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序律看汉语的空间性

合集下载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在不同的语言中,时间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甚至有些语言中并不直接使用时间单位来表示时间。

在汉语中,时间的表达和认知是建立在空间方位理论的基础上的。

本文将从空间方位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一、时间在汉语中的空间方位表达我们可以看到,在汉语中,时间的表达往往与空间方位有密切的关系。

“前天”和“后天”这两个时间词就是很好的例证。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两个词的表达与空间方位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前天”就是指“今天”的前一天,“后天”就是指“今天”的后一天。

这种表达方式将时间的前后顺序与空间的前后位置联系起来,使人们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清晰的空间图像。

汉语中还有很多类似于“上午”、“下午”、“中午”、“前半夜”、“后半夜”等词语,它们都是将时间与空间方位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式。

“上午”就是指时间的上半部分,而“下午”则是指时间的下半部分。

这种表达方式使人们可以通过空间方位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和顺序。

二、时间顺序的认知与空间方位的联系在汉语中,人们对时间的顺序认知往往也是建立在空间方位的基础上。

我们常说“先来后到”,“先知后行”,“先天后地”等词语,这些都体现了时间顺序与空间方位的直接联系。

人们容易形成一个时间顺序的认知模式,这一模式中时间的前后顺序与空间中的前后位置是一一对应的,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清晰的时间图像。

汉语中还有一些词语表达方式也很好地展现了时间顺序认知与空间方位的联系。

“年终”就是指时间的结束,“年初”则是指时间的开始,“年中”则是指时间的中间。

这些词语的表达方式使人们可以通过空间方位来感知时间的起始、进行和结束,从而形成了一种清晰的时间顺序认知。

从空间方位理论的视角看,时间顺序认知与空间方位的联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有着深远的影响。

时间顺序认知的形成不仅仅是语言的特征,更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特征。

通过空间方位的认知,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感知时间的前后顺序、长短和起始、进行和结束,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时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维度,时间顺序认知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面。

在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受到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反映了汉语社会文化的特点。

空间方位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1. 汉语中的时间概念汉语中有许多词汇和短语与时间相关,如“昨天”、“今天”、“明天”等。

这些词汇和短语反映了汉语中关于时间的顺序和间隔的认知。

在汉语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有序的概念,时间的前后顺序在语言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达。

“昨天”表示过去的时间,“明天”表示未来的时间,这些词汇和短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顺序和间隔。

2. 空间方位理论对时间顺序认知的影响空间方位理论认为,人类认知中的空间和时间是密切相关的。

在汉语中,时间的表达常常与空间方位相关联,例如“前天”、“后天”等词汇就涉及到了时间和空间方位的关系。

空间方位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通过空间方位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汉语中时间的表达是如何与空间方位相关联的,时间在语言中得到了空间化的表达。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时间的认知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认为是一个循环的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汉语中的时间概念中,有着对循环性和周期性的关注。

农历中的节气和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都反映了中国人对时间的循环性认知。

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认知影响了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使汉语中的时间表达与文化传统相一致。

通过语言学习者对汉语中时间概念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汉语中的时间表达反映了人们对时间顺序的认知,这种认知得到了语言的表达。

