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合集下载

浅谈当代民族声乐教育中的共性与个性

浅谈当代民族声乐教育中的共性与个性
元 的 大 文化 背 景 , 已经 为 中 国 的 民族 声 乐 教育 提 供 了渊 远 而 多 元 的 文化 基 础 。
民族声乐之美, 首先在于 “ 字腔” 之美,即“ 字正腔圆” 。
汉字 的字 音 结 构和 汉 字 发 音 具 有 独特 的规 律 。出声 、归 韵和 收 声体 现 了吐 字 的清 楚 。除此 之 外 ,还应 掌握 字 与 字连 接 之 间的 “ 腔 ” 过 。明 代魏 良辅 在 《 曲律 》 中 ,曾这 样 说 到 :“ 过
的 剧种 代 表 。现 当代 民族 声乐 充 分 吸 收 和借 鉴 了 “ 民歌 ” 、
进 步 。 其 是 近 些年 来 ,以金 铁 霖 为代 表 的一 批 优 秀教 育 家 尤
的涌现 , 使得 民族声乐领域人才济济 。 经过一段时间的厚积
和 薄 发 之 后 , 我 们 的 民族 声 乐 教 育 业 已形 成 自身 的发 展 规 律 。 这 些 规 律 的提 炼 和 实 践 中 ,中 国的 现 当 代 民族 声 乐 教 在
在 统 一 的 中华 文 化 大 背景 下 , 统 民 族 声乐 形 成 了民歌 、曲 传 艺 ( 说唱 ) 戏 曲这 三 种表 现 形 式 。民歌 是 人 民群众 在 劳 动 和 中和 社会 实 践 中 为表 达 思 想 感 情 , 由集 体 创 作 的 一种 歌唱 形
式 ,它源 于 生 活 ,直 接 、真 实地 反 映 生 活 ,它 短 小精 炼 、口 头创 作 、朴 实 自然 、易 于 掌握 并广 为 流 传 。在 民歌 中 又分 为 劳动 号子 、 山歌 和 小 调等 等 。“ 曲艺 ”是 融 合 说 、 唱 、演 为
统一 的美学追求
中 国 艺术 的美 学 追 求 ,经 过 了历 史 长 河 的 荡涤 , 常 有 非 特 点 。意 境 、情 趣 、气 韵 生 动 、澄 怀 关 照 等 都 是 中 国艺 术 的

浅谈民族声乐的特点

浅谈民族声乐的特点

唱法在发展技法上的最大区别 ,也是值得我们 民族 声乐借鉴
的。
结论 : 也正如 张权 教授所说 : 不要把西 洋唱法和 民族传 统 唱法根本 对立起来 , 应 该互 相借 鉴和吸收。几十年来的教学和
演唱实践 表明, 二者在很 多问题上是相通 的。 应该承认, 西洋唱
的使命 。 字头要唱的清楚 、 短促 , 故而 “ 虚” 而“ 快” ; 字尾 的重要
大都 学习过意大利歌唱技法 ,而又形 成 了各 国所 特有 的演 唱 风格 是一 样的 。“ 今 天我 们学 习西欧传 统歌唱方法, 目的不应 仅仅是 为 了演 唱好那 些优 秀 的西 欧传 统艺 术歌 曲和歌 剧选
曲, 而主要是 为了学他人之 长以补 己之不 足, 更 优美 、 更动 听 、
里所说 的民族声 乐是从戏曲、 曲艺、 民歌这些传统唱法 中提 炼和继承下来的, 同时又借鉴和吸收 了西洋声乐的精 华 ,
既体现 了我 国民族的特点和风格 , 又符合科 学歌唱发声要 求的新的 民族声 乐。 关键词 : 传统声乐; 民族 声乐; 西洋声乐; 线性 ; 歌唱
中 图分类号 : J 6 1 6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1 2 一 O 1 5 7 — 0 1
求, 在传统唱法中 , 由于很多歌者来 自民间。所 以他们表现 出 不 同地 域的 民族特 色和群众风采 , 感情 朴实 真, 语 言生动 , 他 传 统唱法在 咬字, 行腔和韵味表现方 法等方 面的精华, 才能解
敏捷 , 声音清晰灵 巧 , 所 以共鸣也开朗 , 但不丰满 。
三、 民族声乐吸取 了西洋声乐的精华
使命是 归韵 , 使 整个音节完整清晰 , 故而要 “ 轻” 而“ 准” , 同时

