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语言演唱的吐字行腔及民族声乐表演艺术
民族声乐中咬字吐字的艺术

民族声乐中咬字吐字的艺术汉语是我们国家最主要的语言体系,在声乐演唱中也最为广泛和普通。
了解民族声乐艺术的咬字与吐字,是学习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声乐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民歌自然唱法、说唱、戏曲唱腔的基础上,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声乐艺术科学的发声方法而形成的一种中国独有的一种演唱风格,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科学发声技术的新型声乐艺术。
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民族声乐的语言艺术语言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歌唱语言和说话不一样,要求在科学的歌唱状态中,在通畅优美的歌声中把语言表现出来,作曲家利用音乐的高低、快慢、强弱、圆、顿和节奏的变化,使歌词的思想感情更为丰富、更优美、更动听、更有艺术感染力。
作曲家使整首歌词和乐曲的感情融为一体,协和统一。
歌中的每个字都生动活泼、富于歌唱性,都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的一部分。
完美的歌唱艺术。
既要有清楚的语言,又要有悦耳的声音。
歌唱中的语言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掌握正确的咬字吐字。
二、民族声乐中咬字与吐字的特点民族声乐的咬字一般是指字头部分声母的发音,声母大部分不颤动声带,发出的不同性质的音响。
因此,声母的时值短暂,不能延长,要求准确、短促、有力,它与韵母结合发声时,就可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学习咬字吐字的具体要点:朗读歌词要准确,分析语气韵味加深理解词义;可进行不同调门的郎读,体会发声技能各部位的感觉,注意语音、声母、韵母的变化和字音的准确;朗读中体会歌词的轻声与重读,按排语气、找出逻辑重音,为歌唱奠定基础。
三、民族声乐的依字行腔声乐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气质、个性、风格。
因此,民族声乐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而歌唱中的语言占主要地位。
在演唱过程中咬字要准确、吐字要清晰。
字咬歪了就变成别的字了,所以字正是前提。
但是光有字是不行的,还要有腔才是歌唱。
歌唱是依字行腔,那么吐字就是依母音行腔。
四、咬字吐字在民族声乐中的艺术处理掌握了咬字吐字的方法,我们应该根据歌曲的风格的不同,在演唱的咬字吐字中各有特色。
民族唱法的语言风格和吐字咬字

民族唱法的语言风格和吐字咬字唱歌是人类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唱法和音乐风格。
在不同的民族唱法中,语言风格和吐字咬字往往成为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探讨民族唱法的语言风格和吐字咬字的特点,并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一、语言风格1. 民族唱法体现了语言的韵律感和抑扬顿挫。
无论是蒙古族的长调唱法,还是西藏民歌的独特音域,都能够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特殊的语言节奏和音乐韵律使得民族唱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 民族唱法强调声音的变化和音节的延展。
在藏族的“堆谐”唱法中,演唱者会通过连续的颤音和滑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歌曲更富有感染力。
而在东北地区的二人转唱法中,演唱者会通过调皮的声音和变化的音调来增加歌曲的幽默感。
3. 民族唱法注重音节的连接和变换。
在蒙古族的“长调”唱法中,连音的运用让歌曲的节奏更加流畅,也增加了听众对歌曲的好奇心。
相较之下,汉族传统歌曲的唱法更注重吐字清晰,每个音节都清晰可辨。
二、吐字咬字1. 民族唱法中的吐字咬字强调不同民族之间的语音特点。
比如,在蒙古族的唱法中,发音舌头较低,音色浑厚,吐字咬字更加模糊。
而在汉族的唱法中,发音清晰,吐字咬字非常准确。
2. 各民族的吐字咬字反映了其语言和方言的特点。
