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族声乐与演唱方法
中国民族歌剧声乐作品及其演唱风格的把握

中国民族歌剧声乐作品及其演唱风格的把握歌剧,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歌唱来表达戏剧发展情节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歌剧的综合性很强,它融合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
民族音乐则是一个国家传统音乐与歌剧的有效融合,即在歌剧中融入传统音乐创作的内容进可以拉近歌剧与国民的心理距离,还有利于推动歌剧的本土化发展,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就体现这一特点。
歌剧对于我国民族音乐体系来讲,属于“舶来品”,它是建立在对西方经典歌剧模仿与再创作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形式。
建国之后,中国民族歌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在歌剧创作内容上,还是在舞台表现上都呈现出了新的生机,一系列反映当时特殊的发展历史的声乐作品,如《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小二黑结婚》、《刘三姐》、《江姐》等,与观众见面,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中国民族歌剧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我们看到了西方歌剧与中国时代发展的融合,并形成了新的音乐发展风格,因此,对中国民族歌剧声乐作品以及演唱风格进行把握,对于新时期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中国民族歌剧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1.曲折跌宕的戏剧情节在歌剧表演中,歌唱是展现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手段。
歌剧的整个情节需要完整的故事体系支撑,如文学创作中的起、承、转、折。
歌剧表达中需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生动地为观众再现感人肺腑的故事。
例如民族歌剧《江姐》就是阎肃先生根据小说《红岩》创作而成,该作品的历史背景是是在解放战争胜利的前夕,共产党人江竹筠带领战士坚持都挣到最后一刻,最后应用牺牲的故事,整个故事在《红梅赞》、《绣红旗》、《看长江》等经典唱段中,一波三折,逐层推进,体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不畏困苦的坚强意志,以及等待新中国成立的拳拳爱国之心;再如歌剧《小二黑结婚》则是根据作家赵树理的同名作品改变,整个故事通过对民兵队长小二黑以及小琴的爱情故事的表现,抨击以金旺为代表的地痞无赖对当时中国农村的控制,并结合小二黑和小芹的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农村带来的新变化和新生机。
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特征简析

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特征简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民族声乐作为表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艺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不同类别的民族声乐进行简要分析。
一、汉族声乐汉族声乐是中国最为广泛的一种民族声乐演唱形式。
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口音刚劲利落、声音洪亮舒畅。
汉族声乐常常使用“大嗓门”,表现出较高亢、宽阔的气势。
2. 重视情感表达。
汉族声乐演唱以情感表达为主,歌曲表达的情感直接并深刻。
3. 旋律较为婉转。
汉族民歌旋律多为自然、柔美和优美,旋律和声音关系较为和谐自然,具有很高的音乐美感。
4. 强调节奏韵律。
汉族声乐节奏韵律非常明确,演唱者常常重复某些节奏或模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少数民族声乐除了汉族声乐以外,中国还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声乐,如维吾尔族、藏族、壮族、苗族等等。
少数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声乐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2. 器乐伴奏丰富。
与汉族声乐不同,少数民族声乐往往会配合不同的器乐伴奏,如吉他、板胡、乌克兰等。
3. 声音特点独特。
各个民族声乐的特点非常独特,如蒙古族的“喉音”、壮族的“跳音”等等,为民族声乐演唱增加了独特的魅力。
三、京剧演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唱腔独特、技巧繁多,为中国的声乐文化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1. 深情细腻,表现技巧独特。
京剧演唱通过演员变化不同的腔调,来引导观众了解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2. 腔调繁复,艺术值得探究。
不同的唱腔代表不同的情感和性格,要求演员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唱腔并善于运用。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形式各异,但它们都有着非常优美的艺术特征,代表着中国民间文化的精髓。