浅谈民族声乐的润腔艺术

浅谈民族声乐的润腔艺术
三 、 彩 润腔 色 ( ) 色 变化 润 腔 一 音
音 乐 中所 特 有 的 , “ 唱 ” 有 “ 腔 ” 这 是 中 国 有 吟 必 润 ,
在 民 族声 乐 中 , 由情 绪 变 化 和 音 色 变 化 形 成 的 润 腔 方式 很 多 , 此 简 要 地 说说 以下 几 种 : 在 哭 腔 : 我 国戏 曲唱 腔 和 歌 剧 咏叹 调 以及 一 些 在 创 作 歌 曲 中都 有 大 量 哭 腔 的运 用 。由于 歌 曲情 感 的 需要 , 哭腔 在 乐 句 、 乐段 中 的 特殊 润 腔 , 产 生 非 常 会 感 人 的演 唱 效 果 。在 地 方 戏 曲如 京 剧 、 剧 、 梅 越 黄 戏 、 剧 、 腔 等 剧 种 当 中都 有 动 人 的 哭 腔 唱段 ; 豫 秦 在 歌 曲 《 河 水 》 《 河 怨 》 《 姜 女 》 《 风 阵 阵 愁 江 、黄 、盂 、海 煞 人 》、恨 似 高 山仇 似 海 》 等 这 些 歌 剧 咏叹 调 和 歌 《 曲 当 中 , 有 哭腔 乐 句 和 哭 腔 唱段 。 都

润 腔是 我 国音乐 中特 有 的 现象 。润 , 润 色 、 是 修 饰 的意 思 ; , 腔 调 、 腔 的 意 思 , 起 来 解 释 就 腔 是 声 合
的休 止 , 止 的 妙 用 在 于 表 现 吃 惊 、 休 陶醉 、 悦 、 喜 悲 伤 等 情 绪 ; : 民族 声 乐 中 是 指 声 音 从 小 到 大 , 砸 在 从 弱 到 强 , 淡 到浓 、 低 到 高 , 用 于进 行 曲风 格 的 从 从 多
歌 曲 和 具 有 刚毅 、果 断 和 激 烈 愤 慨 之 情 的 歌 曲 当 中。
( ) 度 、 奏 、 度 变化 的 润 腔 二 速 节 力

浅谈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特点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浅谈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特点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浅谈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特点唱法是指演唱歌曲的方法。

主要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

每种唱法都有各自不同的艺术标准,用不同唱法演唱的歌曲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方法。

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

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

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美声唱法发展到今天,它的唱法已不再是17世纪的唱法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演唱形式。

同时,它还有很多的流派,有“靠前”唱的流派,有“靠后”唱的流派,有“竖”唱法,也有“横”唱法。

总之,不管哪个流派都有好的歌唱家涌现,优美的音色,流畅的旋律,清晰的语言,声音的统一,气息的有力支持,是世界上许多歌唱家所追求的最高声乐艺术境界。

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特点就是混合声区唱法和整体共鸣,真假声按音高比例混合着用,并把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

其中,美声唱法比较注重的有几个方面。

第一,讲究音域宽广、声区统一。

宽广的音域,能使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三个声区得到完美的统一。

声音连接圆润优美、行腔委婉、线条优美流畅,吐字准确清晰,字音连贯、母音一致,声音灵活华彩、集中而富有穿透力。

第二,讲究深呼吸、低喉位,喉咙的打开,声音的掩盖与集中。

追求明亮松弛的声音,并讲究高位置。

高位置起音,高位置安放。

第三,重视呼吸,强调用气去歌唱。

美声唱法从一开始的训练就非常重视、强调呼吸的艺术,要求每一个声音都要有呼吸的支持,声音要均匀地托在气息上,要用气歌唱,强调不会呼吸就不会歌唱。

第四,在艺术表现方面,强调高雅、大方,沉稳庄重,感情内在而深沉,演唱通常不用扩音设备,伴奏通常为钢琴或管弦乐队。

总的来说,美声唱法的特点可概括为八个字:“通”(气息声音的通畅),“实”(有力度、有音量、有穿透力的结实的声音),“圆”(悦耳动听的圆润的声音),“亮”(集中明亮的音色,富有生命力,辉煌而灿烂),“纯”(清晰透明、优美纯净的音色),“松”(声音松弛而有弹性),“活”(声音灵活自如,无论是在音域、力度、音色、咬字、吐字等方面都能富于变化),“柔”(如丝绒般柔和的声音,与集中明亮的声音形成美学意义上的刚柔相济)。

