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语翻译理论探索

合集下载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随着科技快速发展,科技英语翻译也越来越重要。

如何翻译科技英语成为一道难题。

变译理论是一种新的翻译理论,它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科技英语翻译中,本文将探讨其应用。

变译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肯尼思·卡特罗斯( Kenneth L. Pike)提出的。

变译指的是在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通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在保持原文信息和语感基础上,进行一种灵活的翻译。

在变译理论中,有三种转化方式,分别是等效、认知和自由。

等效转化是指在翻译中,可以保持语言之间的等效性,并且使两种语言的信息传达方式相似。

例如,中文中的“红楼梦”翻译成英文可以称为“Dream of the Red Chamber”,这就是等效转化。

认知转化是指通过思维的转换,使一种语言的信息和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得到体现。

例如,中文中的“半瓶子醋”可以翻译成英文中的“half-empty bottle of vinegar”,这就是认知转化。

自由转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完全摆脱原语言形式和信息的束缚,将信息进行自由的表达。

例如,中文中的“猫头鹰”可以翻译成英文中的“owl”,这就是自由转化。

变译理论应用于科技英语翻译中,可以大幅度提高翻译的质量,有效地传递信息。

科技英语翻译中,许多专业术语和概念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十分困难,但是变译理论的三种转化方式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在翻译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例如,对于一篇描述电子产品的科技英语文章,翻译人员可以运用等效转化,在翻译中使用与原文类似的语言和术语,保持信息的一致性。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翻译人员可以运用认知转化,将原文中的概念和信息形式转换成读者熟悉的形式。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也可以运用自由转化,使语言更通俗易懂。

总之,变译理论是一种十分实用的翻译理论,可以应用于科技英语翻译中。

在具体的翻译中,翻译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转化方式,让翻译更加准确、通俗易懂,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初探

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初探

英语翻译学论文-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初探一、引言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1916年出生,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

纽马克认为翻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1]。

说它是科学,因为翻译是严谨的、一丝不苟的,具有很严格的标准,比如一些科技术语、成语、度量单位或部分社交用语已经有了特定的翻译模式;翻译又是艺术,因为在很多场合要求译者进行选择判断,不能墨守陈规,否则只能反映表层意思,触及不到深层的含义。

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以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1981年,在《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中,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1]两个重要的翻译策略,成为西方翻译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尽管已经年已耄耋,纽马克仍然笔耕不辍,不断发表学术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翻译理论。

下面本文将就纽马克的主要译论观点进行初步探析,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相关翻译标准应用到英汉、汉英翻译中去。

二、文本功能及其分类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

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

他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号召功能(vocativefunction)。

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

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

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一、本文概述《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J·莱斯(Hans J. Vermeer)的翻译类型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和应用。

莱斯作为翻译类型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莱斯的翻译类型学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理论背景、核心概念和主要特点。

随后,文章将分析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包括中国学者对莱斯理论的接受程度、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通过对比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的发展,本文旨在揭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探讨莱斯理论在中国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为中国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二、莱斯翻译类型学理论概述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J·莱斯(Hans J. Vermeer)提出的翻译类型学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大重要理论贡献。

莱斯在继承和发展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和翻译类型学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莱斯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行为,而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

他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和翻译类型学理论。

其中,翻译类型学理论是莱斯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将翻译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根据莱斯的理论,翻译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信息型翻译、表达型翻译和操作型翻译。

信息型翻译主要关注原文的信息传递,要求译文准确、清晰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表达型翻译则更侧重于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表达风格,要求译文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美学价值;操作型翻译则强调译文在目标文化中的实际效果和影响,要求译文能够引起目标读者的共鸣和反应。

莱斯的翻译类型学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科技英语 主编 田文杰 课文翻译

科技英语 主编 田文杰 课文翻译

Unit 1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making intelligent machines,especially intelligent computer programs.人工智能是制造智能机器的科学与工程,特别是智能化的计算机程序。

It is related to the similar task of using computers to understand human intelligence,but AI does not have to confine itself to methods that are biologically observable.这与使用计算机来理解人类智能的类似任务有关,但是人工智能不需要把它局限在生物可观察的方法上。

In this unit,the two passages present a general picture of AI research .在这个单元,两个章节提出了人工智能研究的概况。

Text A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AI,some kinds of architectures of AI system,essential capabilities to AI programs and so on.文章A简要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定义,人工智能的系统的几种体系结构、基本功能以及程序等等。

