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滩海区沙一段下部混积岩成岩作用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风沙地貌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风沙地貌

课时33风沙地貌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

2.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3.类型(1)风蚀地貌类型成因形态特征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下部遭受较强烈的风沙侵蚀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雅丹地貌盛行风对地表进行侵蚀沟槽和垄脊相间,走向与主风向一致(2)风积地貌①成因: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

②常见形态:新月形沙丘,状如新月,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其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

③分类类型形态特征对环境的影响固定沙丘沙丘上生长有植物植被能固定流沙流动沙丘没有植被随风移动,在沙漠边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特别提醒河岸、湖畔、海滨地区的主要沙源的形成过程(1)河流中上游地区,泥沙经过流水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堆积于河流、湖泊、沿海地区。

(2)枯水期,河流、湖泊、沿海地区泥沙裸露。

(3)再经过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在河岸、湖畔、海滨地区形成沙滩或沙丘。

一、雅丹地貌1.形成条件因素影响岩性条件岩性较松软或者泥岩和砂岩软硬互层、有垂直节理(缝隙)发育的湖相沉积地层更容易被风蚀形成雅丹地貌动力条件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环境条件极端干旱或者干冷多风的气候条件、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风蚀作用强烈;较为湿润地区的洼地,盐类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强烈的地区其他条件风化作用、重力坍塌、盐类风化和龟裂等。

其中盐风化是由于岩石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分蒸发使盐类结晶膨胀而导致的岩石表面颗粒分解或脱落的物理风化作用(类似冰劈作用),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风化穴,内陆干旱区和海岸表现最明显2.形成过程(1)地质时期河流、湖泊物质沉积,形成水平岩层。

(2)地壳抬升,水体外泄或蒸发,岩体出露。

(3)气候干旱、强劲的定向风沿裂缝侵蚀,形成与风向一致的凹槽,坚硬岩层出露形成与风向一致的台地,雅丹地貌形成。

3.地貌特点(1)形态不规则的沟槽与垄脊相间分布。

大港滩海区古近系储层类型及次生孔隙成因分析

大港滩海区古近系储层类型及次生孔隙成因分析

大港滩海区古近系储层类型及次生孔隙成因分析【摘要】通过岩心观察、岩石物性统计和砂岩薄片鉴定等方法研究,对表明大港滩海区古近系孔隙类型主要可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大类,并且次生孔隙以次生粒间孔为主,铸体薄片、图像分析及阴极发光研究结果表明,大港滩海区存在两个次生孔隙带:次生孔隙的形成与长石及岩屑的溶蚀,粘土矿物的脱水,沉积相及烃源岩的空间组合,深层异常高压有关。

【关键词】大港滩海区;储集层;次生孔隙【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re observation、petrophysics statistics andappraisal of sandstone thin section shows the pore type of Gagang offshore area paleogene system areclassified into primary pore and secondary pore, and secondary pore is dominated by secondary intergranular pore,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casting thin sections、image analysis and cathode luminescence showed that there are two secondary pore zone on Dagang offshore area,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re is related to the dissolution of feldspar and cuttings、sewatering of clay minerals、space combination relations of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ource rock、deep abnormal high pressure.【Key words】Gagang offshore area;Reservoir;Secondary pore0前言大港滩海区南北由北部燕山褶皱带和南部埕宁隆起所夹持,东西由5米水深线至枯潮线范围内,面积约2130平方公里。

沉积学原理

沉积学原理

沉积学原理主要内容:绪论、洪积扇沉积、河流沉积、冰川与沙漠沉积、湖泊沉积、海洋碎屑岩沉积、海洋碳酸盐岩沉积、三角洲沉积、事件沉积作用、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沉积相研究方法与步骤第一章绪论一、沉积学的涵义及发展概况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沉积过程、沉积岩和沉积环境的一门科学。

沉积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奠基阶段(1777-1940)1777年:德国地质学家魏纳(A. G. Werner,1749- 1817年)首次提出水成论。

1777年,将德国厄兹山区的地层划分为四种类型:4)冲积层:砾石、沙子、粘土,含大量化石。

机械沉积。

3)成层岩层:石灰岩、砂岩、石膏、岩盐、煤,含大量化石。

主要是机械沉积,也有化学沉积。

2)过渡层:结晶片岩、板岩,含最早的生物化石。

化学沉积为主。

1)原始层:花岗岩、片麻岩、玄武岩等,无化石,原始海洋化学沉积。

1795年:苏格兰地质学家赫顿(James Hutton,1726-1797)出版《地球学说》(Theory of the Earth),提出了均变论的思想。

1830年:莱伊尔(Charles Lyell,1797-1875)出版《地质学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正式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

均变论--研究古代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的钥匙1850年:索比(Sorby)首次利用偏光显微镜研究岩石,拉开了对岩石进行微观研究的序目。

1914年:吉尔伯特(Gilbert)首次用各种粒径的砂和不同的水流强度进行了水槽实验,开创了用实验方法进行沉积学研究的先例。

1939年:Twenhofel出版了《沉积学原理》,标志着沉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了。

