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以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期。

西汉,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

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阶段,形成了新儒教。

明末清初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时期。

扩展资料发展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

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宋明以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

宋明以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

制统治,扼杀人性,压抑思想。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 得知识
格:探究的意思。
格物致知
与实践出真知 有何区别?
• 格物致知: • 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
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 • 实践出真知: • 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
规律,即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 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即理(良知即理也, 即封建论理道德)
要“存天理,灭人欲”
②求理的方法
③认识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是:发明本心
(致良知)
明初确定了在思想界)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发展,对中国社会
影响
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积极方面:塑造 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消极方面:利用三纲五常维护专
② “格物致知”
①“心即理”、“致良知” 陆王心学
②“发明本心”、自我反 省
程颢
北宋思想家,理 学创立者之一。
程颐
北宋思想家,理学创 立者之一。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
陆王心学--理学的发展 ① 代表人物:
陆九渊 南宋思想家, 心学开创者 人称象山先生。
王守仁 明思想家, 世称阳 明先生。
练一练:
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 王守仁
• 5、“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 哪种理论而来的:
•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 C、宋明理学 D、佛教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 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 世界本原是“理”。

儒家思想演变总结1500

儒家思想演变总结1500

儒家思想演变总结1500儒家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先秦儒家、汉代儒家和明清儒家。

每个阶段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和发展,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需求。

先秦儒家阶段是儒家思想的创始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孔子提出了“仁爱”、“仁政”等重要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然而,在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儒家的教义产生了质疑。

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强调人性的善良性质,并提出了“性善论”。

汉代儒家阶段是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汉武帝时期,儒家成为了国家的正统学说,与法家、道家等思想进行了博弈和对话。

汉代的儒家学者注重经世致用,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王充的《论衡》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清儒家阶段是儒家思想经历了大幅度变革的时期。

在明代,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人的内心感悟和实践的重要性。

王阳明的思想在明代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对儒家思想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清代,程颢、程颐等人发展了朱熹的学说,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重要理念,强调个人修身和道德自律。

同时,清代还出现了一些新兴学派,如理学、道统学派等,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从先秦儒家到明清儒家,儒家学者不断从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出发,对儒家的教义进行了调整和补充,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人类需求。

这种不断演变和发展的特点使得儒家思想能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重点知识
1、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正统思想 3、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儒学思
想,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一、产生 二、初步发展 三、确立统治地位,成为主流思想 四、受到挑战,出现危机 五、继续发展,理学出现 六、批判继承中发展
第二 经济原因:唐宋以来,封建经济发展繁荣,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为确保对广大人 民的有效控制,迫切要求建立一套对广大人民剥削和统治进行辩护的理论。
第三 思想文化方面:汉代以来,科技发展对传统儒学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儒学的一些迷信 理论受到了质疑,需要理论的更新;儒、佛、道三教并立,“三教合一”潮流出现,儒学 吸收佛道思想,体系逐步更新。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面对着社会的巨变,孔子提出了仁、礼、为政以德等 政治思想以及天命观、教育思想等,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三)地位
当时未受太多重视。 孔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力求实现自 己的政治理想。孔子进行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以求仕并宣传其学说。他访问了卫、 陈、蔡、曹、宋、郑等国,虽然受到礼遇,但并不被重用,他四处碰壁,自觉犹如“丧家 之犬”。 孔子强调仁政、礼治,为政以德,这对于当时急功好利不断从事攻战的各诸侯国君主来 说,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不符合诸侯要求进行争霸战争和改革以富国强兵的要求。
第四 汉武帝雄心勃勃,积极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在政治和经济上,汉武帝先后采取了推恩令等政策,削弱诸侯王的割据势力;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最主要措 施就是“独尊儒术”,把儒学提高到国家的正统独尊的地位。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阶段。

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朝人,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拓展: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再一次腾飞与发展,儒家思想已渐渐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

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这些发展演变: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

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①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②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2、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①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

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

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②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概要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概要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概要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分为古代儒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家三个阶段。

古代儒学
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得以形成,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

在早期的儒学中,以“仁”为
核心价值观,提倡修身、治国、平天下。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主要探讨
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理念。

在儒家学派中,孟子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性的良善和道德自觉
的重要性。

而荀子则持相反看法,认为人性本恶,强调教育和制度的重要性。

宋明理学
宋明时期的理学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学派,儒家思想在此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朱熹是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格物致知”,将“理”与“气”相结合,表达
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认为人的性本善,但需要通过自我审
视来发现和体现。

王阳明则是明代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倡“致良知”,强调了“心学”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包含在个体内在心志层面上,需要通过修养和实践来实现。

现代新儒家
新儒家代表了儒家思想走向现代的趋势,主张借鉴西方文化,注重实践和改革。

其中,康有为是新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中西合璧”,强调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的结合,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之一。

另一个代表是胡适,他强调思想的独立性,认为儒
家思想应该与西方哲学相互印证,以求根本性的变革。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经历了古代儒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家三个阶段的演变和发
展后,始终保持着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受到了中国和世界各地人们的重
视和追寻。

