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方法论概括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质、量、度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质、量、度1、质、量、度及其认识意义:⑴、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律性;⑵、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⑶、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是质的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做到“胸中有数”,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2、量变的基本形式:包括单纯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的变化。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原理: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⑴、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即量变不仅是质变的前提、基础,而且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质变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体现和巩固量变结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⑵、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⑴、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反对把量变和质变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观点;⑵、在政治上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⑶、在实践上既要重视量变又要重视质变。
5、规律的含义:规律即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规律的特点:⑴、本质性的特点;⑵、必然的联系;⑶、稳定的联系;⑷、客观的,不能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7、人的自觉活动与规律的关系:⑴、规律是客观的;⑵、规律是人可以认识的;⑶、规律是可以为人所利用、驾驭的;人们虽然可以利用规律,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实现的形式,但决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8、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
9、必然和偶然的定义:必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兔兔婉儿 马原常用原理及方法论

马原常用原理及方法论一、辩证唯物论(一)物质观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物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为实践所改造。
2、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徐;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着,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源是一个。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但已无差别的统一。
该原理说明。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归根到底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于物质世界自身。
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
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坚定不移地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吃法,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观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对物质的巨大能动作用体现在:1)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不仅反映现存的事物,而且可以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3)意识具有对象性(直接现实性),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和创造世界。
4)意识还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3、意识发挥作用的条件1)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
2)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马原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这一原理方法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原”。
马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揭示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原强调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由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都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因此,物质是意识的基础,物质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了意识的变化和发展。
这一原理指出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根本关系,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其次,马原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虽然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意识也可以对物质起到一定的反作用。
人的意识活动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对物质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从而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
这一原理强调了意识的积极作用,指出了意识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最后,马原强调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物质和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这一原理强调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了二者的统一性和相互作用性,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总之,马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理方法论,它揭示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原,不断运用马原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原原理方法论(整理稿)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会受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不同。
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2、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既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五、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马原方法论

马原方法论摘要:一、引言1.马原简介2.马原方法论的重要性二、马原方法论的核心观点1.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3.人类历史的辩证法三、马原方法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哲学领域2.社会科学领域3.自然科学领域四、马原方法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1.初创时期2.发展时期3.成熟时期五、马原方法论的现实意义1.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2.推动全球发展趋势3.引领人类思想进步六、马原方法论的未来展望1.深入挖掘理论内涵2.创新性发展3.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正文:一、引言1.马原简介马原,原名马建民,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他在哲学、社会科学、文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马原方法论的重要性马原方法论是马原先生在长期学术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
它强调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以及人类历史的辩证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马原方法论的核心观点1.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马原方法论认为,事物发展具有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才能揭示这些规律。
这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减少盲目性,提高预见性。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原方法论高度重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能指导实践。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得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取得成果。
3.人类历史的辩证法马原方法论强调人类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矛盾斗争、相互依存、不断前进的过程。
通过分析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历史前进。
三、马原方法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哲学领域在哲学领域,马原方法论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哲学研究更加严谨、务实。
2.社会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马原方法论指导研究者正确把握社会现象,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3.自然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马原方法论强调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科学家们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用以解释世界的科学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运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基础,意识是超结构,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注重从整体、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问题。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有机整体,强调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包括辩证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认为事物是多面的,矛盾的,发展的,要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社会的根本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第四章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对立和斗争的关系。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力量。
第五章党和革命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党和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是阶级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形式和手段,是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
第六章民主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权力,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要以人民民主为出发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体制。
第七章国家和国际问题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和国际问题的理论。
马原的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及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了用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
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它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辩证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实体基础,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强调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2.矛盾普遍存在: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相互作用的表现,是世界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并通过斗争实现事物的发展和转化。
3.量变质变相互关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相互关联的过程。
量变是指事物的数量上的增减,质变是指事物的性质和质量的变化。
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
它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的事物被否定,但同时又保留了旧事物的一部分,这样变化后的新事物继承了旧事物的部分内容,并推动事物向更高阶段的发展。
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因素。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适应时,就会产生矛盾,从而催生社会革命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实现的。
马原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总结

马原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总结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来的一部党内教育教材。
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发展的总结和提炼,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分析和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并指导党和人民取得胜利的一本重要著作。
马原的方法论意义非常重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是马原的基本立论思想,也是马原方法论的核心之一。
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以实际来认识问题,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这种思想方法使我们不断地调查、分析和总结实际问题,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并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使我们能够正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原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原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种认识方法使我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不仅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能够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我们能够准确地分析和判断问题,明确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矛盾和对策,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
三、立场问题意识马原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是为无产阶级政党服务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要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进行思考,从他们的利益出发,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这种立场问题意识使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解决问题与发展事业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化为党和人民的行动指南。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原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原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到历史是有规律和趋势的,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历史的发展是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
这种发展观使我们能够把握历史的脉搏和发展趋势,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发展规律,不断总结经验,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论部分基本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意义:做事情、想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从头脑出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意义:用运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保持稳定(安定团结)的重要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3、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
方法论意义:珍惜时间;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方法论意义:人类要保持自身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否则会危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科
学发展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全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形成正确的实践观和实践方式,提高实践水平。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方法论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辩证法部分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方法论意义:用联系的眼光看世界,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
用发展、过程的眼光看世界,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2、对立统一规律
方法论意义:承认矛盾、正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
对立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质量互变规律
方法论意义:重视量变,勇于质变;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4、否定之否定规律
方法论意义:既看到光明的前景,坚定必胜的信念,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5、五对范畴
方法论意义:现象和本质:透过现象抓本质,通过对事物现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必然和偶然: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决不可忽视偶然性,善于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用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产生。
原因和结果: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现实和可能: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内容和形式: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认识论部分基本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1、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意义:一方面,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把握和发展真理。
另一方面,肯定理论的指导作用,特别是科学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
2、认识的本质
方法论意义:认识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的统一,实践不同、主体的认知能力(能动性)不同、客体的发展过程及表现不同,认识不同。
认识是一个过程。
3、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方法论意义:对待任何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4、真理观(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意义:真理是客观的,反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因此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也是相对真理,既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也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不能把真理绝对化、无条件化和僵化;真理和缪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方法论意义:坚持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6、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方法论意义: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既反对否认真理标准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
7、价值评价与价值观
方法论意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8、真理和价值
方法论意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文精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9、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方法论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历史唯物论部分基本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意义:社会存在尤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破解了“历史之谜”,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先进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先进文化是有效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在当代中国,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要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方法论意义:这条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必须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条规律也是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依据。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方法论意义: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这条规律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依据。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
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4、社会形态的更替
方法论意义:增强主体的选择能力,更好地实现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出现反复和曲折是难免的,其走向成熟,取得最后的胜利,必然要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和长期发展的过程;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5、社会发展的动力
方法论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重视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重视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方法论意义:树立“以人文本”的思想,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想
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