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初一下:登幽州台歌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

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拓展·链接]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3~4题。
台城①韦庄②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③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城:旧址在南京市鸡鸣山南,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②韦庄(约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③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3.这首诗主要采用__ __的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一幅颇具江南风味的图景:__ __,江岸小草细长,鸟在清亮鸣叫,__ __,营造了一种__ __的意境氛围。
4.结合三、四句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望岳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妙处。
6.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拓展·链接]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③,天上接行杯④。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⑤。
【注释】①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②迥:渺远的样子。
③下榻:指留宿处。
④行杯:浮杯,流觞。
⑤回:回荡,摆动。
7.诗中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做简要的分析。
8.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诗中的颈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作用。
登飞来峰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9~10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象征着什么?10.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练习题电子教案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练习题《登幽州台歌》练习一、词语解释1、前:2、古人:3、后:4、来者:5、念:6、悠悠:7、怆(chuàng)然:8、涕:二、填空1、《登幽州台歌》选自,作者是,字,人称“”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3、“怆然”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同时衬托出,从而表现诗人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古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7 、“古人”“来者”指的是。
“独”字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的感情基调。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它的语言风格是。
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三、选择题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望岳》练习题1、表达技巧:《望岳》中每一联都切着字写,但望的角度不同,首联是,颔联是,颈联是,尾联是。
2、思想内容: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 ,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 _。
3、表达技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秀美,用的是。
“阴阳割昏晓”句写泰山的,这是。
5、名句理解:(1)如何理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炼字: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七年级】《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赏析及同步习题(附答案)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赏析及同步习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
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凄凉地眼泪横流!【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人通过抒发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以及因理想破灭而孤寂郁闷的情感,具有深刻而典型的社会意义。
此诗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着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寂、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直抒胸臆,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楼台高耸,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激情满怀,思绪万千。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背景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念这首诗,我们深刻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令人为之激动。
【主题】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写法】整首诗通过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21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登幽州台歌原文默写: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
一、理解性默写1.《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2.《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二、阅读理解1.这首古诗选自《》,作者是代的。
2.诗人登上,看到,先想到,再想到,不禁。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5.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7.望岳原文默写:望岳(杜甫)?。
,。
,。
,。
一、理解性默写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二、阅读理解1.本诗的作者是代伟大的“诗圣”。
2.“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5.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登飞来峰原文默写:登飞来峰(王安石),。
,。
一、理解性默写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2.诗中与孟浩然“鸡鸣见日出,常与仙人会”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二、阅读理解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5.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游山西村原文默写:游山西村(陆游),。
,。
一、理解性默写1. 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春望与登幽州台歌》同步测验(有答案word)

《春望与登幽州台歌》同步测验一、单选题1. 选择正确的读音(1)岱宗夫如何()A.dàiB.tài(2)决眦入归鸟()A.bǐB.cǐC.zì(3)会当凌绝顶()A.línB.líng2. 下面对诗《望岳》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3. 对《望岳》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4.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时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5.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以“望”如题,却不着一个“望”字,情景交融,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下,以抒雄心壮志。
C.“齐鲁青未了”中的“齐鲁”指的是山东地区,这首诗是杜甫在中年漫游生活中来到山东是所写,以表达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B.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描写的景物主要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和投林还巢的鸟,透过描写景物还能体会出是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6. 下列各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杜甫的《望岳》一诗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完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练习题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练习题《登幽州台歌》练习一、词语解释1、前:2、古人:3、后:4、来者:5、念:6、悠悠:7、怆(chuàng)然: 8、涕:二、填空1、《登幽州台歌》选自,作者是,字,人称“”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3、“怆然”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同时衬托出,从而表现诗人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古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7 、“古人”“来者”指的是。
“独”字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的感情基调。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它的语言风格是。
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三、选择题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望岳》练习题1、表达技巧:《望岳》中每一联都切着字写,但望的角度不同,首联是,颔联是,颈联是,尾联是。
2、思想内容: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 ,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 _。
3、表达技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秀美,用的是。
“阴阳割昏晓”句写泰山的,这是。
5、名句理解:(1)如何理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炼字: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练习

登幽州台歌练习题一:给下列字注音后不见来者.()独怆.然而涕下()二:解释词语悠悠:独:怆然:涕:三、填空1、《登幽州台歌》含有的与本诗主旨表达有关的一个典故是()2、《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3幽州台即____ _,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是战国时候_____的国都。
_____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的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建黄金台,置金与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找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起来四、读课文,思考:1、“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心境。
2、怆然的意思是:涕的意思是: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登飞来峰》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5、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6、这首诗中,“泘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8、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9、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游山西村练习:一、解释下列词语:1.腊酒:2.足鸡豚(tún): 3.山重水复:4.柳暗花明:5.箫鼓:6.追随: 7.春社: 8.古风存:9.若许:10.闲乘月: 11.无时: 12.叩(kòu)门:一、填空:1.《游山西村》选自,作者是,字,自号,朝著名诗人,现存诗多首。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登幽州台歌同步检测试卷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登幽州台歌》同步检测试卷名句默写1.2017·鄂州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 !2.2015·娄底前不见先人,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独怆但是涕下!3.2018·龙东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单和伤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4.《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的孤单孤独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阅读下边的诗歌,回答以下问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前不见先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但是涕下!1.[2018·日照] 模拟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触,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2.2018·日照模拟整首诗经过采纳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拥有 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基调。
3.以下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中“先人” “来者”指的是识才的英明君主。
B.“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的辽阔烘托孤寂之感。
C.“怆但是涕下”是由于时间的消失、空间的寥寂。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诗人所以有感而发。
4.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成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018·日照模拟这首诗在遣辞造句上没什么特别之处,千百年来却向来不减它感人的力量。
试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剖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同步练习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5、“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 。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
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8、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分)
9、“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10、“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11、“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
12、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案: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3、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分)
4、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6、“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7、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8、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9、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10、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11、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12、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