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说灯谜故事

合集下载

元宵节传说灯谜与谜底的故事

元宵节传说灯谜与谜底的故事

元宵节传说灯谜与谜底的故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

在这个充满喜庆氛围的节日里,人们寻找乐趣的方式之一就是猜灯谜。

元宵节的灯谜流传已久,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说故事。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索元宵节传说灯谜与谜底的故事。

1. “花灯一盏照芳华,春联一副贺新年。

”这是一句常见的元宵节灯谜,谜底是“春”。

根据传说,古代有一个智者,他通过春天的变化来预测未来。

他观察花草树木的发芽,可以预测出接下来的季节。

因此,春天被赋予了预示新生和希望的象征意义。

2. “天南地北架桥梁,穿越快乐寄问问。

”这是一句有趣的元宵节灯谜,谜底是“问”。

这个谜底的故事源于古代的一座神秘桥梁——问路桥。

据传说,在问路桥上走三步,你的问题就会得到回答。

因此,人们通过这个灯谜表达了对快乐的寄托和对未来的希望。

3. “大人过堂,小人走一边。

”这是一句传统的元宵节灯谜,谜底是“门”。

这个谜底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人们认为,“门”是大人进出的通道,而“小人”则需要避让。

这个灯谜表达了对尊重和礼仪的重视,也是人们希望家庭和睦的愿望。

4. “浑身红艳如丹桃,笑口珠圆嘴上牙。

”这句元宵节灯谜的谜底是“红灯笼”。

红灯笼在元宵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用来装饰街道和民居,给人们带来喜悦和温暖。

这个灯谜通过红灯笼的形象,营造出节日的快乐氛围,并回忆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5. “日出东海落西山,愿我明年好运还。

”这是一句寓意吉祥的元宵节灯谜,谜底是“太阳”。

太阳作为万物生命的源泉,为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

人们将太阳与好运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祈愿。

通过这些元宵节传说灯谜与谜底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还能了解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故事和传说。

元宵节的灯谜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元宵节的灯谜不仅让人们在猜谜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情感。

每一个灯谜都蕴含着深邃的意义和传统的价值观,通过猜谜、分享与讨论,人们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及传说故事“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及传说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明日走起!元宵节有哪些习俗?元宵节猜灯谜是最经典也是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

但是元宵节为什么要菜灯谜呢?关于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及故事传说如下:元宵节为什么要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猜灯谜是一项妙趣横生的游艺活动。

灯谜起源于西汉的隐语,后发展成为民间谜语,又叫“打灯谜”。

据记载,在南宋,猜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游戏方式了。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云:“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这“藏头隐语”,即是谜语。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元宵节为什么要猜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

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

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

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

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

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经典谜语故事及答案

经典谜语故事及答案

经典谜语故事及答案导读:经典谜语故事(附谜底)1、《宝钗应谜》元宵节,元春回贾府省父母,顺便带来些灯谜,让众人猜。

贾母、贾政见元春喜欢灯谜,便摆下香茶细果以及各式玩物,举办了一次春灯谜会。

其中宝钗作的灯谜是这样四句:“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叹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贾政看了心想:宝钗小小年纪,作此伤感的灯谜,非吉祥之兆,心中甚觉凄惋。

果然,这个灯谜后来应了宝钗的结局。

你知道这个灯谜打的是什么东西吗?2、『拦车考孔子』孔夫子周游列国,一日来到燕国。

进城门不多远,见一少年拦住马车说:“我叫项橐,听说孔老先生很有学问,特拦路求教。

”孔夫子笑着说:“小孩儿,你遇到什么难题啦?”项橐立起问道:“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夫子听后说:“江河湖海,什么水里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难于开花。

”项橐晃着脑袋直喊:“不对!”接着说出四物。

孔夫子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拜你为师!”你知道项橐说的是哪四物吗?3、『商贾测子』从前有位商贾,常年在外做生意。

