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曲艺术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研讨

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研讨

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研讨一、引言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要想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戏曲表演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可以为声乐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1. 增强音乐表现力戏曲表演技巧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形体、神态、动作、声音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这些元素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者也需要通过声音的表现来传达曲中的情感和意境。

戏曲表演技巧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掌握表演技巧,增强音乐表现力,使演唱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2. 提高舞台表现能力民族声乐演唱通常需要在舞台上进行,而演唱者的舞台表现能力直接影响着演出效果。

戏曲表演技巧包括角色定位、情感诠释、动作表现等方面,这些技巧可以使演唱者更加自如地在舞台上表现,增强观众对演出的审美体验,提高演出的艺术水平。

3. 丰富演唱形式戏曲表演技巧涵盖了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如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形式可以为民族声乐演唱增添更多的表演元素,丰富演出的形式和内容,使演出更加生动多样,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演唱的艺术价值。

1. 形体的训练2. 情感的诠释戏曲表演技巧包括舞台表现的训练,演员需要学会如何在舞台上展现角色的形象和情感。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舞台表现同样重要。

学员需要学会如何在舞台上活动、如何与乐队互动、如何与观众沟通等,这些技巧可以使演唱更加生动和吸引人。

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加强学员的舞台表现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舞台表演技巧,提高演唱的艺术水平。

四、结语戏曲表演技巧对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学员增强音乐表现力,提高舞台表现能力,丰富演唱形式,使演出更加生动多样。

在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融入一些戏曲表演的技巧和形式,帮助学员更好地提高演唱的艺术水平,使民族声乐发扬光大。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声乐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让更多的学员能够通过戏曲表演技巧来提高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水平。

浅谈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

浅谈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

浅谈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1. 引言1.1 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兴起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兴起源自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发展,它融合了民族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流行音乐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兴起与文化自信、文化传承密不可分。

传统的民族声乐表演形式多以传统戏曲、民歌、器乐等形式为主,而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则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引入了多元的表现手法和音乐风格,使之更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兴起也受益于多种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在碰撞中相互吸收、借鉴,形成了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迅速崛起,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感。

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兴起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一种对当代审美需求的回应和表达。

它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感,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

1.2 戏曲演唱与表演的传统与发展戏曲演唱与表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戏曲演唱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歌舞表演,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戏曲演唱中,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表现手段,结合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表演经验,展现出丰富多彩、生动传神的角色形象。

戏曲表演则是戏曲演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动作、表情、身段等多种表演元素。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需要通过动作表情等手段展现出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戏曲演唱与表演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传统的戏曲演唱和表演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吸收借鉴其他领域的表演艺术成果,将不断推动戏曲演唱和表演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

浅谈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

浅谈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和戏曲演唱与表演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促进彼此的发展。

本文将从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和戏曲演唱与表演的特点入手,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并就如何进行借鉴和交流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是指以当代民族声乐曲目为主题,以民族声乐歌曲为素材,通过声乐技巧和表演艺术手段进行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在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中,歌唱者通常通过声音的表达,配合着简单的舞蹈和表演动作,来传达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而戏曲演唱与表演则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个重要表演形式,它是通过声乐、表演和舞蹈的结合,来演绎戏曲剧目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通过声音、表演和舞蹈等方式来传达歌曲或剧目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都需要歌唱者或演员具备一定的声乐技巧和表演艺术水平。

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和戏曲演唱与表演在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声乐方面,两者都需要歌唱者具备较高的声乐技巧,如音准、音色、音域等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

在表演方面,两者都需要歌唱者或演员具备扎实的表演功底,能够通过面部表情、动作和姿态等方式来塑造角色形象,表达情感。

两者在舞蹈方面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需要歌唱者或演员具备一定的舞蹈基础,能够在表演中进行简单的舞蹈动作。

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和戏曲演唱与表演在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上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影响。

具体而言,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可以从戏曲演唱与表演中借鉴戏曲演唱的表演技巧和艺术手段,在表演过程中更加注重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戏曲演唱与表演在塑造角色形象和情感表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艺术手段,在这方面可以为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戏曲演唱与表演也可以从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中借鉴一些声乐技巧和表演手段,丰富自身的表演形式和内容。

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在声乐技巧和表演手段方面有着一定的创新和突破,可以在这方面为戏曲演唱与表演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引言戏曲表演技巧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髓之一,它融合了声乐、表演、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情感表达方式闻名于世。