同时,民族声乐也在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对于推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技巧——气息与真假混合声的应用

音乐与舞蹈Music and dance157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戏曲艺术等精髓,同时也借鉴了声乐演唱技巧,进而融合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歌唱艺术。
民族声乐从民族唱法的角度出发,演唱时注重的是“字正腔圆”,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歌唱原则,从而使整个表演过程相互映衬和吸人眼球。
一、民族声乐演唱技巧——气息(一)歌唱呼吸状态呼吸是我们说话和唱歌的先决条件,在正常的歌唱状态下,演唱者的呼吸状态是缓慢的,在呼吸时会感觉到气息围绕在腰腹周围,并呈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扩张姿态,然后保持缓慢的、均匀的呼气。
在此过程中,演唱者的小腹是由外向内收的,并且在小腹收缩的过程中会形成一股力量,演唱者也正是借助这股力量促使呼吸缓慢呼出。
(二)歌唱呼吸方式歌唱的基础是气息,气息是声音的根本。
歌唱中常见的呼吸方法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
(1)胸式呼吸:在进行吸气的时候,胸部会有一个轻微抬起的动作,若吸气较浅,不仅会导致腹部的肌肉与横膈膜使不上力,还会直接影响到声音的统一。
(2)腹式呼吸:主要是充分利用腰腹肌肉,在吸气时两者都会呈现出扩张的姿态,演唱者若自身控制能力不强,发出的声音就会没有支点,流动性也相对较差。
(3)胸腹式呼吸:采用这种方式吸气,双肩会呈现出自然下垂的姿态,在这个过程中,演唱者胸下及其腹部也会呈现出向外扩张的姿态,这不仅实现了对胸腔、横膈肌、腹部的充分调动,加强了对气息的控制能力,同时也可以使演唱者的歌唱技能及发声技巧都得到显著性提高。
(三)歌唱气息训练对气息进行训练,可以通过打“du”的方式来实现,在做这一动作时,无论是胸腔,还是两肋都会保持吸气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鼻腔的通道也呈现出敞开的姿态,练习者会感觉到发出的声音集中在鼻腔上,这也是训练气息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一训练方法可以取得显著效果。
二、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真假混合声的应用(一)真假混合声的应用误区初学者在首次接触民族声乐时,很容易混淆真假声的混借助假声进行演唱,针对中音部则采用混合声进行演唱。
试论民族声乐与民族唱法

数十人造 为诗赋 , 略论律 吕 , 以合八 音之调 , 作十九章 之歌 。可 见 当时 的民族声 乐较 之先 秦时期 已有 了较 大的 发展 。 到了我国历史 上各 民族大融合的三 国及 南北朝 时期 ,由于 汉族文 化与其 它少数 民族
也 给演 唱者 在演 唱 方法 上提 出 了新 的要 求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 国古代 的先秦 时期 , 立 了专 门的音 文化 的不断交 流与融合 , 西域音 乐不断 东 设 使 乐机 构乐 府 ,从 事音 乐 的收 集及 创作 工作 。 到 了汉代 ,我 国 民族 声 乐有 了较 大的 发展 ,
进 。佛教音 乐随 着佛 教 的盛行开始 进入我 国
中原地 区 。 曲” 佛 的传人 对我 国声乐艺 术的
乐 的基本 雏形 它们 的演 唱形 式 多以 吆喝 、 呐喊 为主 。演 唱方法 原始 ,节奏简 单。到 了
直流传 至今 .而且 也 由原 来单一 的民歌演 唱
形式 发展演 变成 为我 国民族声 乐的另一种 主
在我 国的隋唐 时期 . 由于 国家的统 一及 民族 的大融合 ,使民族 声乐 艺术的发展 进入 了极 其辉煌 的阶段 。唐代 的 ” 曲子 ”和 ” 变
不 同认识 以及作者在 民族 唱法教 学上的体会 。
关键 词:民族声 乐 。 乐府 , 园 。 曲 , 梨 戏 京剧。 民族唱 法 , 咬字 , 赏。中西 结合 。 欣 发
展。
方法上 与原 始的 氏族社会相 比已有 了较大 的
进步 ,但 由于在 演 唱时 间上要 求越 来越 长 ,
溯到 公元前 六千 多年 前的母 系 氏族 社会 。它
产生 于劳动人 民 的生 产劳动 和生活 实践。 吴 ( 《
浅谈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特点

浅谈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特点民族音乐结合了各种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民族精神。
中国的民族声乐领域非常广泛,不同于传统民歌,也不同于现代歌剧或流行说唱。
其艺术表现力强,歌唱技巧可应用于多种歌曲风格,丰富了民族声乐表演形式。
标签:民族声乐;特点;风格前言随着时间的流逝,民族声乐在工作生活中逐渐形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辽阔。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是根据各地各民族的地理环境,风格习惯和语气逐渐形成。
另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和地区都积累了丰富的曲目,在歌手采用不同的演唱方式、技巧和表现方法后,创造出来的歌曲风格。
1 民族唱法的基本特点民族歌曲对气息有严格的要求。
其一直都以小骸为主的声音系统为代表。
作为一种充分吸收民间文化的方式,有必要在表演时采取优美的姿态,以表现口腔的表情的优美。
