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熊彼特(外国经济思想史,吴宇晖、张嘉昕 编著)
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美]约瑟夫·熊彼特著目录第一章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 (7)第二章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 (29)第三章信贷与资本信贷的性质及其作用 (44)第四章企业家利润 (57)第五章资本的利息 (70)第六章经济周期——初步评述 (94)附录经济变动的分析 (112)中译本序言——对本书的介绍和评论(一)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883-1950年),美籍奥地利人,是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
《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是他早期成名之作。
熊彼特在这本著作里首先提出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当时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并且一直享有盛名。
此书最先以德文发表于1912年,修订再版于1926年,越数年又重印了德文第三版。
1934年,以德文修订本为依据的英译本,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46卷。
现在的中译本,据此英译本译出。
1883年,熊彼特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捷克境内,故有人又把熊彼特看作美籍捷克人)特利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的家庭。
他幼年就学于维也纳的一个贵族中学;1901-1906年肄业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乃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庞巴维克的及门弟子。
当时他的同学好友中有后来成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领导人物的奥托·鲍威尔,以及后来成为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第二国际首领之一的希法亭。
迨后他游学伦敦,就教于马歇尔;终生他高度推崇洛桑学派瓦尔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熊彼特曾执教于奥国的几个大学。
1918年,他曾一度出任考茨基、希法亭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化委员会”的顾问;1919年,他又短期出任由奥托·鲍威尔等人为首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参加组成的奥国混合内阁的财政部长。
1921年,他弃仕从商,任私营比德曼银行行长,1924年银行破产,他的私人积蓄不得不受牵连而用于偿债。
熊彼特创新理论评析

熊彼特创新理论评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并对其进行全面的评析。
熊彼特,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其创新理论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核心观点进行梳理,包括创新的概念、类型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后,本文将分析该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探讨其在当代经济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本文还将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评析,读者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为经济实践和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核心内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自其提出以来,便对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的概念、创新的主体、创新的过程以及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熊彼特强调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他认为,创新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更是一种全新的、能够打破旧有均衡状态的变革。
这种变革能够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熊彼特将企业家视为创新的主体。
他认为,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通过不断创新,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企业家通过引入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等方式,实现了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再次,熊彼特详细阐述了创新的过程。
他认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决策能力以及丰富的资源。
创新的过程包括发现创新机会、进行创新决策、组织实施创新以及获取创新收益等多个阶段。
熊彼特强调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
创新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等。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强调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将企业家视为创新的主体。
这一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经济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思路。
三、熊彼特创新理论的贡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经济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后来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学范畴中,创新主要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来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西方经济学中第一个系统地、完整地描述创新理论的是熊彼特(J.Shumpeter)。
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理论”。