而民族声乐演唱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借鉴戏曲表演技巧,提升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水平。

一、民族声乐演唱的基本特点民族声乐演唱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

而民族声乐演唱与西方声乐演唱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和特点。

民族声乐演唱强调音乐中的情感表达,注重声音的音色和情感的真挚。

民族声乐演唱的发声技巧和演唱方式与西方声乐演唱有很大的不同,它更强调声音的变化和情感的传达,而不是简单的音准和技巧。

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需要注重发声技巧和情感表达的结合,这就需要借鉴一些戏曲表演技巧,来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1.表演力的培养戏曲表演强调演员的表演力和舞台形象,借助各种表情、动作和姿态来塑造角色的形象和情感。

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也可以借鉴戏曲表演的表演技巧,通过演唱者的表情、动作和姿态来强化歌曲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演唱者可以借鉴戏曲表演中的“道具”来丰富歌曲的表演,比如手绢、扇子、面具等,通过这些道具的运用,能够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意境和氛围。

还可以借鉴戏曲中的角色扮演和形体训练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表演力和表现力。

2.音乐表达力的提升戏曲表演具有极高的音乐表达力,演员通过对声音的运用和处理,能够更好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境。

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也可以借鉴戏曲表演的音乐表达技巧,比如音色的变化、音量的控制、音调的调整等,来提升学生的音乐表达力。

戏曲表演中的“音韵美”和“音节情”等表演技巧,也可以为民族声乐演唱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3.情感表达的加强三、结语民族声乐演唱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遗产,需要我们不断地去传承和发扬。

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研讨

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研讨

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研讨引言民族声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戏曲表演技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戏曲表演技巧应用于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还可以丰富民族声乐的艺术表现力。

本文将从戏曲表演技巧的特点、民族声乐演唱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讨,以期为提升民族声乐教学质量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方法。

一、戏曲表演技巧的特点戏曲表演技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核心,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演特点。

戏曲表演技巧包括唱、念、做、打四大要素,其中“唱”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戏曲表演的唱腔有特定的音律和节奏,需要演员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掌握。

戏曲表演还包括了情感的表达、身段的运用和化妆服饰的配合,这些都是戏曲表演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声乐演唱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在学习民族声乐时普遍缺乏表演技巧,对于如何将歌曲更好地表现出来缺乏相应的训练。

民族声乐的教学大多脱离了传统文化和艺术背景,导致学生对于民族声乐的传统特色和魅力缺乏深刻的理解。

学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缺乏实践和演出的机会,使得学生的表演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1. 唱腔训练将戏曲表演中的唱腔训练方法引入民族声乐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唱腔表现技巧。

民族声乐演唱时可以借鉴戏曲的音律和节奏,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增加音乐的魅力。

在唱腔训练中,学生还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不同的嗓音和音色来表达不同的情绪,从而提高歌唱的表现力。

2. 情感表达传统戏曲表演注重表达演员内心的感情和性格,这对于民族声乐演唱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可以引入戏曲表演的情感表达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声音和表情等多种手段将情感充分展现出来,使歌曲更具感染力。

3. 身段运用身段的运用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同样需要借助身段来丰富表演。

浅析民族声乐借鉴戏曲唱法的训练方法

浅析民族声乐借鉴戏曲唱法的训练方法

浅析民族声乐借鉴戏曲唱法的训练方法民族声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唱法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而在民族声乐的训练中,借鉴戏曲唱法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技巧和经验。

本文将从民族声乐借鉴戏曲唱法的意义、训练方法和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借鉴戏曲唱法的意义1. 民族声乐与戏曲唱法的契合民族声乐和戏曲唱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二者在技巧和表达手法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借鉴戏曲唱法可以为民族声乐的表现形式提供更加丰富的元素,使之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2. 拓宽学习者的视野戏曲唱法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具有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和声乐技巧,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拓宽其音乐视野,丰富其音乐修养。

3. 提高学习者的表现能力戏曲唱法讲究表现方法和技巧,借鉴这些唱法可以让学习者掌握更多的表现手段和技巧,提高其演唱水平和声乐表现能力。

1. 学习戏曲经典唱段学习者可通过系统学习古典戏曲剧种的唱段,如《红楼梦》中的唱腔、《西厢记》中的唱段等,从中品味戏曲唱法的韵律和表现技巧,吸收其精髓。

2. 模仿戏曲表演艺术家观摩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演出录像或现场演出,学习他们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尤其要注意观察和模仿他们的声音处理和表情动作。

