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第1节《力弹力》教案苏科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案设计

力弹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认识力、形变和弹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领悟测力计原理,会正确使用并会测量力的大小。
3、情感与态度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通过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受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的关系;2、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受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关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教法指导】1、通过观察以及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出力的概念;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及物体形变的大小和外力大小的关系,引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教学准备】气球、弹簧、橡皮筋、橡皮泥(面团)、测力计、勾码、磁铁、铁钉等、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幻灯片出示两个场景,“人推汽车”和“运动员举杠铃” 。
提出问题:上述两幅图中的人有什么共同的感觉?学生回答:有肌肉紧张、肌肉酸痛的感觉。
教师总结:这就是人们对力的最早的认识。
二、新课教学:提出问题:上述两个场景中,人推汽车,运动员举杠铃。
他们都是人对物体有力的作用,那么,请大家思考:1、是否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力?2、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场景分析:人推汽车是人对汽车施加了力,那么,推土机推土是推土机对土施加了力,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人和物体都能对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从而引出力的概念。
(1)、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提出问题:在发生力的作用时需要几个物体?2、场景分析:出示图片,各场景中在发生力的作用时需要哪些物体?以人推汽车为例,人对汽车施加了力,汽车受到了力,人就是施力物体,汽车就是受力物体。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8.1力——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测量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并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弹力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弹力的测量方法。
3. 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弹簧玩具,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弹力,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讲解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本质。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簧的弹力,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弹力的存在和大小。
4. 应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簧门、弹簧床等,让学生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力的种类:1. 弹力弹力的概念:1.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产生原因:1. 物体内部的弹性形变弹力的测量:1. 弹簧测力计生活中的弹力现象:1. 弹簧门2. 弹簧床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弹力,并记录下来。
3.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并分析其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弹力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并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讲解弹力产生原因时,可以结合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更深入的解释。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第1节《力 弹力》教学设计1 (新版)苏科版

一、力弹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
(2)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对物体的作用,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通过学生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4)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形变的物体是具有能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橡皮筋测力计的制作及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实验培养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创新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力的概念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难点:弹簧力计的原理及力的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 弹力教案

