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前一句是什么?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前一句是什么?这是一句经典的台词,用来形容饱读诗书的女子,知性优雅,浑身有书卷气质。
然而,这是写给贫寒学子的一首励志诗。
这句著名的话来自非著名的诗,《和董传留别》(宋)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先后在凤翔杭州等地任职,曾与董传相交好。
董传,贫寒学子,积极科举,1064年苏轼离开凤翔,以此诗赠给董传,临别祝福语!很多典故,看不懂,苏轼想说读书很重要,否则诗都读不通!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粗布衣服裹一生,然饱读诗书,气质自然美。
“生涯”化用庄子的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对董传身处贫寒却勤奋读书的赞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厌倦贫寒生活,随学子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烹瓠叶”出自《诗经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形容贪寒困苦的生活。
“踏槐花”唐代时“槐花黄,举子忙”,槐花落了,学子们要参加科举考试了。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囊中羞涩买不起赏春的马,但有机会能一举中第。
“寻春马”化用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择婿车”唐代科举放榜时,很多富家千金便会宝马高车来选佳婿,就像抛绣球那样。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考中了便可向乡亲炫耀,黄榜黑字有你的名字。
“字如鸦”化用了卢仝“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最早的涂鸦出处了。
这是苏轼临别送给后辈书生的一首心灵鸡汤诗,谆谆善诱,不因出身而自轻自贱,饱读诗书而乐观积极,金榜题名便指日可待!“气”不仅是由内而外的儒雅之气质,更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读书很重要,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甚至改变命运,自古至今皆如此。
“腹书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读书,去世俗,明理通情,这是为人基本修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学而优则仕”,读书,才能考功名,考公务员,这是改变命运的重要契机,尤其是贫寒学子。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内心深处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学问,气质高雅,具有超凡的才情和艺术修养。
它来源于唐代文学家杜郎中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中形容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宽广。
腹有诗书,意味着一个人内心装满了诗和书籍,而这些诗和书籍不仅仅是作者创作的,更是包括了他所阅读的各种文献和著作。
一个人若能不断地吸收知识,阅读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还是文学作品,都能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自己的情操和才情。
气自华,是指通过腹中的诗书知识,自然地散发出一种优雅和高尚的气质。
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内心净化了,灵魂得到了滋养,才能在外表中表现出来。
而那些充满智慧和内涵的诗和书籍,无疑会让人变得更加高尚和雅致,提升自己的气质。
这句成语的意境,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在外貌还是行为上都可以通过内心的修养来展现出来。
腹有诗书的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会显得更加镇定和淡然。
他们因为内心的丰富而有着超越常人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寻找到真相,不轻易受到外界干扰和迷惑。
这句成语还给人们传递了一种人生态度,即要有内涵。
一个人要追求自己内心的丰富,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个人修养,更是为了人生的充实和完美。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展现出自己真正的价值。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是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化的向往。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物质的繁荣和外表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品质的提升。
这种修养和品质来源于丰富的知识和学问,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和学习,才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出类拔萃。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能够展现出自己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气质。
只有通过内心的修养和自身的提升,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达到人生的圆满和完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出自《西京杂记》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文,引用的原文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每天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问自己是否足够忠诚和诚信,是否有努力学习的态度。
当一人内心充盈着诗书气,时刻保持着对自己的要求,才能够真正拥有卓越的人格魅力,并展现出出色的才华和能力。
诗书气是指具有重视学问、修养深厚的人所具备的品质和气度。
这种气质到了一定程度,会渗透到言行举止中,表现出一种优雅、洒脱、自信的气质和风范。
这样的人,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交往中,都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尊重。
因此,腹有诗书气自华,不仅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增色添彩,也可以创造更广阔的人生发展空间。
腹有诗书,是指具有广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文学素养。
广博的学识不仅意味着开阔的知识面,也需要深入的思索和实践。
而良好的文学素养,则是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的人文精华,是一种修养和境界的表现。
