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音乐的发展

合集下载

浅谈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

浅谈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

浅谈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20世纪是民族主义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二战之前的20世纪上半叶,欧洲成为了民族主义音乐的发源地。

随着20世纪中叶以后全球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各个国家的音乐家们也为国家的音乐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欧洲和亚洲两个方面,浅谈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

民族主义音乐在欧洲的兴起,主要是反对意大利歌剧在整个欧洲音乐圈的称霸地位。

19世纪后半叶,以德国(奥地利)的理查德·瓦格纳为代表的音乐家们开始了反对意大利歌剧,提倡将音乐与本国的文化、民族联系起来,曲风、主题、语言、形式等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

在这一背景下,民族主义音乐在欧洲迅速发展。

例如德国的巴伐利亚州民间音乐家策划组织了一支由当地音乐家组成的合唱团,以演唱巴伐利亚州本地的民谣和民族音乐为主,这样的合唱团不仅在本地备受欢迎,还在欧洲各地演出,被誉为“欧洲音乐界的奇迹”。

亚洲的民族主义音乐起步较晚,主要是因为亚洲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仍然处于殖民地状态。

二战后,亚洲各国人民纷纷获得了独立,也开始了自己的民族音乐建设。

例如,印度的著名音乐家、作曲家拉维·甘德席卡尔·穆库尔吉,是印度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印度音乐之父”,他的音乐生涯,几乎完全投入到了印度传统音乐及古代印度音乐文化的复兴之中。

他在作曲上,注重运用印度乐器,融合了传统的音调和西方的和声,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新型式的音乐作品,受到了世界音乐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赏。

另外,中国的民族主义音乐也是值得一提的,其中代表作有尹伊桥的《黄河大合唱》、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等。

这些作品的创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以独具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来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自信与震撼力。

总之,20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在欧洲和亚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发展历程,对于本地的音乐文化建设和国家的认同感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的世界音乐创作也继承了民族主义音乐的精神,强调地域和人类情感的民族特质,为全世界的音乐文化丰富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发展历史悠久,并不断形成、创新,影响着华夏大地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和现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把过去的精彩搬到现在,而且还能丰富现代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审美。

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1、历史渊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可追溯到夏商周六朝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多元化的民歌和民谣传统。

六朝时期,北魏、南朝等开创了诗词歌曲和曲艺文学流派,在历史上曾影响深远。

宋代更是音乐文化的极熠时期,出现了著名诗人苏轼、陆游等,形成了“文句”的新颖曲艺,把宋代的音乐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文化传承从明清时期到民国时期,黄梅戏、河南豫剧等戏曲剧种及其衍生出的民间歌谣摆脱了宫廷音乐的束缚,民族音乐有了新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复兴民族音乐,国家加大了民族音乐的投入,组织了大量民歌和民谣收集工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现状1、多元化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不仅有传统的民歌、民谣,还有越来越多的新音乐和现代曲艺等,广受广大人民欢迎。

2、影响力广泛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广泛,不仅在全中国,世界各地的中国人群中都能听到它的影子,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三、对策1、提倡民族文化教育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一些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2、组织民族音乐活动举办一些民族音乐宣传活动,如民族音乐会、民歌大赛等,不仅能利用活动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而且还能提供一个展示民族文化的平台。

3、综合保护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制定一些保护民族文化的法律法规,对古老歌谣和歌曲进行有效的保护,确保民族文化的长期传承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效应和文化价值。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老的民歌在人们中传唱,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朝,历代皆有文艺创作。

民间音乐以其多样性、活力和生动性,一直丰富着中国文化底蕴。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路径与对策,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从新石器时代的“鼓笛”,到夏商周的“大鼓击楔”,到春秋战国的“磬鼓”,到汉朝的“柳琴”,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

随着各民族的混杂,民族民间音乐也得以发展成多元化,各地文化交融,汇集成丰碑富庶的民间音乐园地。

清朝时期有着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大力支持,古典民族音乐发展迅速,令各种文化日趋多元化。

二、现状及对策1、受政策支持: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较为平稳,民族音乐的畅谈、流传和表演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得到了政府各种政策的一定支持。