其演唱方式也非常重视歌手与听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唱歌的过程中,有必要保持清晰的吐字方式,以便听众可以清晰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歌手也必须注入丰富的情感,以便观众欣赏作品的魅力并获得情感共鸣的效果。
1.1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在1940年代,一些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地区的艺术工作者研究了传统民歌。
为了向大众普及歌曲,他们根据民族音乐的特征和规律,努力学习,并参照西方演唱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戏歌唱法方式。
这种方法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结合民歌的自然本質和戏曲的韵味。
但又不同于传统的声乐和歌剧,可以说开启了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大门。
1957年的全国声乐会议清楚地表明,我们的历史使命是努力创造一种适合国情的声乐文化。
会议明确了声乐教育的指导方针,为中国声乐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6年,沉阳音乐学院率先建立了民族声乐专业。
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开设了民族声乐专业。
同年,由文化部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任命的民族班被提出,并提出“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同时提高和发展歌唱能力”。
1964年,在周恩来同志的倡议和决定下,中国音乐学院成立。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1. 引言1.1 中国传统声乐与民族声乐的关系中国传统声乐与民族声乐密不可分,两者在演唱方式、音乐元素、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紧密联系。
传统声乐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戏曲、民歌、器乐、说唱等形式,代表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传统声乐通过传承和演绎,将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特质融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民族声乐则是中国传统声乐的延续和发展,它在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元素,融合了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情感,丰富了中国声乐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传统声乐和民族声乐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融合,不仅促进了中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也为中国声乐的创新和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当代中国音乐领域,传统声乐与民族声乐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体系,为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重要性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重要性在于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传统声乐的延续和发展,在当代音乐领域中展示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它不仅代表着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通过对民族声乐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中国音乐的美好情感和智慧。
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也对丰富当代音乐生态和推动音乐艺术的创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族声乐在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展现出新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方式。
这种融合与创新不仅能够丰富中国音乐的内涵,还能够拓展音乐的表现领域,提升音乐的艺术性和影响力。
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探索。
它在丰富音乐形式、拓展音乐风格、推动音乐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音乐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民族声乐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民族声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民歌和民间音乐,这些传统音乐形式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情感。
