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盟百科:行书的发展历程及演变

合集下载

行书发展历程

行书发展历程

行书发展历程一、起源与发展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起源于汉朝,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行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炼、笔划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汉朝初期,行书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字体,而是在隶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

隶书是秦朝时期的一种字体,它的特点是笔划刚劲有力、结构严谨。

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演变为行书,形成为了独特的风格。

二、唐代的行书在唐代,行书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当时的行书书法家以王羲之为代表,他的作品《兰亭序》被誉为行书的经典之作。

王羲之的行书结构简洁、笔划流畅,给人一种优雅的美感。

除了王羲之,唐代还有许多其他的行书书法家,如怀素、颜真卿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水平,也对后来的行书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宋代以后的发展宋代以后,行书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重要字体。

宋代的行书书法家以米芾、黄庭坚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在行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明清时期,行书进一步发展,形成为了多种不同的派别。

明代的行书书法家以董其昌、文征明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在行书的艺术表现上更加丰富多样。

四、现代行书的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书法艺术的创新,现代行书再也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而是更加注重个人的创作风格。

现代行书书法家通过吸收西方绘画的技法和理念,将行书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作品。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行书的创新提供了便利。

通过数码设备和计算机软件,书法家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使行书艺术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受到欣赏。

五、行书的价值与意义行书作为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重要字体,具有丰富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行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其次,行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结构简洁、笔划流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行书作品往往被用于装饰和陈设,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艺术品。

最后,行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和欣赏行书,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行书发展历程

行书发展历程

行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行书作为中国书法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创新。

本文将从行书的起源开始,分别介绍行书的四个发展阶段,包括初创时期、繁荣时期、衰落时期和复兴时期。

通过对行书发展历程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书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一、初创时期1.1 隶书的演变:行书起源于汉代的隶书,是隶书的一种变体。

隶书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官方书写形式,行书则是在隶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1.2 行书的特点:行书以流畅的笔划和独特的笔力为特点,相比于隶书更加自由、灵动。

1.3 代表作品:初创时期的行书代表作品有《王羲之兰亭集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等,这些作品奠定了行书的基础,并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繁荣时期2.1 唐代的发展:唐代是行书繁荣的时期,许多书法家在行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形成为了多种风格和流派。

2.2 王羲之的影响:王羲之作为行书的代表人物,通过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创作理念,推动了行书的发展,并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行书的流派:在唐代,行书逐渐形成为了多种流派,如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等,每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三、衰落时期3.1 宋代的转变:随着宋代政治和文化的变革,行书逐渐失去了唐代的繁荣,书法家开始追求更加规范和精细的字体。

3.2 楷书的兴起:楷书作为一种规范的字体形式,逐渐取代了行书的地位,成为宋代书法的主流。

3.3 行书的边缘化:在宋代以后的时期,行书逐渐被边缘化,很少有书法家专注于行书的创作,行书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期。

四、复兴时期4.1 明代的复兴:明代是行书复兴的时期,一些书法家开始重新关注行书,并在行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4.2 赵孟頫的贡献:赵孟頫作为明代行书的代表人物,通过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创作理念,推动了行书的复兴,并为后世书法家树立了模范。

4.3 当代行书:在现代,行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展,许多书法家致力于行书的研究和创作,推动了行书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行书发展历程

行书发展历程

行书发展历程行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字体,起源于东汉末年,发展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笔画特点和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书法中的重要门类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行书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与初期发展(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行书起源于东汉末年,最早由东汉末年的书法家张芝创制。

张芝以隶书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创新,形成了行书的初步风格。

行书初期的特点是笔画流畅,结构简练,书写速度较快,给人以豪放洒脱之感。

在魏晋时期,行书逐渐得到发展和普及,成为当时书法界的主要流派之一。

二、繁荣与发展(隋唐至宋代)隋唐时期是行书的繁荣时期,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在行书领域有所建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书法家怀素。