2、学术研究:此外,学术研究也为发展民间音乐提供了动力。

伴随着社会的新兴,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也普及到世界各地,学术研究也越来越多,比如对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民间艺术越来越全面。

3、媒体利用:此外,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介也应运而生,为发展民族民间音乐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既可以让新的民族民间音乐更加容易到达更多的听众,也可以让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在新的技术环境中再次焕发灵动。

三、未来发展路径1、学术研究:未来,学术研究将是发展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前提与保障,基于合作伙伴关系、文化艺术研究与交流以及中外学术机构间的科研合作,以研究者为主体,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以实现新旧文化共同交流。

2、开发新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提出一些新的技术,使民族民间音乐更新更加丰富多彩,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和发展势头,以避免民族音乐过时。

3、传播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民族音乐,对其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民族文化热情,更好地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民族音乐。

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独特文化遗产和国民音乐的重要来源之一。

很多人都会唱一些中国民歌,但是我们对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还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

传承是指人民通过口耳相传、唱咏、表演等形式,将旧有文化、情感和价值观念不断传承下去的过程。

中国民歌的传承也是如此,它在历经千年的时光洗礼后,诞生了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传唱佳作。

中国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五线谱的传入和通行,这是一种方便,简便的记谱工具,使中国民歌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民歌在传承的过程中,文化气息非常浓郁,歌曲内容广泛,涵盖了生产、生活、爱情、思乡、战争、英雄等方面。

如天下第一词的《赛金花》、《渔舟唱晚》、《小白菜》、《草原之夜》、《红旗颂》等等,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民歌。

中国民歌在不断的发展中,推陈出新、融合创新,注入了新的艺术元素。

民歌风格方面也是异彩纷呈,有的是古朴豪迈,有的是优美动听,有的是深沉内敛。

梁祝的《锁麟囊》和《墓前花》等,诉说着千百年来秉承的美德和崇高的爱情观念;《荷叶淀》和《平湖秋月》等,则是表现了中国农民的勤劳精神和田园之乐。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养育、经历了近代以来的种种挑战和越来越严峻的现实压力所带来的冲击,中国民歌在一段时期内曾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民歌得到了持续的关注和保护。

今天,在中国各大场合,包括电视节目、演唱会、晚会等,总会有一段时间属于民歌,属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护卫和传承。

总之,中国民歌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体现着中华民族深沉的情感,这些都是中国民歌传承与发展的生命力之源。

相信在新时代,我们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包括鄂伦春、赫哲、满族、朝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和音乐特点,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传统。

在这份综述中,我将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和发展进行浅谈。

1. 语言特征: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多采用本民族的语言演唱,以表达民族文化和情感。

鄂伦春族的歌曲通常以长调为主,表达出生活的艰辛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赫哲族的歌曲常常用篝火、石头等生活用具发出节奏,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2. 节奏特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节奏多样,既有独特的韵律感,又有强烈的节拍感。

满族的民间音乐以舞曲形式为主,结构规整,节奏明朗。

朝鲜族的音乐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常用手鼓、大锣、排鼓等乐器。

3. 曲调特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样,曲调独特。

满族的音乐以四分音阶和五分音阶为基础,通常表达出对祖国、对亲人的深情厚意。

朝鲜族的音乐曲调丰富多样,常用的音阶有五声、七声和模范音阶。

4. 乐器演奏: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多使用传统乐器演奏,包括马头琴、二胡、笛子、锣鼓等。

马头琴是满族和鄂伦春族常用的乐器,能够发出悠扬的音色,有较强的表现力。

朝鲜族的音乐多使用箫、唢呐、板胡等传统乐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艺术表现和传承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 融合创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与汉族音乐和外来音乐的交流中,发展出了一些新的风格和形式。

赫哲族的民间音乐中加入了现代乐器,演唱形式更加多样化。

满族的音乐则融合了一些摇滚和流行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满族摇滚”风格。

2. 传统保护:为了保护和传承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相关的文化机构和团体积极开展相关的保护工作。

举办音乐比赛、音乐展演等活动,记录和整理民间音乐的曲谱和歌谱,开设音乐班和培训班,培养少数民族音乐的后继人才。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1. 引言1.1 中国传统声乐与民族声乐的关系中国传统声乐与民族声乐密不可分,两者在演唱方式、音乐元素、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紧密联系。

