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要点一.通假字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百有.余年通“又”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三.古今异义国家古:国:诸侯国今: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爱人古: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铸以为金.人十二古:把……作为今:认为山东古:崤山以东的地区今:指山东省西河.之外古:黄河今:一般河流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行的工具因河.为池古:护城河今:池塘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获胜、胜利以致..天下之士古:用来招纳今:连词铸以为金.人十二古:铜人今:黄金三.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席卷..、包举..、囊括..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南、向西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东、向北南.取百越之地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向北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2)名词作动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作窗户、做门轴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外连衡..而斗诸侯采取连横的策略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将.数百之众率领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按次序排列会盟.而谋弱秦结盟2.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走的军队(2)动词使动外连横而斗.诸侯使……相斗流血漂.橹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约从离.衡使……离散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要的地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动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3)形容词使动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弱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使……弯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完整版)《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通“横”2、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亡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通“纵”4、威振四海通“震”,震动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6、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7、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8、百有余年矣通“又”二、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从散约败古,在这种情况下;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致;今,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

3、宽厚而爱人古,爱护人民;今,丈夫或妻子。

4、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古,在这时;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秦人开关延敌古,打开函谷关;今,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路的电子元件。

6、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古,划分;今,整体的事物分开。

7、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古,这样以后;今,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8、才能不及中人古,平常的人;今,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

三、重点实词:1、蒙:继承。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2、相与:一道,共同。

相与为一3、延:迎接,引进。

秦人开关延敌4、橹:盾牌。

流血漂橹5、奋:振作。

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奋六世之余烈6、隳:毁坏。

隳名城,杀豪杰7、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

余威震于殊俗8、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

蹑足行伍之间9、揭:举。

揭竿为旗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抗:匹敌,相当。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1、度、絜:用尺量,衡量。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12、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致万乘之势13、作难:起事,首事。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14、固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坚固,特指险要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15、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动词,并吞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动词,攻取16、度内立法度名词,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用尺量17、因因遗策动词,沿袭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18、遗因遗策动词,遗留下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遗失,丢失19、策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计策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马鞭子20、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宽厚而爱人动词,爱护,尊重21、致以致天下之士动词,招纳,招致致万乘之势动词,达到、获得22、制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控制,制服履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统治23、兵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名词,军队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名词,兵器24、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损失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亡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25、北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溃败的军队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方26、及及至始皇介词,等到……时候才能不及中人/非及向时之士动词,比得上四、重点虚词1、而外连衡而斗诸侯/会盟而谋弱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表目的,来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赢粮而景从/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表修饰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序八州而朝同列表并列叩关而攻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表承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表转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表因果2、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致天下之士/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连词,表目的,来尝以十倍之地介词,用然秦以区区之地介词,凭借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以之为,把……当作自以为关中之固动词,认为然后以六合为家把……当作3、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并吞八荒之心/修守战之具/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兼韩、魏……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九国之师/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奋六世之余烈/百越之君/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收天下之兵/据亿仗之城,临不测之渊/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始皇之心/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雍州之地,崤函之固/陈涉之位,……之君也/谪戍之众,……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试使山东之国/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助词,的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自以为关中之固指示代词,这样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代词,他们商君佐之代词,代秦孝公聚之咸阳代词,代天下之兵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布包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内,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向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2、名词作动词过秦论指摘过失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3、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险要的地势/坚固的防御尊贤而重士贤者,贤能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贤能;财富5、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溃败的军队6、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约从离衡使……离散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击退以愚黔首使……愚昧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7、为动用法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为……做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被动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意念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省略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之)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聚之(于)咸阳/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身死(于)人手4、宾语前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崤函之固,自若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定语后置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城千里6、状语后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通“横”2、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亡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通“纵”4、威振四海通“震”,震动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6、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7、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8、百有余年矣通“又”?二、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从散约败古,在这种情况下;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致;今,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

3、宽厚而爱人古,爱护人民;今,丈夫或妻子。

4、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古,在这时;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秦人开关延敌古,打开函谷关;今,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路的电子元件。

6、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古,划分;今,整体的事物分开。

7、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古,这样以后;今,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8、才能不及中人古,平常的人;今,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