怀素以其豪放洒脱的行书风格,成为行书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在唐代,行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规范字形和笔画结构,成为一种独立的书法艺术形式。

宋代是行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书法家米芾对行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注重笔画的变化和墨色的运用,使得行书的艺术风格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宋代还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行书书法家,如黄庭坚、苏轼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也对后世行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明清时期的变革与发展明清时期,行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明代书法家文徵明提出了“飞白”理论,即在书写行书时,注重运用空白和留白,使得字体更加灵动飘逸。

清代书法家王铎则在行书的笔画结构和字形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使得行书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

四、现代行书的发展与创新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书法教育的普及,行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许多书法家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使得行书的艺术风格更加多样化。

同时,行书也开始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如电脑字体的设计和数字化书法的出现,使得行书艺术更加便捷和多样化。

总结:行书作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门类,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历程。

从东汉末年的起源,到隋唐时期的繁荣,再到明清时期的变革与发展,行书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行书发展历程

行书发展历程

行书发展历程一、起源与发展背景行书是中国传统的一种书法艺术形式,起源于汉朝,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书法中独具特色的一支。

行书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行书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交流、书信往来、经典书写等方面,成为士人必备的技艺之一。

二、演变与特点1. 演变过程行书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初创阶段出现于汉朝,以张芝、张旭为代表,形成了行书的初步风貌。

发展阶段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行书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成熟阶段出现于唐宋时期,以怀素、米芾为代表,行书达到了巅峰。

2. 特点与风格行书以其流畅、豪放、潇洒的风格而著名。

行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笔画长短相间,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感。

(2)笔画之间呈现出一种疏密有致的变化,给人以韵律感。

(3)行书的字形多以横折为主,曲折有致,给人以活力和动感。

(4)行书的笔画多用毛笔书写,墨色浓淡相间,形成了独特的墨韵。

三、行书的影响与传承1. 影响力行书作为中国书法的重要形式之一,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书的流传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行书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书法爱好者和艺术家,成为他们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2. 传承与发展行书的传承与发展是书法界一直关注的重要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行书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书法界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例如,举办行书展览、召开学术研讨会、出版相关书籍等,都有助于行书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一些书法大师也积极培养后继人才,传授行书的技艺和精髓,以确保行书艺术的延续。

四、行书的应用与推广1. 应用领域行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广泛应用于书法艺术创作、文化交流、书信往来、经典书写等领域。

行书的艺术价值和独特魅力使其成为文化艺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推广与普及为了推广和普及行书艺术,中国书法界采取了多种措施。

行书发展历程

行书发展历程

行书发展历程一、行书的起源和发展概述行书是汉字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字体,起源于中国古代。

它以流畅的笔画和独特的书写风格而闻名,被誉为中国书法中的瑰宝。

行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经过了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行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的书法家赵子昂被视为行书的创始人。

他在书写中加入了一些隶书的笔画特点,使得字形更加流畅。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行书逐渐发展成熟,并形成了独特的书写风格。

当时的行书作品以《楷书法帖》为代表,流传至今。

三、唐宋时期的发展在唐宋时期,行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推广。

唐代书法家怀素被誉为行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兰亭序》被誉为行书的巅峰之作。

宋代的米芾、黄庭坚等书法家也对行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行书在这一时期逐渐成为了主流的书法艺术形式,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

四、明清时期的兴盛与变革明清时期,行书进一步兴盛并经历了一些变革。

明代的董其昌、文征明等书法家对行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在行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革,使得行书的字形更加流畅、饱满。

清代的书法家王铎、石涛等人也对行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行书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样化,风格各异,形成了多个流派。

五、现代行书的发展与创新进入现代,行书仍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在20世纪,行书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行书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更多独特的艺术形式。

他们在传统的行书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使得行书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多样。

现代行书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频频亮相,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

六、行书的影响与价值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书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行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行书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行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

