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相关疲乏研究现状
国内艾滋病问题的研究现状评析

医学社会学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年4月第30卷第4期总第378期国内艾滋病问题的研究现状评析*张晓虎 摘要:通过对在 中国知网 检索结果的分析发现,在中国学界流行病学或医学掌握艾滋病问题研究的主流话语权,人文社会科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正从伦理学视角向社会学视角转变。
出于艾滋病防治的迫切需要,学者更多地关注 行为干预 的理论与模式探讨,应用性研究较多而理论研究薄弱。
关键词:艾滋病,研究视角,行为干预,社会学理论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9)4-0026-03The Analysis of D om estic Research on AIDS ZH A N G X iao-hu.M ar x ism A cad emy,J ilin Univ er sity,Changchun130012, ChinaAbstract:Epidemiolog ists or medical scientists have the r ig ht to speak o n A IDS in China.T he r esear ch on the issue b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tists ar e not enoug h.In additio n,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 n A IDS is chang ing fr om ethics t o soc-i olog y.F or the ur gent need for AI DS pr event ion and t reatment,domestic academic r esear cher s take more attent ion to the theor y and mo del of behav ior interv ention,but the theo retical research is relatively w eak.Key Words:A IDS,research per spectiv e,behav ior interv ention,socio lo gical theory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美学术界对艾滋病问题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艾滋病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体检出率达 到 7 5 . 5 % ,其中轻度倦怠为 3 5 . 4 % ,中度倦怠 为3 2 . 2 % ,高度倦 怠为 7 . 9 % 。由此可见 ,艾滋病医护 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 不容 乐观,增加对这 个群 体职业倦
怠 发 生 的原 因 、特 点 和 影 响 因 素 的 了解 , 寻 找有 效 的 干 预方 法 ,提 高其 工 作 效 率具 有 重要 意 义 。
个人成就感越低, 并可能随时间推移出现去人格化现象 。
( 4 ) 职 务 、职 称 初 级 职 称 医 生 比 初 级职 称 的护 理 人 员 更 容 易 体验 到 情 感 衰竭 和 去个 性 化 ,但 是 中级 职 称 及 以上 的 医 生 比 中
与综合医院的医护人员相 比,艾滋病 医护人员 的情 员更 高风险的任务,工作环境和条件 也更加艰苦 ,他们 的生理资源和情感 资源被过度地消耗 。
( 2 ) 就 业形 式
完善 医院的管理体系,增加医护人员参 与决策 的权 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显得更重要 , 通过增强上下级、 同事间 的社会支持,让他们从心理上有支持感,就算遇 到这会排斥他们也不容易体验到高情绪倦怠,并能从社 4 . 2医护人员 自身方面 首先要 正视工作 的压力和 自己倦怠的存在。这有 助 于认清真实 的工作环境和任务,并放平 心态来对 待患者 及其家属 ,从而更好地克服工作中的挑 战并保 持工作的
热情。
感衰竭程度更 高。因为他们要承担 比综合 医院的医护人 利 , 尽 量做 到 分 配 的 公 平 合 理 。 为艾 滋 病 医护 人 员建 立
艾 滋 病 医 护 工 作 压 力 大 、 职 业暴 露风 险 高 ,医 护 人 员 就 更 容 易 感 受 到 压 力 , 具有 这 些 易 感性 人 格 特 质 的人 ,要 ( 3 ) 经 济 收入 水平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曹译文(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成都,610225)摘要通过对已有艾滋病相关文献的检索与分析,探究在艾滋病领域存在的相关心理学研究,以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支持两方面进行阐释,并从心理学与医学两个领域探讨艾滋病的防治现状。
本文旨在了解当前社会艾滋病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艾滋病研究方向的新思考。
关键词艾滋病;社会态度;防治现状1引言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有艾滋病病毒是(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力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疾病。
[1]1985年,我国发现了首例HIV感染者,此后AIDS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
截至2011年10月,已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万例。
据中外机构联合组成的专家组权威评估指出,截至2011年底,估计中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People Living with HIV/ADIS, PLHIV)78 万。
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存活34.6万,即目前约56%的感染者尚不知情。
[2]艾滋病疫情估计和预测为准确掌握疫情、科学指导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在病例报告数与实际感染数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估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数成为了解人群实际感染情况的重要手段。
