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之我见

合集下载

浅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思考

浅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思考

浅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思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拥有独特的多样化的民族文化。

其中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互相影响,并久经磨练,形成了一套精美的音乐文化系统,为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和繁荣贡献了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崇尚质朴、朴实、淳厚,并循着审美、艺术样式,通过各民族的特有的演唱、演奏方式融入现代传统音乐中,使之绚丽而不失原汁原味地融入新时代,发展出一种新的、独特的表达方式。

比如云南彝族音乐,以其淳朴厚重的声音、具有浓厚本土气息的歌曲内容和流行歌曲演唱的技巧,使得音乐十分的具有本地特色。

另外,民族音乐文化也融入现代元素,加入了各种非传统乐器,使得原有音乐得以传承,又能够融入现代文化气息,更好地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比如在国内越来越受欢迎的声乐曲风,融入了现代的吉他、电子琴等乐器。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也受到技术的不断发展的支持,多媒体网络的普及,使得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极大的传播和发展,人们也可以很方便的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增加文化交流的机会,增进民族文化的理解,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

总之,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它是中华文化精髓所在,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和维护。

我们应该努力挖掘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处,让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将其传承下去,使它们
成为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发展历史悠久,并不断形成、创新,影响着华夏大地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和现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把过去的精彩搬到现在,而且还能丰富现代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审美。

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1、历史渊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可追溯到夏商周六朝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多元化的民歌和民谣传统。

六朝时期,北魏、南朝等开创了诗词歌曲和曲艺文学流派,在历史上曾影响深远。

宋代更是音乐文化的极熠时期,出现了著名诗人苏轼、陆游等,形成了“文句”的新颖曲艺,把宋代的音乐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文化传承从明清时期到民国时期,黄梅戏、河南豫剧等戏曲剧种及其衍生出的民间歌谣摆脱了宫廷音乐的束缚,民族音乐有了新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复兴民族音乐,国家加大了民族音乐的投入,组织了大量民歌和民谣收集工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现状1、多元化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不仅有传统的民歌、民谣,还有越来越多的新音乐和现代曲艺等,广受广大人民欢迎。

2、影响力广泛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广泛,不仅在全中国,世界各地的中国人群中都能听到它的影子,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三、对策1、提倡民族文化教育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一些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2、组织民族音乐活动举办一些民族音乐宣传活动,如民族音乐会、民歌大赛等,不仅能利用活动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而且还能提供一个展示民族文化的平台。

3、综合保护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制定一些保护民族文化的法律法规,对古老歌谣和歌曲进行有效的保护,确保民族文化的长期传承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效应和文化价值。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老的民歌在人们中传唱,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朝,历代皆有文艺创作。

民间音乐以其多样性、活力和生动性,一直丰富着中国文化底蕴。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路径与对策,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从新石器时代的“鼓笛”,到夏商周的“大鼓击楔”,到春秋战国的“磬鼓”,到汉朝的“柳琴”,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

随着各民族的混杂,民族民间音乐也得以发展成多元化,各地文化交融,汇集成丰碑富庶的民间音乐园地。

清朝时期有着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大力支持,古典民族音乐发展迅速,令各种文化日趋多元化。

二、现状及对策1、受政策支持: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较为平稳,民族音乐的畅谈、流传和表演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得到了政府各种政策的一定支持。

2、学术研究:此外,学术研究也为发展民间音乐提供了动力。

伴随着社会的新兴,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也普及到世界各地,学术研究也越来越多,比如对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民间艺术越来越全面。

3、媒体利用:此外,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介也应运而生,为发展民族民间音乐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既可以让新的民族民间音乐更加容易到达更多的听众,也可以让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在新的技术环境中再次焕发灵动。

三、未来发展路径1、学术研究:未来,学术研究将是发展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前提与保障,基于合作伙伴关系、文化艺术研究与交流以及中外学术机构间的科研合作,以研究者为主体,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以实现新旧文化共同交流。