一个有诗书气质的人,不仅有良好的知识储备,还能够通过善于表达和思考,将这些知识化为自己的思想体系。
这样的人,不仅能够在团队中展示出优秀的思考能力和处理能力,也能够在个人生活中得到更多丰富和有意义的体验。
气自华,是指具有自信、坚韧、自我修炼的人所展现出的令人叹服的气质。
自信是一种信念和勇气的表现,它可以使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畏惧,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潜能。
坚韧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品质,也是气自华之一。
它表现在一个人能够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始终保持前行的动力和耐力。
自我修炼则是整个气自华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人只有不断修炼、完善自我,才能够不断成长,展现出更加优秀的自己。
有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品质和气质,人们就能够以更加出色的表现融入社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和发展。
然而,这些品质和气质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需要靠不断的努力和学习去培养和锻炼的。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各种知识、参与各种活动、交流各种思想来培养自己的诗书气,也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锤炼意志品质、修身养性来提升自己的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

• 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说:粗缯 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 意思是:知识能够让生命进入更深 刻的内层,使心灵放出奕奕神采, 从而使人的气质与风度显现出来。
• 读书可以养气,古人推崇“养天地 正气,法古今完人”,从读书中培养 出来的气质美,体现了一个人的修 养和教养。 • 寥寥七个字,足以揭示知识与人文 气质、风度之间的关系。
• 人生在世,不但要有物质上的粮食, 更少不了精神上的食粮,这精神食粮 就应该主要来源于书了。
• 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有关读书的典 故和佳话,不胜枚举。
• 诗书的德染与熏陶、文章典籍的教益 与启迪,引导着人们由蒙昧走向文明。
• 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 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钟如粟”。 • 这话对不对,姑且不说; • 但,热爱读书总是没有错。
• 真正的读书人才会真正理解读书的 意趣,也才会真正享用书,接受书 对人生的浸润和照耀。
•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古诗说出 了读书的深味和真趣。
• 书,保存着古往今来最优秀人物的智 慧、才情和精神,读书,就是在有限 的生命里与无限的历史和人类精神进 行交流和对话,千万年的乳汁和阳光 自书中涌出,灌注此刻的某一颗灵魂, 诗书入胸,气度高华。
• 读书能给人带来欢愉快乐,读点感 悟人生的文章,心胸顿感乌云尽散, 阳光普照,使自己的内心常拥有一 个自得方寸之地。
• 读书读到痴迷,沉浸其中,便常有 “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也即陶 渊明诗中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 然忘食。”
• 读书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享受。
• 夜守书斋,一盏台灯洒下静谧的桔 黄色的柔光,宁静展卷,远离了都 市的喧嚣,避开了尘世的名缰利锁, 心之犁铧,于无声中悄然破土。
• 我们的古人是把读书作为“悟道”、 “修行”的方式,作为熏陶情操、 提升性灵的一种精神修炼。
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

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
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
颜如玉是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或是代指美丽的女子。
出自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
扩展资料
原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句诗出自宋朝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这个皇帝算是比较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了。
29岁登基,在位25年,初登宝座时他勤政爱民,是个难得的好皇帝。
他最受后世争议的是,36岁时他御驾亲征抵抗辽军,在局势大好时,却定盟和解,约定每年给辽岁贡,丢尽了大宋的颜面,他也被认为是最懦弱的`皇帝之一。
不过正因如此,此后大宋得到了一时的太平,也进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期。
这样软弱的皇帝,一生最尚文,喜欢研究诗词,更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劝学诗》。
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列表
微信扫码分享。
复有诗书气自华意思

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
“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宋代苏轼的《和董传留别》。
意思:肚子里有诗书,气质自然就高雅美好。
表达了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气质,使一个人变得更加优雅美好。
全诗如下:
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全诗的解释如下: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的意思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的意思1. 背景介绍"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是我国古代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句诗词。
这句诗词充分表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宽广和深远,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士人的修养追求和人文精神。
这句诗词的意思是:胸中怀有诗书之气,自然显现华美;怀藏着文墨之才,宛如充盈的谷物。
2.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指内心怀有诗书之气,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华美的气质和风采。