浅谈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

浅谈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

浅谈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

在介绍了该作品的背景及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性。

接着在分析了《望故乡》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演唱技巧、传统与现代融合之处以及演唱者情感表达等方面。

最后在总结了《望故乡》的独特魅力,并展望了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讨论,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望故乡》这一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演唱技巧,以及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及其在音乐领域中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创作手法,演唱技巧,传统与现代融合,情感表达,独特魅力,发展前景。

1. 引言1.1 介绍《望故乡》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是一首融合了民族元素的声乐作品,它既传承了传统民族音乐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创新元素。

这首作品以独特的形式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和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思念。

通过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

《望故乡》以清亮悠扬的旋律为主线,配以悠扬的笛声和柔和的琵琶音,营造出一种充满乡愁和思念的氛围。

作品中运用了许多传统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箫等,为歌曲增添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作品也融入了现代音乐的编曲和制作技术,使整个作品更富有动感和时尚感。

《望故乡》不仅在音乐形式上具有创新,更在歌词内容上表现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歌词中描绘了故乡山川风景、乡村田园以及家乡亲人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望故乡》这首民族声乐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成为了广大听众喜爱的音乐作品之一,展现出了民族声乐的魅力和生命力。

1.2 探讨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的重要性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是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它们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创作手法方面,作曲家需要运用丰富的民族乐器和音乐元素,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浅谈民族声乐与民族器乐之联系

浅谈民族声乐与民族器乐之联系

浅谈民族声乐与民族器乐之联系作者:牛艺臻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3期【摘要】我国民族声乐及民族器乐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来源、学习过程及发展是否有何联系亦成为音乐学习者探讨的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作者的学习经历,将二者的历史渊源及其学习过程进行对比,并通过作品分析,浅析了二者作为民族音乐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的联系【关键词】民族声乐;民族器乐;民族音乐古往今来,人们对民族器乐与民族声乐便有着广泛的认识。

早在魏晋时期,《世说新语》巾便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记录,对于民族器乐与民族声乐有了简单的对比。

近年来,人们对于音乐及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

而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作为巾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瑰宝,更是音乐学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民族声乐与民族器乐的历史渊源民族声乐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远古时期,最原始的音乐是声乐,这是人类与自然抗争的结果。

”山歌、号子、小调……各式各样的民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他们日出劳作,日暮而归,生产与生活皆离不开音乐。

而随着贾湖骨笛的出土,民族器乐的起源亦可追溯剑远古时期。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已经因繁多的乐器种类析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

可见我国民乐有着深远的发展。

民族声乐与民族器乐不仪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在二者的发展过程巾,亦有着联合表演的形式。

发展到汉代,北方地区兴起了“相和歌”,即一唱众和并配有乐器伴奏的综合表演形式。

汉魏时期的相和大曲更是将其发展到顶峰。

而后出现的戏曲则是通过乐器伴奏与声乐表演的形式,将二者的合作配合的天衣无缝,成为巾华音乐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从其起源开始,二者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无论是民族声乐还是民族器乐,都是人民劳动的产物,显示出中华人民的卓绝智慧与创造力。

二、民族声乐与民族器乐学习在民族音乐逐渐兴起的当今社会,民族器乐的演奏与民族声乐的演唱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助于音乐感知能力及表现力的提高民族器乐与民族声乐学习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需要丰富的音乐感知能力与表现力。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的有机结合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的有机结合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的有机结合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创新的音乐形式,通过将中国传统声乐元素与流行音乐的曲式、编曲和演唱方式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的音乐作品。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的结合,既保留了中国民族声乐的独特特点,又融入了流行音乐的时尚元素,形成了一种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趋势的音乐形式。

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形式和风格,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听众,提高音乐的传播和推广效果。

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的结合中,最重要的是曲式和编曲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民族声乐曲式多以小调为主,旋律较为悠扬,结构简单。

而流行音乐作品常采用大调、中调的旋律,节奏感较强,结构复杂。

通过将这两种曲式结合起来,既能保留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又能增加流行音乐的流畅感和节奏感。

在编曲上,可以采用传统乐器和现代电子乐器的结合,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色和层次感,使音乐更具动感和现代感。

