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合集下载

点考题比和比例:比和比例的应用

点考题比和比例:比和比例的应用

答:这批树苗一共有108棵。
例9(武汉市,2001)
一台收割机6天收割小麦114公顷。照这样计算,收割133公顷小麦,需要多少天?(用比例解)
分析 这是一道正比例应用题,主要考查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照这样计算”就是说每台收割机每天收割的公顷数一定,即 =每天收割小麦的公顷数(一定),所以收割小麦的总公顷数与收割小麦的天数成正比例。
例7(重庆市,2001)
建筑工地上用的混凝土是用水泥、砂子和石子拌制而成的。水泥、砂子和石子的比是2∶3∶5。要拌制120吨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水泥、砂子、石子各多少吨?
分析一 此题是典型的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根据题意可以这样想:水泥、砂子和石子的比是2∶3∶5,也就是说120吨混凝土中,水泥占2份,砂子点3份,石子占5份,一共是(2+3+5)份,也就是说水泥占120吨混凝土的 ,砂子占120吨混凝土的 ,石子占120吨混凝土的 。由此,就可以求出水泥、砂子和石子的重量各是多少吨。
热点考题比和比例:比和比例的应用
例1(烟台市,2001)
在比例尺是1∶3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广州到北京的距离是6.1厘米,广州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分析一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知道,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解】 6.1÷ =183000000(厘米)
【解】设石子的重量是x吨,则水泥的重量是 x吨,砂子的重量是 x吨
x+ x+x=120
2x=120
x=120÷2
x=60
x= ×60=24
x= ×60=36
答:需要水泥24吨,砂子36吨,石子60吨。
【说明】此题主要是考查能否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有多种解法,可以按整数问题解,可以按分数问题解,还可以用方程解,一般是用第一种方法解答。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应用》第2课时 比例尺(2)【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应用》第2课时 比例尺(2)【教案】

教学笔记第2课时比例尺(2)教学内容教科书P52例2,完成教科书P57“练习十”中第5、6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2.在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了解不同形式的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刻度尺。

教学过程一、回忆比例尺的概念,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你能说说比例尺的意义吗?【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比例尺。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实际距离师:生活中比例尺知识的应用十分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板书课题:比例尺(2)]【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比例尺的意义,直接点明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开课简单明了。

二、自主探究,解决有关比例尺的实际问题1.阅读与理解师:同学们阅读教科书P52例2,并观察示意图。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求出北京地铁2号线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千米吗? 【学情预设】知道北京地铁2号线的图上距离和比例尺,要求实际长度。

2.探究解题方法。

师:现在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试一试吧!【学情预设】预设1:77×30000=2310000(cm)=23.1 (km)。

预设2:77÷300001=2310000(cm)=23.1 (km)。

预设3:30000cm=300m ,77×300=23.1 (km)。

预设4:解:设北京地铁2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 cm 。

130000773000023100002310000cm 23.1km==⨯=77x x x =师: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吗?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情预设】预设1:由比例尺1∶30000,可知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30000倍,所以用77×30000就可以求出实际长度。

6下-04-2-1(用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6下-04-2-1(用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利用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57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解决“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实际问题。

2.结合实际情境,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应用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解决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参观了雏鹰少年足球队赛前训练的情况,他们今天就要出发去济南参加比赛了,大家想一起去吗?怎么去呢?学生回答,适时引导。

师:教练决定坐汽车去济南,我们首先来看看济南的位置?(课件先出示教材情境图:见图1)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红点问题)预设1: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多少千米?图1 预设2:雏鹰少年足球队大约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设计意图】延续上一个信息窗的情境“雏鹰少年组球队赛前训练”,到本节课创设“出征比赛”的情境,通过发现并提出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合作探索(一)独立思考,讨论策略师:怎样解决“雏鹰少年足球队从济南到达青岛时所用的时间?”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思考,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随机出示要点)预设1:要求所需时间,应利用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预设2:需要先求出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预设3:要求出实际距离,首先要量出图上距离。

(二)小组合作,尝试解决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想出了办法,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请学生小组合作,在组内解决问题。

(三)组间交流,建立模型师: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方法:预设1: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表格式)

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表格式)
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第1课时总序号:第39节
教学内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材第56-58页:信息窗2红点例题,自主练习1—5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重、难点
重点:利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实际距离。
难点:设未知数时对长度单位的正确应用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四.总结评价
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学生可能想到:
1.要用路程除以速度。
2.需要先求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3.要求出实际距离,得先量出图上距离。
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先量出图上距离是4厘米,再用列方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然后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
师:还有不同解法吗?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师:哪个小组还愿意说一说?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4÷ ”求出的是什么?你们是怎样想的?
师: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三、拓广应用。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调整补充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尺?谁还记得什么是比例尺?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比例尺”?