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内心的高雅情操和温润含蓄的气质,展现出修养和涵养。
3. "胸藏文墨怀若谷"而"胸藏文墨怀若谷"则是指诗人内心深藏着文墨才气,宛如怀揣着丰富谷物般丰盈。
这句话把文墨的才情比喻成丰收的谷物,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宽广和丰富,也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创作力量。
4. 对现代人的启示在当今社会,这句诗意味深长,对人们也有很大的启迪。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是需要自己不断修炼的,而不是仅仅依赖外在的物质条件。
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与才华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培养和提升的,是需要我们不断充实和学习的。
这句诗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的自身修养和人文精神,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5. 结语"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是我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它所蕴含的意义丰富而深刻。
这句诗词让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文人的高雅情怀和内在修养,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与反思。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文学艺术的才情,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现代人来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这句诗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启示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物质与外表的享受,却忽视了内心世界的培养和充实。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和董传留别》。
作者苏轼,其中的“腹有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1虚怀若: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自于《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士者,错综复杂玄通,浅不容辨。
夫唯不容辨,故黎允文之孟: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但若客;涣兮若冰之将弘教,敦兮其若朴,之句兮其若谷。
”又:“上德若谷。
”王弼注:“不德其德,并无所怀也。
”
后来就用“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
2 深通诗书气自华出自于宋代苏轼的《和董传天歌》: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糠瓠叶,强随举子挥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懊恼犹堪夸世俗,诏徐崭新烫字例如鸦。
腹有:胸有,比喻学于成。
气:A45EI321VD外的精神气色。
华:丰盈而实美。
深通诗书气自华:比喻只要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别洛耶,高雅光彩。
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俗。
这一整句原文无考,“胸藏文墨虚若谷”必须就是作者为裹和“深通诗书气自华"而写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有诗书气自华
赵阳
一直想给老林写段文字,可一直不知从哪下笔。
老林就是林伟,书法题款也写作林苇。
老林是寿州文化名人,本职是教书先生,懂生活,爱好多,任何一个专长,都是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
老林祖籍福建,父母都是五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分配工作到寿县。
后来有了他,自然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寿州人。
寿州人伟岸,常被南方人戏谑为“老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林伟怎么看都像标准的“淮河汉子”,身材标准,颜值超凡,近视眼镜后面的目光透露着平和与谦逊。
认识林伟已近20年了。
回味起在一起的日子,一幕幕场景,犹在眼前。
那年那月那一天,快下班时小雅来电话,说晚上有人请,不准请假。
是谁这么大方?老林。
久闻老林大名,调进古城工作后一直企望结识。
今日先生主动约请,焉能不去?眼瞅着墙上的挂钟“滴滴嗒嗒”慢腾腾地转到了下班时间,骑上单车就像坐上飞机一般来到北过驿巷,找到“玲珑春”,进包厢一看,小雅与老林久候多时。
不一会,浮木、高峰先生也入了座。
除了我,都是古城响当当的文坛艺苑“腕”级人物,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几杯酒下肚,席上话语明显稠密起来,各种奇思妙想奇谈怪论便如滚滚江水般滔滔不绝。
可是,作为东道主的林伟,却一直笑眯眯地作倾听状,快乐着
大家的快乐,幸福着大家的幸福。
通过这次雅聚,我算正式融入古城文化圈。
现在想起,也是老林牵的线、搭的桥。
与林伟发生第二次交集也是因为喝酒。
报社副刊编辑赵广军弄了一箱好酒,四瓶,发QQ约我“消灭”了。
我答应说,你找一人,我找一人,四人四瓶,喝完回家睡觉。
结果我找了诗人高君,他找的老林,晚上到他家后,卤猪蹄子花生米就酒,人对脾气菜对味,四人四瓶哪够?广军从床底下又摸出二斤老窖,“报销”后先趴下了,其夫人勉为其难上来“护驾”,也趴下了,我们才发现自己眼睛也睁不开了。
整场酒只有老林还算清醒,他是个谦谦君子,低调内敛,不像我们牛饮,自己先灌趴下再说。
酒局结束,广军夫妻已酩酊大醉,桌子、沙发上各趴一个,送不了客。
老林、高君与我出门下了楼梯,老林趁着酒劲,一骗腿上了自行车,“拜拜——”先走了一步。
高君与我酒劲上窜,在楼下脑浑腿软迈不动脚步,烂泥一般瘫在了地上。
迷迷糊糊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见一个骑车的人影来到身旁。
原来老林回家后,喝杯酽茶酒醒了一半,担心起我们这两个醉鬼到家了没有?越想越不放心,索性出门寻将过来。
我们见了亲人般乖乖由他叫车送回家去,避免了事故发生。
说了两件事都没离开喝酒,好像我与林伟只是酒肉朋友。
其实不是。
真正让我对老林刮目相看并结为朋友,是因为两次文化活动。
第一件事是县里成立文联组织,需要办份刊物,筹备会上讨论版式内容栏目设置封面设计由谁完成,文联主席脱口而出:“交给林伟!”结果“创刊号”一出炉,立即放个“大炮仗”,高端、大气、上档次,低
调、奢华、有内涵,从内容到形式好评如潮。
现在刊物已经形成风格和品牌,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一颗璀璨明珠;第二件事是因县历史文化研究会要出丛书,安排谁来配图?研究会长手一挥:“当然是林伟!”一套图书九卷,用图近千幅,从策划到拍摄到排版到制作,一气呵成,没需任何人烦神。
从这两件事情上,我看出老林是一个能够做成事、同时也愿意默默付出的人。
否则,古城文坛艺界能人那么多,为什么人们遇事都爱找他帮忙?