Text B explains a particular area of AI research--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including its definition and a legendary Turing’s Test.文章A解释特定地区研究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包括定义和传说中的图灵测试。

科普文本被动句英译汉的策略研究

科普文本被动句英译汉的策略研究

科普文本被动句英译汉的策略研究作者姓名徐丹学院名称外国语学院指导教师王永静副教授答辩委员会主席单亭申请学位翻译硕士学科专业英语笔译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06月On E-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Passive Voice in PopularScience TextsA ReportSubmitted to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Of the Graduate School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For the Degree of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ByXu DanUnder the Supervision ofAssociate Professor Wang YongjingJune, 2015研究成果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我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获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文中除特别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学位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理工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合作者对此研究工作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学位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特此申明。

签名:日期:致谢两年的硕士生涯即将结束,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很多老师和同学给予我帮助,让我学习到很多知识。

在这里,我想向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我最要感谢的人是我的导师王永静老师,如果没有她细心地教导和叮嘱,我将无法完成论文的撰写。

王老师十分耐心以及认真,从论文选题到论文框架以及论文内容的方方面面都给予我很多指导和建议。

王老师不仅在论文的撰写方面给予我很多帮助,在之前的学习中以及翻译实践中,也帮助我很多,我从王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

《中国科技翻译)2006年总目录2006年第19卷第1-4期(总第71-74期)

《中国科技翻译)2006年总目录2006年第19卷第1-4期(总第71-74期)

黄 炜 杨永春 闫 艳
日积 月 累 ・


译 ・
数字 口译 探 究
黄建凤 1 2) (6
论国际商务 口 的语言 交际技巧 译 商务谈判 口译的语用等效

廖 瑛 22) (7 秦 红 3 1) ( 8
译名标准化 ・ “ 红木” 的中国文化内涵 及其英译 杜争鸣 杨 姬 4 1 ) ( 8 科技 翻 译 与 新 技 术 ・ 以定性和定量分析保证译文概念的准确和 自 然 兼谈 电子手段在翻译 中的作用 李长栓 3 2 ) (2 洞悉翻译 过程 的辅助工具——Tas g r l0 程序介评 Il 郑冰寒 42 ) (0 网络 翻 译 ・ 熊 兵 13 (4) P K及其翻译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跨文化转换 饶梦华 I 3 (6) 蔡苏勤 4 2 ) ( 5 手机英文短信 的语言特征 翟清永 4(8 2) “ 打尽拦路虎 网”
・ ・ ・


经贸翻译 ・
德语公证合同的汉译 黎东 良 12 ) ( 8 陈建 平 1 3 ) ( o 经贸合同英语词法特征及其翻译 WT O文本 的句法特征及汉译 许颖欣 莫莉莉 2 3 ) ( 2 曾 丹 23) ( 6 论导游词英译 赵会军 32 ) (6 金融英语翻译 的社交语境功能 冯丁妮 32 ) (9 论招投标文件 的英语结构 译海论坛 ・ 从古籍英译 分析意识形态对 翻译 的影响 张小波 张映先 1 3 ) (9

— —

美 国总统与美语 “ 总统” 词 戴卫平 高艳红 1 4 ) (7 中西“ 文化的内涵及翻译 茶” 杨 静 15 ) ( 1 英语有关“ 的词汇 笑” 谭新星 2(6 5) 禁 忌语 的文化 内涵及译法 姜志伟 4(8 5) 科技翻译质量管理 ・ 评估 口译 忠实度 的策略 张培蓓 任静生 3 5 ) (9 科技翻译自学 ・ 美 国高等教育优异的原 因 [ 查克 ・ ・ 美] M 韦斯特 左连凯译 1 5 ) (6 汽车 的未来 [ 丹 ・ 美] 尼尔 李 鲁译注 2 6 ) ( 0 图书评介 ・ 《 翻译适应选择论 》 简评 蔡新乐 I 5 ) (8 (0 2 世纪中国翻译 史》 评述 贺爱军 于应机 16 ) (0 《 科学 翻译学》 读介 吴松林 1 6 ) ( 1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1. 引言1.1 引言概述本文将围绕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我们将介绍变译理论的概念及原理,从理论角度探讨其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深入探究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理论依据,剖析其在不同科技领域的具体应用方法。

然后,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具体分析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实际运用效果。

我们也将探讨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技英语翻译的特点和规律,提高翻译的准确度和质量,推动科技交流和合作的深入发展。