艾滋病被普遍认为具有高度致死性,因此导致人们对它产生本能上的恐惧。
艾滋病以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的两大特点引起了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各国均加大对艾滋病的相关研究的投入,从预防方法、健康教育等多方面预防艾滋病,也从有效疫苗、治疗方法等方面试图解决艾滋病这一难题。
在艾滋病研究与防治这一方面,我国也从未停止努力的步伐。
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关于我国艾滋病防治状况的论文新发表数量和累积数量越来越多。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艾滋病是一种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多年来,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在中国,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治艾滋病,但该病在国内仍然广泛传播。
本文将就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进行浅谈。
一、艾滋病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下,国内的艾滋病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首先,针对HIV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助于揭示病毒的机制和特性。
科学家们发现,HIV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复杂而微妙,这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在抗病毒治疗方面,国内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目前,常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已经进入到第三代,与第一代相比,这些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少的副作用。
此外,国内研发的新型抗病毒药物也已经投入临床试验,预计将为艾滋病的治疗带来更多希望。
此外,一些科研机构还致力于疫苗的研制。
疫苗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虽然目前尚未有可以根治艾滋病的疫苗问世,但一些前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
这些研究为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并为未来的疫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艾滋病防治的现状尽管国内的艾滋病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要想有效控制艾滋病的传播,还需要加强防治工作。
当前,国内关于艾滋病的防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宣传教育: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特别是面向高风险群体的宣传,以达到减少感染风险的目的。
2. 病毒检测与筛查:加强艾滋病病毒的检测与筛查工作,尤其是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检查。
通过早期发现和干预,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和疾病的发展。
3. 安全用药:确保抗病毒治疗的安全和可靠性,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监测和指导。
同时,加强对合并症的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存活率。
艾滋调研报告总结

艾滋调研报告总结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艾滋病以及HIV感染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以下是调研结果的主要总结:
1.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 性接触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尤其是无保护性行为。
- 共享针具以及其他注射药物的行为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
- 受血制品传染的危险性已大大降低,但仍有一些潜在的风险。
2. 受艾滋病影响的人群:
- 性工作者、男男性行为者以及注射毒品者是高风险人群,需要特别关注。
- 妇女也面临着艾滋病的风险,尤其是在有限的性权利和自主权下。
- 青少年以及弱势群体(如流动人口、同性恋者等)也是容易受到感染的人群。
3. 艾滋病影响的社会经济方面:
- 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整个社区产生了重大的经济负担。
- 健康服务成本和治疗费用对于一些贫困地区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
- 艾滋疫情的爆发带来了劳动力的流失和生产能力的下降。
4. 预防和治疗艾滋病的挑战:
- 教育和宣传是预防艾滋病传播的关键,但在某些地区的教
育程度较低。
- 艾滋病的社会负面认知和歧视加剧了预防和治疗工作的困难。
- 药物和治疗的可及性以及成本问题仍然是一个挑战。
综上所述,艾滋病的传播和影响仍然具有巨大的挑战性。
我们需要加大力度进行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和意识,加强社会支持和关爱,以期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

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一、引言:我国艾滋病防控形势严峻自1985年我国首例艾滋病病例被发现以来,艾滋病在我国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流动人口是我国艾滋病防控工作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长期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众多,流动范围广泛,流动性强,这给艾滋病的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针对我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制现状、问题及策略进行研究,对于制定更加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目前,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了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控宣传教育,提高了人们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