3. 吸取戏曲唱法的技巧学习者可以针对戏曲唱法中的一些特殊技巧进行练习,比如音量的控制、音域的开发、发声技巧等。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掌握这些技巧并融入到民族声乐的演唱中。

4. 创新发展新的唱法在学习和借鉴戏曲唱法的基础上,鼓励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发展出更适合民族声乐的唱法,形成个性化的声乐表达方式。

可以结合自己的音乐理解和对古典戏曲唱法的领悟,形成新的声乐风格。

三、案例分析以蒙古族长调唱法的借鉴为例。

蒙古族长调在唱法上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在发声技巧和音域掌握上,这恰恰是古典戏曲唱法的特点之一。

学习者在学习蒙古族长调的时候,可以注意模仿其响亮而富有穿透力的发声方式,特别是借鉴其声音的频率和共鸣方式,加强自己音域的开发和音色的塑造。

浅谈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

浅谈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

浅谈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与戏曲演唱与表演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借鉴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中国音乐舞台艺术的发展。

本文将就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进行深入探讨。

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与戏曲演唱在表演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戏曲演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意境、情感表达,讲究音乐与舞台表演的结合,强调角色的扮演和形象的展示。

而现代民族声乐表演也在表演形式上追求着相似的艺术追求,尤其是在传统戏曲音乐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的表演手法和舞台效果,使得表演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感和审美感。

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与戏曲演唱在技艺上亦有所沿革。

在戏曲演唱中,音乐和表演都需要非常高超的技巧和功底。

演唱者不仅要有深厚的音乐功底,还要具备扎实的表演技巧,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舞台表现力和想象力。

而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同样需要演唱者具备这些技能。

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运用了更多的声乐技巧,如吐字、发声、气息控制等,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戏曲演唱的唱功,提高声乐表演的技术含量。

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与戏曲演唱在曲目和创新上都展现出了相似的倾向。

戏曲曲目丰富多样,有京剧、黄梅戏、越剧等不同的曲艺形式,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作者风格。

而现代民族声乐表演也在曲目上不断进行创新,不断丰富其艺术内涵,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并对不同音乐形式进行跨界融合,这些都可以借鉴到戏曲演唱中,为戏曲演唱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与戏曲演唱在舞台表现力上也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戏曲演唱是一种强调角色扮演和身段表演的艺术形式,演唱者需要通过身段、脸谱、动作等来展现出角色的形象和情感,而现代民族声乐表演同样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营造出舞台的艺术氛围和视听效果,为演唱的作品赋予更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可以借鉴戏曲演唱在角色扮演和身段表演上的经验,使得自己的声乐表演更加生动、生动、具有感染力。

探讨现代民族声乐对戏曲的借鉴

探讨现代民族声乐对戏曲的借鉴

探讨现代民族声乐对戏曲的借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形式的艺术展现也不断进入人们日常生活,戏曲作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向着民族化、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而近年来民族声乐在戏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两者艺术形式的发展,也为广大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艺术享受。

因此,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现代民族声乐对戏曲的借鉴。

首先,现代民族声乐与戏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借鉴。

从歌词内容和曲调编排上来看,现代民族声乐和戏曲都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细节的处理,都需要演唱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力和出色的情感表达能力。

而且,现代民族声乐和戏曲都具有非常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两者在表现内容上都可以涉及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可以说,现代民族声乐和戏曲都是通过表演形式呈现出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这也是现代民族声乐在戏曲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

其次,现代民族声乐与戏曲在演唱的技巧和艺术手段上的借鉴。

现代民族声乐和戏曲在表演艺术上都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都需要演唱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而且,现代民族声乐和戏曲都注重声音的表现和演唱者的情感传播,都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性。

在这一方面,现代民族声乐和戏曲可以相互借鉴,让彼此的表现艺术更加出色。

例如,在现代民族声乐中,可以使用戏曲中的嗓子、花腔等技巧,以使歌曲的表演更具有韵味和文化特色。

最后,现代民族声乐与戏曲在舞台表现和演出形式上的借鉴。

现代民族声乐和戏曲在舞台表现和演出形式上也十分相似,都需要舞台的布、音效的传达等多种因素来进行配合。

而且,现代民族声乐和戏曲在演出形式上也有相似之处,比如,都需要面部表情和动作配合,更要注重舞台情境的创意和新颖性。

在这一方面,现代民族声乐和戏曲的配合可以使演出更显生动,更具创意,也可以使观众更加容易接受和喜爱。

总之,现代民族声乐和戏曲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因此它们也可以相互借鉴,并促进彼此的发展。