比例尺的应用(求实际距离)

比例尺的应用(求实际距离)
举例
如果地图A上的1单位长度表示实际上的100米,而地图B的比例尺为1:200,则地图A上 实际距离为100米时,在地图B上表示为50厘米。
05
比例尺的精度与误差
比例尺的精度
01
比例尺精度决定了地图上表示的距离与实际距 离之间的误差范围。
02
比例尺越小,精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距离越准 确。
03
地图制作过程中,需要考虑比例尺与地图用途 的匹配度,以确保地图的实用性。
比例尺误差的消除与减小过采用更先进的测量技术和设备,可以减小地图制作过程中
的测量误差。
选择合适的投影方式
02
根据地图用途和区域特点,选择合适的投影方式,可以减小投
影变换带来的误差。
加强地图校准和检验
03
通过加强地图校准和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地图中的误差,
提高地图的精度。
比例尺的作用
1 2
3
方便测量和估算实际距离
通过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的距离计算出实际的距离, 从而进行测量和估算。
提高地图的可读性和准确性
比例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图上的信息,并提高地图 的可读性和准确性。
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有广泛应用
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比例尺可以帮助设计师和工程师更好 地理解和规划实际的空间和尺寸,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 性。
举例
如果地图上的1单位长度表示实际上的100米,而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则实际距离为100米时,在地 图上表示为1厘米。
不同地图之间的换算
地图换算
当需要将一个地图上的距离转换为另一个地图上的距离时,可以使用比例尺进行换算。 假设两个地图的比例尺分别为1:M和1:N,则换算公式为:新距离 = 旧距离 × (N/M)。

六年级数学比例尺的知识点

六年级数学比例尺的知识点

六年级数学比例尺的知识点一、比例尺的定义。

1.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例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00厘米(也就是100米)。

2. 比例尺的公式为:比例尺 =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也可以写成(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二、比例尺的分类。

1. 数值比例尺。

- 数值比例尺是用数字的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比例尺的大小。

如1:500,(1)/(500),这种比例尺的前项或分子通常为1。

- 数值比例尺的特点是直观地表示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

例如,比例尺1:5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2. 线段比例尺。

- 线段比例尺是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并注明地图上1厘米所代表的实际距离。

例如,在一幅地图上有这样的线段比例尺:0 50 100 150千米,它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0千米。

- 线段比例尺的优点是可以直接从图上量出距离,然后根据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比较直观。

三、比例尺的应用。

1. 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 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根据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比例尺来计算。

例如,在比例尺为1:2000的地图上,量得学校到图书馆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那么实际距离 = 5÷(1)/(2000)=5×2000 = 10000厘米 = 100米。

2. 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 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根据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比例尺来计算。

例如,实际距离为300米,比例尺为1:10000,先将300米换算成30000厘米,图上距离 = 30000×(1)/(10000)= 3厘米。

3. 比例尺在图形放大与缩小中的应用。

- 在将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的时候,比例尺也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把一个三角形按2:1放大,就是把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这里的2:1就是放大的比例尺。

比例的应用比例尺例1例2例3

比例的应用比例尺例1例2例3

二、知识应用
1. 一个圆柱形零件的高是5mm,在图纸上的高是2cm, 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cm=20mm 20:5=4:1 答: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4:1。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二、知识应用
2. 一副地图的比例尺1:30000000,你能用线段比例尺表示出来吗?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一、探究新知
(一)比例尺的概念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 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比例尺
一、探究新知
(一)比例尺的概念
这是线段比例尺, 表示地图上1cm的距 离相当于地面上40 千米的距离。
一、探究新知
(一)比例尺的概念
在绘制比较精细的零 件图时,经常需要把 零件的尺寸按一定的 比放大,你知道这幅 零件图纸的比例尺 2:1表示什么吗? 比例尺2:1表示图上 距离是实际距离的2 倍。实际距离是图 1 上距离的 2 。 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形式!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尺有哪些形式? 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比例尺 数值比例尺 线段比例尺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一、复习旧知
说说下列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1:1500
1 8000
60 90 120千米
0
30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54.5:x=1:100
=5450(厘米)
100
x =54.5×100 x =5450
5450厘米=54.5米 答:比萨斜塔的实际高度是54.5米。

比例尺的应用题解题技巧六年级

比例尺的应用题解题技巧六年级

比例尺的应用题解题技巧六年级一、比例尺应用题解题技巧。

1.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 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例如,比例尺1:1000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0厘米(10米)。

2. 明确数量关系。

- 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 解题步骤。

- 第一步,认真审题,确定已知条件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还是比例尺。

- 第二步,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 第三步,注意单位换算,保证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一致。

二、例题及解析。

1.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

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解析:已知比例尺1:6000000,图上距离15厘米。

根据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比例尺,可得实际距离为15÷(1)/(6000000)=15×6000000 = 90000000厘米。

因为1千米=100000厘米,所以90000000厘米=90000000÷100000 = 900千米。

2. 一个精密零件的长是5毫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8:1的图纸上,应画多长?- 解析:已知实际距离5毫米,比例尺8:1。