演唱方式也是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结合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强调声音的表情和韵律感,要求演唱者用真情实感地传达出音乐的内涵和情感。

而流行音乐作品更注重演唱者的个性和唱腔的流行感。

通过将这两种演唱方式结合起来,既能保留民族声乐的细腻和情感表达,又能增加流行音乐的活力和时尚感。

演唱者可以根据音乐的特点和表达的情感,恰当地运用传统声乐技巧和流行唱法,使演唱更具个性和魅力。

当代民族声乐中传统民歌的价值与意义

当代民族声乐中传统民歌的价值与意义

007[摘 要] 传统民歌作为当代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其彰显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犹如璀璨的明珠,在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为了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重点分析了当代民族声乐中传统民歌的特点,深入探讨当代民族声乐中传统民歌的价值与意义,并提出弘扬传统民歌的有效措施,旨在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参考,并唤起公众对传统民歌的重视。

[关 键 词] 传统民歌;民族声乐;历史文化;民族认同当代民族声乐中传统民歌的价值与意义魏靓妮民族声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

然而,传统民歌作为当代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被现代化音乐所替代、文化传承受阻等问题。

因此,对传统民歌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传统民歌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而且对推动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民族声乐中传统民歌的特点(一)民族风情传统民歌作为民族声乐的一部分,是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每个地区的传统民歌都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反映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在当代民族声乐中,传统民歌的民族风情成了各个地区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

无论是蒙古草原上悠扬的长调民歌,还是西南山区间的豪放歌谣,都体现了民族风情的独特魅力。

(二)自然质朴传统民歌通常以自然质朴的方式呈现,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演奏技巧。

它们更注重情感的真挚表达和歌手内心的感悟。

在当代民族声乐中,传统民歌的自然质朴风格成为一种回归本真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种质朴的演唱方式,让听众感受到歌手内心的真实情感,产生情感共鸣,使传统民歌不仅只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沟通。