一年除夕,商贾回家与家人团聚。

他想考考三个儿子的学问和才智,便唤他们围火而坐,叫老伴托出一盘瓜子,然后命每个儿子赋诗文一句,要求句中有人,有事,有数,并按句中数字酬赏瓜子。

长子抢先吟道:“甘罗十二为丞相。

”父亲点点头,要老伴数十二粒瓜子给儿子。

次子脱口而出:“太公八十遇文王!”商贾微微一笑,又叫老伴数八十粒瓜子给次子。

幼子天资聪慧,多读古书,他眼珠转了转,转身将全盘瓜子捧入怀中,然后高声吟哦一句。

商贾一听,高兴地说:“一个比一个强。

好,好!”你知道幼子吟哦了一句什么?4、『古诗密码』从前,有人在地里挖到一只金属盒子,盒子没有锁,却怎么也打不开。

细看盒盖上的圆形字盘,上面刻着二十个字:春生此国物多君豆愿红;枝来采发南几最相撷思。

此人颇识诗书,知道这是用一首古诗级成的密码。

他依着诗句顺序,终于把盒子打开,得到了盒内的珍宝。

元宵节传说花灯与猜谜的故事

元宵节传说花灯与猜谜的故事

元宵节传说花灯与猜谜的故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

这一天,人们会点亮花灯、猜谜语和品尝元宵,庆祝新的一年到来。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说,其中与花灯和猜谜相关的故事尤为脍炙人口。

一、传说中的花灯起源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存在着一种叫做“年”的怪兽。

每年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它就会爬出深山,伤害人们。

人们为了自保,发明了许多方法,最后发现年怪最怕红色、光亮、火焰和响声。

因此,每年的此时,人们会点亮火把、挂红灯笼,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来驱赶年怪,并从此把元宵节作为燃放烟火和点亮花灯的日子。

二、故事中的猜灯谜元宵节的一个重要活动就是猜灯谜。

猜灯谜起源于南宋时期,当时的皇帝科举考试非常重要,南宋名将岳飞把猜谜作为锻炼士兵智慧的方式,因此元宵节流行起猜灯谜的风俗传统。

1. 故事一:文王拜谏传说春秋时期,周朝的文王有个亲信官员叫卫宣公。

在一次演武大典上,卫宣公看到了文王的一些过错,但是文王不肯接受他的谏言。

卫宣公非常着急,他偷偷写了几个字并藏在灯内。

在元宵节那天,文王亲自点亮花灯,并在灯下猜灯谜。

当他拆开藏在花灯内的纸条时,震惊地发现上面写着:“君子之国泰而心忧,奸臣之国忧而心安”。

在读出这个谜语后,他深刻地领悟到了卫宣公的意见,改正了之前的错误。

2. 故事二:难忘的砍竹人传说有一个聪明而勇敢的年轻人,他经过一座废墟,看到了一个人在砍竹子。

与他交谈后,这个人提出了三个谜语,他说如果能猜对,就会告诉年轻人他的名字。

那个年轻人一一解开了这些谜题,最后得知这个人原来是草原上的雪女儿。

雪女儿因此和他成为了好朋友,她向他传授了许多珍贵的知识和技能。

三、花灯与猜谜的意义花灯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氛围,更是人们传递心意和寄托期望的载体。

花灯的制作工艺也十分精湛,从简单的纸灯笼到复杂的立体花灯,每一件作品都见证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而猜谜则是一种既增强了智力,又娱乐了众人的活动。

元宵节的传说灯谜与知识

元宵节的传说灯谜与知识

元宵节的传说灯谜与知识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个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

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人们会放起彩灯,猜灯谜,品尝元宵等各种活动。

元宵节有许多传说和文化知识与之相关,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元宵节的传说、灯谜和相关知识。

一、元宵节的传说1. 乌鹊嫁女关于元宵节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乌鹊嫁女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世界上的人们不懂得发明蜡烛,因此每到夜晚就无法正常活动。

于是,天上的乌鸦和鹊鸟们就决定帮助人们,它们每年的正月十五在这一天暂时离开天上,来到人间,将破碎的银河重新连接起来,于是人们就能够用灯笼照明,便能在夜晚活动了。

这也成为了元宵节放灯笼的习俗。

2. 文成公主传说在唐朝时期,米僧文成公主面临嫁给吐蕃王子的命运,但她并不愿嫁。

于是,她通过写下决心和善意的诗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在元宵节这一天,她将这首诗藏在元宵中,并借口元宵祝福人们。