三、重点实词:1、蒙:继承。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2、相与:一道,共同。

相与为一3、延:迎接,引进。

秦人开关延敌4、橹:盾牌。

流血漂橹5、奋:振作。

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奋六世之余烈6、隳:毁坏。

隳名城,杀豪杰7、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

余威震于殊俗8、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

蹑足行伍之间9、揭:举。

揭竿为旗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抗:匹敌,相当。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1、度、絜:用尺量,衡量。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12、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致万乘之势13、作难:起事,首事。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14、固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坚固,特指险要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15、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动词,并吞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动词,攻取16、度内立法度名词,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用尺量17、因因遗策动词,沿袭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18、遗因遗策动词,遗留下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遗失,丢失19、策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计策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马鞭子20、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宽厚而爱人动词,爱护,尊重21、致以致天下之士动词,招纳,招致致万乘之势动词,达到、获得22、制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控制,制服履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统治23、兵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名词,军队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名词,兵器24、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损失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亡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25、北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溃败的军队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方26、及及至始皇介词,等到……时候才能不及中人/非及向时之士动词,比得上四、重点虚词1、而外连衡而斗诸侯/会盟而谋弱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表目的,来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赢粮而景从/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表修饰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序八州而朝同列??表并列叩关而攻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表承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表转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表因果2、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致天下之士/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连词,表目的,来尝以十倍之地介词,用然秦以区区之地介词,凭借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以之为,把……当作自以为关中之固动词,认为?然后以六合为家把……当作3、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并吞八荒之心/修守战之具/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兼韩、魏……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九国之师/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奋六世之余烈/百越之君/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收天下之兵/据亿仗之城,临不测之渊/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始皇之心/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雍州之地,崤函之固/陈涉之位,……之君也/谪戍之众,……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试使山东之国/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助词,的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自以为关中之固指示代词,这样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代词,他们商君佐之代词,代秦孝公聚之咸阳代词,代天下之兵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布包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内,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向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2、名词作动词过秦论指摘过失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3、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险要的地势/坚固的防御尊贤而重士贤者,贤能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贤能;财富5、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溃败的军队6、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约从离衡使……离散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击退以愚黔首使……愚昧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7、为动用法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为……做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被动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意念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省略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之)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聚之(于)咸阳/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身死(于)人手4、宾语前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崤函之固,自若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定语后置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城千里6、状语后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要点一.通假字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百有.余年通“又”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三.古今异义国家古:国:诸侯国今: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爱人古: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铸以为金.人十二古:把,,作为今:认为山东古:崤山以东的地区今:指山东省西河.之外古:黄河今:一般河流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行的工具因河.为池古:护城河今:池塘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获胜、胜利以.致.天下之士古:用来招纳今:连词铸以为金.人十二古:铜人今:黄金三.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席.卷.、包.举.、囊.括.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南、向西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东、向北南.取百越之地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向北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2)名词作动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作窗户、做门轴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外连.衡.而斗诸侯采取连横的策略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将.数百之众率领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按次序排列会盟.而谋弱秦结盟2.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走的军队(2)动词使动外连横而斗诸侯使,,相斗.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流血漂橹使,,漂浮.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约从离.衡使,,离散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要的地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动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3)形容词使动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弱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使,,弯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蠢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总结《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过秦论知识点,请考生认真学习。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2、蒙: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承接)3、因: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4、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5、敲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6、却: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7、隳:隳名城,杀豪杰(毁坏)8、蹑足:蹑足于行伍之间(用脚踏地)9、揭:揭竿为旗(举)10、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高,强)11、度、絜:试使山东之国与陕西省涉度长絜大(用尺量,衡量)12、爱: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珍惜)13、殊俗: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14、谪戍: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被征发戍守边疆)15、余烈: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1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状,用鞭子、竹板打)17、作难: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起事,起义)二、通假字1、合从帝交,相与为一(通纵)2、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3、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三、一词多义1、制: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指挥)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③用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④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缝制)2、亡: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④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3、利: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③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锋利)4、固: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5、遗:①秦无亡矢遗镞(丢失)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留下来的东西)③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④是以先帝拔以遗陛下(wi给予)6、度: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制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计算,量)③万里赴戎机,并山度若飞(越过)④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揣度)四、词类活用1、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2、席、包:有度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3、斗: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使斗)4、南、西: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名作状,向南,向西)5、约:于是从散约败(动作名,条约)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动,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7、却: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使退却)8、弯: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形容词使动,使弯)9、愚: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作动,愚弄)10、弱:以弱天下民(形容词使动,使削弱)11、固:自以为关中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12、瓮、绳: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作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13、贤: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形作名,贤能的`人)14、云、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作状,像云一样,像影子一样)15、序、朝: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引,招致;朝:名词使动,使来朝见)五、难句翻译1、振长策而御海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政治观点1.王道政治:荀子主张以王道来治理国家,认为君主应当保持智慧、明理、审慎和德行,奉行仁义之政,以对国家进行正确的管理和统治。

2.法治政治:荀子认为君主应实施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对于犯罪分子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达到激励良善和制止邪恶的目的。