(三)故事叙述传统民歌往往以故事叙述为主要内容,通过歌曲传达民族的传统智慧、生活哲理和情感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4歌 唱 的 共 鸣 方 面
对 于 歌 唱 共 鸣 器 官 的 运 用 以 及 对
歌 唱 发 声 的 共 鸣 效 果 的 要 求 , 西 洋 唱 法 和 我 国 民族 唱 法 之 间 的 区 别 较 大 。 西 洋 唱 法 中 ,歌 唱 发 声 要 求 高 音 以 头 腔 共 鸣 为 主 。 口 、 咽 、 胸 腔 共 鸣 为 辅 。低 音 以胸腔 共 鸣 为 主 .口 、咽 、
力 。 在 西 洋 唱 法 中 , 普 遍 采 用 胸 腹 式 呼 吸 法 。 我 国 的 民 族 唱 法 也 一 向 认 为 ,气 息 的 运 用 是 歌 唱 的 关 键 . 并 及 其 讲 究 气 息 的运 用 。早 在 前 年 以前 , 对 于 气 息 的 运 用 就 已 总 结 出 气 沉 丹
容 。
腔 体 .而 且 使 歌 唱 者 的 喉 头 处 于 适 度 的 较 低 位 置 和 稳 定 状 态 。 从 而 发 出 良 好 的 声 音 。 西 洋 唱 法 歌 唱 中十 分 重 视 声 音 的 位 置 和 混 合 的 共 鸣 效 果 。 所 以 说 这 一 点 是 值 得 我 国 民 族 唱 法 借 鉴
非 常 重 视 的 他 们 称 呼 吸 为 发 声 的 动
程 。 传 统 的 发 声 非 常 纯 净 、 清 亮 ,从
静 止 到 始 发 声 的 瞬 间 的 激 起 所 获 得 的 基 音 质量 非 常高 。随 着 科学 的 发展 ,
民 族 声 乐 的 发 声 方 法 融 入 了 传 统 发 声
1 民族声乐继承了传统声乐的特点。 .
1.1 习传 统 唱 法 和 技 术 方 法 学 学 习 传 统 唱 法 的 技 术 方 法 . 发 声 、 咬 字 .这 是 必 须 的 。 演 唱 技 法 有 很 大 的 继 承 性 。 不 同 的 演 唱 形 式 的 技 法 之 间 又 有 很 大 的 共 同 性 .学 习 传 统 技 法 .必 须 通 过 实 际 地 学 唱 传 统 曲 目
发生体 系已经逐渐渗透 于我 国民族声乐教 学和训练 当中,并获得 了可喜的效果。形成 了既能体现我 国民族特点和风格 ,又
符 合科 学歌 唱 发 声要 求 的 新 的 民族 唱 法 。 使 我 国的 民族 声 乐得 以科 学 的蓬 勃 的 发展 。 关 键 词 : 民族 唱法 传统 唱 法 西洋 唱 法 发声 气息 共 鸣
步 的进 行 艺 术 处 理 。
1. 2咬 字 方 面 1.
传 统 的 演 唱 方 法 特 别 注 重 “ 正 字 腔 圆 ”. 我 国 传 统 的 戏 曲 和 曲 艺 有 一
朗 中国最具魅力的音乐艺术杂志
浅谈我 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文 \ 左 静
摘 要 :我 国民族声乐历 史悠久。随着社会 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 步。我国民族声 乐得到 了迅速 的发展。我 国的戏
曲 艺术 和 曲 艺 艺术 迅速 的 发展 的 同时 ,西 洋声 乐艺 术传 入 我 国。我 国 民族 声 乐在 继承 民族 传 统声 乐理 论和 传 统 的 民歌 ,戏 曲 和 曲 艺 唱 法 的基 础 上 ,吸 收 西 洋 的 声 乐理 论 和 技 ≯ ,在 保 存 了传 统 声 乐 唱 法优 点 的 同 时 , 西 洋 唱 法 的科 学训 练 方 法和
2. 歌 唱 的 咬 字 .吐 字 3 歌 唱 时 注 重 吐 字 . 咬 字 , 是 我 国 民族 唱 法 的 主 要 特 点 。 而 西 洋 唱 法 也 是 如 此 。 他 们 不 但 重 视 声 音 , 而 且 十
分 重 视 吐 字 。 欧 洲 民 族 语 言 的 特 点
才 能 掌 握 . 因 为 演 唱 技 法 总 是 通 过 曲 目而 流 传 .而 得 以 继 承 ,离 开 曲 目就
作 品 。 由 于 咬 字 的 不 同 .声 音 的 效 果 和色彩也是不 同的。
唱 活 动 的 基 础 . 它 是 指 气 息 冲 击 闭 合 的 声 带 .迫 使 声 带 振 动 发 出 声 音 的 过
2 .民族声乐吸取 了西洋声乐的精华
2. 歌 唱 的 呼 吸 1 西 洋 唱 法 对 于 歌 唱 的 呼 吸 要 求 是
很难将技法学到手 。 1. 1 声 方 面 1. 发 发 声 是 歌 唱 活 动 的 核 心 ,也 是 歌
是 . 元 音 的 吐 发 一 般 在 口腔 后 部 或 咽 腔 完 成 。 并 在 歌 唱 时 极 力 追 求 整 体 共 鸣效 果 。 所 以 用 西 洋 法 演 唱 我 国 的 声 乐 作 品 , 有 时 是 有 一 定 困 难 的 。 尤 其 是 演 唱 我 国 那 些 民 族 风 格 很 强 的 声 乐
田 ” 成 功 经 验 。 我 国 民 族 唱 法 的 呼 的 吸 方 法 和 西 洋 唱 法 的 呼 吸 方 法 在 基 本
方 法 。 不 同 程 度 的 气 息 冲 击 是 的 不 同 状 态 及 效 果 , 有 着 各 种 不 同 的 发 声 方 法 ,这 样 会 更 利 于 表 达 歌 曲 感 情 ,进
的 。
1. 2学 习 传 统 唱 法 的 表 现 方 法
传 统 唱 法 中 , 由 于 很 多 歌 者 来 自 民 间 . 比 较 深 入 的 表 现 了 民 族 地 域 特
色 ,语 言 生 动 , 感 情 朴 实 真 挚 ,具 有
鲜 明 的 民 族 色 彩 和 群 众 风 格 , 所 以 民 族 唱 法 就 是 要 深 入 到 唱 法 的 表 现 方 法 。 即 演 唱 者 如 何 处 理 声 音 , 处 理 曲 的 思 想 感 情 。 只 有 掌 握 了 传 统 唱 法 的 表 现 方 法 , 才 是 真 正 学 到 了 传 统 唱 法 的 精 髓 ,对 我 们 创 造 性 的 唱 好 歌 曲 , 就 会 有很大的帮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