汉语中的句法结构和语序反映了时间的顺序,时间表达中的词汇和短语也反映了时间顺序的认知。

通过对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语的文化特点和时间观念。

论汉英语序的空序律与时序律

论汉英语序的空序律与时序律
时序律是指语言单位在句子中的排列顺序与它们所表达的时间顺序一致。在汉英语序中,时间顺序原则是构成句子的重要规 则之一。
在汉语中,时间顺序原则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动作的先后顺序、事件的发生时间等。在英语中,时间顺序原则也具有相似 的重要性,但具体的表现形式略有不同。
汉英语序的时序律特征
汉英语序的时序律特征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时间的先后顺序:在汉语和 英语中,时间的先后顺序通 常是根据时间顺序来排列的 。例如,“上午→下午→晚 上”和 “morning→afternoon→e vening”。
汉英语序的时序律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汉英语序的时序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分类包括
简单时序和复杂时序:简单时序是指时间顺序比较简单的句子或短语,例如“明天见”和 “see you tomorrow”。复杂时序则是指时间顺序较为复杂的句子或短语,例如“在明天 下午三点见面”和“meet at three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tomorrow”。
汉英语序பைடு நூலகம்空序律特征
01
02
03
空间关系
汉英语序中的词语排列顺 序反映了它们在空间中的 关系。
参照物
汉英语序中通常会使用参 照物来表达空间关系,如 “在桌子上”或“in the box”。
方向性
汉英语序中也会使用方向 性词汇来表达词语之间的 空间关系,如“on top of”或“above”。
汉英语序的空序律类型
05
结论
研究结论
汉英语序的空序律
在汉语和英语中,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 是不同的。在汉语中,通常会先描述主 要的动作或事件,然后再介绍相关的时 间、地点、方式等细节。而在英语中, 通常会先给出时间、地点、方式等细节 信息,然后再描述主要的动作或事件。

论时序律与汉语的空间性

论时序律与汉语的空间性
性 的 语 言 要 表 现 非 线 性 的 现 实 是 有 局 限 的 , 正 如 H i a 知 心 理 学 认 为 , 人 在 感 知 外在 的 两 个 事 物 空 间 关 系 时 , 总 am n
(90 1 8 )所 说 , “ 然 语 序 临 摹 是 典 型 的 临摹 ( cn c t 虽 i o i iy
是 把 一 个 事 物 作 为 注 意 的 “ 形 ” ,把 另 一 个 事 物 当 作 图 图
p r e c le c ) ,但 它 不 是语 言 普遍 原 则 。否则 就 无 法解 形 的 参 照 物 , 即 “ 景 ” 。汉 语 是 从 背 景 到 图形 的 思 维 方 a x e n e l 背 释为什 么世界上各种语 言的语序不尽相 同,都有 自己 “ 最 式 , 汉语 句法 严 格 遵 循 从 大 至 小 的 空 间顺 序 原 则 []PO , 1 (I 1 I) 适 宜 语序 ” (r fr e wr r e ) ,至 少在 小 句层 次 体现 了格 式塔 心 理 的完 形认 知 观 。 p ee r d o d o d r
源 ?从 戴 的观 点 可 以看 到 汉 语 的 思 维 方 式 是 从 大 到 小 , 从 结 构 与 现 实 中 的 时间 结 构顺 序 相 一 致 的关 系 。如 : 整 体 到 部 分 ,整 体 思 维 背 后 潜 藏 了 中 国 的 民 族 世 界 观 。 王 文斌 认 为 这种 思维 方 式 的根 源 是 汉 语 的 空 间性 思 维 。 [本 文 2


引言
点讲 ,语言结 构的象似性 就是语 言结 构直接映照人 的概念
5 】 时 间 顺 序 原 则 ( h P i c P o t m o a 结 构 , 而 不 仅仅 是一 般 的体 现 概 念 结 构 『 ( 。 当人 们 在 感 T e r i l f e p r l n e s q e c ,P S e u n e T )指 两 个 句 法 单 位 的相 对 次 序 决 定 于 它 们 所 知 事 物 的 时 候 ,其 意 识 中往 往 存 在 着 长 幼 、 主 次 、 高 低 、