行书发展历程

行书发展历程

行书发展历程一、起源和发展行书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字体,起源于汉朝,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行书最早出现在汉代,当时的行书还不够成熟,字形较为简单,笔画较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书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唐代的繁荣在唐代,行书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当时的行书书法家以怀素为代表,他的行书字体流畅、豪放大气,成为后世行书的典范。

唐代的行书不仅在字形上有所突破,还在笔法上有了新的发展。

行书的笔画变得更加豪放,用笔更为自由,给人以一种奔放的感觉。

三、宋代的演变到了宋代,行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时的行书书法家以米芾为代表,他的行书字体独特,笔画纵横交错,给人以一种狂放不羁的感觉。

宋代的行书在笔法上更加注重变化,追求墨色的浓淡变化,使字体更加有立体感。

四、明清时期的衰落到了明清时期,行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谷的阶段。

当时的行书书法家虽然也有一些,但整体上行书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这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明清时期,社会动荡,文化艺术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行书也不例外。

五、现代的复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行书开始逐渐复兴起来。

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后,行书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现代的行书书法家以齐白石、邵洵美等为代表,他们在行书的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代的行书不仅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还吸收了西方书法的一些技巧和理念,使行书更加丰富多样。

六、当代的创新进入21世纪,行书在技法和创新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当代的行书书法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字体和笔法,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表达和创新。

他们在行书的字形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使行书更加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感。

总结:行书作为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一种字体,经历了起源、发展、繁荣、演变、衰落和复兴等历程。

从汉代到现代,行书在字形、笔法和创新上都有了重要的发展和突破。

行书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并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书发展历程

行书发展历程

行书发展历程一、行书的起源和发展概述行书,是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一种字体风格,起源于东汉末年,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行书以其独特的笔画形态和流畅的线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了中国书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二、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的行书行书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当时的行书还较为简单,主要以楷书为基础,加入了一些草书的笔画特点。

南北朝时期,行书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当时的行书以笔画变化多样、线条流畅为特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三、唐宋时期的行书唐宋时期,行书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在唐代,褚遂良、怀素等书法家对行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行书的笔法和技巧,使其更加丰富多样。

宋代,米芾、黄庭坚等书法家进一步推动了行书的发展,使其更加成熟和完善。

四、明清时期的行书明清时期,行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的文征明、唐寅等书法家在行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更加个性化的风格。

清代,石涛、郑板桥等书法家继承了前人的成就,进一步推动了行书的发展。

五、现代行书的发展近代以来,行书在中国书法界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在现代,许多书法家对行书进行了创新和探索,形成了不同流派的行书风格。

例如,齐白石的行书以写意为主,追求形神兼备;张大千的行书则注重笔画的质感和变化。

六、行书的特点和艺术价值行书以其独特的笔画形态和流畅的线条成为了中国书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笔画变化多样,富有变化;二是线条流畅,具有很强的韵律感;三是结构稳定,整体美观。

行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仅能够欣赏其美感,还能够体会到书法家的个性和情感。

七、行书的影响和传承行书作为中国传统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书法家在学习和创作时,都会借鉴行书的笔法和技巧。

同时,行书也通过书法教育和展览等方式得到了广泛传承和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行书。

八、结语行书作为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一种重要字体风格,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艺盟百科:行书的发展历程及演变

艺盟百科:行书的发展历程及演变

行书欣赏由于“放纵体势”,行书单字的高矮、宽窄、面积不尽相同,甚至悬殊很大。

因此行书采用“纵有行,横无列”的章法。

由于一行字的字数不固定,便容许写得很长;由于横向有一定的伸展余地,便容许写得很宽。

这样,行书在字型结构方面便有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

调整轻重“险中求平”是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取得平衡,必须学会调整轻重。

左右挥洒汉字有伸向左右的撇捺,他们向左右挥洒,不仅使字的神采得以展现,而且可以方便地进行行间的错落穿插,还能有效的调整轻重。

因而“左右挥洒”成为行书布局的常用方式。

上下贯穿贯穿行气是行书布局谋篇的最重要的技巧。

力求和谐以上四点是行书布局谋篇的具体方法,“和谐”则是布局谋篇的整体要求。

不论篇幅大小,字数多寡,都是一个统一体,和谐主要包括一下几点:笔触和谐统一、间白和谐统一、风格和谐统一、字体和谐统一。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