浅谈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

浅谈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
在介绍了该作品的背景及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性。
接着在分析了《望故乡》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演唱技巧、传统与现代融合之处以及演唱者情感表达等方面。
最后在总结了《望故乡》的独特魅力,并展望了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讨论,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望故乡》这一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演唱技巧,以及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及其在音乐领域中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创作手法,演唱技巧,传统与现代融合,情感表达,独特魅力,发展前景。
1. 引言1.1 介绍《望故乡》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是一首融合了民族元素的声乐作品,它既传承了传统民族音乐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创新元素。
这首作品以独特的形式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和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思念。
通过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
《望故乡》以清亮悠扬的旋律为主线,配以悠扬的笛声和柔和的琵琶音,营造出一种充满乡愁和思念的氛围。
作品中运用了许多传统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箫等,为歌曲增添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作品也融入了现代音乐的编曲和制作技术,使整个作品更富有动感和时尚感。
《望故乡》不仅在音乐形式上具有创新,更在歌词内容上表现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歌词中描绘了故乡山川风景、乡村田园以及家乡亲人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望故乡》这首民族声乐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成为了广大听众喜爱的音乐作品之一,展现出了民族声乐的魅力和生命力。
1.2 探讨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的重要性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是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它们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创作手法方面,作曲家需要运用丰富的民族乐器和音乐元素,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浅谈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

浅谈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望故乡》是一首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以传统的民族元素和音乐形式描绘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该曲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高超的演唱技巧,在作品的表现和传达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下面将对该曲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进行浅谈。
创作手法是《望故乡》成功的关键。
该曲在词曲编创上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关于乡愁的词句进行了精细的音乐化处理。
曲调上,创作者采用了悠扬、舒缓的旋律来表达寂寥幽远的意境。
音乐结构上,采用了对称调式的形式,使曲子更加易于记忆和理解。
整体上,创作者注重表现主题情感,通过情感融入音乐,使作品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演唱技巧的运用也是《望故乡》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演唱方面,演唱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
要注意音准的控制。
《望故乡》的旋律特点是高低起伏,它的音高要求较高,在演唱时要注意准确把握每个音的高度。
演唱者还要处理好音程的跳跃,避免音程突变,保持音准的稳定性。
要注重对情感的表达。
《望故乡》的情感主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演唱者可以借助各种演唱技巧来表达这种情感,如加强音色的变化,使用适当的颤音和滑音等技巧来表达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要注意节奏的掌握。