2、开发新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提出一些新的技术,使民族民间音乐更新更加丰富多彩,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和发展势头,以避免民族音乐过时。

3、传播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民族音乐,对其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民族文化热情,更好地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发展总结汇报

民族音乐发展总结汇报

民族音乐发展总结汇报民族音乐是指具有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是人们传承和表达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民族音乐也在不断发展和演进。

下面将对民族音乐的发展进行总结。

首先,民族音乐在形式和题材上不断创新。

传统的民族音乐通常以器乐和民歌为主,表达着人们对自然、神灵、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情感。

而现代民族音乐不仅延续了这些传统的元素,还吸收了现代音乐的技巧和风格,采用了更多的乐器、编曲和制作手法,使得音乐更富有层次感和感染力。

同时,民族音乐的题材也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如社会现实、个人情感、历史故事等,使得音乐更具时代性和现实性。

其次,民族音乐在表演形式上更加多样化。

传统的民族音乐通常是以集体合奏或者个人独唱的形式进行表演,而现代民族音乐则更注重舞台表演和音乐录影等形式。

音乐人通过舞台演出、音乐节、音乐会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音乐作品,并与观众进行互动。

同时,音乐录影的出现也为音乐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得民族音乐能够更快地传播到全球各地,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再次,民族音乐的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相互交流和融合的现象越来越常见。

例如,中国的民族音乐借鉴了西方音乐的编曲和表演方式,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音乐。

同时,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也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中国,为中国的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元素。

这种不同民族音乐的交流和融合,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最后,民族音乐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的表达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

同时,民族音乐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了解和了解自己和他人民族文化的机会,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在形式、题材、表演形式和交流方面都在不断发展和演进。

关于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探究

关于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探究

关于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探究【摘要】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遗产,其传统与特点深受人民喜爱。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民族音乐也在不断创新与传承,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在文化交流中,民族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民族音乐产业也逐渐兴盛,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未来,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将继续向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

为了更好地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我们需要加大对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并提升民族音乐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不懈努力,我国民族音乐必将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发光发亮。

【关键词】民族音乐、发展、传统、特点、现代社会、创新、传承、文化交流、产业、发展趋势、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民族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古以来,中国民族音乐就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表达方式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悠久,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精神内涵。

中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包括了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等多个民族的音乐体系,每种民族音乐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在中国的各个地区,都有着不同风格和传统的民族音乐,这些音乐代表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历史传承等多个方面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民族音乐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创新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传承好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同时又能够创新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音乐作品,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行深入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方向和助力。

1.2 研究意义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探究旨在探讨我国民族音乐在传统和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以及民族音乐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民族音乐产业的现状。

研究我国民族音乐的传统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丰富的音乐文化传统,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的宝贵遗产。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之我见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之我见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之我见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之我见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及韵味受到人们的喜爱。

然而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西方文化潮流的冲击,使我国民族器乐音乐在发展道路上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人们更多的欣赏流行音乐以及西方的交响乐,民族音乐似乎已经成为了老一辈人的一个美好的童年记忆。

这种时候一个新的民族音乐表演形式出现了,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一出现就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是新民乐,民族音乐又重新回到了艺术文化的风口浪尖上。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

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

传统文化,我们是一定要保留的,尤其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它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是重要的篇章,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种保存不是封闭性的,绝对排斥任何改变,所追求的是原封不动的传统样式,其传承方式、内容等全部均严格地按“求真禁变”的方针进行。

虽然这种方式用于传统艺术成品的保存尤为重要,但是,这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封锁了道路。

在其他文化领域都在寻求发展的同时,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却还是按部就班地在发展,不接受外来文化,不寻求任何改变,认为一旦接受了外来文化就不再是中国传统音乐了,况且中国文化底蕴如此深厚,根本就不需要改变,这就好像清朝末年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一样,看到的只是自己如何的强大,却不知外面的世界根本不如自己想象中的不堪。