1、创新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Innovation)”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熊彼特指出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具有五种情况:“一是生产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即市场创新;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即材料创新;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组织管理创新。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主要属于技术创新范畴,也涉及到了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但他强调的是把技术等要素引入经济,使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因此他所说的创新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是指经济上引入某种“新”的东西,不能等同于技术发明,他认为,只有当新的技术发明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成为“创新”。
2、创新与企业家的关系熊彼特指出:“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企业家活动的动力源于对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的追逐,其目的或结果是实现“新组合”或创新,可以说创新的承担者(主体)只能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发明者不一定是创新者,同样,资本家和股东也不同于企业家,拥有资本的资本家或技术发明者,如果不把他们的资本和技术用于生产方式的新组合,没有创新行为,那他们就不能成为企业家。
3、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熊彼特认为:创新的过程是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在创新的持续过程中,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企业蓬勃发展,一批批老企业被淘汰,一批批新企业在崛起,促使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熊彼特经济学

熊彼特经济学本书为创新经济学大师熊彼特著作集,含《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三部经典著作,熊彼特在其作品中指明了立足于长远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破坏式创新”理论,从经济转型到宏观调控、从企业创新到企业家精神——他为世界性经济衰退开出了治标治本的“药方”。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是作者多年来对“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进行大量思考、观察和研究后的集大成之作。
书中基于创新理论提出了资本主义不会永远存在下去,社会主义行得通,资本主义可以自动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包括熊彼特在1910-1950年间为各个经济学杂志(除了关于马克思的那一篇外)写的十篇经典的评述性文章,对影响世界经济学的十大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的经济学说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评价。
出版说明本书为熊彼特的著作合集,包括《经济发展理论》《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三部经典学术名著。
熊彼特被誉为“创新经济学之父”,他的经济思想对于现代创新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系统研读熊彼特的重要著作,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治学思路与理论价值。
也正是基于研究与教学的目的,我们翻译出版了本书,供读者参考之用。
译本基本保留了作品原貌,并附加了大量译注,便于读者阅读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时代所限,作者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读者在阅读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书中的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
译者序21世纪属于熊彼特——浅谈熊彼特创新经济学熊彼特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还是少数几个名字被后世用以命名一个学派(新熊彼特主义经济学派)的伟大经济学家。
熊彼特出生于1883年,顺便说一下,另一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在同年出生,而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则在这一年逝世。
在熊彼特的人生经历中,他一方面继承了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大师庞巴维克、瓦尔拉、马歇尔等人的理论,其学说在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占有重要席位;另一方面熊彼特又与早期社会党人有过密切的关系,这让他的学说和主张带有较为浓重的社会主义色彩。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对中国制造的启示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对中国制造的启示今天我们来到维也纳,聊聊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2.8-1950.18)。
熊彼特有点贵族身份,一生都带有老派风度。
据说他见到女士,都会先微微鞠躬,然后亲吻手背。
从小,他给自己定了三大目标:成为维也纳最完美的情人,欧洲最出色的骑手,世界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从结果来看,起码,他实现了最后一个。
28岁,熊彼特成为奥地利最年轻的正教授,36岁成为财政部长。
而他人到中年后,运气好像也用完了。
从政从商失败,妻子母亲陆续去世。
据说他患有抑郁症,好像症状还不轻。
不过,最后还算幸运。
他去了美国哈佛大学,1950年在那去世。
在哈佛,他培养了萨缪尔森这样的学生,也算功德圆满。
约瑟夫·熊彼特1、观念试验场里走出的创新理论熊彼特的贡献,主要是创新理论。
提到创新,你可能觉得比较前卫,怎么能和一百年前维也纳挂上钩?这是因为,当时维也纳,很神奇,本身就是观念的大试验场。
维也纳是奥匈帝国首都,犹太人很活跃。
又受德语区影响,诞生很多大家。
奥地利经济学派就不说了,其他领域伟人也比比皆是。
比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物理学家薛定谔、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作家卡夫卡。