我的感觉里,老林特别善于团结各种类型的艺术家。
古城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活动活跃,仅书画一项就有社会组织近百家。
有人形容在大街上迎面遇上三个人,就有两个是练书法的。
别的地方人们逢面打招呼说:“吃了吗?”古城却问:“最近临的什么帖?”玩文艺的人一多,难免出现门户之见行业之争。
可在我印象中,无论哪个团体、哪个行当、哪种性格的文艺家,都不拿林伟当外人。
林伟尤其注重跟老文艺家交往。
古城文化名宿哈余庆、朱宝善、胡安品、方敦寿、苏希圣公,分别在诗词、美术、书法、音乐、文史研究领域术有专攻,德高望重,人称古城“文化五老”。
“五老”与林伟,亦师亦友。
凡是“五老”参加的活动,他们都会喊上林伟;凡是“五老”热心的事务,林伟都会主动参与。
谦虚谨慎,甘当学生,使得林伟的艺术经历和人生阅历得到不断丰富。
凡是跟他接触过的人都会觉得,林伟涉猎面很广,不论是古城建筑、文物、历史、经济、政治,更不用说文艺界的前生后世,几乎方方面面他都知道一些。
不是土生土长,胜似土生土长。
这一切,都与林伟善结人缘、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有关。
真诚待人,
本色做人,同时又能“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把交往过程化为学习过程,转变成个人修养和文化积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之所以有此感触,是因古城太多“三人行,我是老师”的人物,鼻眼朝天,不可一世。
在这样浮躁短视的氛围里,林伟能够保持清醒戒骄戒躁,难能可贵。
通过不断地向前辈学习,向同行学习,向社会各界学习,林伟的从艺之路不断拓宽,摄技书艺、篆刻唱功日臻成熟,成为古城文艺界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我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特别是文人相交,最好不要掺杂上利益往来。
但与老林,却时有合作。
早在八公山任职时,策划紫金石市场营销需要增加文化品位,找谁呢?林伟当然是不二人选。
后来到宣传部门履新后,开展城建图片展,想来想去,还是请林伟操刀合适;举办“寻找最美乡村”摄影大赛,也是请林伟压阵。
与老林合作,首先不用生意人一般地去讨价还价。
文人清高懒得谈钱,鄙视“铜臭”,可现在就有那么些人喜欢谈钱,用一段文字、用一幅图片稿费多少?锱铢必较到脸红脖子粗的地步。
老林不然——只要是正能量的公益事业,都乐意帮忙。
不谈钱就没有钱赚吗?非也,时间一长,众口皆碑,憨厚老实的人一般都不会吃亏。
我与老林合作,归根结底还是看中了他的才情。
比如说摄影,古城现在玩摄影的比练书法的还要多,好像只要拥有一部单反,哪怕没有单反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人人都是摄影家。
殊不知真正的摄影需要有个主题,能够讲出故事,可以交流思想或表达感情。
而这些,都需要文化的积淀和觉悟。
老林在摄影界是公认的“劳动模范”,拍
的片子多,这并不重要,关键是他拍的片子“会说话”,耐读耐品,不像有的只追求构图“唯美”,有的只注重后期处理,丢弃了摄影“纪录”的本质,失去了拍片本来的意义。
看老林的照片,总让我想起“一图抵万言”这个词,感觉就是在品读古城历史,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智慧;看老林的照片,总让我想起“睿智”、“谦和”、“博大”这些词,总让我思接千里、视通万里;看老林的照片,还让我想起他谦逊的笑容、平和的眼神及横溢的才华、博大的胸怀和独具的人格魅力。
想起老林,我就想起了《红楼梦》里的一句话:“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
”我觉得把这句话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
2016.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