在云南的傣族唱法中,吐字咬字有独特的喉塞音和鼻音,使得歌曲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而在湖南的苗族唱法中,吐字咬字的变化与当地的方言息息相关,凸显了苗族的独特文化。
3. 吐字咬字对于民族唱法的表达非常重要。
艺术家们在演唱时必须注意发音和吐字,以确保歌曲的表达准确传达。
锻炼吐字咬字的能力对于唱歌的技巧至关重要,它会影响到歌曲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总之,民族唱法的语言风格和吐字咬字是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
它们不仅是艺术家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民族唱法的语言风格和吐字咬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并欣赏其独特的音乐风格。
民族声乐作品中咬字吐字的艺术表现

民族声乐作品中咬字吐字的艺术表现
民族声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咬字吐字是它的重要表现特点之一。
咬字吐字指的是演唱者在演唱时对音节的发音方式进行特别的处理,使其具有清晰明了的音质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第一,咬字的表达手法。
咬字是民族声乐中一种常用的表达手法。
通过在发声时稍微咬紧嘴唇的方式,增加了声音的清晰度和明亮度,使歌曲的表达更加深刻。
例如,民间歌曲《满江红》中的“江”字,在演唱时可以加重发音,突出其凄凉悲壮的意境。
第二,吐字的表现形式。
吐字是民族声乐中另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通过在发音时将舌头拉长,让音节发出更加明亮的声音,以突出歌曲中的重点词语和情感。
例如,旦角唱腔中的“悲凉”等字眼,可以通过吐字加强情感的表达效果。
第三,咬字吐字的韵律效果。
咬字吐字在民族声乐中还可以产生优美的韵律效果。
它可以引导听众更好地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和内涵,并加强歌曲的节奏感和层次感。
例如,蒙古族长调中的“策勒”、“嘎达”等字眼,通过咬字吐字的处理,可以更加突显其音乐特色,增强听众的听觉享受。
总之,咬字吐字是民族声乐中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
它可以使歌曲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使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内在的情感和意境。
在日常学习和演唱中,我们应该注重咬字吐字的练习和掌握,不断提高自己的咬字吐字水平,为更好地表现民族声乐作品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的技巧

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的技巧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的技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更热衷于精神层面的享受,音乐就为人们这一需求提供了独特的空间。
声乐艺术作为音乐艺术范畴中唯一直接运用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独特产物,在音乐的领域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逐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语言纯正、吐字清晰、声音圆润等是对歌唱者的高度评价,也是理想歌唱状态的展示,因此,如何正确把握民族声乐歌唱中咬字吐字技巧,促使演唱达到更高的层次,逐渐成为音乐追求者日益重视和关注的热议话题。
一、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存在的问题浅析(一)字头不准的现象普遍。
汉字声母辅音部分就是字头,在歌唱中字头是否咬的准确,在字正与字意的把握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掌握好字头的度,才能使得演唱获得期望的效果,但是目前的民族声乐演唱中,存在着字头着力点不准、字音含糊不清等情况,影响到演唱的真正发挥。
(二)声调把握的不够准确。
