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2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含解析
中考化学专题练习溶解度含解析

溶解度
一、选择题
1.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乙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甲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T℃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0%
2.t℃时,向一支盛有0.15g熟石灰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振荡后静置,烧杯底部仍有未溶解
的白色固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上层清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t℃时,熟石灰的溶解度为0.3g
C.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小于50.15g
D.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0.3%
3.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卤面”制作时,加入氯化钠当调味剂
B.大脖子病是人体缺乏铁元素引起的
C.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水受热膨胀是由于水分子间的距离变大
4.T℃时,将少量生石灰放入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搅拌并冷却至原温度,得到的溶液与原溶
液相比,下列物理量前后不变的是()
①溶质的质量②溶剂的质量③溶液的质量④溶质的质量分数⑤溶解度.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④ D.④⑤
5.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应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1。
中考化学复习---溶解度解答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中考化学复习---溶解度解答题练习(含答案解析)1.(2022•湖北)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丙(填“>”“<”或“=”)。
(2)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丙。
(3)t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C (填序号)。
A.甲溶液仍是饱和溶液,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B.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答案】(1)=;(2)丙;(3)C。
【解答】解:(1)t1℃时,甲、丙两种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甲、丙的溶解度相等。
(2)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丙。
(3)A、t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晶体析出,甲、乙溶液均仍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t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晶体析出,但选项说法无法确定饱和溶液的质量,无法确定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的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C、t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晶体析出,甲、乙溶液是t1℃时的饱和溶液,t1℃,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2)丙;(3)C。
2.(2020•朝阳)如图,请根据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在t2℃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C 。
(2)当A中混有少量B时,提纯A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3)在t3℃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多的是 C 。
(4)在t3℃时,将30g的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0 g。
【答案】(1)A=B>C;(2)降温结晶;(3)C;(4)70。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C;(2)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当A中混有少量B时,提纯A的方法是降温结晶;(3)t3℃时,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C物质的溶解度最小,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A中的溶剂最少,C中的溶剂最多,降温到t1℃,不会影响溶剂质量的变化,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多的是C;(4)在t3℃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40g,将30g的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只能溶解20g的晶体,所以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0g。
中考化学复习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精品课件

(7)t2℃时,将15 g甲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为_饱__和__。 (8)将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降__低__温__度__(_或__增__加__溶__剂__或___ _恒__温__蒸__发__溶__剂__)。 (9)在不改变温度的情况下,将t3℃时丙的不饱和溶液 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增__加__溶__质__(_或__恒__温__蒸__发__溶__剂__)。
4. 碱+盐 另一种碱+另一种盐 (3)A
B. 将a点的硼酸溶液升温至t ℃时,仍是饱和溶液 猜想假设 红色粉末可能是铜或氧化亚铜,则第三种猜想就是两种同时存在,即猜想③是Cu和Cu2O。
2 (16)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制氧气:2H2O2 2H2O+O2↑(生成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实验室制备氧气)
1 应,所以不能用E装置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4)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使溶液呈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不能燃烧 3Fe+2O2 Fe3O4 [解析] (1)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故用小木棍蘸取少量浓硫酸,放置一会儿后,可观察到小木棍蘸有浓硫酸的部位变黑。(4)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盛有水的烧杯
温度/℃
20 30 50 60 80
溶解度/g K2CO3 110 114 121 126 139 KNO3 31.6 45.8 85.5 110 169
考查点2 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与结晶现象的判断,2016.10AD)
(3)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增__大__(填“增大”或“减小”)。
专题5 溶解度及溶 解度曲线
考向1 溶解度曲线(10年6考)
例1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中考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题讲义(无答案)

中考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题讲义授课主题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和模拟试卷教学目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掌握,熟悉去年试题类型。
教学重难点化学方程式、计算、溶解度曲线教学内容一、本节知识点讲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和应用从点、线、交点三个角度来分析下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示意图,t1℃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在温度> t1℃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溶解度大小的比较:看点(或线)的位置高低注意:只有在一定温度下才能比较!!!线: 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越大溶解度曲线用于溶液的分离和提纯观察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讨论(1)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2)结晶的方法有降温结晶法和蒸发溶剂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物质?1、降温结晶(又叫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32、蒸发溶剂法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如(3)在一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该用降温结晶法方法提纯硝酸钾。
青海湖地区“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原因是什么?纯碱:主要成分碳酸钠,这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冬天温度低,碳酸钠溶解度减小,水中溶解不了,所以结晶析出。
食盐:主要成分氯化钠,这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所以,夏天温度高水份蒸发,氯化钠析出。
1、(2019北京,17)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将t1℃时b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B.将t2℃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质量不变C.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 >bD.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2、(2019安徽)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t2℃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50%3、(2019南昌)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溶解度曲线(20张)

(如:氢氧化钙)
10
硼酸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溶解度曲线(20页 )-PPT 执教课 件【推 荐】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溶解度曲线(20页 )-PPT 执教课 件【推 荐】
知识回顾
将等质量硝酸钾、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从90℃降低至10℃,会出现什么现象?