各级卫生部门加强了流动人口的艾滋病检测和治疗,提高了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感染控制水平。
此外,各类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也对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和服务支持。
然而,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仍然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流动人口群体数量庞大,分布广泛,流动性强,艾滋病防控覆盖面难以达到100%。
其次,由于长期在外务工,流动人口的艾滋病检测和治疗存在难度,导致艾滋病感染者未及时得到治疗。
再次,流动人口普遍存在收入不稳定、低教育水平、信息获取难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全面的艾滋病防制策略。
三、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问题分析1.宣传教育不到位:目前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普遍较低,艾滋病预防知识普及不够,导致防控效果不佳;2.检测和治疗难度大:因为流动人口长期在外工作,时间不稳定,很难按时进行艾滋病检测和治疗;3.经济困难:流动人口普遍收入不稳定,经济压力大,艾滋病药物治疗费用较高,无法负担;4.社会歧视和排斥:流动人口往往面临着社会歧视和排斥,使得他们不愿意主动接受检测和治疗;5.信息获取难度大:由于流动人口大多来自农村,教育背景较低,信息获取渠道较为有限,艾滋病防控宣传信息很难传达给他们。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随着全球疫情的不断扩大,对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重点论述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艾滋病的全球流行病学研究现状1.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为了深入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情况,研究者采用了多种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其中包括人口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交叉研究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确定病毒的传染途径、病人的特点以及流行病学特征。
2.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是研究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他们通过收集病例数据,分析病毒的传播模式、高危人群、感染率等指标。
据研究数据显示,青少年和性工作者等高危人群的感染率较高,而同性性行为和注射毒品是主要传播途径。
3. 病毒变异和感染机制艾滋病的病毒(HIV)存在高度的变异性,这给研究者带来一定的挑战。
通过对不同亚型病毒的基因序列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亚型的病毒变异情况,从而提高疫苗的研发效率。
此外,对病毒的感染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发展趋势1. 多样化的研究数据来源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能够获取更多样化的研究数据来源。
除了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外,研究者开始利用大数据、遥感技术等手段来获取研究数据。
这些数据来源的多样化不仅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准确,还能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范围。
2. 结合基因测序技术的病毒变异研究目前艾滋病病毒的变异对于药物研发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者可以通过对病毒基因序列的准确测定,加深对病毒变异的理解。
这将有助于改进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并开发高效的疫苗。
3.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预测模型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可以在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预测模型,研究者可以对疫情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预测,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中国艾滋病调查报告

中国艾滋病调查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中国艾滋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建议。
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我们对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状况、传播途径、高危人群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
本报告的结果将为相关决策制定者和公众提供参考,以实现对艾滋病的更好管理和控制。
1. 引言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
自1980年代初首次被报告以来,艾滋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艾滋病的传播形势和防治措施备受关注。