传统声乐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戏曲、民歌、器乐、说唱等形式,代表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传统声乐通过传承和演绎,将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特质融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民族声乐则是中国传统声乐的延续和发展,它在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元素,融合了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情感,丰富了中国声乐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传统声乐和民族声乐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融合,不仅促进了中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也为中国声乐的创新和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当代中国音乐领域,传统声乐与民族声乐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体系,为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重要性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重要性在于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传统声乐的延续和发展,在当代音乐领域中展示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它不仅代表着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通过对民族声乐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中国音乐的美好情感和智慧。

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也对丰富当代音乐生态和推动音乐艺术的创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族声乐在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展现出新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方式。

这种融合与创新不仅能够丰富中国音乐的内涵,还能够拓展音乐的表现领域,提升音乐的艺术性和影响力。

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探索。

它在丰富音乐形式、拓展音乐风格、推动音乐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音乐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民族声乐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民族声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民歌和民间音乐,这些传统音乐形式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情感。

浅谈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

浅谈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

浅谈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20世纪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世纪,也是民族主义音乐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许多国家和民族开始探索自己的音乐传统,并试图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身份和文化。

民族主义音乐不仅在传统音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当时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进行简要探讨。

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在古典音乐领域有了重要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曲家开始从自己的民族音乐传统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代表自己国家的音乐作品。

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以芬兰传统音乐为基础,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管弦乐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芬兰进行曲》。

这首曲子以其雄壮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深深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成为了芬兰的国歌。

波兰作曲家肖邦也是一个重要的民族主义音乐代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波兰风情,如《波兰舞曲》、《波兰绝唱》等都成为了波兰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赞誉,而且在后来音乐发展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对流行音乐也有了重要的影响。

在20世纪中叶,摇滚乐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许多乐队和歌手开始在自己的音乐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

英国摇滚乐队披头士在他们的歌曲中不仅加入了民谣和布鲁斯的元素,还在某些作品中融入了印度音乐的风格。

而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也是以其对美国民谣音乐的深刻理解和表达而享誉全球。

这些音乐作品不仅传承了民族音乐的传统,而且融入了现代的音乐元素,成为了20世纪流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在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中的发展,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在世界音乐的传播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时期,许多国际音乐节和比赛开始关注民族音乐的表演和创作,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音乐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1967年的蒙特利尔世界音乐节就是一个重要的国际音乐盛会,这次音乐节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观众,展示了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风格,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到了不同文化的音乐。

浅谈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

浅谈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

浅谈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20世纪是民族主义音乐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民族主义音乐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宣传、社会动员、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等方面。

同时,也有许多作曲家及音乐家借助民族主义音乐的力量,创造出了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丰富了人类文化遗产。

20世纪初,因为工业革命进程的推进,世界的交流便日益频繁,各种文化传播交融和相互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各个民族的文化之间产生了更加复杂的关系,这也促使了许多作曲家开始探索和表现本民族独特的音乐特点。

一方面,他们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创作能力,将本民族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到创作中,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重新发掘本民族原始和古典音乐遗产,使得这些传统艺术得到了保护和弘扬,同时也为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源泉。

在欧洲,民族主义音乐运动比较早起步。

很早就有希腊和捷克等国家的作曲家以本民族音乐为创作素材,但是民族主义音乐真正开始受到份量级的重视是二十世纪前后。

其中最为显著的应该是俄国民族主义音乐。

俄罗斯的作曲家们,如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通过对本民族民间歌曲和舞蹈的收集、研究和创作,在音乐上大大推动了俄罗斯文化的发展。

其中柴可夫斯基更是将本民族特有的弦乐和管弦乐器进行大胆融合,创造出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交响乐和芭蕾舞剧作品。

同时,俄罗斯的音乐学者也致力于对本民族音乐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使得民族音乐的传统被更好地发掘、保存、传承和创新。

在亚洲,中国的民族主义音乐创作也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兴起。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作曲家和音乐学者就开始借助民族主义音乐的内容和风格,对国内传统音乐素材进行研究和运用,开创了新的音乐创作时期。

这种创作势头一路延续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代表的一批乐曲出现,成为了中国民族主义音乐创作的标志。