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代表的新民乐就是在寻求这样一种改变,在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中国音乐学院的杨曙光老师曾经在他发表的一篇文章上说“许多戏曲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正是他们能够在前人留下的旧形式上走出了自己的路。

他们为京剧艺术形式注入了新鲜血液,但还让他姓‘京’,即仍保留京剧的整体风味”。

民族声乐发展之我见

民族声乐发展之我见

民族声乐发展之我见
匡 神
民族声 乐 经 过长 期 地 实践 与 理 论 的 反 复提 升 , 已经 界定 清 楚 。 就 是 说 , 已经 与 相 关 的 周边 对 象 划 清 了界 限 , 也 它 自己 也 有 一 个 清 晰稳 定 的 定 型 。 民族 声 乐取 得 了 今 天 的 巨大 成 就 , 民族 大 众对 民族 声乐 的 需求 与 喜 爱 是分 不 开 的 , 与 民族 大 众对 民族 声 乐 的需 求 是 永恒 的 , 族永 远 需 要 民 族 的歌 声 。 民 过 的 动 人 的 民歌 。当 人们 随着 干 活 的节 奏 , 起 … …各 种 劳 唱 动 歌 曲时 , 都用 心 地 记 下 来 。 休 息 的 时候 , 我 在 我把 新 学 的 歌 唱 给他 们 听 , 者 和他 们 一 起 唱 。 或 ”…应 当说 , 照毛 泽 东“ 按 应 该越 搞 越 中 国化 , 不 是越 搞 越 洋 化 ” 思想 , 过 多 年 的演 而 的 经 唱 教学 实 践 , 民族 声 乐 已经 成 为 更 具 有科 学 性 、 遍性 、 泛 普 广
例 如汉 语 中 的“ 五音 ” 喉 、 、 、 、 是依 据 一 个字 在 ( 舌 齿 牙 唇)
口腔 中开 始 发 音 的部 位 而 区别 的 , 及 声母 的准 确 发音 问题 , 涉 是 咬字 技 术 里 面 的 一 个构 成 部 分 。它们 也 不 是 音 乐上 五 声 音 节中的“ 五音 ” 而 是 语 言 上 因 口腔 中发 音 部 位 的不 同而 产 生 ,
演 唱 风 格 生 命相 依 , 肉相 连 。 血 歌唱 是 语 言 的 艺术 , 唱是 通 歌
继 承 发展 , 鉴 创 新 , 发展 创 新 的 民族 歌声 满 足 民族 发 展进 借 以 步 的 需 求 , 进 民族 的繁 荣 昌盛 。 认 为 , 促 我 民族 声乐 的发 展应 注 重 以下几 个 方 面 。

浅谈民族音乐的发展

浅谈民族音乐的发展

浅谈民族音乐的发展民族音乐是指不同民族、地区或国家特有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它是一种表达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具有独特的韵味和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音乐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首先,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地域和环境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和风土人情等因素对音乐的产生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的藏族音乐以其宏伟壮丽的风景和神秘的宗教信仰为背景,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和音乐形式。

而北方的蒙古族音乐则受到广袤的草原和牧民生活的影响,以其豪放和激情四溢的特点闻名。

其次,民族音乐的发展与时间和历史密不可分。

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为民族音乐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和表达空间。

例如,中国的古代民族音乐在不同的朝代中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和重塑。

从唐朝的乐府文化到宋元的文人音乐,再到明清时期的宫廷音乐,每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音乐遗产。

此外,民族音乐的发展与文化交流和融合密切相关。

随着世界各地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

这也促使了民族音乐的交流和借鉴。

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西方音乐进入中国,融合了西方音乐元素的中西合璧音乐逐渐兴起。

这种文化融合的现象不仅丰富了民族音乐的形式和风格,也促进了各个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发展。

最后,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的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快速发展,民族音乐的传播和推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音乐产业的兴起和数字音乐的普及使得民族音乐能够进入更多人的生活和心灵。