《望故乡》的节奏感非常重要,演唱者要准确把握每个音符的位置和时值,确保演唱的流畅和准确。
要注重呼吸的控制。
《望故乡》的演唱需要较长的音符持续时间,演唱者要掌握好呼吸的时机和节奏,保持稳定的呼吸供应,以确保演唱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是《望故乡》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
通过运用独特的创作手法,并且在演唱中注重技巧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可以更好地传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与演唱方法
中国民族声乐是反映思想感情和意志,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
他根植于中国土壤,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
民族声乐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民歌、戏曲、曲艺唱法和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的各种唱法的总称,它体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是长期待的艺术实践中初步建立了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民族语音为基础,以科学的发声为原理的中国式歌唱艺术。
民族声乐在演唱中具有一种符合民族欣赏习惯和审美习惯的质朴感和亲切感,并具有民族的气质和感情,容易被我国群众所接受,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从现代社会议论的角度看,音乐教育界开始了对民族声乐的教学研究,成立了民间演唱班,民族歌剧班及本科的民族声乐专业,从这时起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走进了高等教育音乐学府,在演唱方法上和演唱风格上,开始了全面而细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已经是艺术百花园里的馨香四溢,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绚丽花朵。
全国大多数音乐学院都建立了民族声乐专业,有的是教研室,有的发展成系级等。
这样更能够提高音乐学者的兴趣和意志,而在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风格、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已趋完善。
作为民族声乐专业的学者,从本人的所学知识方面来浅谈至关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呼吸和气息的运用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呼吸对于唱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呼吸支持是歌唱的动力与基础。
因此,训练民族唱法也应该做严格的呼吸训练,便吸气和呼气肌肉群得到充分的锻炼,形成“条件反射”做到一想唱,一张口,气息就立即准备好,并能控制自如。
在气息的运用方面,“声”和“气”必须协调平衡,气多声少或气少声多都不行。
唱高音气要向下拉,唱低音则气要略提;声音强气要治,要匀声音弱气要稳,要柔。
但在演唱不同风格不同情感,不同速度的歌曲时,用气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有的柔的刚,有的则要轻巧。
在演唱某些民歌时,不必像美声唱法那样将气吸得很深,支点拉得太下,用气时后腰肌向下向后坐的劲不要太大,心理上想象的气息悠动轮圈也不要转得太大,气息向上向外输送的“口子”要小一点,集中一点,像消防龙头那样身大嘴小,声音才能轻柔、透亮,集中。
总之,呼吸基本功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即使是有多年演唱经验的歌手,每天做几分钟呼吸练习也是大有好处的。
二、发声和共鸣的运用
发声是根据发声生理学研究,人的嗓音的整个音域中,最自然、最容易发出的又最省力的是人们用于说话的一段音区的声音。
声乐上称为“自然声区”,也叫“中间声区”。
发声是建立良好歌唱状态的基本手段,是有效改善与发展嗓音、提高歌唱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首先,学习歌唱必须克服一些特殊的困难。
这就是我们要参与发声的器官,大部分长在身体内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除了小部分暴露于体外的器官在歌唱时可直接受大脑支配外,其余大部分器官必须通过科学训练才能达到间接控制生理功能的目的。
这就是我们发现歌唱发声时的某些弊端,要想立刻改革它却并不那么容易的原因。
另外,这些歌唱器官既然是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它也必然要受到人体生理上与心理上的种种复杂情绪的影响。
当身体的其他部分有病时,嗓音也会感到不舒服,当情绪不高时,歌唱感觉也会受影响。
其次,练声发声还能培养歌唱者对于歌声的鉴别能力,反过来是指导歌唱训练,每个人都可以发出不
同感觉,不同时质的声音,究竟哪种声音是科学的,哪种感觉是对的,对于初学者来说还很模糊。
这就要在一个反复的声音磨练中培养个人听觉能力的问题。
决定歌唱音色的好坏,特别是音色的丰富变化,良好的共鸣感觉是很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困素。
歌唱共鸣的腔体像同管乐,是一个管状腔体的振动,如小号和小提琴,吹小号只有嘴子,没有铜管的号身,拉小提琴没有琴身,吹拉起来音色就会又小又难听,建立在歌唱者自身的声乐乐器也是一样,只有打开腔体,让声音通过腔体振起共鸣而发出来的声音才能形成音色优美动听,具有穿透力的声音。
