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

合集下载

四书五经,精华及译文

四书五经,精华及译文

《礼记》
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译文: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高洁的志向不可满 足,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2、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译文: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 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 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处。 3、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译文:那些能博闻强记而且能礼让,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 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
译文: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 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消逝的时间,像流水一样呀!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译文: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并不感到耻辱。
13、三思而后行。 译文: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1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德 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就舍 弃鱼去取得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 同时拥有,就舍弃生命去取得大义。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四书五经全文

四书五经全文

四书五经全文四书:四书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经典之一,其中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这些经典被视为儒家学派的核心文献,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这四本经典的全文: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民莫不畏其至矣,而骄且吝。

自反而不缩,自前而不躚,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以笃厚者,以其不居其位也;其所以辍学问者,以其恶乎小节也;德之厚者,志之大者也。

立志行道,守其德不忘,持其志不忍,由民而上。

夫受乎上者,不离礼仪;安乎上者,固序;率乎上者,效法;致乎上者,显德。

夫著乎前者,不可待以察其臧否;揖乎左右者,审以辨智愚;辩乎前者,不可不慎也。

《诗》曰:“审己度,以遏不能。

”未可去也!从其至也!论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原思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简述四书五经的内容

简述四书五经的内容

简述四书五经的内容1.引言1.1 概述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集合的总称,其中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而五经则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文化遗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不仅是古代帝王将相和士人学子的必修读物,也是后世文人墨客的借鉴和启示之源。

四书包含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大学》和《中庸》强调了修身养性、治家平天下的重要性,提出了“勤思明辨,致志笃行”的道德要求。

《论语》和《孟子》则主要以对话和言行记录的形式,展现了儒家思想家的政治智慧和道德追求。

五经则包含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宗教经典。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民间歌谣和宗教文化;《尚书》是殷商和周王朝的政治文献,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礼记》则涵盖了古代礼仪制度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周易》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经典之一,探讨了天人关系和宇宙运行的原理;《春秋》则记载了鲁国国君及其周围列国的政治事件和著名人物的事迹。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对于古代的政治决策、道德伦理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影响,对于现代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四书五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对于我们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这些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智慧和理念,也可以成为我们面对现代社会问题时的参考和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抉择。

因此,四书五经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和深入探索。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的说明。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详细介绍文章的目录和各个章节的内在联系。

首先,本文分为大纲、引言、正文和结论四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先概述整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解释为什么我们要讨论四书五经的内容,以及在何种背景下撰写这篇文章。

四书概述

四书概述

四书概述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简介《四书》[1]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子思、曾参,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1190年(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唐是《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内容范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

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四书》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因此,人们应当抱着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加以适当的理解,将前人的智慧在现在的社会闪光。

《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论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礼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1."诗仙"李白2."诗圣"杜甫3.“诗佛”王维4.“诗囚”孟郊.5.“诗豪”刘禹锡6..“诗鬼”李贺7.“诗杰”王勃8.“诗狂”贺知章9.“诗魔”白居易1."诗仙"李白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四书五经原文与译文

四书五经原文与译文

四书五经原文与译文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大学》《大学》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四书是什么-四书价值

四书是什么-四书价值

四书是什么-四书价值四书价值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各朝皆以《四書》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

甚至宋朝以后《四書》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原来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由《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两篇__合辑在一起的统称,由南宋大儒朱熹汇辑刊刻,从此广为流传,名声鹊起。

四书是什么“四书五经”是中国人熟悉的一个词组,甚至已经成为简单描述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符号。

“四书”相对于“五经”是较晚出现的。

这个晚,不是文本创作得晚,晚的是“四书”一称。

南宋时期的大儒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纠合到一起,与千年前就有了的“五经”双峰并峙,共同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基础柱石。

四书是文言文写成的,今天人们用的却是白话文,传播起来多了一个门槛。

粗看上去,文言文和白话文毕竟是属于同一语言的古今差异,难度应该不大。

然而,相近的语言更易产生误解,同时,还容易产生一种目标上的偏差——令人觉得能用当代语言表达书中的内容就万事大吉了,理解其意、付诸实践的关键步骤就这样不知不觉被丢弃了。

如果只是将其内容从一种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表达方式,那可真是买椟还珠了。

这是读四书的第二步,选择方法。

消除文言文的障碍不是最终目的',却是一个不得不做的步骤,而且,这个障碍不仅现代人有,古代人也有。

所以,朱熹做了一套完整的注解,称之为《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是一代大儒,是行家,这套注解简单、明确又不失准确,即便今天读来也能基本扫清文字障碍。

同时,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注解在整体上富于启发性,这和后来不少学者把《论语》、《孟子》当作研究训诂学的素材而作注、作笺的旨趣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想尝试接受儒家思想,从四书入手就对了;如果想从四书开始接受儒家思想,从朱熹入手就对了。

现代人文言文的底子终究偏弱,沿着朱熹开的路走,实际上并不轻松。

什么是四书五经

什么是四书五经

什么是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春秋》由于文字过分简略,通常与表述《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的内容《论语》——就是记述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道它就是“法号之门,积德之基”。

充分反映出来孔子处事做人的态度,当以自学为乐事,努力做到人不知而不皈,以及孔夫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著重学识、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见到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去,亦将存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以此开篇貌似谈人人皆知的仁义,实则小存有哲理,至今字字珠玑仍振聋发聩。

几千年日月盈仄,依然退严禁一个“利”字。

天下熙熙,皆为MBI;天下于国,皆为攘攘。

百姓为利,砌为生计;官员趋利,则为自私;而若一国之君言必曰利,则“国危矣”。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是过去“四书”教育中首先学习的一部经典,它相对短小易懂,被称作“初学入德之门”,是中国知识分子从此走入系统学习、走进道德世界的基础学问。

作为《大学》最开篇的一句话,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

《中庸》——就是儒家阐释“中庸之道”,并明确提出人性学识的'教育理论著作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情况真实性承诺书
我郑重承诺:本人在这次贫困人口核实中,所提供的家庭信息真实有效,如有虚假,我自愿放弃享受扶贫帮扶政策,造成的一切后果,由我本人承担。

特此承诺!
承诺人(签字并按手印):
第一书记或村支书(同上):
乡镇干部(同上):
年月日
自主创业意愿书
我有方面的技能,愿意在方面自主创业,发展产业。

目前缺乏(资金、场地等),恳请县、乡政府给予帮助。

我将发奋图强,稳定增加收入,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申请人(签字并按手印):
第一书记或村支书(同上):
乡镇干部(同上):
年月日
自愿就业承诺书
我愿意在县、乡镇政府安排下劳动就业,保证无正当理由绝不随意放弃就业机会。

如果发生上述情况,自愿放弃享受当年的扶贫帮扶政策,造成的一切后果,由我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字并按手印):
第一书记或村支书(同上):
乡镇干部(同上):
年月日
干部帮扶责任书
为贯彻落实中省要求,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改善贫困户生活条件,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特签订帮扶责任书。

一、结对帮扶对象情况
市县(区、市)镇(乡)村贫困户。

去年其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元。

家庭住房(是/否)危房、(是/否)通生活用电、(是/否)通自来水、(是/否)参加大病保险、(是/否)有上学子女。

二、我的帮扶计划
等,帮助其家庭早日脱贫。

我承诺:贫困户不脱贫,帮扶不脱钩。

帮扶责任人:
贫困户:第一书记或村支书: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