论汉语的空间性——以《西游记》为例

论汉语的空间性——以《西游记》为例
普遍原理。
关键词: 《 西游记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引 言
语 中的 两 个谓 语 连接 也遵 循 时 间顺 序 原 则 。例 如 :
戴浩 一 ( 9 5 1 8 )提 出时 间顺 序 原则 ,即 时序 18 , 9 9
P S ,在 中 国语 言 学 界 弓起 了强 烈 的 反 响 。 我 们 赞 同戴 T) l
名著之 一 《 西游记》为语料 ,主要是 因为 明清 时期 国门未 要 达 到 的 目的 之 前 ,因 而 在 语 序 上 表 示 动 作 的词 语 也 排 在
开 ,作 者 未 受 到 欧 洲 语 言 的影 响 , 从 中 以窥 探 汉 民 族 的 空 前 面 ( 浩 一 , 18 )。例 如 : 戴 95
序 》一 文中明确提 出了汉语 句法结构 中的时间顺序原则 。
时 间顺 序 原 则 可 以表 述 为 : 两 个 句 法 单 位 的 相 对 次 序 决 定 释 ”这些 成 分 的语 序 问题 。 戴 浩 一 ( 9 5 18 )说 , “ T ( P S 时
于它们 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 的时间顺序 。其 中举的一个例 间顺序 原 则 )可 以看 成 是一 条总 的句 法 限制 ” , “ 非 除 子是 “ 张三到 图书馆拿 书”与 “ 张三拿 书到图书馆 ”,说 有 相 反 的 证 据 , P S 须 看 作 汉 语 语 法 中最 普 遍 的语 序 原 T必
浩一 (9 5 1 8 )认 为 , 时 间 范 围 原 则 可 以表 述 为 : “ 果 句 如
( 2)龙王 甚 怒 ,急提 了剑 ( , 要 上 长安 城 s ),
( s ),诛灭这卖卦 的。 (《 西游记)第九回 ) ) ( )陛下得些钱钞 与他 ( 3 s ),我才救得哩 ( s )。

论汉语的空间性

论汉语的空间性

论汉语的空间性学界普遍认为,戴浩一提出的时间顺序原则是汉语最普遍的语序原则。

时间顺序是空间顺序的映射,即空间顺序才是最本质的语序原则。

本文选取《西游记》为语料,对汉语表达的时空顺序与语序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时空顺序具有同一性,都遵循先整体后部分的原则。

空间顺序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大于部分”的普遍原理。

标签:《西游记》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一、引言戴浩一(1985,1989)提出时间顺序原则,即时序律(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以下称为PTS),在中国语言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我们赞同戴浩一研究汉语语法的路子;然而,我们提出质疑,时间顺序原则是否是汉语的最本质规律。

正如Haiman(1980)指出,尽管PTS是最广泛的临摹现象,然而却不是普遍的。

本文假设时间顺序原则是显性的皮影,那么空间顺序原则就是它背后的隐性操纵之手,即空间顺序原则才是汉语最本质的原则。

为了论证提出的假设,我们选取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为语料,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国门未开,作者未受到欧洲语言的影响,从中以窥探汉民族的空间思维习惯。

二、时序律与《西游记》上文中提到过戴浩一(1985)在《时间顺序和汉语语序》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汉语句法结构中的时间顺序原则。

时间顺序原则可以表述为: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时间顺序。

其中举的一个例子是“张三到图书馆拿书”与“张三拿书到图书馆”,说明因为时间顺序不同,语序不同。

这个原则最简单的解释是,当两个汉语句子由时间连接词“再”“就”“才”连接起来时,第一个句子中发生的时间总是在第二个句子之前。

下面为《西游记》中的例句:(1)入我佛门(S1),再修正果(S2),如何?(《西游记》第八回)(2)龙王甚怒,急提了剑(S1),就要上长安城(S2),诛灭这卖卦的。

(《西游记》第九回)(3)陛下得些钱钞与他(S1),我才救得哩(S2)。

(《西游记》第十回)如果把S2放在S1之前,则句子不合汉语语法。

论时序律与汉语的空间性

论时序律与汉语的空间性

论时序律与汉语的空间性作者:蔡碧珍杨新亮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2期摘要:一般而言,汉语的语序遵循时序律原则,话语中先发生的事件先于后发生的事件。

汉语的时序律源自对现实事件的临摹,具有象似性。

这种象似性反映了中国人从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

然而,有些语言现象用时序律解释存在局限性,因此,本文假设汉语的空间性原则是时序律的根源,尝试从心理认知的角度验证该假设。

认为汉语时序律是汉语空间性的表象反映或映射,体现了汉语的格式塔心理。

关键词:时序律空间性映射格式塔心理一、引言时间顺序原则(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PTS)指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1](P10)。

戴浩一利用PTS对大量动词附加语现象提供了系统的解释和大量被认为互不相干的语序规则。

此外,他还提出时间范围原则(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cope,PTSC),即如果句法单位X表示的概念状态在句法单位Y 表示的概念状态的时间范围之中,那么语序是YX。