本报告通过对中国的调查研究,旨在全面了解中国艾滋病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和预防策略。
2. 研究方法本调查报告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
我们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和数据,对中国各地的艾滋病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此外,我们还对重点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当地的社会环境、教育状况和卫生条件等,以便更好地理解艾滋病的传播情况。
3. 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状况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艾滋病的流行状况呈逐年上升趋势。
截至目前,中国已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数量已超过XX 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男性。
艾滋病在中国主要通过注射毒品、性传播和输血感染等途径传播。
不幸的是,许多人对艾滋病的认知和预防知识仍然有限,这导致了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难题。
4. 高危人群和传播途径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注射毒品者、性工作者和男男性行为者。
这些群体由于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容易接触到艾滋病毒,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此外,我们还发现一些非高危人群中存在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这表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还存在一定的复杂性。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不同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
5. 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了控制和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5.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推广正确的预防知识,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RF评估工具量表的使用有助于及时有效地选择和
采取干预治疗措施,并且为疗效提供评价信息。关于疲乏的 量表很多,但评估HRF的量表并不是很多,目前国外最常用 的多维评估量表为Brarreso和Lynn在2002年制定的HRFS, 因在HRFS之前,关于怎样或用什么去测评HRF还不清楚,对 HRF的研究,一些人只单纯局限于HIV感染者疲乏的存在与 否,还有一些只是测量HIV感染者疲乏的程度,他们测评HRF 的问题非常简单,只有四个问题或更少;不能对HRF进行详 尽全面的评估,也有人对HRF进行更深层次的评估,可他们 用疲乏量表并不是通过对HIV感染者进行测试而发展成的疲 乏测评工具,这可使测量出的疲乏得分不准确,混杂因素较 多,不能准确反映出HIV感染者这个群体自身的疲乏特点,比 如一个人的疲乏得分很高,他可能因为骨折引起的疼痛,可此 疼痛与感染HIV没关系,而HRFS一种内容详尽全面的HRF 评价工具,专门用于测评HIV感染者的疲乏强度和疲乏造成 的后果以及影响疲乏的具体因素Ⅲo。且通过心理学测评,与 其他疲乏测评工具相比,HRFS有很强的内部一致性和很好的 聚合与结构效度瞵]。由56个条目组成自评疲乏量表,其中绝 大部分条目使用了视觉模拟测评的形式,如用l一10评分法 (1表示一点也不,lO表示非常,数字越大表示程度越高),1~ 7评分法(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Ⅲo。该量表从 三个方面对HRF进行评估:疲乏强度、疲乏的后果、环境因素 的疲乏,具体有7个可读层面的分级:HRF强度、生理机能相 关的所有疲乏、HRF对日常生活的影响、HRF对社交的影响、 HRF对心理功能的影响、HRF的诱因、HRF缓解因素。这些 条目的设置不仅评价了感染者疲乏的程度,也有助于找出影 响HRF的因素及HRF对感染者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如社 交、工作、思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可对HRF进行详尽及全 面的评估。
specificity,reliability
and clinical validity of provider—re-
ported symptoms:a comparison with self—reported syrup- toms.Outcomes Committee of Immune the AIDS Clinical Trials
41
HRF影响因素
3.1生理因素
3.1.1
HIV感染相关症状及机会性感染感染HIV后,大部
分患者会出现发热、腹泻、皮疹、厌食、淋巴结肿大等一过性单 核细胞增多症状,这些症状均可促使并加重疲乏的发生。当 感染者的免疫系统逐渐被破坏,机会性感染随之发生,这往往
万方数据
者被雇佣的几率相对较小,导致他们收入也较低,或者是工资 收入较高的工作需要的体力消耗较少,或者是拥有较多可支 配收入的感染者能够寻求帮助,使他们的疲乏得到缓 解‘1,22,231。 3.2.3其他影响HRF的因素还有很多,有研究指出HRF 还可能与HIV感染者的工作状况、月收入、目前应用抗抑郁药 物的情况、HIV感染年限、家庭支持等相关,需要做进一步研 究进行证实呻J。
ful life
events
HRF评估方法
4.1资料收集首先应收集一份详细的疲乏资料,进而确定 促成疲乏发展的因素。通过访谈、观察、问卷的方式调 查p,s盈]。①基本资料: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工作情况、感染 途径、ART治疗史、CIM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等。②疲乏方 式:包括其发生、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减轻或加重的因素。③ 疾病诊断及分期:与治疗有关的症状或副作用。④精神评估: 如抑郁。⑤睡眠状况。⑥营养摄入和食欲体重的改变。⑦疲 乏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应注意引起HRF 的常见因素,如:抑郁、机会性感染、营养不良、睡眠紊乱等。