后来,这首诗被人发现,大家纷纷竞相猜测,最终文成公主的决心也传遍天下。

二、元宵节的灯谜除了传说,元宵节还与猜灯谜的活动息息相关。

猜灯谜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会将灯谜写在红纸上张贴在灯笼上,供人们在家庭、学校或者公共场所猜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元宵节灯谜:1. 岁岁重阳答案:月亮2. 白头偕老,白发新郎答案:灯笼3. 引无数豪杰竞渡答案:龙舟4. 东风催绿日初长答案:柳树5. 风中一封书,邮到你家庭中答案:燕子三、元宵节的相关知识1. 元宵的由来元宵是由糯米和其他食材制成的圆形糕点,它是元宵节最重要的食物之一。

元宵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元宵最早产生于东汉末年,供奉神佛,追求安宁和团圆之意;另一种说法是元宵起源于宋朝,在宋代元宵节前夕,皇帝会亲自品尝各种新糕点,然后将余下的百姓分食,意味着万民同享国泰民安的喜悦。

2. 元宵节的其他习俗元宵节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比如舞龙舞狮、耍杂耍等,这些活动在元宵节期间十分盛行,可以增添节日的欢乐氛围。

元宵节猜灯谜的来历

元宵节猜灯谜的来历

元宵节猜灯谜的来历
元宵节猜灯谜的习俗起源于古代。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陆伯的学者,他在元宵节的夜晚,独自在灯下读书。

一位面带微笑的老人走过来,问他在读什么。

陆伯说,他正在读《诗经》。

老人用自己的手指敲了敲门楣,门楣上飘然点燃了一盏红灯笼。

陆伯感慨地说:老人,你什么都知道。

老人微笑着说:猜灯谜的习俗起源挺早的,不过是我又炼丹炉起涓。

其实元宵节除猜灯谜、赏花灯、吃元宵的习俗外还有猜谜语的传统,灯谜是元宵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谜底字句有时包含政治时事,中外典故,民间野史,自然文化,迷离晦涩,貌似容易,动情无限。

元宵节传说灯谜和猜谜的故事

元宵节传说灯谜和猜谜的故事

元宵节传说灯谜和猜谜的故事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猜谜活动,而猜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传说灯谜。

灯谜是以谜语的形式出现,灯谜的传说起源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将为你讲述元宵节传说灯谜和猜谜的故事。

第一章:灯谜的起源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朝时期。

据说,当时的汉武帝非常喜欢佛教,为了祈福平安,他下令在每年的正月十五的夜晚点灯。

为了让灯火更加华丽,人们开始设计并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灯笼,并在灯笼上编写谜语。

这就是灯谜的起源。

第二章:元宵节的传说元宵节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故事是关于汉高祖刘邦和羊角岛的传说。

相传羊角岛上有一只恶龙,每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它就会吞食岛上的居民。

为了保护群众的生命安全,刘邦决定亲自前往斩杀恶龙。

他下令在岛上点亮灯火,引诱恶龙出来。

当恶龙出现时,刘邦果断地斩下了恶龙的头颅,从此岛上的人们再也没有受到恶龙的威胁。

为了纪念这一壮举,人们在元宵节时点亮灯笼,以表示对刘邦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第三章:传说灯谜的种类元宵节的灯谜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字谜、诗谜、对对谜等。

字谜是最常见的一种,它的规则是将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划分成若干个部分,通过提示来猜出完整的字或者词。

比如:“猜一个福字的上下部分为嵛钅、下个字为二。

” 答案是“鼠”,因为嵛钅音同鼠,下个字为二表示今年是鼠年。

诗谜则是将一首诗的某一句或者某几个字隐去,让猜谜者通过其他的线索来猜出缺失部分的内容。

第四章:猜谜活动的重要性元宵节的猜谜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习俗,还具有很多的意义。

首先,猜谜活动是一种娱乐方式,可以增添元宵节的喜庆氛围。

其次,猜谜活动能锻炼人们的智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解答谜语,可以激发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最后,猜谜活动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大家可以一起合作解谜,增进感情。