歌曲《东方红》、《七子之歌》等,也通过在革命斗争中的运用,在群众中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了具有深刻政治意义的文艺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及发展趋势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其来源丰富多样,特点显着,风格各异,曲调绚丽,它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有看自己明显特点和深厚文化底蕴及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的音乐,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民族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1 】。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的民族音乐在电影音乐中以及近现代的流行音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特色应用发展趋势引言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上一个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文明,创造了许多良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形成了一个深刻的含义和内容丰富的民间音乐系统。

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国音乐,不只是唱一些中国歌曲,听传统音乐段落,还必须从民族,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研究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的特色,了解中国音乐的真正意义【2 】。

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力量、意志和追求。

在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道路上,作为电影音乐中重要构成元素的民族音乐在电影音乐的运用上都是在不断地深入挖掘与加强利用的。

而民族器乐又是为电影音乐洒下的最好的肥料,同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每种民族乐器都有自身丰富的表现形式,而我国的民族乐器主要分为弹拨、吹管、打击、拉弦四大类别。

在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中,又产生了风格各不相同的器乐类型【3 】。

而且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流行音乐从各个方面学习、模仿、借鉴着民族音乐的某些因素使自己得到发展,并已经成为一个势不可当的趋势。

而民族音乐紧跟时代步伐,在创新中存活。

“民乐流行化”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模式【4 】。

1民族音乐的形成我国民族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中发展起来的。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四域音乐、中原音乐、外国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形成的三大因素【5 】。

1.四域音乐。

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外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

而中国音乐文化有三大发祥地,即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汉族音乐文化为主。

而长江流域的音乐文化则以楚音乐文化为主。

如江西民歌《打着山歌过横排》,以江西习惯用的方言“哎呀勒哎”做曲首衬腔,有唤起对方反映和序引的作用。

四句用同一材料加以变化而成,质朴单纯,是楚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

2.中原音乐。

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

在黄河流域生活的大都是汉族人民,他们在漫长的历程中,经过自己的创作、修改、流传、继承等方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汉族音乐文化。

如古代歌曲《阳关三叠》,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赠别诗,原诗名为《送元二使安西》,后代文人在原诗基础上加以发展,成为今天的“三叠”,使主题更为完整,这首歌的曲调基本上由互成反复的“三大叠”,加上一个尾声组成。

每一叠都由两小段构成,而其曲调,根据内容的不同,都作了恰当的变化,特别是后一叠,插入长达十四小书的扩充句,使悲伤气氛更突出,达到了“千巡有尽,寸衷难泯”的境界。

这种意境深远的音乐正是当时汉族音乐的突出特点。

3.外国音乐。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也由来已久。

自西周时,中外交流已开始频繁起来。

据载,周穆王曾带着规模巨大的乐队到西方各国旅行,可见,引用现代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当时的境况,可用“时尚”二字了。

而佛教在汉代时已经传入中原,并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宗教。

同时,印度音乐和天竺乐也随之传入中国,并与当地音乐相互融合,成为另外一种新型的音乐素材。

使者们将外国音乐传入我国的同时,也将本国音乐带回了他们的国家,从而“中西合璧”一词也就更多了一种解释了。

古代即有如此境况,现代音乐更是无国界的。

如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就是引用了中国北京的民间故事作为主题内容,并引用了江苏民歌《茉莉花》作为其中一个插曲,而这部歌剧也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成功作品之一。

这也可以看作是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一种有效途经。

2民族音乐的特点我国民族音乐是以线状为主的思维方式;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音列。

由于民族音乐长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因此被人们提炼过的必然是最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且内容多是人民思想感情的真挚流露,是人民生活的生动反映。

流传最广泛的大都是生动形象、意境鲜明、朗朗上口的曲子。

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我国民族音乐还具有以下特点。

1.变异性。

由于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人文风俗、性格特征等不同,因此对同一首作品的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也各异。

以《绣荷包》为例,这首曲子在山西中部和陕西北部就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前者明媚、俏丽,带出喜悦之情;后者淳朴、抑郁,流露出凄凉之感。