一个音节或者一个字在发音时的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即是声调,也称为字调,掌握好声调的变化,对于更准确地表达歌词内容以及更深刻地发挥演唱的内涵都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在目前的演唱中,依然存在声调不正、声调与旋律没能真正和谐统一等问题,急需改善和加强。
(三)字尾收音等不清晰。
汉字吐字的结束部分是字尾,清晰准确地表达字尾关系到字音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是真正发挥好演唱功底的重要基础之一。
从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可以看出,严重的字尾不清问题日益突出,常常使得歌词的.意思面目全非,也影响到了字音的动听圆润,导致整个演唱的发挥不是很理想。
二、关于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的技巧的探究(一)我们要认识到咬字吐字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正确的咬字吐字,用清晰的语言表达歌唱的情感,不仅可以更加淋漓尽致地发挥歌曲的魅力,而且利于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平时的音乐教程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认识到咬字吐字的重要性,促进自身的学习进程。
声乐演唱吐字咬字的技巧

声乐演唱吐字咬字的技巧声乐演唱吐字咬字的技巧歌唱中的吐字咬字不清的原因与我们声乐训练的方法是有关系的,所以掌握了民族语言的咬字技巧,就掌握了声乐演唱吐字咬字的技巧,一起来看看吧!一、了解、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结构汉语属于多韵母(或者说多母音)语言的类型。
就语言的构成来说,有其突出的特点:韵母十分丰富。
不仅有单韵母、复韵母、还有生化韵母,有些韵母还可以独立成字。
汉语的声母类别也非常丰富,不仅有一般的声母(子音),也有作为韵母(母音)使用的韵化声母,还有独立构成字音的声母以及声母与母音拼合构成的字音情况。
在训练时,我们要注意字的准确行腔和咬字。
单韵母的训练类似单个母音的训练,这里不再细说。
在演唱复韵母要注意每个个体韵母之间的过渡。
如:在演唱“ai”—“爱”时,要从韵母“a”韵母开始,快速过渡到“ai”,再转到“i”韵母作为结束。
练习时要充分体会“a””i”相拼合的过程和结果。
又如:在唱“ei”时,一定要从“e”转到“ei”,然后在”i”上收音。
这一转化过程的实现都有赖于“舌”的活动以及口腔的开合配合;所谓“声化韵母”即是韵母与声母像拼合而成的字。
如:“an ang ”等。
唱“an “时要由“a ”韵母开始,快速转到“ an”,然后舌间舔上腭,收“n”音结束。
二、掌握歌唱时的吐字规律1.了解每个字的准确着力点语音声韵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声母(字头)的发音上。
声母发音的着力点在唇、齿、舌、牙、喉等处。
歌唱时必须准确每个字的着力点,才能准确表达字意。
清朝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也特别提到了这一点“欲正五音而不在喉、舌、齿、牙、唇处着力,则其音不真”。
对于“着力”来说,指的是一个字发音过程中的一个焦点,切不可过分强调而破坏字音。
2.规范口腔动作和口型歌唱是说话的夸张。
歌唱时的吐字要说话时夸张,口腔等发声器官的动作要比说话时大;为了共鸣的效果,要把喉咙打开,要作成一定的口型。
在明朝沈宠绥著《度曲须知》中,就以“开、齐、搓、合”概括了歌唱发音状态的基本口型分类。
浅谈民族声乐的语言特点

浅谈民族声乐的语言特点[摘要]语言是人类活动中重要的交流工具。
在声乐作品中,生动清晰的语言是概括和表达歌曲思想内容,刻画动人的艺术形象,深化音乐主题,使歌声富有感染力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对于演唱者而言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丰富的艺术想象及扎实的歌唱技巧,才能把握好歌唱中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表现歌曲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民族声乐语言特点一、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语言1.民族声乐的吐字特点中国传统声乐理论十分重视元音发声与歌曲音调行腔、运腔之间的关系。
民族唱法将韵母歌唱发声称为“吐字”。
根据“腔由字声、字正而腔圆”,“依字行腔、腔随字走、字领腔行”的汉语歌唱的声腔观,传统理论又将韵母吐字依据韵母的韵头或介母的不同,对元音的语音发声基本形态作了若干分类,并将其统称为“四呼”。