第五章:传承与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猜谜活动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除了传统的灯谜之外,如今的人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手机应用来猜谜。

元宵节猜灯谜

元宵节猜灯谜

元宵节猜灯谜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是家人团聚、互相交流、庆祝新春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一起吃元宵、观赏灯笼和猜灯谜。

猜灯谜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智力的挑战。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和意义。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据说,在东汉末年,曾有一个叫张良的人在远离京城的地方遇到了一位叫曹操的将领。

张良为了试探曹操的智慧,设计了一些谜语,并用灯笼隐藏着。

曹操接受了挑战,并成功解开了所有的谜题。

这一传统就沿袭至今,成为了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猜灯谜的过程非常有趣,人们会围坐在灯笼下,相互交换自己出的谜语,然后尝试着找出答案。

谜语通常由一句诗词、歇后语、俚语或是一个有趣的故事组成,需要人们动脑筋去解读。

而灯谜则是将谜底隐藏在灯笼中,通过形式、内容或字数等给出线索。

参与者需要仔细阅读灯笼上的文字,推理出正确的答案。

猜灯谜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智慧。

很多谜底都与历史、文学、地理、动植物等有关,需要参与者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想象力。

通过猜灯谜,人们能够扩展知识面、锻炼思维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此外,猜灯谜还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祝愿。

谜底往往与好运、幸福、健康等因素相关,给人们带来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猜灯谜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然而,元宵节猜灯谜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活动,仍然保留着它的魅力。

通过猜灯谜,我们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为了弘扬元宵节猜灯谜的传统,各地还会举办各种猜灯谜比赛和活动。

这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智慧的平台。

总之,元宵节猜灯谜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是一个充满欢乐和智力挑战的活动。

它不仅有助于扩展知识和锻炼思维能力,还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让我们在元宵节这一天,与家人、朋友一起围坐在灯笼下,尽情享受猜灯谜的乐趣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说灯谜故事
元宵节又称“灯节”,有猜谜的习俗,所以谜语也叫做“灯谜”。

好的灯谜不仅其谜面构思奇巧,猜谜的过程也是妙趣横生。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文义谜大概要算东汉蔡邕的曹娥碑阴隐语了。

它也被认为是开了灯谜即文义谜之先河。

曹娥碑立于浙江上虞,记录的是东汉时一个叫曹娥的孝女投江寻父的故事。

曹娥的父亲叫曹盱,按现在的说法,他的职业应该是一个巫师。

在一次祭奠海神时,由于水急浪大,曹盱不慎落水而亡,死不见尸。

其十四岁的女儿曹娥不相信父亲已死,沿江号哭了十七日,投入江中寻父,五日后父女俩的尸体相拥一道浮出。

上虞县令被曹娥的孝义所感动,遂令其弟子撰写文章,记录此事,并勒石为碑。

碑文生动感人,令人嗟叹不暇。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曾到过上虞,路过曹娥碑时天已黑。

蔡邕就用手把碑文一个字一个字地摸着读了一遍,读后题了八个字,表示了对此碑的评价:“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这八个字被人补刻在了碑的背面,但却无人懂得它的意思。

关于这条谜语,是由三国时两个著名人物——曹操与杨修引发出来的。

据南朝刘义庆的《曹娥碑》记载:
曹操曾经经过曹娥碑下,从碑背后发现题写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

曹操对杨修说:“你能解出来吗?”杨修说:“我能解出来。

”曹操说:“你先别说,等我想想看。

”又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

”随即二人将猜到的答案分别写在纸上。

杨修说:“黄绢,指有颜色的丝织品,合成绝字,幼妇就是少女,猜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猜字为好;齑臼,也就是盛装和研磨姜、蒜、韭菜等调味料的器具,它每天接受的都是辛辣之味的东西,所以是辞(繁体为“受辛”)。

所以谜底是绝妙好辞。

”再看曹操写在纸上的答案,果然与杨修相同。

曹操只好感叹自己的才华和杨修的差了三十里。

“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这“绝妙好辞”四字,蔡邕是用来赞颂才子邯郸淳为曹娥碑写的碑文的。