熊彼特的老师是庞巴维克,他是属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学者。
但熊彼特学成后自成一派。
他第一次把创新这个概念引入了经济学。
之前的古典经济学,满眼都是什么价值、地租、利润、工资这样的名词。
以往的经济学家,都是想抽象出一些静态的概念,再去描述经济现象。
但是,熊彼特跳出了这个静态的视角。
这一洞察,离不开时代刺激。
当时,国际格局正面临新旧转换。
我们知道,《国富论》出版后,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特征是蒸汽运用。
英国拔得头筹,1851年宣布成为世界工厂。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特征是电气运用。
这让德国迎头赶上,化工和电力领域超越英国。
当时英国化学师,都要去德国培训。
年轻时,熊彼特去过英德游学,目睹大国竞争。
熊彼特理论介绍及相关模型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2)
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熊彼特曾
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 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 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而恰恰就是这 种 ‘革命性’变化的发生,才是我们要 涉及的问题,也就是在一种非常狭窄和 正式的意义上的经济发展的问题。”这 就充分强调创新的突发性和间断性的特 点,主张对经济发展进行“动态”性分 析研究。
熊彼特(1942)关于内生新产品、新方法推动经济增长的论述主要 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追逐垄断利润的动机促使其 创新,从而生产出新产品或发现新方法; (2)创新的过程也是一 个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 的过程,企业创新一旦获得 成功,就会将别的企业排挤出市场,从而独自获得垄断利润。当 然,这些创新成功的企业也只有暂时的垄断权力,其又会被将来 创新成功的企业排挤出市场, 以此类推;(3)创造性毁灭是推动 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熊彼特增长理论并不要求创新过程一定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 在垂直创新(vertical innovation) 的框架下,创新过程是一个创造 性毁灭的过程,新产品会将旧产品排挤出市场; 而在水平创新 (hori—zontal innovation)的框架下,新旧两类物品可以同时存在 于市场上。
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意味着毁灭。熊彼特 曾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 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 “而恰恰就是这种 ‘革命性’变化的发生,才是我 们要涉及的问题,也就是在一种非常狭窄和正式的 意义上的经济发展的问题。”这就充分强调创新的 突发性和间断性的特点,主张对经济发展进行“动 态”性分析研究。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某种产 品的一种新的品质。
2021熊彼特“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运用范文3

2021熊彼特“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运用范文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 Schumpter)(1883- 1950),美籍奥地利人,1883 年生于摩拉维亚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1901- 1906 年肄业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乃奥地利学派主要代笔人物庞巴维克的及门弟子,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熊彼特在 1912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创新理论。
1939年和 1942 年熊彼特又分别出版了《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着,对创新理论加以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思想体系. 一、熊彼特“创新”思想的历史背景 自19 世纪 70、80 年代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趋尖锐, 阶级对立与冲突更加激化。
特别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和世界大战的爆发给资本主义生存与发展造成很大危机。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认识、思考、批评或批判。
以此为理论背景和目的, 1912 年熊彼特完成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1942 年熊彼特写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一书。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他提出了经济学范畴的“创新理论”,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等着作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理论。
他突破了西方传统经济学仅仅从人口、资本、工资、利润、地租等经济变量在数量上的增长来认知经济发展, 而试图通过分析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的作用, 揭示并强调创新活动所引起的生产力变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阐释和认知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及其变化, 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结局。
二、熊彼特“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可以分为“创新理论”和“创造性破坏”理论,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
熊彼特及其创新理论

约瑟夫·阿罗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与凯恩斯同年出生,这一年也是马克 思逝世的那一年。
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代表 人物之一。
一生共发表论文200多篇,著作15部,一生最大的贡献在 于提出创新理论。
熊彼特精通古典文学、历史、艺术史、社会学、数学及经济 学,通晓拉丁语、希腊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和英语。