由于民族唱法独特的元音技术,致使元音发声共鸣效果相对较差,声音偏亮、偏锐、尖细,单薄。
尤其是高声区的演唱,其咽腔呈明显的收缩状态,加上外口腔开放式的张开,造成了喇叭状的共鸣结构,使声音相对较扁、明亮。
2.民族声乐的归韵特点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根据汉字发音的特点将咬字过程归纳为“出声”、“引腹”和“归韵”三步骤。
其中,“出声”是指声母发声,而“引腹”、“归韵”是指韵母发音。
传统声乐理论根据韵母字尾收声归韵的特点归纳出十三种不同的韵尾发声方法,称之为“十三辙”。
它是以汉语普通话语音为标准,将现代汉语语音归纳为十三种辙韵,把相近的韵合起来而形成的。
即“发花、梭坡、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油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十三个辙韵。
对这十三种辙别的韵尾发声处理,理论上又分为仅由单韵母或单韵母前面带有介母i、u、ü韵母构成的五种直呼型辙别和带有依附性尾音的需要“收声归韵”的八个韵别。
对韵尾时值的处理,民族唱法通常使韵尾收声过程长于辅音。
不过相对而言,韵尾收声所占实际音值仍应大大短于字腹主要元音处在稳定状态下的歌唱音值。
在鼻韵母的归韵方面,民族唱法通常也要限制归韵时间。
民族声乐艺术的咬字吐词与行腔

上 ,还要 有 一 定 的用 力 度 。歌 唱 与 我们 平 时 日常 生 活 中说 话 毕 竟 不 同 ,它 是 艺 术 的 表 现 。 字 音 要 清 晰 ,还 要 响 亮 优 美 , 富有 共 鸣 和穿 透 力 ,才 能 表 情 达 意 ,让 听 众 欣 赏接 受 ,引 起 共 鸣 。 咬准 字 头要 有 力 ,对 于 整 个 字 音 的发 音 来 说 还 只是 一 个 开 头 。 对 于 字 腹 和 字尾 来 说 ,字 头 的 音 量 弱 小 ,时 值 短 促 , 但是 字 头 声 母 的 阻气 作 用 和 反作 用 力 可 以很 好地 引 发 出字 腹 韵 母来 ,送 到 歌 唱 发声 的高 位 置 上 。 同 时 由 于阻 气 的 作用 力 是 向下 的 。这 样 对 保 持 吸 气 的状
民族声乐艺术的咬
一 张 晓光
我 国 传统 的 民族 声 乐艺 术 历 来 就 非 常讲 究 演 唱 的 咬 字 、吐 词 。 明 朝 的魏 良辅 在 《 律 》 中 曾 指 曲 出: “ 曲有 三 绝 ,字 清 为一 绝 ;腔 纯 为一 绝 ;板 正 为 一 绝 。 他 提 出的 三 绝 当 中 , “ 清 ”摆 在 第 一 ” 字 位 ,可见 其 重 要 性 。 根据 把 汉 字 字 音划 分 为 字 头 、字 腹 、字 尾 的 结 构 形 式 .以 及 传 统 声 乐 理 论 把 吐 字 、 咬 词 归 纳 为 “ 字 ” “ 出 、 引长 ” “ 声 ”的 过 程 。 二者 统 一 起 、 收 来 就 是 : 咬准 字 头 、延 长 字 腹 、收清 字 尾 。这 可 以 说 是 比较 正 确 的 咬 字 、吐 词 和 以 字行 腔 的 方 法 。 1 、字 头 咬准 要 有 力 歌 唱 发 声 的字 头 通 常 是 指字 的声 母 ,在 有介 母 ( 头 ) 的音 节 里 ,一 般 是将 声母 和 介 母 合 拼 为 字 韵 头 。 即使 某 些 声母 或 介 母 全 无 的 字 ,也 存 在 着 字 头
民族演唱艺术中的咬字吐字

吐 字 方法 进 行 论 述 。
术
二 、民族 声 乐 中的咬宇 吐字
在准 确 掌握运 用 歌 唱语 言 的同 时 ,还 要 对 歌唱 的特 点 ,皎 字 发声 部位 分 为五 大类 ,即 :唇音 , 舌音 、牙 音 、齿 音、 喉音 。这 五大 类声 母 发音 时 ,各用 力 部位 要 分 明,应 有力 清 晰 ,准 确 、有 力 、清 晰十 分有 助 于歌 曲情 感 的表 达 ,也是 歌 声富 于色 彩变 化 的 基 础 。 民族 声乐 理论 中 还将 一个 字 分成 字 头、字 腹 、字 尾 ,咬字 吐字 的过 程 就是 出声 、引腹 、 归韵 ,其 要领 便 是咬 紧字 头 ,延长 字 腹 、收 准字 尾 ,也 就会 字 正腔 圆 。中 国 民族 声 乐 的演唱 特别 强 调 字 正腔 圆这 点 ,如 果做 不好 这 点 ,要演 唱好 民族 声 乐作 品似 乎 很 难 , 比如说 ,有 的 少数 民族 歌手 有 很好 的嗓 音 ,唱 自己 民族 语 言 的 歌 ,唱得 特 别好 ,可 一 唱我 国传 统 的汉语 作 品就 感觉 不好 , 原 因就 是 受 到 语 言 吐 字 咬字 的影 响 ,有 的 少数 民族 , 民族 的 口 音 比较 重 ,所 以在 唱 汉语 的作 品 时就 受地 方 方言或 民族方 言 的影 响 。 比如有 个傈 僳族 的同学 ,本 身 他 的声音 条件 音色 各 方 面都很 好 ,可每 次 上课 , 声乐 老师 特 别头 疼 的是他 的地 方 方言 , 比如 说 他把 “ 跑马 溜溜 的 山上 ” 中的 ‘ ’字 唱成 ‘ 跑 盘 ,无 论老 师 怎 么做 示 范都 没有 用 ,老 师只 好每 天 要求 他 说普通 话 ,并 且要 求经 常 朗读歌 词 。