[1](P16)如用PTSC原则解释汉英时间和地名表达顺序的差异,戴认为汉语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大范围成分总是先于小范围成分。

笔者认为汉英地名表达的顺序差异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空间,因此,是否用汉语的空间性来解释更好?是否汉语所有语言现象都遵循时间顺序原则?导致这一原则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根源?从戴的观点可以看到汉语的思维方式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整体思维背后潜藏了中国的民族世界观。

王文斌认为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源是汉语的空间性思维。

[2]本文依据王文斌提出的汉语空间性视角,尝试进一步剖析戴浩一的PTS原则。

二、PTS与象似性时间顺序原则来源于汉语的象似性,也称临摹性,即语言时序性对客观现实空间顺序的临摹和反映。

语序象似性源于人类认知模式的顺序性和语言处理的联系原则,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时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元素,对于人类来说,时间的认知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在语言中,时间的表达和认知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从空间方位理论的角度探讨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一、空间方位理论概述空间方位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空间经验是对时间的认知建立起来的根基。

在人类的思维中,时间往往被表现成一种空间状态,时间的前后顺序、时间的跨度等等都是在以空间概念为基础的认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汉语中的时间顺序认知也是基于空间方位理论。

在汉语中,语言习惯上将过去时间表述在前,未来时间表述在后,这种表述方式与空间概念是相似的。

例如,“今天我上班迟到了,昨天我也是”和“今天我上班迟到了,明天也可能迟到”。

此外,在汉语中,时间顺序通常是由前往后(左至右、上至下、内至外)来表述的。

例如,“我先吃了早饭,然后去上班”和“我先看书,然后再看电视”。

这种表述方式同样与空间方位概念有关,因为空间方位理论认为在我们的大脑中,时间轴是基于空间概念而建立的。

因此,在汉语中,时间前后的快慢、时间长短等概念也常常表现为空间概念。

三、汉语中时间词的表达时间词在语言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描述时间的顺序和跨度。

汉语中的时间词表述是基于空间方位理论而产生的。

例如,“昨天”一词就表示离现在时间最近的过去时间,与“前天”、“大前天”等类似。

另外,“明天”一词表达的是离现在时间最近的未来时间,类似的还有“后天”、“大后天”等。

除此之外,时间词还可以表达一些更复杂的概念,例如“早上”、“晚上”、“中午”等词汇。

这些词汇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时间的顺序和跨度,帮助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准确表达时间的意思。

总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是建立在空间方位理论的基础上的。

人们在熟悉的时间概念上运用这种理论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和理解时间的顺序和跨度。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理解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汉语的时间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时序律看汉语的空间性作者:夏懋源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10期摘要:汉语语序遵循时序律。

然而时序律只是汉语语序的表层现象,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汉语的空间性特征。

时序律是空间性的映射。

汉民族的空间性思维(整体思维、具象思维和主体意识)投射到语言上就形成了汉语的空间性,主要表现在重意合和临摹性上。

时序律就是临摹性的一个典型例子。

关键词:汉语时序律空间性思维格式塔心理一、引言学界普遍认为,语言是一种具有时空性的符号,不同语言对时间性或空间性有不同的倾向和偏爱。

汉语的时空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的话题。

我们认为汉语的空间性重于时间性,这一特征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和承载者,作为抽象内化的思维,只有通过语言这种客观外化的物质外壳才能得以实现和认识。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整体思维;具象思维;主体意识。

这种思维方式的深层原因就在于空间性思维。

其反映在语言上就体现为汉语重意合轻形合。

汉语鲜用显性的形式连接方式,句子形式受意念引导,结构松散随意,句法功能呈隐含形式。

因此,汉语语序遵循时序律,而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则在于汉语的空间性。

二、汉语的时序律戴浩一(1988)在《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一文中提到时间顺序原则,其表述为: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

