互补的方式来锻炼学生对古诗大意的理解能力。

教师做必要的指点与补充。

四、再读古诗,积累背诵1.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背诵是对学生进行优秀古诗文积累的要求,背诵放在诵读、译读之后,能让学生更好地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完成背诵。

第二课时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采薇》(节选)、《送元二使安西》《春夜喜雨》。

2.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又将会带我们走进怎样的世界?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古诗,进入古诗的意境,燃起学习的热情。

二、诵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由诵读四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融入恰当的语气。

注意字音:酥、鲈、间、扉。

2.小组内诵读,组员互相指出诵读中存在的读音、节奏的问题。

3.学生个人展示诵读,教师点评。

4.全班诵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诵读、小组内读、质疑解惑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肯定学生的自我学习效果,在教师点评之后,再进行高质量的诵读,提升诵读诗歌的能力。

三、译读古诗,理解内容(一)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了解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昌黎先生集》等。

小组学习前,给学生一个学习提示,解决哪些问题要明确。

2.小组合作学习,弄懂古诗大意。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说说诗句的意思。

呈:恭敬地送上。

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天街:京城街道。

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

酥:酥油。

最是:正是。

处:时。

绝胜:远远胜过。

大意:京城街道上空雨丝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时候,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

(3)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一首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3.组内交流汇报。

4.班级内交流汇报,提出疑问,共同梳理问题。

(二)学习《江上渔者》1.了解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自读,了解诗意。

大意: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喜爱鲈鱼味道的鲜美。

你看,那只捕鱼的小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表现了渔民生活的艰辛,反映了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泊船瓜洲》1.了解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

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弄懂关键词,了解诗意。

泊船:停船。

瓜洲:在今江苏扬州一带,位于长江北岸。

京口:在今江苏镇江,位于长江南岸。

钟山:今江苏南京紫金山。

绿:这里用作动词,是吹绿的意思。

结合对“一水”的理解,明确“间”的读音为jiàn。

一水: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

大意: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京口到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