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学案新人教版.doc

合集下载

2020学年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二课时,含习题及答案,板书设计,教学反

2020学年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二课时,含习题及答案,板书设计,教学反

2020学年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3.熟悉溶解度曲线图和其表示的溶解度规律;4.初步了解溶解度与温度、物质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溶解度曲线图的图示和解读。

三、教学难点1.解读溶解度曲线图,理解溶解度规律;2.探究溶解度与温度、物质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导学案、教材、习题答案;2.学生用具:笔、纸。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导入(5分钟)–引入化学中溶解现象的概念,向学生提问:“在生活中,你们能说出一些物质的溶解现象吗?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与溶解现象之间的关系。

2.讲解(15分钟)–解释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物质的量。

”–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强调溶解度与温度和溶质之间的关系。

3.实践活动(20分钟)–分发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规定温度下,测量不同溶剂中某溶质的溶解度。

–引导学生使用已掌握的计算方法计算溶解度,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4.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总结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

–小结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二课时:溶解度曲线图和溶解度规律1.复习(5分钟)–提问学生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导入(10分钟)–展示溶解度曲线图,解释图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曲线图表示的溶解度规律。

3.实践活动(15分钟)–让学生根据已给定的溶解度曲线图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4.板书设计–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帮助学生完成板书设计:5.归纳总结(10分钟)–让学生总结溶解度曲线图表示的溶解度规律,并解释其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曲线图与溶解度计算方法的关系。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溶解度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即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最大量。
2.溶解度的四要素:讲解溶解度的四个要素,包括溶解度、饱和溶液、溶剂和温度,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基本构成。
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介绍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等,并通过实验和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实验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溶解实验,如将食盐加入水中,引导学生观察溶解过程,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思考。
2.利用生活实例导入:提出与溶解度相关的生活问题,如为什么糖加入咖啡后会消失,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
3.利用多媒体手段导入:通过播放一个溶解度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4.教学评价与反馈: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同伴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明确改进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教学内容的深入与巩固:通过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协作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共同探究溶解度的奥秘。
4.交流分享:小组合作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分享,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发现自身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4.溶解度曲线: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曲线可以反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溶解度的概念、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以及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掌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并能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前,已经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制备方法,对溶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技能和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单位。

2.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溶解度变化。

3.学会溶解度的测定方法,能够进行溶解度实验并处理实验数据。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及其分析方法。

3.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4.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使用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溶解度知识。

3.利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4.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试剂,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设计好实验方案和数据处理表格,方便学生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

3.准备一些相关的案例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4.制作好PPT和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解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解释溶解度的单位和范围。

通过PPT 和教学课件,展示溶解度的图像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溶液形成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等根底上,又接触的溶解度,便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是从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入手,运用实验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设计合理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的刺激下产生兴趣、好奇,从而进行问题分析,由表及里,认识溶解度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开展中的重要作用。

采用归纳比照分析法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之间的关系;掌握溶解度的概念,会从溶解度的曲线中得到信息;了解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溶解度的概念,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并且量变引起质变;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图像的能力;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开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五、教学难点: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的相关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蔗糖、碘、氢氧化钙、酒精、水、药匙、镊子、试管、烧杯等。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课题3 溶解度〔第二课时〕。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的方式引起了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但在导入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溶解度的概念并不清晰,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详细地解释和阐述溶解度的定义和重要性。
在讲解溶解度的基础知识时,我使用了图表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组成部分和原理,但部分学生对于图表的理解并不到位,未来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图表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的本质。
③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板书应展示溶解度曲线的判断方法,以及溶解度实验的操作步骤。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采用彩色粉笔、图案设计等手段,增加板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例如,在介绍溶解度的概念时,可以使用生动的图片或图标来展示溶解度的四要素;在介绍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时,可以使用图表或示意图来展示溶质、溶剂的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在介绍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时,可以使用流程图来展示溶解度实验的操作步骤。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观察评价: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环节,我会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是否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通过观察,我可以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测试评价:在课堂小结环节,我会通过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例如,我会提问学生:“溶解度的概念是什么?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或者设计一个小测试,让学生写出溶解度的四要素。通过测试,我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提问方式:询问学生“大家知道什么是溶解度吗?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溶解度概念和应用的思考。
2.实物展示: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食盐、糖、咖啡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从而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3.生活实例:分享一些与溶解度相关的有趣现象,如冬天撒盐融化结冰的道路、热水中糖的溶解速度等,激发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2.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与溶解度相关的现象,并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4.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不同难度的实验和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通过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的成长,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学习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请同学们完成第九单元课题2的课后习题,特别是关于溶解度曲线的分析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撰写小论文: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一个与溶解度相关的现象,如自制汽水、腌制食品等,运用所学的溶解度知识进行分析,并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
3.家庭实验:请同学们在家中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溶解度实验,如比较不同温度下糖的溶解速度,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220610186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220610186

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探究溶解度曲线三、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新课讲授25分钟提出问题:比较10℃和40℃时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应怎么比较?讲解溶解度的含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g)。