民族声乐在戏曲中的应用不仅能丰富戏曲的艺术表现,更能将民族声乐更好地展示,可谓双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戏曲艺术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几点思考论题中所谈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当指现代中国声乐界普遍认可的“新民族声乐艺术”,其涵义为:“指目前我国音乐(艺术)院校中民族声乐专业为代表的,既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又是在继承并发扬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

其演唱路子宽,适应性强,除演唱民族风格特点教强的歌曲、歌剧等作品外,还可演包括艺术歌曲在内的各类新创作的声乐作品,以及各种民族传统声乐曲目、戏曲唱段等”。

(丁雅贤)新的民族歌唱艺术,与各种民族传统演唱艺术有着不可割舍的、密切的血缘关系,其演唱风格与技巧,很多都来自民歌、说唱和戏曲。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系统性的复杂问题。

由于涉及领域繁多,这里就选择戏曲这一枝进行剖析、深入。

本文试从戏曲艺术的特点及表演体系入手,就现代民族声乐的学习和训练以及演唱和表演等方面,结合戏曲声乐艺术的相关内容,对戏曲声乐艺术的借鉴价值,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怎样借鉴戏曲声乐艺术等作些浅显的探讨。

借以抛砖引玉,以期引起专家的深入探究。

一、戏曲声乐是科学的、丰富的,是值得借鉴的。

中国的戏曲声乐,在古老深刻的东方历史文化背景下,彰显出独特而迷人的色彩,它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演方式,过去有些人据某些现象得出结论:中国戏曲的传统唱法是不科学的、落后的。

对于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来说,对其文化作出这样的结论,这未免太有失偏颇。

任何一门艺术,人们的需要和它本身独特的个性就是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

因此,艺术上的独特性是一个民族的艺术能够延存于世的理由和根据,其不可磨灭、不可替代的价值也正在这里。

戏曲是民族艺术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其演唱方法是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探索而不断完善丰富的,应当说,戏曲演唱方法是科学的。

因为首先他有高超的发声、演唱技能,并有美声的艺术效果;再是其演唱符合生理的自然及其运动规律,且极大限度地发挥人体演唱器官的潜能,演唱能持久,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再是其演唱采用了尽可能多艺术表现手段,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令人百听不厌的艺术魅力;还有就是它有杰出的唱家和不止一代的传人。

唱家是演唱的活标本,体现唱法的特点和科学艺术性,有了唱法规范,才有了向下传承的依据,有了传人不仅从时间上证明戏曲唱法的科学及存在价值,而且这也是证明其唱法已具有不依赖于具体个人而独立存在的唱法规范。

最后他已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二、现代民族声乐存在着问题及薄弱环节。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经过了几代优秀歌唱家和声乐教学家的不断探索与总结,应该说已形成了相应的美学原则和歌唱方法,也取得了许多演唱及理论成绩。

特别是90年代后,随着中外声乐艺术的广泛交流,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比以前宽了,在演唱能力和对时代感的把握上普遍有了较大提高。

虽然民族声乐近年来整体上有了长进,但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了。

90年代以来的民族声乐专业学生,应是民族声乐的“新生代”,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有这样一个问题:他们的演唱,在民族传统风格和色彩的表现上显得很不足,缺乏“味道”,并且缺乏独特的个性。

不仅不同的人唱同一首歌味道差不多,而且唱不同的歌曲听来也少有差别。

音色听来都甜美清脆有余,鲜明个性不足。

这明显能看出他们在学习和继承中国优秀声乐文化方面的“底气”不足。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丰富的润腔特色,主要源于绚丽多姿的民族戏曲和曲艺,但生活在当今现代化社会的“新生代”,却多半对中国传统戏曲及曲艺的唱法和润腔的技能技巧知之甚少,其演唱自然就缺少应有的传统特色根基。