(2)当A中含有少量的B,可采用 升温 选填
“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A物质.
(3) t3℃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 A>B>C 。
5.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_t_1 _℃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 的是_ B 。
知识回顾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
溶解 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8
202
246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溶解度曲线(20页 )-PPT 执教课 件【推 荐】
纵 坐 标 表 示 溶 解 度
专题复习------
溶解度曲线
复习目标
1.能够通过溶解度曲线获得一些相关信息 如:查阅物质在某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比较不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2.能根据溶解度曲线具体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 转化方法 3.能准确判断:某温度下物质的饱和溶液,改变温度后, 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4. 能够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物质的结晶方法
中考化学经典题型专题练习之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题一:如图为氯化钠、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其中氯化钠、碳酸钠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点为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碳酸钠俗称小苏打B. 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3 gC. 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D. 将Na2CO3和NaCl均达到饱和的混合溶液,从40℃降温到20℃时,析出的固体物质主要是NaCl 题二: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t℃时,将50 g a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90 g a的饱和溶液B. a、b、c三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C. a中含有少量b,可用冷却a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D. 将20℃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题三:在a、b、c、d四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 mL水或汽油(如图所示),振荡,观察现象。
(1)a试管中的现象是,c试管中的现象是。
(2)对比(填字母)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对比a、c试管中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3)【提出问题】物质的溶解性除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
【设计方案】。
【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题四:小明陪妈妈到医院输液,不小心将护士手中的盘子打翻,其中的棉球落在了小明的白色衬衣上,白色衬衣上立即出现了一大片紫黑色痕迹。
为找到去掉白衬衣上的痕迹的最好方法,几位同学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案并进行实验:①用水洗;②用无水酒精洗;③用汽油洗;④用四氯化碳洗;⑤用肥皂水洗;⑥用淀粉溶液洗。
(1)你认为留在白色衬衣上的紫黑色物质是什么?(2)如果用白色布条进行实验,为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你认为该实验中需要控制哪些实验条件?(3)一位同学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结果是⑤、⑥几乎完全褪色;②略带颜色;③、④略微变浅;①几乎不变。
中考化学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37.0
40.0
42.6
KNO3溶解度/g
31.6
45.8
63.9
85.5
A. 20 ℃时,KCl的溶解度大于KNO3的溶解度
B. 40 ℃时,5 g KCl中加10 g水可得33.3%溶液
C.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 ℃~30 ℃之间
D. 50 ℃时,10 g KNO3中加20 g水,充分溶解后再降温到30 ℃,有KNO3固体析出
B. t1°C时,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0%
C. t2°C时,将50 g甲物质放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总质量为150 g
D.将t1°C时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C,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是甲溶液
第14题图第15题图
15.(2016德阳)海水晒盐提取食盐晶体后留下的母液叫卤水,卤水中除含NaCl外,还含有MgCl2、MgSO4等物质。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 t1℃时,m g W分别溶解在100 g水和乙醇中,两者都达到了饱和状态
D. 将t1℃时物质W的饱和乙醇溶液升温至t2℃,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2.(2016连云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a2℃时仍是饱和溶液
B.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第一部分 考点研究
模块一 身边的化学物质
命题点7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时间:40分钟 分值:32分)
溶解度表格
1.下表列出了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温度/℃ຫໍສະໝຸດ 010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中考化学考点专训: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1. X 、Y 、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X>Y>ZB.Y>Z>XC.Z>Y>XD.X=Y>Z【答案】B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常将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和生石灰在水中混合,用上层清液漂白丝帛。
清液的主要成分及溶解度如图所示。
(1)t1℃时3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2)20 ℃时,向4个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钾并充分溶解。
4组实验数据如下:由上述实验数据可知:①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的是(填序号);②20℃时,将C继续恒温蒸发25 g水,过滤,得到质量为 g的固体。
【答案】(1)Ca(OH)2 KOH K2CO3 (2) ①AB ② 283.下表是Ca(OH)2 和NaOH的溶解度数据。
请回答下列问题:温度/℃0 20 40 60 80 100溶解度/gCa(OH)2 0.19 0.17 0.14 0.12 0.09 0.08NaOH 31 91 111 129 313 336(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Ca(OH)2 和NaOH的溶解度曲线,下图中能表示NaOH溶解度曲线的是(填“A”或“B”)。
(2)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措施有(填序号)。
①蒸发水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加入氢氧化钙实验序号 A B C D加入氢氧化钾的质量/g7 14 56 70溶液质量/g 57 64 106 106(3)现有60 ℃时含有Ca(OH)2 和NaOH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NaOH晶体,应采取的物理方法是。
(4)现有20 ℃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后恢复20 ℃,得到乙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为甲乙(填“>”、“<”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2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1. (2018•江苏连云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甲>乙B. T2℃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得到的溶液仍饱和C.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D. T2℃时,甲、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答案】D【解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取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甲>乙;T2℃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得到的溶液仍饱和;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T2℃时,甲、乙溶解度均大于30g,甲、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故选D。
2. (2018•四川德阳)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20℃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 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C. 40℃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D. 将40℃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会有晶体析出【答案】C【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20 ℃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40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正确;C、由图可知,40 ℃时,乙的溶解度为40 g,故40 ℃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8.6%,故错误;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故将40 ℃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 ℃,会有晶体析出,正确。
故选C。