熊彼特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时,先假定存在着一种没有 变化、没有发展的静态经济,生产过程只是简单地循环 往返,即存在“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在这种状况下, 不存在企业家,没有创新,企业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生 产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资”,因而不产生利润, 也不存在资本和利息;经济中存在两个经济主体、两种 生产要素;产品的价值等于产品的成本,没有增值。生产 过程在这种状态循环往返,周而复始。
18
第二十二章 熊彼特的经济学说
2.创新理论
在解释经济循环流转之后,熊彼特引进自己的“创新理 论”,用于解释资本主义发展过程。
熊彼特认为,引起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有5种:
(1)战争、革命运动以及天灾人祸; (2)金钱的大量供应源的发现; (3)新地域、新国土的发现; (4)人口数量与年龄分布的变化; (5)同一经济体制下税务制度与关税制度的变化。
他认为影响生产要素的变化有两类: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者物品 存货的增加,但这两个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最重要 的因素。
他认为商品供给方式的改变就是生产手段“执行新的组合”, 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也是发展理论 和周期理论讨论的核心。
21
第二十二章 熊彼特的经济学说
2.创新理论
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2 “创新”与经济周期理论
• 1.“创新”与周期波动 • 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以“创新”理论为基础。他认为, 经济周期由于“创新”活动引起原有均衡状态的破坏和新 的均衡状态的出现而产生。由于“创新”的引进并非连续 平稳,而是时高时低、时密时稀,这就产生了“商业犯环” 或“商业周期”。同时,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中,由于 “创新”活动对经济的影响有大有小,时间上有长有短, 因而,形成经济周期也就长短各异。
漫画: 维也纳1919年的一份报纸上嘲笑新 任奥地利共和国财政部长熊彼特的漫画。
• (1)“创新”与经济周期的阶段 • 熊彼特认为,在创新出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 衡状态。企业家之所以“创新”,是因为看到了 盈利机会。“创新”的结果将引起经济的变化, 使资本主义出现“繁荣”和“衰退”两个阶段。 • (2)“创新”和多种经济周期 • 许多“创新”可能是互相依存的,它们构成一个 较广泛的“创新”过程,最终导致多种经济周期。 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大体上存在着三种长度不等 的周期:长周期(或长波)、中周期(或中波)、 短周期(或短波)。三种周期中的任何一种周期 都与一定的“创新”活动相联系。
17.3 创新与资本主义前景
• 1.熊彼特论证了资本主义将死亡。 •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 方法,亦即采用新消费品、新的生产或运输方法、 新市场,产业组织的新形式的生产技术的变革过程。 “资本主义”和“企业家”是以不断革新生产技术、 不断进行“创造性的毁灭”为其本质特征和推本职 能的。一旦经济进步使一切都“自动化”,无需 “人的作用”,“投资机会”随之消失,“企业家” 已无用处,“资本主义”便无法生存,而将“自动 地”进入“社会主义”。 • 资本主义经济通过不断的“创新”活动,使经济不 断增长,而经济增长使经济生活中出现越来越多的 新问题和新要求,企业家的历史使命将会结束。
第17章 熊彼特
• 17.1 “创新理论”与资本主义特征 • 17.2 “创新”与经济周期理论 • 17.3 “创新”与资本主义前景
1夫· 阿罗斯· 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 1950)是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有: 《经济发展理论》(1912)、《经济周期》(1939)和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42)和《经济分 析史》(1954)
• 创新理论的特色 • 所谓“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 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可见,这里的“创新” 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一种新的发明, 只有当它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时,才成为“创新”。企 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 引进“新组合”。 • 熊彼特从“创新”引出资本主义。他认为,资本主义在本 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和方法。由此他论述了资本、 利润和利息的概念。“创新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生产 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极 端重要作用,并把这种“创新”看成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和 最主要的特征。
• 2.“创新”与经济增长 •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来解释经济增长。他认为, 经济增长通过经济周期的变动来实现。从旧的均 衡到新的均衡,经历高涨和收缩的各个阶段,产 品结构发生变化,总产品也会有所增加,因此, 这一过程就是经济增长的过程。 • 在熊彼特的理论体系中,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创 新者”, 即有见识、有组织才能,敢于冒风险的企 业家。但在近代历史上的某些国家中,政府也起 到经济增长的发动者的作用。由“创新”、“模 仿”、“适应”推动着经济增长。 • 获取额外利润是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的目的, 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熊一种“战斗的冲动”, 一种非物质的精神力量在支持着企业家的活动, 即“企业家精神”。
• 2.熊彼特对社会主义前景的态度 • 熊彼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指一种制度模式, 在这个社会中,对生产资料和生产本身的控制权 被授予一个中央当局,社会的经济事务原则上属 于公众,而不属于私人。 • 熊彼特谈到社会主义的优点。但他提到,这种优 越性只是指“蓝图的逻辑”,而“实际上也许是 全然不能实现的”。甚至认为这种“可能的优越 性,在实践中可能变成实际的低劣性”。 • 熊彼特提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可以分为三种形式:(1)成熟状态下的社会主义 化,(2)不成熟状态下的让会主义化,(3)变 法前的社会主义政策。他最赞成并主张所谓“成 熟状态下”的和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