一、力弹力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明确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2.掌握弹力的概念,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3.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初步感受力是维系宇宙万物的纽带。
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关于弹力、物体弹性形变量与外力大小关系的猜想,经历探究过程,培养探究兴趣,提高探究能力。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培养自学和运用工具的能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
2.学情分析“力”看似简单的概念,但由于学生头脑里早已有了所谓力的概念。
要使学生把这先入为主的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重新从物理学角度认识,又成了这节课的关键。
所以本节要通过大量的事例和学生动手实验自己总结力和弹力的概念,从而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通过归纳实验现象,建立力和弹力的概念;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理解物体形变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并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教学难点:1、力、弹力概念的建立及产生的原因;2、探究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及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4.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力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宇宙中的天体,地球上的空气、人和动物,甚至物质的内部微粒,它们的运动和变化都离不开力。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
1.体验活动一:感受力的作用(1)比一比:谁的力气大?请两位同学上台比比扳手腕,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感受力的大小(小组内完成)小组同学在组内互相握拳对推或者手指相扣互拉,每一位同学都感受一下力的作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力弹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力弹力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培养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弹力的理解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力的存在和弹力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产生,知道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和弹力的产生条件。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橡皮筋、小球、尺子等。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弹簧、橡皮筋、小球、尺子等。
四、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弹簧会恢复原状?3.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4. 讲解弹力的产生: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5. 演示弹力的产生:用手挤压橡皮筋,松开手后,橡皮筋会弹回原状,产生弹力。
6. 学生操作:学生自己用手挤压小球,观察小球的形变和恢复情况,感受弹力的作用。
7. 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并记录下来。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活动难点:弹力的概念和弹力的产生条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和弹力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时,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弹力的应用,如弹簧床、弹簧门等,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概念是理解整个物理学的基础。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例如,我让孩子们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1《力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测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弹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以及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弹力的概念,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 能够判断弹力的方向,并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测量。
难点: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教学课件。
学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弹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产生原因和条件。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 方向判断:讲解弹力的方向,并通过实验演示和随堂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方向。
4. 测量弹力: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六、板书设计力弹力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形变,想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叫弹力。
产生原因:物体发生形变时,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产生条件:物体发生形变,与它接触的物体。
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七、作业设计1. 解释下列现象中弹力的作用:拉扯弹簧、挤压弹簧、扔铅球时手的感觉。
答案:拉扯弹簧时,手对弹簧施加拉力,弹簧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手感觉到弹簧的弹力。
挤压弹簧时,手对弹簧施加压力,弹簧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手感觉到弹簧的弹力。
扔铅球时,手对铅球施加力,铅球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手感觉到铅球的弹力。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大小:探讨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引入胡克定律。
3. 弹力的方向:讲解弹力的方向,即弹力的作用线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作用点:介绍弹力的作用点,即弹力作用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能描述弹力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确定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确定。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确定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桌子。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包括弹簧、钩码、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手的感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 弹力的大小:讲解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引入胡克定律。
4. 弹力的方向:讲解弹力的方向,即弹力的作用线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5. 弹力的作用点:介绍弹力的作用点,即弹力作用的位置。
6. 例题讲解:运用弹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分析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弹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引入胡克定律方向:作用线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作用点:弹力作用的位置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弹力作用,试根据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判断物体的状态。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测量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弹力的测量方法。
3.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弹力的存在,例如拉弹簧、拉伸橡皮筋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测量方法。
3. 例题讲解:运用弹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弹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床垫、弹力鞋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力弹力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形变,想要恢复原状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测量方法:弹簧测力计。
应用:弹簧床垫、弹力鞋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运用弹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
3. 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弹力的存在,再通过概念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弹力的其他方面,如弹簧的弹性系数与什么因素有关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概念是“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形变,想要恢复原状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
书
设
计
8.1力弹力
一、力
1、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
2、单位:牛顿(N)
3、施力物 体、受力物体
二、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
三、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
1、构造:
2、使用方法:
四、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
教
学
反
思
课题
8.1力弹力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建立力的概念,并能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亲身感受物体的 形状与体积的变化,建立物体的形变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领悟弹性形变的内涵,了解范性形变;
2、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 计的原理,并学会如何使用;
3、知道国际单位制 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举出一些有力作用的例子让学生分析
二、学生活动2:探究形变和弹力
在压气球、拉弹簧、拉橡皮筋、揉纸团 、压橡皮泥等活动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分别松开手之手,有的物如,它们的形状,像这种形变称为弹性形变。在压气球、拉弹簧、拉橡皮筋中,你的手有的感觉。叫做弹力。
讨论:弹力产生的条件是:、
形变和弹力
小组交流:通过实验数据,总结规律
活动8.1观察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弹力的产生离不开形变,而形变又离不开外力。那么物体形变的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
实验2:探究物体弹性形变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1)、塑料尺,施加向下不同的压力,观察塑料尺的弯曲程度;
(2)、手沿水平方向拉弹簧的一端,逐渐增大拉力,观察弹簧的形变情况。
一、学生活动1:感知力的作用
利用身边的器材做推、拉、举、挤、揉、压等游戏,感知力的作用。
思考:两个物体间有力的作用时,这两个物体是否一定要接触?两个物体接触时, 这两个物体间是否一定有力的作用?试着通过举例说明。
讲解并板书:力的概念:把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受力物体:受到里的物体。
总结:以上观察表明,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作用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
四学生活动4:自学,交流弹簧测力计
1.自学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一定限度内,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
(2)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刻度盘、指针、弹簧、 秤钩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①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和。
②校零:检查指针是否在刻度处,若不在应。
③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
④观察时,视线必须。
2.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头发能承受 的最大拉力:
五、学生活动5:认识弹性势能
通过观察图片我们可以得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有。
通过教师举例引入,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能使其他的物体工作,即具有弹性势能。举例说说身边的物体哪些具有弹性势能。
六、总结
1、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2、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一个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发生形变的物体如拉弯的弓、拉长的橡皮筋、被挤压的皮球、弹簧等,都会产 生弹力。
三、学生活动3:探究物体形变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1:(1)架高塑料尺,放上不同重物,观察塑料尺形变大小
(2)、在弹簧下挂不 同钩码,观察弹簧长度的变化情况,并探究弹簧长度的变化与外力的大小关系
4、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力弹力
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点
1、力的概念的建立;外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的关系;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难点
通过外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关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课前
准备
气球、弹簧、橡皮筋、橡皮泥 、图片
导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指导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用“孤掌难鸣”的原因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