新民族声乐的现行歌唱训练方法,虽然日渐科学、完善和理性,但推究一下歌唱者舞台表现不足的原因,恐怕与声乐训练方法有着根本的联系。

歌唱者“重声而少味”,风格韵味不足,这与缺乏某些锻炼环节也不无关系。

纵观一下,我国现行的歌唱训练方法通常是先练声,然后就是歌唱,只有两个环节。

艺术院校所开课程中,虽也有“台词”、“正音”这些专门训练语言的课程,但他们与歌唱发声训练也没有直接结合起来。

练声时,注重的是声音,那么歌唱时要注意声音又要注意字声结合,若再要让其注意到风格韵味,这可能就显得负担过重,容易顾此失彼,力不从心,从而难以达到民族声乐演唱的上乘。

还有一些技术性及表演性的问题也比较明显,显得有些功力不足。

比如在语言和咬字吐字上存在的一
些不足:地方语演唱不地道;语言系统的发音问题解决不彻底,如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等;还有出现唱“倒”字现象(戏曲声乐术语:又叫“飘”字,在吟唱体系里音调走向应符合歌词字音的声调,即字音的阴阳上去。

如果音调走向违反字音的高低抑扬,使字音形成错误的音向,就叫“倒”字。

他要用单倚音或复倚音来保持声调,这种倚音并非都在谱面标出,由演唱人来掌握)等等。

如歌曲《人间第一情》里有一句“床前孝儿女,人间第一情”。

就因“床”和“孝”字语调不够明显,而听来像“窗前小儿女”,这就有违本意了;再有在表演上显得有些“笨拙”,舞台形象不够“活”、不够丰富,表现力感染力不是很强,驾驭舞台的能力不足;等等。

三、善于继承和借鉴就是成功的基石
老一辈的优秀歌唱家,在学习和继承中国优秀声乐文化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功底。

正是着丰厚的基石,才使他们的成功踏实而持久,其演唱不仅个性鲜明、独具风韵,而且艺术生命持久、魅力永存。

比如一代民族艺术家郭兰英8岁就开始学习山西中路梆子,后学新歌剧,他把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华融入到新歌剧中,使其因戏路宽、基本功扎实、唱腔优美、动作冼练成为一代艺术家。

他自己在回顾艺术道路时就曾明确提出,早年戏曲艺术的扎实功底是他成功的最大因素。

近年来,我国声乐领域中涌现出的许多优秀民族歌唱家和歌手,其中不少人是从事过戏曲训练和学习的,比如以婉转清越见长的李谷一曾是花鼓戏演员,深受广大老百姓青睐的彭丽媛曾师从郭兰英,还有京剧演员出身的刘斌、李元华、孙丽瑛,彭佩英曾向豫剧大师常香玉学习。

他们充满民族韵味而富有个性的演唱风格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戏曲并借鉴其唱功而形成的,这也是对民族声乐艺术的探索和追求的结果。

就是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的优秀歌手,许多也都受过专门戏曲训练的,其演唱感染力强、个性鲜明,技术功底扎实丰厚,从而拥有多层次的欣赏者。

比如高亢自如的李娜是戏曲学院出身,屠洪刚尽显戏曲武生之威武俊洒,吴琼也许正是黄梅戏赋予它宛如出水红莲的气质,一代甜歌王后李玲玉也曾是戏曲演员;在美声唱法方面小有成绩的戴玉强,曾谈到京剧“黑”头的接触训练使其美声学习中共鸣问题解决得轻松而完美。

此外,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出现四遍的“教我”一句,是从京剧西皮快三眼的过门化出来的。

以上多方面成功的先例证明:中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各具特色,其丰富的语言特征、声腔体系和演唱方法和表现形式都是民族声乐演唱特点形成的主要源泉,如果当今民族声乐专业学生,至少能掌握一两种扎实的戏曲功底,那么这将非常有助于其演唱在风格和韵味上丰富多彩的个性和特点的充分表现。

中国戏曲是一个大宝藏,其他艺术形式应努力从中挖掘艺术珍宝,以求完善自己。

戏曲声乐是中国民族声乐宝库中一个极有价值的文化艺术宝藏,也是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

她扎根于丰厚的艺术土壤,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经过历代的积淀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门独具个性、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初具规模的独立学科。

她在中国艺术史上乃至世界艺术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现代声乐艺术来说其借鉴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应充分挖掘民族艺术的瑰宝,从而更好地继承民族传统和发扬现代声乐表演艺术。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观念上对“传统”有些淡忘和疏远,从而使现代民族声乐训练和演唱存在着一定的“雾区”;这需要在思想观念上转变过来,牢牢抓紧民族声乐传统审美教育和传统声乐技法的基本功训练,只有扎根于中国民族传统风格的沃土,中国民族声乐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