但他不明说,却用了八个字的谜面巧妙地隐含四个字的谜底。

并且最先创造了:“曹娥体”这种离合字谜的方法,这是中华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谜。

唐朝诗人李白有个叫李谟的朋友,是一位善于吹笛子的音乐家。

有一年,李谟喜得外孙,他想起李白很有才学,就抱着刚满月的外孙到李白家中,请李白给外孙起名。

酒后的李白带着醉意写了这样一首诗:“树下彼何人,不语真吾好。

语若及日中,烟霏谢成宝。


李谟看不懂这首诗,就说:“你又喝多了,我求学士为外孙取名,你却写首令人费解的诗。

”李白笑着解释道:“你仔
细看看,你外孙的名字就在诗中啊!树下人是木子,合起来是个‘李’字;不语是莫言,合起来是‘谟’字;好是女子,女儿的子即‘外孙’;语及日中是言午,合起来是‘许’;烟霏谢成宝,即云出封中,乃‘云封’也。

这四句诗连起来,即‘李谟外孙许云封’。

”李谟满意且高兴地回家了。

这一段故事在《全唐诗》和《太平广记·卷二百四·乐二·许云封》中均有记载,看来是确有其事。

一年元宵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好朋友王吉普来访,席间,王安石说:“今天是元宵节,我出一谜助助兴——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王吉普想了想,没有说出谜底,却对王安石说:“这样吧,我也出一谜助助兴!”说着,吟出一谜:“东海有条鱼,无头亦无尾,去掉脊梁骨,便是你的谜!”
以谜猜谜,果然有意思。

王安石想了片刻,不禁微微地笑了。

原来,二人所出灯谜的谜底均是同个字——日。

王安石是个很喜欢猜谜、设谜的人,民间盛传他曾有一首著名的取诗家姓名为谜底的诗谜,一度无人能破:“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

走入绣帏寻不见,任他风雨满江湖。


这首诗谜起初没有被破解,后由一位著名学者郑子瑜先生所破,郑子瑜先生在《中国修辞学史稿》一书中,曾对这
首诗谜破解:首句“佳人佯醉索人扶”以谐音衍义为“假倒”,再谐音作“贾岛”;第二句“露出胸前白雪肤”衍义为“肋白”,再谐音作“李白”;第三句“走入绣帏寻不见”,绣帏与罗账相近,故衍义为“罗隐”;末尾四句,“任他风雨满江湖”衍义为“攀浪”,再作谐音“潘阆”。

而李白、贾岛、罗隐、潘阆这四人皆为唐代著名诗人。

一次,苏东坡去看望好友佛印和尚,见他正在喝酒吃肉,听到叫声就把酒肉藏起来。

苏东坡佯装不知,进门就请教大师“犬”字和“吠”字怎么写,佛印回答道:“一人一点为犬,再加一口为吠。

”东坡听罢哈哈大笑:“既然如此,快把酒肉拿出来,我有‘口’福,咱就‘一人一点’共享美味吧!”佛印无奈只好拿出酒肉俩人同饮。

过些日子,苏东坡刚把做好的鱼摆上桌,忽闻佛印来了,忙把鱼藏在书架上,佛印也佯装不知,说是来向东坡请教“苏(繁体为‘蘇’)”怎么写?东坡回答:“草字头下面左边是鱼,右边是禾字。