同时,全球化的影响也使得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保护和发展。

总的来说,民族音乐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地域、历史、文化交流和社会变迁等因素相互交织,促使了民族音乐的繁荣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民族音乐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角色。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也成为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只有通过加强研究、保护和传承,才能使民族音乐得以长久地传承并为世人所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之我见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及韵味受到人们的喜爱。

然而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西方文化潮流的冲击,使我国民族器乐音乐在发展道路上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人们更多的欣赏流行音乐以及西方的交响乐,民族音乐似乎已经成为了老一辈人的一个美好的童年记忆。

这种时候一个新的民族音乐表演形式出现了,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一出现就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是新民乐,民族音乐又重新回到了艺术文化的风口浪尖上。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

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

传统文化,我们是一定要保留的,尤其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它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是重要的篇章,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种保存不是封闭性的,绝对排斥任何改变,所追求的是原封不动的传统样式,其传承方式、内容等全部均严格地按“求真禁变”的方针进行。

虽然这种方式用于传统艺术成品的保存尤为重要,但是,这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封锁了道路。

在其他文化领域都在寻求发展的同时,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却还是按部就班地在发展,不接受外来文化,不寻求任何改变,认为一旦接受了外来文化就不再是中国传统音乐了,况且中国文化底蕴如此深厚,根本就不
需要改变,这就好像清朝末年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一样,看到的只是自己如何的强大,却不知外面的世界根本不如自己想象中的不堪。

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代表的新民乐就是在寻求这样一种改变,在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中国音乐学院的杨曙光老师曾经在他发表的一篇文章上说“许多戏曲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正是他们能够在前人留下的旧形式上走出了自己的路。

他们为京剧艺术形式注入了新鲜血液,但还让他姓‘京’,即仍保留京剧的整体风味”。

是的,无论新民乐的外形如何包装,内容有多么华丽,它仍旧是中国民族音乐。

不要担心文化遗失,因为是从继承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

女子十二乐坊就是摒弃了传统器乐演奏时的形式由坐姿改为站立,但这并不影响民族乐器本身发出的乐音,反而更增加了表演的可看性,加入流行元素也弥补了中国民族乐器和声效果不完善的弱点,在演奏传统民族器乐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音乐介绍给了全世界。

新民乐作为一种新的民乐演奏形式,在它诞生、发展的初期遇到各种各样的非议、批评甚至不理智的声音可以说是必然的。

也许,这些反面的声音的出现对还处在“襁褓”中的“新民乐”来说并不是坏事,至少,它可以提醒“新民乐”要认清自己,面对火爆的市场反应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新民乐”要想真正闯出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要深入民间,汲取传统民乐的精华,深入研究传统民乐的特性;另一方面,要真正消化吸收西方现代音乐文化中的精髓,在音乐商品市场中,在成功的市场机制运作下,将两者很融洽地结合起
来。

“新民乐”绝对不应该丧失民乐本来的味道,绝对不是民乐独奏再加上流行的伴奏,它其实更像是一种应时而动的现象,之所以以“新”冠名,是因为人们注意到了它的成长势头。

“新民乐”的中心仍是民乐,而所谓的“新”应该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及中国音乐有着深厚理解的基础上。

作为走向国际化的新民乐惟有坚持不断创新、不断交流、不断融合的路子,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时间的检验。

我个人认为,新民乐的出现,带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也让中国传统音乐重新回到了文化的主流。

尤其是“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为民族器乐音乐的市场带来了生机,她的成功也让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新民乐的发展。

而且她在国际上取得的成功也大大地提高了中国民族器乐音乐的自身魅力。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学习中国民族乐器,这是对中国民族器乐音乐发展的一个推动。

新民乐是一种政府也支持,老百姓也喜欢,音乐家也爱玩的音乐,肯定是要大发展的。

而新民乐运动势必将拉开我国各族人民音乐进步的序幕,将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奠定基础,将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展开新的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