汉语的排序多用时间顺序,其语序遵循时序律。

戴浩一指出,汉语语句中第一个分句的事件发生时间总是在第二个句子之前。

如:(1)我吃过饭,你再打电话给我。

(2)我们工作一结束,他就来了。

戴浩一还分析了时间顺序原则与汉语句子中状语位置的关系。

他认为时间顺序原则可以用来说明状语排列次序的一些规则。

例如:(3)他从中国来。

(4)*他来从中国。

由于“从”字短语指明了出发地,是这一空间变化的初始点,在时间顺序上位于最先处,因此应该且只能放在动词之前。

戴浩一以汉语中报道时间的顺序为例提出了时间范围原则。

如“1987年10月6日”,大范围成分在前,小范围成分在后。

此原则可表述为:如果句法单位X表示的概念状态在句法单位Y表示的概念状态的时间范围之中,那么语序是YX。

符合这一原则的例句有:(5)你不在的时候,他来了。

(6)*他来了,你不在的时候。

因为“你不在”延续的时距大于“他来”所持续的时间,所以根据时间范围原则,例(5)正确,而例(6)不符合逻辑。

最后,戴浩一还发现了汉语中名词短语与动词的位置关系也遵循时间顺序原则。

例如:(7)他写字写在黑板上。

(8)他把黑板上的字擦了。

按常理,字只有写了之后才能出现在黑板上,因此例(7)中,“写”在前,“字”在后,符合语法;相应的,“擦”字必须以黑板上有字作为预设条件,黑板上有字才能擦,所以例(8)中“字”在前,“擦”在后,也是正确的。

这两个句子中名词与动词的位置关系都符合人们概念领域里的时间顺序。

三、汉民族的空间性思维时序律是汉语语序的一个普遍且非常重要的原则。

它可以用来解释很多汉语语序上的现象和规则。

然而时序律体现的只是汉语语言中的一个表层现象,其背后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汉语的空间性。

汉语的空间性特质是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决定的,而汉民族的这种深层思维方式就是空间性思维。

(一)整体思维在汉民族看来,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地万物皆包含于其中。

“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是汉民族思想中最基本的特点。

人们倾向于从整体上把握对象,在描写人物或事物时,总是按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特殊的次序。

例如:(9)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例(9)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先引出整体话题“孔乙己”,然后再一一刻画其身材、脸色和胡子。

这与戴浩一“时间范围原则”中的时间描述次序不谋而合。

(二)具象思维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是具体的、直观的,这种思维方式投射到语言上就表现为汉语较多地运用具体的形状、印象和声音来传递思想和信息等抽象事物。

受汉民族思维中的这种直观性影响,汉语体现出一种表意性,而成为语义型语言。

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用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事物。

汉语中体现具象思维的一个语言现象就是空间隐喻时间。

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而空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概念,同时也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

时间是一维的,只能以直线式方式单向运动;空间则是三维的,具有容纳物质存在与运动的属性。

时间的抽象性决定了其只有通过隐喻的方式才能为人们所感知,也就是将其它语义范畴里的概念、表达、关系等映射到时间范畴中,从而获得对时间的真正理解和表征。

而空间范畴的概念是人们能直接感知的,于是最常用于理解和感知时间概念。

这就是为什么汉语中用空间隐喻时间的原因了,即时间是来自空间的映射。

(三)主体意识汉民族在强调事物空间性的同时把主体融入其中,而且更加注重人(主体)对事物的决定性作用。

自古以来,汉民族就经常把天地和人统一起来考虑,从自身出发去体验和感受世间万物。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从自我(主体)出发来描述客观事物,自然而然地就会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和情感附加于自然事物。

这就导致了汉语中的万事万物都留有人的主观印记的现象。

语言受思维影响并同其一致,因此汉语在表述上也同样注重主体意识。

其具体表现就是倾向于用人称或物称作主语,多用主动态。

例如:(10)这个问题将在下一章加以讨论。

例(10)中的“问题”实际上是被讨论的,但为了避免使用被动态,于是把“被”字改为“加以”这种主动式的动词。

四、汉语的空间性汉民族的空间性思维反映到语言上就变成了汉语的空间性。

最能表现汉语的空间性的语言特征就是汉语的重意合。

语意性就是空间性的体现。

(一)意合汉语的重意合是汉民族的各种思维特征在语言结构上的最好体现。

它是指根据主观的直觉,从逻辑及上下文中“悟”出关系来。

汉语的表现形式受到主体意念的引导,不使用显性的连接手段;语言简练;各语素、各分句多靠内在逻辑关系等隐性连接手段,句子无严格语法形式。

它注重的是意义上的连贯,而非形式上的连接。

例如:(1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例(11)中可以看到一句话28个字,没有一个连接词,整句话都是由一个个表具体事物的名词排列而成。