根据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比例尺,可得图上距离为5×(8)/(1)=40毫米。

3. 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在这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4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解析:已知比例尺1:500000,图上距离4厘米。

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比例尺,即4÷(1)/(500000)=4×500000 = 2000000厘米。

2000000厘米=2000000÷100000 = 20千米。

4. 学校操场长80米,宽60米,画在比例尺是1:10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解析:先将实际长度的单位米换算成厘米,80米= 8000厘米,60米=6000厘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57、58、59页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用多种方法计算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合问题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认识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用多种方法计算实际距离。

难点: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直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复习铺垫:(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尺,什么是比例尺?怎样计算比例尺?(留出时间学生思考时间)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2)说说下列比例尺的实际含义1:1500(3)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20千米=()厘米30米=()厘米2500000厘米=( )千米5000厘米=()米(4)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比例尺”?请举例说一说这个比例尺所表示的意义,前项和后项有怎样的倍数关系?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举例可以看出,比例尺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应用比例尺还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探究怎样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板书课题)2.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通过观察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教师出示问题: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1.出示探究要求:(1)理解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要求“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还需要什么条件?(3)怎样根据比例尺求出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4)尝试用不同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长做好记录。

(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分析题意,理清数量关系图中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要求时间还要知道哪些条件?生: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8000000,这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0千米;要求时间应先求出两地间的路程,用路程÷速度就是需要的时间。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长做好记录。

(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列方程为:预设(1)(2)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4:X=1:8000000X=4×8000000X=32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320 ÷100=3.2(小时)答:大约需要3.2小时到达青岛。

质疑: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什么要用厘米作单位?生:让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统一。

(师强调比前项和后项要单位一致)师:还有不同解法吗?(方法二)生:4÷1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320÷100=3.2(小时)质疑:“4÷18000000”求出的是什么?你们是怎样想的?生:“4÷18000000”求出的是实际距离。

我们组是这样想的: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在这里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相当于比值。

所以可以推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我们组就是根据这种关系求实际距离的。

师:哪个小组还愿意说一说?(方法三)生: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320÷100=3.2(小时)质疑:说一说你们的依据?生:我们是这样想的:比例尺是“1︰8000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所以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可用“4×8000000”求出,求出的数值单位是厘米,所以还要把这个数量的单位转化为“千米”,最后利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多样化的算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独特的思路可以张扬学生个性,尽可能地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做到算法的优化。

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大家交流,发挥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和灵感,将学生的学习、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领域、新的层次。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利用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更喜欢哪种解法。

为什么?预设1:我认为第一种方法好,它是根据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列出方程,这种方法更好理解。

预设2:第三种解法。

比例尺“1︰8000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所以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可用“4×8000000”求出,因为求出的数值单位是厘米,所以还要把这个数量的单位转化为“千米”,最后利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

总结:根据你的理解能选择适合你的解法很好,那么在设未知数x时,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所用的单位不同,注意应设实际距离为x厘米,算出实际距离的厘米数后,再换算成千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比例尺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时,既能根据比例尺的公式列方程解答,也可以用“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或“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的后项”来计算。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自主练习第1题师: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

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洗礼堂、钟楼和墓园,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

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

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1987年它和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因其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

这道题怎样计算?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

2、“自主练习”第2题(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2)让学生独立填写。

(3)小组交流,指名汇报解题思路。

(4)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师根据情况板书问题。

学生选择完成,共同订正。

3.自主练习第3题(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2)让学生独立解答。

(3)交流解题思路。

4.拓展练习:考考你:下图是用1:4000的比例尺画出的某建筑占地平面图。

这个建筑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学生读题,师引导你知道了什么?求这个建筑的实际占地面积,要知道什么?(2)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3)指名汇报,说说想法,师作指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解题思路,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使用说明1.教学设计:(1)新课程提出,要通过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解决本课所学的问题,需要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收集所需信息,然后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样还会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程度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2)教学时,我承接了前面足球队赛前训练的话题引入,出示信息窗,通过读图让学生认识山东省地图,了解17个城市的大体位置。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图中信息提出并解决足球队需要的几小时到达青岛的问题,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

(3)合作探索时,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把问题转化到了求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学习邱实际距离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探究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想到了方程法,还有的同学根据关系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求得4÷1,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学生说明道理,另一方8000000面又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比较反思,从而掌握求实际距离的基本方法。

(4)学生对于题目当中的数据,缺乏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单位不统一时,就直接做的大又有在,对于这一点应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使用建议书上呈现只有一种方法,并不是硬要求学生掌握只用一种方法,可能是为了以后的用比例解决问题。

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书上的方法就是好的。

我觉得应该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学会欣赏,以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同时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3.需破解的问题是不是把这一个问题当成一个问题来解决,突出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除了常规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外,增加“经历解决实际距离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并结合已有知识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