这 样 的例 子很 多 。要 学 习好 吐字 咬字 ,具 体 要点 : 朗读 歌 词要 准确 , 分析 语气 韵 味 ,加深 理解 词 义 ;可进 行 不同 调 门的 郎读 ,体会 发声 各 部位 的感 觉 ,注意 语 音 、声 母 、韵母 的变 化 和字 音 的准 确 ; 朗读 中体会 歌 词 的轻 声与 重读 ,安 排语 气 ,找 出逻辑 重音 ,为 歌唱 奠定基 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声乐语言演唱的吐字行腔及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作者:音乐系2000级本科一班何杨指导老师:管兵内容提要:歌唱是用音乐化的语言来打动人,打动听众的心。
有了优美动听的歌喉还不够,还要有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才能较好地表现歌曲作品的思想内容,听众通过歌声传达启示,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和联想,达到演唱的目的。
而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则要让听众欣赏、接受、就一定要经过演唱者的二度创作艺术加工,把歌曲的音乐曲调,文学内容演唱诠释给听众,要把一首歌曲真正的演唱好,表现好,就必须对作品的内容,结构,风格和曲式的调性,节奏,以及吐字行腔,情感韵味等方面作全面认真的表现处理。
关键词:声情并茂艺术加工表现处理诠释歌唱是用音乐化的语言来打动人,打动听众心。
有了优美动听的歌喉还不够,还要有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才能较好地表现歌曲作品的思想内容,听众通过歌声传达启示,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和联想,达到演唱的目的。
如果语言表达不清、语意表现平淡,听众不明真意得不到欣赏,也就失去了歌唱语言特有的艺术风采和魅力。
在民族声乐艺术演唱的语言中,了解和掌握我国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的基本结构知识,还只是一个良好开端和重要基础。
要真正在歌曲演唱艺术上准确地咬字、吐字,依照音乐曲调的流动运字行腔,达到字正腔圆情真意切,还必须依据汉语声、韵、调的固有特点,学习、掌握歌唱咬字,吐字和运字行腔的方法和规律。
我国民族传统的声乐理论大都是将一个字分成字头、字腹、字尾来进行咬字,吐字发声的,字音是由声母和韵母等音素组成,声母就是字头,韵母就是字腹,而收音归韵则是字尾咬字吐字的过程也就是出声、引腹、归韵(也有称为出声、引长、收声的)。
在歌唱中的咬字,一般就是要求声母按照正确的发音方法在出声时将发音部位咬准。
吐字就是将韵母的主要母音,按照“四呼”的口形加以引长,同时注意归韵,收声,因此,在歌唱语音中的咬字,一般是指字头,吐字则是指字腹和字尾。
在歌唱中,字音由于曲调的起伏延伸,变化,除了咬准字头外,更要注意字腹引长的口形稳定和收清韵尾,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字正腔圆”。
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历来就非常讲究演唱的咬字、吐词,明朝的魏良辅在《曲律》中曾指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一绝;板正为一绝。
”他提出的三绝当中,“字清”摆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
根据把汉字字音划分为字头、字腹、字尾的结构形式,以及传统声乐理论把吐字,咬字归纳为“出字”、“引长”,“收声”的过程,二者统一起来就是:咬准字头,延长字腹,收清字尾,这可以说是比较正确的咬字,吐词和以字行腔的方法。
1、字头咬准要有力歌唱发声的字头通常是指字的声母,在有介母(韵头)的音节里,一般是将声母和介母合拼为字头,即使某些声母或介母全无的字,也存在着字头的发声状态,从静止到韵母的发声也是一种出声咬字的形式。
我们平时在听人歌唱时,经常听不清其唱的是什么字,什么内容,造成这种“音包字”或“字音打混”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咬准声母的发音部位。
歌唱的咬字与讲话的咬字是有区别的,在歌唱中字头是能表现演唱情绪的,声母发音的清晰、准确、有力能有效地帮助歌曲的情感表达和发展延伸,歌唱的咬字应该加强声母准确部位的着力点,也就是说要比讲话的用力更集中,更夸张一些,加强声母阻气的状态、分量和弹性。