具体事物具有空间性,因此句子本身就是一种空间组合,由各种物体形象组合成意象群。

这句话的产生是诗人把自己的感官获得和认知直接投射在语言上,是对空间中显性事物的直接临摹。

(二)临摹性临摹(icon)是与对象相像的符号。

汉语中的象声词能生动贴切地描绘现实,就是因为它具有临摹性。

临摹可以直接描绘具体事物,也可以描述抽象事物的某一特征使其具体化。

汉语的临摹不仅体现于存在着大量的临摹性短语,如“白雪”“木耳”,而且也可以随时都用临摹性手段组成新的结构,如“穿小鞋”“戴高帽”(丁金国,1996)。

这种新结构生成的方式就是“喻”,即用具体事物解释抽象事物,这符合汉民族空间性思维中的具象思维。

临摹是一种绘画手法,同时汉语的空间性结构也类似绘画。

因此汉语是一种很大程度上使用这种临摹手法的语言。

五、时序律和空间性的关系汉语遵循时序律的深层原因在于汉语的空间性。

时序律只是空间性的映射。

时间顺序表达实际上是以空间表达为基础的,这种先整体后部分的原则是汉文化的镜像直射(丁金国,1996)。

而汉文化是偏重于空间性思维的。

汉语的结构直接反映了现实中的时间顺序,是一种临摹手法。

而临摹正是汉语空间性的一种具体表现。

例如:(12)小王上街买菜。

例(12)中的“上街”“买菜”两个动词按其现实活动中的先后顺序排列,使得句子符合时序律。

这种时间顺序其实是通过空间的转变来投射的。

主体实施一种行为必然是在某一空间里进行。

因此,人们根据人的行为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空间景象图,把其中抽象的时间顺序用具体形象的空间图像展示出来,然后用语言真实地描绘回来。

由于任何事件的发生或状态的改变都需要主体或客体的参与,因此都涉及空间性;同时,既然关系到先后问题必然要求有两个事件的发生或状态的改变。

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时间上的先后都是通过人的空间性感知得以反映的。

这个结论符合汉民族的认知特点。

时间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很难被人们感知到,通过具象的空间概念就能使这种抽象变得具体、形象,从而容易感知。

汉语的空间性具有第一性,汉语的时序律具有第二性。

在深层的汉语空间性的诱导下,汉语语序表现出时序律的表层现象。

六、结语汉语的空间性是第一性的,而时序律是第二性的。

汉语语序表现出时间顺序原则的深层原因是汉语的空间性。

汉语的空间性主要表现为汉语的重意合和临摹性。

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汉民族的空间性思维所决定的。

汉文化偏向整体思维、具象思维和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1]陈文萃.从宇宙观看英汉次序象似的时空特征[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1).[3]戴浩一.中文构词与句法的概念结构[J].华语文教学研究,2007,(1).[4]丁金国.汉语对比研究中的理论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3).[5]关永平.思维与语言[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6]关永平.不同思维方式关照下的汉英句法[J].柳州师专学报,2007,(4).[7]王铁梅.浅析中西方主观意向性和客观对象性的思维模式对英汉互译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8]谢信一.汉语中的时间和意向(上)[J].国外语言学,1991,(4).[9]谢信一.汉语中的时间和意向(下)[J].国外语言学,1992,(3).[10]徐凝婷,吴念阳.析现代汉语中“时间是空间隐喻”及其心理现实性[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1).[11]杨梅.汉语时间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2]张爱琳,张爱文.论英汉思维方式差异[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夏懋源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