例如: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是指在20℃时,100g水里溶解36g氯化钠达到饱和。

引导学生分析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的其他表述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加深“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单位是克”的印象。

学生思考,根据方案4和5中的数据,计算在等质量的水中最多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可以进行比较。

学生讨论氯化钠溶解度其他表述方式: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6:100;20℃时36g氯化钠溶于100g水中,得到饱和溶液;20℃时的氯化钠饱和溶液,每蒸发100g水,会析出36g氯化钠晶体等。

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基准问题。

通过讨论、辨析和运用溶解度概念表述的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讲解: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展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这种表示方法叫列表法。

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分析以下两个问题:(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围,(2)5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概是多少。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并观察幻灯片上展示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从中发现规律,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重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1.理解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关系;2.掌握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学生:教材、作业本,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Step 1 概念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溶解度的定义和单位,并与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做简单区分。

2.教师向学生介绍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温度有关,并且关系密切。

Step 2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1.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1个溶质进行实验,根据教师提供的溶剂和温度条件,计算溶解度。

2.教师示范一个计算溶解度的实验步骤,并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溶解度,并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4.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Step 3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1.教师带领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相同温度下,固定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逐渐增大,溶解度是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在相同溶质质量下,溶剂质量和溶解度之间有何关系?–在相同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是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Step 4 总结归纳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2.教师核对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并对常见的计算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了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对溶解度有了更深的理解,并掌握了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2.思考如何改变实验条件,使得溶解度发生变化。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祝您教学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2
课时)溶解度学案新人教版
初三化学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二:溶解度(第二课时)溶解度

孙萍 一校 二校 审核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 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知识;
3.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
象。

二、重难点提示
学习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学习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一、情境导入
一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
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天气闷热时,鱼儿为什么总爱在水面上进行呼吸?

二、学习研讨
【自主学习】
为了准确表示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大小,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
中的溶解性强弱,我们可以用“溶解度”来表示。

阅读课本P36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素: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小结】
1. 。
2. 。
【巩固练习】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_ ,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
比为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6“资料”,知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与
溶解度之间的联系。
溶解度(g)(20℃) 一般称为
﹤0.01
0.01-1
1-10
>10
【学以致用】
1、20℃时,100 g水最多溶解某固体物质7 g,则该物质属于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无法确定
2、30℃时,100 g水最多溶解某固体物质7 g,则该物质属于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无法确定
【自主学习】:绘制固体溶解度曲线,知道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根据表9-1所提供的数据绘制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即溶解度
曲线
【讨论交流】:教材中图9-12
1.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

2.从溶解度曲线图上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10℃、65℃时的溶解度?
3.从图9-12中,你能比较出50℃时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
4.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小结】:通过溶解度曲线,
(1)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

① ;
② ;
③ 。
(2)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 时溶解度的大小;
(3)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 时的溶解度。
【交流讨论】课本P
38

1、 打开汽水盖,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_________有关;

2、 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____________有关;
3、 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归纳总结】
气体的溶解度受 和 的影响。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 ,压强减小,
溶解度 ;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 。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38“气体的溶解度”及P39“资料”,了解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小结
三、重点讲解
1、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①、条件:②、标准:③、状态:④、单位:
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在100克溶剂中
2、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3、影响固体溶解度因素:内因——溶质、溶剂性质,外因——温度,
影响气体溶解度因素:内因——溶质性质,外因——温度、压强

(答题时间:10分钟)
1.某溶质不含结晶水,将一定质量的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从60℃降到20℃时,溶液保持不
变 的是( )
A.溶液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溶液的浓度 D.溶剂的质量
2.20℃时,50 g水最多溶解某固体物质8 g,则该物质属于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无法确定
3. 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方法( )
A. 升温增压; B. 升温减压; C. 降温增压; D. 降温减压。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时100 g水中溶解了10 g A,则A在0℃时溶解度为10 g
B.20℃时,100 g 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20 g A,则A在20℃时的溶解度为20 g
C.30℃时,100 g水中溶解了40 g A恰好饱和,则30℃时A的溶解度为40
D.40℃时,A的溶解度为60 g,说明40℃时,100 g水中溶解60 g A时溶液即达到饱和
5.20℃时5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A物质10克,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B物质15克.
则在该温度下A、B 两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 )
A.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小 B.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大
C.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D.A、B两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
6.下列几种物质①硝酸钾②熟石灰③氧气④二氧化碳 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只有①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0.01g
10g 1g
7. 下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Q点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2)在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3)若使接近饱和的A物质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如右图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当他
们的溶液接近饱和时,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升
高温度三种办法,均可以变成饱和溶液是( )
A、a B、b C、c D、ab

为什么用银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败?
• 我国少数民族喜爱用银器皿盛放食品招待客人,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人们发
现牛奶等食物放入银器皿后,不易腐败,能够保持比较长的时间。这是为什么呢?
• 一般认为,银是不溶于水的。但实际上,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几乎没有。把食
物放入银器皿后,总有极微量的银溶解于水,因此就有了银离子。银离子能有效地
杀死细菌,因此食物就能保存较长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