声母的出声主要是气流经过口腔内咬字器官各种不同状态的阻碍摩擦发出,除“m n l r”浊音外,其它都不振动声带,所以咬字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字音的准确和清晰同时由于声母一般不振动声带,其破阻发出声音的音量是极为弱小的,发出的时值也极为短小,所以在咬准字头的基础上要用上力量,要有准确的着力点。
首先要有良好的气息准备,反过来也是加强声母指气阻碍的力量,使阻气和破阻之间形成一个一触即发的对抗,然后出声(咬字)的着力点要准确,按照上一节讲述的唇、舌,齿乐、喉“五音”的发音部位和其在不同咬字部位摩擦发出的塞音,擦音,塞擦音,边音,鼻音的发音方法,灵活有力,短促敏捷地将字音清晰地发出来。
清朝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欲正五音,而不于喉舌齿牙辱处着力,则其音必不真”,鲜明的指出了咬字一定要有准确的着力点,才能有清晰真实的字音,可见声母的发声一定要在咬准字头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用力度,歌唱与我们平时日常生活中说话毕竟不同,它是艺术的表现,字音要清晰,还要响亮优美,富有共鸣和穿透力,才能表情达意,让听众欣赏接受,引起共鸣。
当然这种咬字的用力和前面提到的“咬紧”字头,都是相对咬字无力,部位不准,字音含混不清而言的,总的来说,在出声用力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情绪,风格的作品,咬字的力度也有所变化,抒情委婉的情歌,咬字的力度宜舒缓松驰一些;热情奔放的欢歌,咬字的力度宜饱满而富有弹性;雄伟庄严的颂歌,咬字的力度宜结实铿锵有力,哀伤忧愁悲歌,咬字的力度宜含蓄控制下沉一些,还有像上面讲到的喜儿演唱的悲愤激昂的歌曲,咬字的力度则要采用传统演唱的“喷口”唱法,强有力地将声音喷放出来,就是在同一首歌曲中,根据歌曲内容的情绪发展和曲调节奏、力度的强弱、快慢变化,咬字的力度也应该不同,要有所变化。
像歌剧《小二黑结婚》中《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唱段,作者采用了类似梆子音乐的慢板、快板,花板结构组织旋律,对主人公小芹纯朴可爱的形象和性格以至心理作了精心细致的刻画。
前面一大段抒情的唱腔,咬字应该舒展有力,使字音清晰柔和而不松散。
后面一段激动稍快的唱腔,咬字应该饱满结实而富有弹性,使每个字音都结实清晰地弹射出来。
紧接着结果是热情欢快的赞扬,咬字的用力则应该在结实而有弹性的基础上,再沉稳劲健,宽放持久一些,从而配合作品内容更好地清晰出声。
在歌曲演唱中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和归韵收声,是歌曲演唱语言处理的基础,而连贯流畅完整的字音,形象鲜明生动语言和圆润充实,优美动听的歌声,则是表达歌曲思想内容,艺术色彩,塑造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引起听众共鸣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各种类型不同主题内容和不同风格特色的歌曲,在咬字吐词和语言的表现处理上有不同的方法。
谈过民族声乐语言演唱的吐字行腔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声情并茂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
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表现处理要求是“声情并茂”,声音是基础,以声音表达感情,唱出感情才是目的,声音是歌唱的技巧,它包括优越的嗓音条件,正确的呼吸,发声方法,良好的混合共鸣,准确清晰的咬字吐词,训练有素的音乐感受,而歌唱的情感和表情则是高层次的思维反映,它包括文学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的追求,生活实践的体验等方面通过声音的演唱“声情并茂”的表现出来,这样造就出来的歌唱家往往在声音和艺术表现上各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经过二度创作表现处理的歌曲,也是丰富多彩,深受人民大众的欢迎和喜爱。
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要让听众欣赏、接受、就一定要经过演唱者的二度创作艺术加工,把歌曲的音乐曲调,文学内容演唱诠释给听众,要把一首歌曲真正的演唱好,表现好,就必须对作品的内容,结构,风格和曲式的调性,节奏,以及吐字行腔,情感韵味等方面作全面认真的表现处理。
1、歌曲的时代特征与民族风格,每一首歌曲都有其显著的时代性和思想性,反映着当时的时代变化,社会现象和历史风貌,它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一定也是围绕着这些方面去表现,发挥。