儒家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D
基础过关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 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 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 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 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A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到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和谐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各 项中,属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是 ①“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家给人足” ②“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入任焉,敏则 有助,惠则足以使人”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也” 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儒家思想的演变
谢永刚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一、春秋:产生(孔子)
二、战国:初步发展(孟子、荀子;百家争鸣)
三、秦:重创(焚书坑儒) 三、西汉:确立统治地位,成为主流思想(董仲舒)
四、魏晋南北朝:受到挑战,出现危机
五、宋明:继续发展,理学出现(程朱、陆王) 六、明清:批判继承中发展(三大思想家)
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 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 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 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 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佛教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 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 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 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 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一理 B.确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讨论: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 中还有哪些事例体 现了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地位
一、春秋时期创立:孔子 二、战国初步发展(蔚然大宗、冷落):孟子、荀子 三、秦朝沉重打击:焚书坑儒 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董仲舒、汉武帝 四、东汉、魏晋南北朝受到挑战(佛道),出现危机 (仍是正统思想)三教融合 五、隋唐:三教合一、三教并立 六、宋明继续发展成理学(官方哲学):程朱、陆王 七、明清之际批判继承中发展: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
孔子与苏格拉底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是什么?
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东西方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 哪些不同的影响?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 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意义。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 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 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 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 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 着现实意义。 消极方面: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 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促使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形成,不利于民主 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原因: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 贵君轻”,这些主张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 现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式的发展,遭受压 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增添了“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 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 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魏晋至隋唐:进一步改造时期 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时儒学玄学化。唐代三教合一,儒学再度官学化。 (5)宋明:转型与成熟时期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形成,“存天理,灭人欲”,封建伦理精神体系形成。明初理学 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权威。 (6)明清:继承与批判时期 此时出现反专制蒙昧、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 制强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和工商皆 本的经济主张,具有时代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理学的含义:
什么是理学? 理学是宋代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教、道教 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 新儒学体系。 理学的主要代表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二.宋明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迅速传播,
使儒学的独尊地位丧失。 2、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 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儒学更新,深受佛、去人欲,存天理” 观念的是: •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 王守仁 • 5、“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 哪种理论而来的: •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 C、宋明理学 D、佛教
(两大主要流派) 三、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代表 人物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 明代:王守仁
北宋: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①理是万物本原,心 社会——儒家伦理道德 人——人性 即理(良知即理也, 主要 即封建论理道德) ②三纲五常。人性被后天欲望所蒙蔽,故 思想 要“存天理,灭人欲” ②求理的方法 是:发明本心 ③认识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致良知) 明初确定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地位 被官化(原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发展,对中国社会 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积极方面:塑造 影响 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消极方面:利用三纲五常维护专 制统治,扼杀人性,压抑思想。
魏晋时,在玄学、佛教思想的冲击下,儒学一度 衰弱,玄学的发展,标志儒道进一步合流。
宋代,儒学吸取佛、道思想,更加完善和哲理 化,发展到理学阶段,明代掀起高潮。这是封 建社会后期孕育发展起来的“新儒家”。
什么是理学?为什么会兴起?它与孔孟之 学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对世界 理是世界的 本原的 本原 认识 异
哲学范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畴 达到理 的途径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克服 私欲回复良知
加深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差别
“敌机来了”
程朱理 学代表
陆王心 学代表
马上爬上书架翻 查飞机种类性能 以及防空方法 。
应该闭目静坐,泰 山崩于前而目不瞬, 不为机声所慑。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 首诗:
消极影响/戴震
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 抑,扼杀自然欲求
①尊卑等级观念;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其谁怜之?
④三从四德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1723—1777)清代思想家安徽休宁人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与佛、 道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主干。
知识回顾:
宋明以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以孔孟之学为其学说基点 秦始皇为巩固政权,在思想文化领域打击儒家, 甚至走到“焚书坑儒”的极端 汉武帝时,经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由民间学 说变为官方意识,一举获得“独尊”地位,又 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被制度化了。
王守仁 明思想家, 世称阳 明先生。
练一练:
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 )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 )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D、道学 3、“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 )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小结
① “理”是世界的本原 程朱理学 儒学的危机 陆王心学 ② “格物致知”
①“心即理”、“致良知” ②“发明本心”、自我反 省
程颢 北宋思想家,理 学创立者之一。
程颐 北宋思想家,理学创 立者之一。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
陆王心学--理学的发展
① 代表人物:
陆九渊 南宋思想家, 心学开创者 人称象山先生。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的 “理”(或“真知”)
四。评价宋明理学/地位/影响
地位
文天祥(1236—1283)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 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 影响极为深远 积极影响/文天祥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 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 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 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心”即理 也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 得知识
格:探究的意思。
格物致知 与实践出真知 有何区别?
• 格物致知: • 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 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 • 实践出真知: • 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 规律,即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 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