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刘墉、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天下三大行书,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行书特点用笔特点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

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书欣赏
由于“放纵体势”,行书单字的高矮、宽窄、面积不尽相同,甚至悬殊很大。

因此行书采用“纵有行,横无列”的章法。

由于一行字的字数不固定,便容许写得很长;由于横向有一定的伸展余地,便容许写得很宽。

这样,行书在字型结构方面便有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

调整轻重
“险中求平”是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取得平衡,必须学会调整轻重。

左右挥洒
汉字有伸向左右的撇捺,他们向左右挥洒,不仅使字的神采得以展现,而且可以方便地进行行间的错落穿插,还能有效的调整轻重。

因而“左右挥洒”成为行书布局的常用方式。

上下贯穿
贯穿行气是行书布局谋篇的最重要的技巧。

力求和谐
以上四点是行书布局谋篇的具体方法,“和谐”则是布局谋篇的整体要求。

不论篇幅大小,字数多寡,都是一个统一体,和谐主要包括一下几点:笔触和谐统一、间白和谐统一、风格和谐统一、字体和谐统一。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

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刘墉、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天下三大行书,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行书特点
用笔特点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

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

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结构特点
大小相兼。

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

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

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

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

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

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

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南宋姜夔《续书谱·行书》曰:“尝夷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书不同。

大率变真,以便于挥运而已。

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苦不相远。

’《兰亭序》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

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

所贵乎稼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

必须博习,可以兼通。


按语:行书结字必须具之动势。

方法一,加大横、竖画的倾斜度,增强整个字的动势;二把方形的字倾斜成斜边形,从险势中增强字的动势;三采用倚正相依手法,使字体活泼稳定又不东倒西歪;四采用虚实对比手法,使字体取得动而平衡的要求。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字的大小、布白、虚实、粗细、枯润变化及其用笔特点,这样写出来的行书自然会有动势。

同时由于行书运笔的节奏比较快,所以要特别注意笔调的沉着功夫,要纵得出,擒得定,拓得开,留得住。

切忌流滑而犯尖薄虚浮之病,特别是写长撇、悬针等出锋之笔,收笔时要尖锐饱满,富有力度和余势,不可势尽力竭,打头鼠尾满纸皆是,作虚尖飘忽之状。

当代艺盟收集整理
【艺盟网简介】
当代艺盟网()坚持以“传播经典艺术,缔造文化中国”为宗旨,以专业学术态度和开放的文化胸怀,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图文报道、论坛互动、艺术品拍卖、名家展览、名师讲堂、展览活动、推荐当代知名艺术家、建筑师以及多方艺术精品。

全方位展现当代艺术界的多彩风华。

当代艺盟强化学术讨论的大众性和互动性,整合当代艺术资源信息,主要包括书画界、建筑界、影视界、文艺界等资源,强调共享和互动。

艺盟网旨在通过国内外的艺术交流,集各方学术视野,向世界及时全面地介绍当代中国艺术家及当代艺术,并竭诚为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访问者提供迅捷、权威的资讯服务。

当代艺盟网()创始至今,获得了众多当代艺术家,书画家、建筑界大师以及文艺大家后起新秀的鼎力支持。

独有的资源、国内权威的平台、以及顶尖的新媒体操盘手,必将打造国内最权威的艺术平台,诚挚欢迎各界人士加入!期望和您共同探讨资源互换、媒体合作、品牌推广、艺术品市场以及电子商务的结合之路。

微信号:dangdaiyimengwa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