”佛印又问:“把鱼放在上边行吗?”东坡答:“不行!”佛印道:“既然不行,那就拿下来吧!”东坡只好端下鲜鱼和佛印一起进餐。

关于苏东坡、佛印和尚、苏小妹、秦少游等人的灯谜故事和对联故事实在是不少。

相传某年秋,苏东坡邀好友秦少游登高饮酒赏秋菊。

酒酣时苏东坡问秦少游:“贤弟,你才貌并秀,可为何迟迟不
择佳偶?”秦少游羞笑道:“弟非草木,岂能无情,吾心中久幕一位窈窕淑女,只是难以启齿。

”苏东坡追问:“不知是谁家的闺秀?”秦少游沉吟片刻道:“待小弟打一字谜请仁兄一猜。

”说罢,即赋词一首:“园中花,化为灰,夕阳一点已西坠。

相思泪,心已碎,空听马蹄归。

秋日灿红萤火飞。


“园中花,化为灰”,空余“艹”字头;“夕阳一点已西坠,相思泪,心已碎,空听马蹄归”,“夕”坠去“一点”,“思”字碎去“心”字,马蹄即为繁体“马”字的底部,即“灬”,合为繁体的“鱼”字;“秋日灿红萤火飞”,萤火飞则天已晚,故“秋日灿红”去“火”去“日灿红”余“禾”;这样,“艹”字头与“鱼”的繁体字、“禾”字拼合为繁体字“蘇”,也就是现在的规范字“苏”。

苏东坡听了这谜语,再一琢磨,恍然大悟,原来秦少游是喜欢上了自己的妹妹苏小妹。

忙说:“原来如此!这不难,包在愚兄身上。

”于是,引线穿针做红娘,成全了一桩美事。

不过,如今的史学家经过考证发现,秦少游的正妻叫徐文美,而非传说中的苏小妹,苏小妹只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

秦少游一生多情,有人统计,他留传下来的四百多首诗词,约四分之一为“爱情诗”,而其中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青楼歌女。

明代的蒋一葵在《尧山堂外记》中则透露了秦少游的另两次艳事。

“秦少游在蔡州,与营妓楼婉字东玉者甚密”,他专为情人写了一首《水龙吟》,还费心地将楼东玉的名字写
进去,“小楼连苑横空”、“玉佩丁东别后”就是谜面。

秦少游还有过一位叫陶心儿的情人,他曾赠一首《南歌子》给陶心儿,未句的“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就是为陶心儿的“心”字打的灯谜。

明代,每年的元宵节,杭州西湖边都要举行元宵节灯谜会。

徐渭,字文长,明代著名画家。

有一年元宵节,徐文长路过杭州时,也随众人到西湖边观灯猜谜。

在观灯过程中,他见一群人围着一盏大红灯笼争论不休,便挤进去瞧个究竟。

原来灯上写着一副对联:“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

”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打一日常用物,并用一谜对出下联。

这则灯谜谜面很是平常,徐文长很快便想出了谜底,他上前对出了下联:“乌龙上壁,身披万点金星。

”众人看着这两副灯谜都惑然不解,直到徐文长走后,才有人想出谜底:原来两谜的谜底分别为油灯和杆秤。

又一灯谜,上面写着:“二人抬头不见天,十女巧种半亩田。

八王问我田多少?土上加田有一千。

”众人思量许久也未能猜出,徐文长看完却是一笑,说:“这有何难?”旁边的人一听,都围了过来,请他赶快解释一下。

徐文长说:“‘二人抬头不见天’就是‘夫’字;‘十女巧种半亩田’是个‘妻’字;‘八王问我田多少’就是一个‘義’字(即繁体的义字);最后一句‘土上加田有一千’就是‘重’字。

夫妻义重,但
愿世间家家能如此。

”说完便走了。

一年春天,一位土财主望子成龙,慕名请蒲松龄教家馆。

不到三个月,蒲松龄拱手告辞说:“令郎学有成就,老夫要另谋去处。

”财主一听十分高兴,忙设宴为先生饯行。

酒过三巡,财主笑问:“吾儿的文章如何?”蒲松龄回答:“高山响鼓,闻声百里。

”财主大悦,捋须又问:“吾儿在易、礼、诗诸方面必通了吧?”蒲松龄诙谐一笑,接应:“八窍已通七窍,八窍已通七窍。

”说罢,蒲松龄道上一声多谢,便挑起书箱启程了。

蒲松龄前脚刚走,财主后脚赶到衙门,将这喜讯告诉当师爷的胞弟,要其为侄儿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先捞个“秀才”当当。

那师爷听罢叙述,哭笑不得,说:“大哥,你让那教书匠戏弄了。

”接着解释一番。

原来这“高山响鼓”取其谐音,意为不通不通,而这“八窍已通七窍”实在就是一窍不通。

财主一听,气得鼻子就快歪了,直骂儿子是蠢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