凡是在追求优美动听的声音时,首先必须用心理感觉去体验共鸣器官的活动状态;寻找共鸣各部位以及声音特征的各种感觉,用心理感觉去测定共鸣的大小、能力、活力、音色、运动方向和距离等是否恰当合理。
根据声区及能唱音高的不同,头声区、中声区、胸声区三个共鸣区在使用上是按照一定的比重在变化、移动的,而片面地只用头腔共鸣或其它共鸣,都是违反了人体乐器发声歌唱中音响和共鸣的准则。
下面分别阐述各腔体的共鸣感觉。
1、头腔共鸣的运用:是打开鼻咽腔能阁下的共鸣,即唱高音时在头部产生的一种振动感觉,多用于高声区。
在运用时应该在具有良好的深呼气息支持和完美的鼻咽腔共鸣的基础上,使舌头面、舌根、咽壁能形成的咽腔共鸣管道高速收缩、变细、变窄而生产出振动的效果。
2、鼻咽腔共鸣的运用,鼻咽腔共鸣用于中高声区。
它是在鼻咽空间产生的振动,鼻咽腔在进行共振时,鼻梁上部要有明显的振动感觉。
体会鼻咽腔共鸣的感觉还要注意展开鼻翼,打开鼻腔,使鼻腔处于舌限通畅的感觉,打开鼻咽腔的同时,不宁打开咽腔,使鼻咽腔和咽腔畅通无阻,用鼻子吸气时,鼻咽处有凉风的感觉。
3、口咽腔共鸣的运用:口咽腔区鸣多用于中声区,它是在口咽腔空间振动,在进行共振时,歌唱者可以感觉到声音结实丰满,醇厚和圆润。
4、喉咽腔共鸣感觉:喉咽腔共鸣多用于中低声区,咽喉腔共鸣是声音在深气息的支持下喉咽壁直通上下腔体里产生的振动。
喉咽腔共鸣进行时,歌唱者可以明显地感觉咽喉部分的通畅,松弛的感觉。
5、胸腔共鸣的运用:胸腔共鸣用于低声区,胸腔共鸣是自然的胸声共鸣,胸部共鸣进行共振时,歌唱者仔细听会感到胸部嗡嗡响,当我们用手抚摸胸部时,感到胸部有明显的振动。
三、咬字吐字
歌唱艺术是音乐与语音有机结合,完美统一来传情达意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歌唱建立在语音基础上的艺术,歌唱艺术直接受语音的影响和制约,古今中外的声乐家在声乐训练与演唱中都十分重视歌唱的咬字吐字问题。
明代魏良辅说得好:“曲有三经,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
他将“字清”为三绝之前,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鲁索也反对将“歌词作为歌声的奴隶。
而以定带声,字正腔圆,以字行腔,腔随字走”等正是民族唱法演唱风格的特点,由此可见咬字吐字在民族唱法中的重要性。
歌唱中的咬字和吐字是发音时两个密不可分的,咬字是根据语言中产生声母的器官而决定的,即喉、舌、齿、牙、唇五个部位,称为“五音”。
发音是要通过五音的某一个部分,将单字的声母咬成不同的形成,咬字是指声母的形成。
当声母咬准后,又要通过“四呼”即“开、齐、撮、合”等不同的口型着力,将单字的韵母吐出来,吐字是指韵母送出的着力上。
在歌唱中要做到咬字吐字清晰准确,字清意明,歌唱者必须学习和掌握好语言的规律性。
从民族唱法的咬字方法及追求的声音共鸣特点来看,由于汉字的发音规律及特点,使民族唱法形成了横咬字,宽前咬字,靠前咬字的特点,应用口腔前部的动作多,幅度大,力度强,具有咽部共鸣空间横向感,其共鸣特征是高频泛音多,声音亮度大,相对位置靠前,这些自我看法是因自己有所体验及参考文本而总结的经验,以上所述是民族唱法字韵声腔的特有运用机理,在歌唱艺术越来越讲求科学的今天,民族唱法在继承传统前提下,积极走科学训练的发展路子,民族唱法的语言艺术将会更加完美。
四、演唱风格
歌唱艺术的演唱风格,是歌曲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演唱的艺术风格高度完善统一体现,而突出作品的演唱风格是民族唱法的主要特点,而我国是民族众多,各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演唱内容均不相同,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演唱风格,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委婉深情,有的活跃风趣,有的甜美动人。
在民族唱法中要把握作品的演唱风格,一是要了解和熟悉原作品风格,包括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区风格、个人风格等,以及形成这些风格的因素,如词曲作者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生活态度,个人特征,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对作品题材的处理手法和与表现手法。
二是要了解和熟悉作品风格特点的基础,要进一步以作品中去探索和琢磨,怎样把作品的风格特点通过自己的演唱表现出来,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歌唱技巧与艺术表现手法,准确地表达作品的风格和鲜明的体现作品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征,人而将作品与演唱风格融为一体。
民族声乐是以中国语言为基础以吐字,行腔韵味为特点,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为准则的歌唱艺术,作为一名民族声乐歌手,应该是语言准确,声音自如并能生动地表现作品的风格和感情。
结语
我们关于民族声乐的演唱,目前大体不外乎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以传统的声乐艺术为基础,吸取借鉴西洋唱法的长处,使歌唱能力得到提高,另外一种是以西洋唱法为基础,结合处理好中国歌曲的字音特点,使其具有民族语音韵味,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中西两种不同的声乐艺术注入了不同的思想文化内涵,从而构成了各自特定的声乐文化现象。
巍巍高山,不辞土石而成其高;茫茫人海,不拘细流而成其大。
所以望各位所学中国民族声乐唱法的人士认真做好自己的歌唱能力,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