【2000字】1.2 研究背景科技英语翻译作为英语翻译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频繁,科技英语翻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的翻译方法在面对科技英语文本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科技领域涉及的专业术语和特定语言风格对翻译人员的要求更高,而且科技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快、专业性强,使得科技英语翻译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效果和实用性,深入分析其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意义的捕捉和传达能力,以及对译文质量的影响。

通过研究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策略,旨在提高翻译者在科技领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推动科技英语翻译的发展和进步。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进建议,为未来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旨在为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科技知识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变译理论的概念及原理变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指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化交流活动。

变译理论认为翻译是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进行跨度的变换和重构,不仅要考虑语言差异,还要考虑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差异。

名词化翻译方法

名词化翻译方法

功能对等与科技英语名词化的翻译◆张龙宽 欧阳玲利由于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性,科技英语名词化的汉译不可能完全等值。

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入手,用理论指导实践,探讨科技英语名词化汉译的几种常用的翻译方法,来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 科技英语 翻译方法一、导言随着中国加入W T O,中国不断全力追赶世界顶尖科技潮流,科技英语的汉译越来越重要,己经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

科技英语具有很强的功能性,主要的功能就是传递科技信息。

而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对于解决在科技英语中名词化翻译中遇到的由于语言和文化所造成的不对等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可以说,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是评估科技英语中名词化译文好坏的最佳标准。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尤金・奈达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倡导者。

为使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奈达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他认为翻译是语言交际行为,主张用交际学理论诠释翻译过程和结果,从而使翻译的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而是扩大到译文的使用者。

三、“功能对等”原则的具体运用为了让中国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应的感受,对科技英语名词化的翻译应根据不同情况和汉语的行文习惯予以恰当表达。

我们可以视不同情况采用以下翻译方法。

1.直译尤金・奈达在其《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提到运用“功能对等”原则时建议,如果直译能达到功能对等则不需要对译文进行调整。

实际上英语和汉语在结构和文化中确实存在共有的概念和信息,而使得名词化的翻译可以直译。

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或误解前提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意义和句法结构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忠实地保持原文与译文形式上与内容上的统一。

英语名词化结构可以直接译成汉语名词性结构,这种情况下原文结构中成分之间的关系在译文中基本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英语翻译理论探索
作者:赵汗青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7年第10期
【摘要】从科技英语的重要性出发,重点分析了科技英语语言结构的特点,结合科技英语的多种翻译理论,强调了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和语篇理论研究方面,探讨科技英语的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从而为科技英语翻译开拓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科技英语科技英语翻译功能语言学一、科技英语简介
科技英语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英语语体。

几十年来,科技英语在学术界得到各国专家学者讨论和研讨,同时,学术界对于科技英语的翻译也总结得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规律。

科技英语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实际使用的一种英语文体。

科技英语正式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现代化和通用化的语言,并且已经成为国际上知识和技术交流最重要的载体。

普遍意义上说,科技英语有文本和书面两种表现形式。

使用科技英语的主要场合包括:国际会议、论文杂志、网络程序、机器使用说明、科技口语、电影以及视屏等领域。

科技英语正式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现代化和通用化的语言,并且已经成为国际上知识和技术交流最重要的载体。

普遍意义上说,科技英语有文本和书面两种表现形式。

使用科技英语的主要场合包括:国际会议、论文杂志、网络程序、机器使用说明、科技口语、电影以及视屏等领域。

科技英语作为英语文体中的一个分支,在词汇构成、词组和修辞有着鲜明的特点。

和普通英语类文章有所不同的是,科技英语的句式简单,但其逻辑关系非常明显且语法结构非常严谨,表达思路清晰,其中一般包含很多科学知识性的成分,其含有的各类词汇量较多、词汇的复杂程度也较高。

而科技英语翻译是英语翻译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科学和技术的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准确表达原意,科技英语翻译应该尽量严谨、简洁和客观。

因此,针对科技英语的翻译,译者必须懂得许多科学技术性词汇,由于很多科技文章都涉及某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因此,在翻译文本的同时还必须遵循该专业的科学技术知识要求,不能随意变更表述,避免翻译错误;更不能添加任何的猜想,随意的翻译。

可以看出,科技英语的翻译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翻译风格,科技英语翻译必须遵循一定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