二、伦理观点1.人性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和适当的社会约束,才能使人具备道德品质。

他主张人们应当追求道德美德,注重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2.心性论:荀子提出了心性平等论,认为人们的心性本质相同,都有追求利益和避免危险的本能。

他认为人们作为社会成员应该以利益和责任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3.小人与君子:荀子区分了小人和君子,他认为小人追求个人私利,缺乏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君子则追求公义、仁爱和道德的完善,以支撑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

三、教育观点1.教育的作用:荀子认为个人的行为和品质是通过教育来塑造的,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智慧能力,并通过教育来塑造个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2.教育的方法:荀子主张以规范和纪律来管理学生,通过刻苦钻研来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以及通过道德榜样和儒家经典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教育的目的:荀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仁义之德,使人们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以实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四、文化观点1.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荀子强调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认为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历史和道德的价值,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保证。

2.文化的养成:荀子主张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经典,以及模仿先贤的行为和品德,来培养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3.文化的传承:荀子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持续的努力,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培养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使其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过秦论》主要涉及政治、伦理、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三一轮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高三一轮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一、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句(1)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锄头木棍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2)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

2、被动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表被动)回顾: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为:表被动)3、定语后置【现代汉语正常语序:数量词+名词古文:名词+数(量)词】(1)铸以为金人十二——铸以(之)为十二金人(句式:省略,定后)译:冶炼/铸造把它们做成十二个铜人(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译: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

二、文学常识:1、万乘: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万乘即万辆兵车。

按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而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因此诸侯称“千乘”。

2、享国,意思是享有其国,指帝王在位年数。

也指整个王朝统治的年代。

三、重点常考字词1、以,表目的,后一个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因此,“以”表“目的”的时候,前后联系的是两个动作)君臣固守以(表目的,来)窥周室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表目的,来)致天下之士铸以为金人十二,以(表目的,来)弱天下之民。

2、有甯nìng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这一类人)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zhěn、召shào滑、楼缓、翟"zhái景、苏厉、乐毅之徒(这一类人)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tuó、倪ní良、王廖liào、田忌、廉颇、赵奢之伦(这一类人)制其兵士大夫之族(这一类人),曰师曰弟子云者3、及:比得上才能不及(及:比得上;不及:比不上)中人非及(及:比得上;非及:比不上)乡时(“乡”,同“向”,先前,以前。

)之士也。

4、率和将都有带领、率领之意率(率领)疲弊之卒将(带领)数百之众5、注意“兵”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斩木为兵(兵器),揭竿为旗吴起、孙膑、带佗tuó、倪ní良、王廖lio统帅)其兵(军队)6、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一、人性观点1.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们的天性多是贪婪和自私的。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治理才能改变人们的行为。

2.人性可塑:荀子认为,尽管人性本恶,但人们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改变自己。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德性。

二、政治伦理观点1.君主权威:荀子主张君主集权,认为君主是国家的核心和灵魂,应该具有绝对的权力。

他提出君主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

2.君主将德:荀子认为君主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和智慧,以治理国家。

他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使臣民服从。

3.民众安居乐业:荀子认为,君主的最终目标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享受安定和繁荣的生活。

他提出君主应该关注经济发展,推行农耕,实施减税政策。

三、社会道德观点1.礼义道德:荀子强调了礼义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础。

他主张君主应该制定并实施相关法律和制度,以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行。

2.社会等级:荀子认为,社会应该按照人才和功绩来划分等级,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效率。

他主张君主应该依据人们的才能和贡献来任用和提拔人才。

四、军事策略观点1.“兵贵神速”:荀子认为,战争中时间的重要性,主张充分利用时间和战机,实施神速的军事行动,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2.军队统一指挥:荀子主张军队应该由一个统一的指挥者领导和指挥,以确保作战的效果。

3.兵力集中:荀子主张兵力要集中,以增强军队的实力,同时减少内外操练和演习,以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

总结:《过秦论》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以对秦国政治和军事策略的分析为基础,探讨了人性、政治伦理、社会道德等问题。

其中,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却也强调人性可塑;主张君主集权,但也要求君主具备高尚的道德和智慧;强调礼义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主张军事策略中的“兵贵神速”,以及军队统一指挥和兵力集中等方面。

《过秦论》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政治学和伦理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通“横”2、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亡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通“纵”4、威振四海通“震”,震动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6、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7、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8、百有余年矣通“又”二、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从散约败古,在这种情况下;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致;今,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

3、宽厚而爱人古,爱护人民;今,丈夫或妻子。

4、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古,在这时;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秦人开关延敌古,打开函谷关;今,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路的电子元件。