3
பைடு நூலகம்
3.2.1抑郁有报告称社会心理因素,尤其是抑郁与HRF有 很大的关联[1引。大量研究表明HIV感染者情绪沮丧与疲乏 高度相关,疲乏是抑郁或情绪紊乱的部分症状,它们互为因 果,疲乏可以是产生抑郁的原因,也可以是抑郁导致的结果, 但是抑郁发生的时机尚不清楚¨丙1。 3.2.2经济因素研究表明高收入者和有工作者的平均疲 乏水平较收入者低和无业者低,但是经济因素或收入水平与 HRF的因果关系还不明确,可能是慢性疲乏水平较高的感染
壹量塑理苤壹兰Q!!生筮12鲞箜2塑
・综述・
HIV相关疲乏研究现状
高艳纳。王红红 (中南大学护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13)
自1996年应用蛋白酶抑制剂以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的流行病学已发生了变化,曾一度不治之症的HIV现 已成为慢性的、可控制的疾病。但是,HIV患者仍有许多的症 状,疲乏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西方研究表明HIV感染者疲 乏的发生率为55%一65%…,是患者及其照顾者最常见的主 诉症状旧,3】。疲乏可以影响患者生活的各个方面HJ,对多数患 者来说,HIV引起的疲乏是他们脱离工作的主要原因;HIV相 关疲乏极大地影响了HIV感染者的生存质量和自理能力,因 此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也是西方学者研究的热 点。国内文献对癌症相关疲乏有些研究和报道,但对HIV相 关疲乏却缺乏文献报道。本文就其定义、影响因素、评估及防 治方法做简要综述,以增加护理人员对此症状的相关知识。
4
进展它的发生率和致残率更高,严重影响着HIV感染者的生 存质量和自理能力,故HRF的防治工作是提高和改善HIV感 染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士对HRF的评估对于HIV感染者 疲乏的缓解是非常重要的。在HRF防治工作中,护士可以从 以下方面给予帮助:①确定感染者的疲劳症状。②帮助他们 识别疲劳类型,计划安排活动时间,当感染者能够确定自己的 疲劳类型时,他们便能避开疲劳时区,计划安排一天的时间和 重要活动。同时记录疲劳高峰时伴随的症状。③帮助确定加 重疲劳的因素,并协助他们避免这些因素。④帮助建立良好 的睡眠方式,护士可以根据他们的睡眠习惯,建议采用提高睡 眠质量的方法。⑤治疗抑郁,护士可以通过询问来评估患者 的抑郁,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⑥帮助消除感染者疲劳诱 因:HIV相关性疲劳可能与生理、心理指标异常有关。因此, 护士必须评估患者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指标以确定疲劳诱 因,同时护士应识别、证实HIV感染者的疲劳症状,采取积极 有效的护理措施。 另外,对于所有的HIV感染者来说,对潜在的基础疾病进 行强有力的治疗可帮助他们预防和缓解疲劳,如进行联合抗 病毒治疗、服用预防机会性感染的药物(如复方新诺明)、营养 支持等。 6小结 综上所述,HRF普遍存在,其影响因素较多,作用机制复 杂,目前还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护理对策亦未完善。医护人 员应充分重视这个问题,关注HRF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加强对HRF病因学和干预措施的研究。 参考文献: [1]Leserman J,Barroso J,Pence BW,et
re・
tion of the symptoms experienced by HIV patients:how
liable[J].Pain [3].
Symptom
Manage,1999,18(4):263-270.
Justice AC,Rabeneck L,Hays RD,et a1.Sensitivity,
:
生活能力等各个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具体包括感染者的思维 敏捷程度、做家务、锻炼身体、工作、有计划的安排活动、头脑 清楚等。疲乏使HIV感染者很难完成他们自己所承担的角 色,如担任配偶、父母或祖父母的角色,主要表现为H1在感染 HIV以前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感染HIV后做起来很困难,如夫 妻生活、做饭、洗衣服或洗澡等;且经常忘事,反应迟钝,对于 有些HIV感染者来说,他们不再工作的首要原因就是疲乏。 由于疲乏,许多社会休闲及交往活动不得不放弃,这就导致了 HIV感染者的社会孤独感,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不利。总之,疲 乏导致感染者兴趣或动力降低、很难集中注意力、经常困倦、 失去耐心,食欲下降,且妨碍正常的工作、家庭和社会生活。
1
是最初的临床表现一J。机会性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和消化 道,在HIV感染者中出现口腔真菌感染的几率为52.9%¨…, 在国内是HIV感染者最常见的一种机会性感染,其次为卡氏 肺孢子菌肺炎、结核、念珠菌性食管或肠道感染、疱疹病毒感 染和其他肺部感染,而国外统计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最常见,其 发生率达55%一60%。这些机会性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 热、乏力、消瘦、咳嗽、腹泻等。这表明机会性感染等并发症本 身就可导致疲乏的发生,它可使HIV感染者先前的疲乏加重, 且促进疲乏的发生、发展¨“。
Group[J].Aequir
—133.
Defic
syndr,1999,21(2):126
[4]
Barroso
J.Just
worn out:a
qualitative study
of HIV—relat.
ed fatigue.In:Funk
preventing
SG,et
a1.editors.Key aspects of
3.1.4
HIV相关疲乏的定义及特点 HIV相关疲乏(HRF)是HIV感染者最常诉说的一种症
状,它是因感染HIV而产生的一系列主观感觉,如虚弱、活动 无耐力、不能集中注意力、动力或兴趣减少等”J。与一般性疲 乏相比,HRF具有不可预知、时好时坏的特点,可在感染HIV 到发病期间的任何阶段发生,且随着疾病的进展其发生会更 频繁,并可造成更显著的各种功能障碍的问题∞o。另外,HRF 不仅限制患者功能,较高水平的HRF预示着感染者有较低的 生存几率【3J。它被认为是HIV进展的晴雨表,是HIV感染者 对抗致残性疾病进展和HIV的关键因素"1。
5
a1.Trauma,stress-
and depression predict HIV—related fatigue
[J].AIDS Care,2008,20(10):1258—1265. [2]Fontaine
A,Larue F,Lassauni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