而如何确保翻译文本中的科学技术知识不受译者本身的局限性影响,从而最大程度上接近原文,就成为了译者的最高目标。

二、科技英语语言结构特点
1.被动语态较多
科技英语陈述的是客观事实的推理过程及应用过程,为了客观和准确的需要,应使用第三人称叙述,因此其中大多数谓语动词都使用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繁直接表现为多用第三人称作主语进行陈述,由于是客观陈述某事或某物,因此第三人称作主语也比较客观。

2.主语名词结构较多
科技英语阐述的是科技知识和科学知识,为了使文章主题和内容简洁、准确和客观,科技英语文体中出现了大量的名词结构,包括名词短语、动名词主语等。

这也是科技英语语言的一大特点。

3.非谓语动词的频繁使用
科技英语文章结构严谨、语句简练和内容充实,因此这类文章中多使用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介宾短语等非谓语动词,使得句子的结构变得更为严谨、简练和充实,此外句式结构十分清晰易懂。

4.后置定语的出现次数较为频繁
科技英语翻译中经常出现后置定语,这使得文章表达更加准确,结构更为严谨。

尤其是长句翻译时,首先分析句子主干,对句子主干进行分析,对句子逻辑进行研究,然后常用后置定语对句子进行翻译,使得文章内容更加精确,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三、科技英语翻译理论
科技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英语文体,与其他英语语体形式有着显著的区别: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科技术语众多和数据使用精确。

由于本身英语语法的使用习惯就和中文有着不少差别,再加上科技英语自身的特征,使得翻译工作非常繁重,译文也晦涩难懂。

此外,科技英语的逻辑性较强,需要译者懂得很多相关科研领域的基本常识,更需要译者有严谨的科学研究能力,这些都使科技英语的翻译工作有别于其他英语文体的翻译。

从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即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看,科技英语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

虽然使用的词汇的语音和普通英语是一致的。

但在其他两个方面即词汇选择和语句语法使用上有科技英语的特色。

在词汇选择上面,EST中有大量专业技术词汇和术语;在语句语法使用上,EST大量使用非谓语动词,被动语态,名词性从句等。

这些都和其它英语文体有着本质性区别。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与分享,也是系统的信息传达的过程,它包含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步骤。

翻译的过程有三个阶段,第一,译者首先理解原文,包含理解原文文体特点、词汇和内容逻辑关系;第二,译者理解原文之后对原文进行目标语言的翻译;第三,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和修辞对于翻译的部分再次润色和修饰,最终达到符合译文的准确性。

20世纪80年代,科技英语翻译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全面展开。

学者们普遍认为科技英语翻译理论是存在而且非常明显的。

因此,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学、翻译学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对科技英语翻译理论进行归纳和总结。

他们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角度:语言学角度和文体论角度。

这些研究虽然很明确的分析了科技英语翻译的特点,但是对于翻译的机制等问题还是很欠缺实际研究。

此后,语言研究专家建议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和语篇理论研究方面探讨科技英语的功能翻译理论框架,这一建议为科技英语翻译开拓了新的方向。

其中,功能语言翻译理论是从翻译目的选择翻译手段的理论。

作为科技英语的翻译确实是将科技英语的内容准确无误、客观真实的传达给受众。

不同的科技英语传达给不同的受众,不同的受众所接收到的科技英语也不同。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个推理的过程,强调修辞形式和翻译内容相结合。

翻译科技英语这种特殊形式的文章时,一定要遵守相关文章内容,准确如实地翻译文章本身。

通过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为一体的修辞进行翻译。

因此,功能语言学角度下的科技英语的翻译可不再拘泥于形式,可将简单的直接翻译、母语式翻译应用来,并加入译者的个人特点,使得翻译变得更加人性化和多样化。

综上所述,科技英语的翻译需慎之又慎,结合科技英语的功能,在翻译时必要的添加或删减句子成分,使文章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准确,逻辑性更强。

结合功能翻译理论作为指导,使得翻译出的文章思路更为清晰,语言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李秀云.变译理论翻译方法在通俗科技英语中的应用[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4,(09):105-109.
[2]赵戈屏.现在分词在科技英语中作状语的翻译方法[J].南平师专学报,2004,(01):85-88.
[3]张利新.科技英语特点及翻译方法的探讨[J].科教论丛.
[4]关贝贝.科技英语翻译的技巧与方法研究[J].外语研究,2006,(05):148-150.
[5]李丽敏.科技英语翻译特点与教学方法探析[J].文学语言学研究,2014.
[6]周灵.科技英语翻译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应用化学专业英语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5):139-140.
[7]金玉梅.科技英语翻译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