2.即兴性。

每个人对同一首曲子的理解和演绎都不尽相同,因此在传承过程中,加入了个人的风格及即兴发挥,这也是民族音乐出现新发展的动力所在。

因此,即兴性也是民族音乐的一个显着特点。

3.地方性。

我国国土面积宽广、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各民族的音乐的地方性首先表现在方言上。

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除了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他各民族均有属于本民族的语言,各族歌曲首先以各地方言为基调。

其次还表现在各族人民的性格特征上。

如北方人较直率、粗犷,因此其音乐风格也较为大方、宽阔,如《好汉歌》;南方人较为细腻、温柔,因此其音乐风格也较为舒缓优美,如《无锡景》。

我认为地方性也是民族音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

3民族音乐的应用及发展趋势3.1 民族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电影《卧虎藏龙》中的主题音乐意境深远,伴随着片中含蓄的情感表达,使本片的影片效果达到了极致。

抒情性的音乐在电影中不乏出现,它除了能够表现人物的内心情绪之外,还善于刻画那些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情感。

谭盾用音乐展示出了江湖中的恩怨纠葛,人生的悲伤而惆怅、旋律的舒缓而优美,将整个电影中的音和画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电影借助音乐的主要目的。

在影片中民族器乐的不经意抒情更是将不经意的惊艳效果带给了观众。

且在电影的配乐中,马友友将大提琴拉出了马头琴与二胡的声音,虽然是用西洋乐器演奏,但是音乐表现出的内在情调却是纯粹的中国式的。

如今正是世界音乐文化多元化融合风潮兴起的时代,电影作曲家在深入的挖掘民族音乐精华,并且准确巧妙地发挥其自身优势的同时,大胆的借鉴和吸纳外来的西洋音乐,这种中西结合的民族音乐在创作上为中国电影音乐植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3.2 、民族调式在流行歌曲中的应用及发展现今的流行歌曲中,多数是采用了五声民族调式,这种创作手法是符合我们民族的习惯的,同时也能符合我国大多数音乐爱好者得审美情趣和爱好的。

举例来说,歌手周杰伦的歌曲中,很多广为传唱的作品中都是采用民族调式的一种“宫调式”,如《青花瓷》、《发如雪》等等。

分析这些歌曲的音阶构成可以发现,运用的就是我们民族音乐传统中的五声音阶,歌曲通过五个骨干音“1、2、3、5、6”的节奏长短组合和抑扬起伏的变化,达到一个传递以及抒发歌曲韵味和内容的作用,其中对歌曲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民族调式的骨干音宫音“1”和属音“5”,在曲末多使用宫音“1”,目的在于歌曲有一个明亮的结束音效。

所以,一般有“民族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多表现为主旋律采用“宫调式”的手法,使得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化的特有韵味能充分的体现出来【6 】。

中国流行音乐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主要还是因为其在音乐内容、风格、旋律等等方面都让人更容易接受,又因为民族的音乐语言通俗易懂,很容易产生共鸣,贴切大众的音乐审美情趣。

中国流行音乐快速发展的今天,仍有不少创作者选择采用民族元素来提升歌曲的传唱度,同时也借由民族的元素来感染每一个听众的心,这也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使民族风格的流行音乐具有新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魅力,更具民族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同时也相信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能更加的具有本土化特色,创作出更多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让世界认识中国的音乐魅力【7 】。

4小结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无论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上,在音乐的音调和风格上,都呈现着多彩的面貌。

音乐的创作、理论、着述,以及创作和表演的艺术经验等,也都有深厚的积累。

研究民族音乐的特点,总结民族音乐的特殊规律,对创造社会主义民族的新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8 】。

我国音乐文化博大精深,而民族音乐是其核心部分,学习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从而继承与弘扬民族音乐,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更放异彩是当代青年不可懈怠的使命。

参考文献【1】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述[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13. 【2】孔繁洲.音乐素质教育手册[M].天津: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20. 【3】曹玥.电影音乐中的民族风格[J].电影文学,2010(01):103-105. 【4】李晓妍.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因素[J].音乐研究,2009(6):82. 【5】叶鲁.民族民间音乐研究[M].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 :32. 【6】熊陈.民族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借鉴作用[R].江苏: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2003:187. 【7】徐思海、刘春丽.流行音乐的民族元素[J].时代,2008(7):175. 【8】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0-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