从而形成一定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特征还包括该民族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环境地理,历史遗产等造就的该民族独特的风格特征。
2、歌曲的音乐曲调结构与分析,每一首优秀的歌曲之所以能够动人心弦,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它变化无穷的优美的旋律音乐随着音乐表现情绪的高涨激动,旋律线条会高昂上扬,节奏加快,力度加强,随着音乐表现情感的低落消沉,旋律线条会低沉缠绵,节奏缓慢,力度减弱。
不同的歌曲也有不同的调式,调性和曲式结构,它能影响歌曲的表现情绪和行腔韵味,一般来说大调式的歌曲热情奔放,宏伟明朗,欢快喜悦,而小调式的歌曲抒情秀美,含蓄秀委婉,忧伤悲怒。
节奏是音乐的核心,也是旋律变化的基础不同音乐内容和音乐风格的作品都有不同的节奏、节拍,同一首歌曲也由于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处理表现不同,节奏、节拍也有变化,存在各种类型的节奏型,如弱起弱收的,强起强收的等等。
有些歌曲为了特殊的情感色彩变化,段落之间还有转调和临时的变化音、装饰音,特别是每首歌曲基本都有高潮部分,用以表现该作品情感最强烈、最耀眼、最丰富的地方,一般在歌曲的结尾处,也有在歌曲中间的,有的歌曲有两个以上的高潮部分,也有平铺直叙没有高潮的等。
歌曲的伴奏音乐对歌曲的主题音乐在艺术的表现,和声的丰富,音乐的连贯、情感的变化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铺垫、烘托和推动,增色作用,是歌曲整体结构不同分割的一部分。
3、歌曲语言的咬字吐词及行腔,歌唱艺术最大的特点是语言和音乐的高度结合,一首旋律优美动听的歌曲还必须要有清晰准确的吐字行腔来表现,所以歌曲的演唱除了要有基本的汉语普通话发音知识和掌握咬字,吐字的基一规则外,还必须具备生动的吐字行腔的表现力,达到真正的吐词清晰、字正空圆。
4、歌曲演唱的基本技巧:歌唱的技巧是发声演唱的基础,只有优秀,扎实的技巧才能去表现处理,演唱好歌曲。
5、歌曲演唱的声情并茂与风格:歌唱的技能是为歌唱的作品内容服务的,歌唱艺术表现的目的是传达思想,交流情感,表现情绪,描述情景,所以技能是表现歌声的方法和基础而丰富的“情感”表现是建立在歌唱声音的基础之上,是表现歌曲的实际内容,丰富的思想意境,提高艺术品位的必要手段,优秀的歌唱艺术是技巧与情感二者高度结合的产物。
歌唱的风格体现在作品的风格和演唱的风格两个方面,作品的风格是演唱者处理表现作品需要学习、掌握的依据,而演唱的风格则是演唱者演唱艺术表现积累的升华和创新。
因此,民族声乐作品艺术的风格与民族的习俗、信仰、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都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民族的语言,注重民族,地方语言特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掌握表现歌曲的民族风格。
民族歌唱表演艺术风格的形成,建立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基础上,对民族艺术作品的熟悉、理解,表现具有自己强烈独特的个性,更重要的是演唱者的思想感情,精神风貌和歌唱声音技巧,艺术特色,独到见解在演唱的声音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这是歌唱发展到高层次的表现,我国不少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家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只有这种各具特色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才能适应当代社会高不迅猛的发展,人们思维,审美情趣,欣赏水平的日趋提高,对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特色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样对于演唱的风格特色又是一个新的希望,要求不断地充实加强,更新丰富,增添完善,使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更加精湛,细腻,独特,优美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满足人民大众日益提高的文化艺术欣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