6、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古,划分;今,整体的事物分开。

7、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古,这样以后;今,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8、才能不及中人古,平常的人;今,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

三、重点实词:1、蒙:继承。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2、相与:一道,共同。

相与为一3、延:迎接,引进。

秦人开关延敌4、橹:盾牌。

流血漂橹5、奋:振作。

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奋六世之余烈6、隳:毁坏。

隳名城,杀豪杰7 ﻫ、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

余威震于殊俗8 ﻫ、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

蹑足行伍之间9、揭:举。

揭竿为旗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抗:匹敌,相当。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 ﻫ1、度、絜:用尺量,衡量。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12、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致万乘之势13、作难:起事,首事。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14、固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坚固,特指险要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15、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动词,并吞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动词,攻取16、度内立法度名词,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用尺量17、因因遗策动词,沿袭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18、遗因遗策动词,遗留下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遗失,丢失19、策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计策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马鞭子20、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宽厚而爱人动词,爱护,尊重21、致以致天下之士动词,招纳,招致致万乘之势动词,达到、获得22、制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控制,制服履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统治23、兵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名词,军队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名词,兵器24、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损失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亡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25、北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溃败的军队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方26、及及至始皇介词,等到……时候才能不及中人/非及向时之士动词,比得上四、重点虚词1、而外连衡而斗诸侯/会盟而谋弱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表目的,来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赢粮而景从/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表修饰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序八州而朝同列表并列叩关而攻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表承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表转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表因果2、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致天下之士/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连词,表目的,来尝以十倍之地介词,用然秦以区区之地介词,凭借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以之为,把……当作ﻫ自以为关中之固动词,认为ﻫ然后以六合为家把……当作3、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并吞八荒之心/修守战之具/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兼韩、魏……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九国之师/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奋六世之余烈/百越之君/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收天下之兵/据亿仗之城,临不测之渊/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始皇之心/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雍州之地,崤函之固/陈涉之位,……之君也/谪戍之众,……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试使山东之国/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助词,的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自以为关中之固指示代词,这样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代词,他们商君佐之代词,代秦孝公聚之咸阳代词,代天下之兵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布包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内,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向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2、名词作动词过秦论指摘过失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3、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险要的地势/坚固的防御尊贤而重士贤者,贤能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贤能;财富5、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溃败的军队6、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约从离衡使……离散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击退以愚黔首使……愚昧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7、为动用法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为……做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被动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意念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省略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之)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聚之(于)咸阳/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身死(于)人手4、宾语前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崤函之固,自若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定语后置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城千里6、状语后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七、固定句式试使……则,表假设,如果……那么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八、文化常识1、天下的别称:宇内、四海、八荒,六合(天地四方)。

2、合纵、连横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3、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

又称“战国四君子”。

4、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ﻫ5、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

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

6、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也叫百粤。

7、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

古代表示百姓的称呼还有:氓隶,民,匹夫,布衣,黎民,庶人,黎庶,苍生,白衣,白丁,丁口,白身,褐夫,闾左,野人等。

以愚黔首氓隶之人8、金城汤池:金属造的城,滚水的护城河,形容坚固不易攻破的城池。

9、陶朱、猗顿:陶朱,就是春秋时越国的范蠡。

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跑到陶(今山东省定陶县的西北),自称陶朱公。

他善于经营生计,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猗顿,春秋时鲁国人。

他向陶朱公学致富之术,大畜牛羊于猗氏(今山西省临猗县)的南部,积累了很多的财物。

10、行伍:我国古代兵制,5人为伍,25人为行,100人为卒。

泛指军队。

阡陌,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

也指田野。

南北走向的田埂为阡,东西走向的土埂为陌。

11、山东:指崤山以东。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12、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

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13、七庙:天子的宗庙。

国家的代称。

《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昭穆是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即宗庙、坟地和神主的左右位次,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朝北,称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在住处的厅堂中祭祀祖先)。

”九、重点句子翻译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点评: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布包一样;像口袋一样。

翻译:(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

或翻译为:(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野心。

2、外连横而斗诸侯。

点评:外,名词作状语,对外;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翻译: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

3、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点评:蒙,继承;因,沿袭。

翻译: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

4、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点评:延,迎接,引进。

翻译:秦国人打开函谷关引进敌人,九国的军队,迟疑徘徊不敢进关。

5、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点评:弊,弱点,毛病;亡、北,动词作名词,逃跑的军队,溃败的军队。

翻译:秦国人有剩余的力量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赶逃走的败兵。

6、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点评:因、乘,趁着。

翻译:趁着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

7、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点评:然后,这样以后;践,踏;因,凭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