3. (2018•江苏扬州) KNO3与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KNO3的溶解度比KCl的溶解度大B. t1温度下的KCl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有晶体析出C. A点所表示的KCl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9%D. 冷却热的KNO3饱和溶液可获得KNO3晶体【答案】D【解析】A、没有确定的温度,无法比较物质的溶解度,错误;B、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t1温度下的KCl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没有晶体析出,错误;C、A点所表示的KCl的溶解度是29g,所以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22.5%,错误;D、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冷却热的KNO3饱和溶液可获得KNO3晶体,正确。
故选D。
点睛: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4. (2018•四川雅安)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点对应的ZnSO4溶液升温或降温均都可能析出晶体B. M点对应的ZnSO4溶液是不饱和溶液C. 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 40℃时,ZnSO4的溶解度为41g【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N点对应的ZnSO4溶液升温或降温均都可能析出晶体,N点ZnSO4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溶解度最大,故A正确;B、M点ZnSO4溶解度难以确定,对应的ZnSO4溶液难以确定是不是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C、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70℃之前,随温度升高而增大,70℃之后,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C错误;D、40℃时,ZnSO4的溶质质量分数是41%,故D错误。
5. (2018•江苏宿迁)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 降温可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C. 将t2°C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D. P点表示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25g【答案】D【解析】A、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错误;B、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降温可以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C、将t2°C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乙为饱和溶液,丙为不饱和溶液,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甲>丙,故错误;D、P点表示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25g,正确。
故选D。
6. (2018•黑龙江哈尔滨)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中含有少量甲,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B. t3℃时,甲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C. 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2℃,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D. t1℃时,乙的不饱和溶液只有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才能转变成饱和溶液【答案】C【解析】A. 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如果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错误;B. t3℃时,甲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错误;C. 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所以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2℃,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正确;D. t1℃时,乙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蒸发溶剂、加入固体乙的方法转变成饱和溶液,错误。
故选C。
7.(2018•湖南岳阳)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B.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乙C.a1℃时,将30g乙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5D.将a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a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丙>乙【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据图可以看出,a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丙>乙,错误;B、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明显,故乙中含有少量的甲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乙,正确;C、a1℃ 时,乙的溶解度为40g,将30g乙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20g,故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5,错误;D、a3℃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a2℃,甲和乙的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固体,而丙的溶解度增大,溶液组成不变,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丙>乙,错误;故选:B。
8.(2018•甘肃白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20℃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D.将40℃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仍然是饱和溶液【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A、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正确;B、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C、20℃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D、将40℃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仍然是饱和溶液正确。
【解答】解:A、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B、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C、20℃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D、将40℃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仍然是饱和溶液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9.(2018•广西)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降温可使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B.t2℃时,等质量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丙C.t2℃时,将15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再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D.分别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乙>甲=丙【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降温不能使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A错误;B、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乙>丙,因此等质量甲、乙、丙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要的水的质量丙>乙>甲,即溶剂质量丙>乙>甲,故B错误;C、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g,50g水中能溶解甲物质20g,因此将15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又因为甲物质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t1℃时甲物质溶解度为30g,50g水中能溶解甲物质15g,此时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C正确;D、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降低温度,甲、乙物质析出晶体,丙物质不会析出晶体,应该按照t2℃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分别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乙>甲>丙,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2018•山东泰安)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乙物质都适用降温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B. 60℃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能得到90g饱和溶液C. 通过降温能使A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D. 分别将甲、乙物质饱和溶液从60℃降至20℃,甲析出晶体较多【答案】C【解析】A、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但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乙适用蒸发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故A错误;B、 60℃时,甲的溶解度为60g,将40g的甲加入50g水中只能溶解30g,能得到80g饱和溶液,故B错误;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通过降温能使A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C正确;D、溶液的质量没有确定,无法确定将甲、乙饱和溶液从60℃降至20℃,溶质的析出质量,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