(2)成熟完善阶段(1940-1970)提出了科学的沉积岩分类方案,建立了各种沉积相的相模式。

(3)多学科交叉发展阶段(1970-现在)沉积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了交叉学科沉积学,如构造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等。

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文献综述引言随着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相带及储层特征的不断深入研究,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良一段和良三段见良好的油气显示,其沉积相带(尤其是台缘滩亚相)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哈拉哈塘地区大量录井、测井、岩心、薄片及地震等资料的分析以及探讨了该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的岩石类型、沉积特征及台缘滩的展布规律。

台缘滩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对研究区域良里塔格组潜在油气储量层位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

1 沉积相的概念相这一概念是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teno,1669)引入地质文献的,并认为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全貌。

1838年瑞士地质学家格列斯利(Gressly)开始把相的概念用于沉积岩研究中,他认为“相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它表现为这种或那种岩性的、地质的或古生物的差异”。

自此以后,相的概念逐渐为地质界所接受和使用。

20世纪以来,相的概念随着沉积岩石学和古地理学的发展而广为流行,对相的概念的理解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相是地层的概念,把相简单的看做“地层的横向变化”;另一种观点则把相理解为环境的同义语,认为相即为环境;还有人认为相是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的总和。

油气田探勘及其他沉积矿产勘探事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对相的研究,使人们对相这一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入。

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相的概念中应包含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不应当把相简单地理解为环境,更不应当把它与地层概念相混淆。

《沉积学》(姜在兴,2003)把相定义为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沉积环境是在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上均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表,是发生沉积作用的场所。

沉积环境是由下述一系列环境条件(要素)所组成的:1)自然地理条件,包括海、陆、河、湖、沼泽、冰川、沙漠等的分布及地势的高低;2)气候条件,包括气候的冷、热、干旱、潮湿;3)构造条件,包括大地构造背景及沉积盆地的隆起与坳陷;4)沉积介质的物理条件,包括介质的性质(如水、风、冰川、清水、浑水、浊流)、运动方式和能量大小以及水介质的温度和深度;5)介质的化学条件,包括介质的氧化还原电位(Eh)、酸碱度(pH)以及介质的含盐度及化学组成等。

岩石学-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岩石学-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水的流速
颗粒直径 水的密度
粘度
层流、紊流和雷诺数
雷诺数(Re, Reynolds numbers )--层流和 紊流的判别标准
惯性力与粘滞力之间的关系,描述流体的 流动状态
Re=惯性力/粘滞力=V2d2ρ/Vdμ=Vdρ/μ
Re=1± 层流 Re=1~40 临界流 Re > 40 紊流
4. 潮汐
潮汐作用对滨岸地区的碎屑 物质影响很大,在潮汐作 用带,水体作大规模地涨 潮和落潮运动,因此也使 水底的碎屑物质作相应的 往返运动。
平潮
高潮高
停潮
低潮高
等深流、 内潮汐流、冷流、暖流、赤道洋流和上返 洋流等对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均有一定 的作用 。
2. 风暴浪
风暴浪底比正常浪底深,可达200m 风暴浪对正常浪底附近沉积物冲刷侵蚀 风暴回流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形成密度流或
重力流——深海浊流 正常浪底和风暴浪底间是风暴沉积物(岩)
3. 近岸流
A.沿岸流
纵浪引起,波峰线与岸线斜交破浪后产生
B.离岸流
沿岸流流动一段距离,穿过碎浪带形成
滨岸带近岸水流系统示意图(据赖内克,1973)
Ca、Na、Mg的盐类则常呈真溶液搬运 Al、Fe、Mn、Si的氧化物常呈胶体溶液搬运;
真溶液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四、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Chemical sedimentary differentiation
沉积分异作用概念
母岩风化产物以及其他来源的沉积物在搬运
和沉积过程中会按颗粒大小、形状、比重、 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的
类别 流体性质
密度 水动力学机制
液固相 搬运介质 搬运动力 搬运方式 运动关系 搬运物质 沉积作用 沉积环境 沉积构造

沉积学试题汇总(new含2012题)石油勘探院部分试题

沉积学试题汇总(new含2012题)石油勘探院部分试题

一、名词解释1. 沉积学:研究沉积物、沉积过程、沉积岩和沉积环境的科学叫做沉积学。

2. 佛罗得数:惯性力和重力之间的一个比值参数,Fr = 惯性力/重力=v2/(Lg),在明渠流中,一些科技人员定义为: Fr = v/(Dg)1/2,D为明渠流水深。

Fr > 1,为水浅急流的情况,Fr < 1为水深缓流的情况。

3. 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牛顿流体:从流体力学的角度来讲,凡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否则称为非牛顿流体。

所谓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是指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流速梯度的变化,流体动力粘度系数始终保持不变。

牵引流属于牛顿流体,重力流属于非牛顿流体。

非牛顿流体在流速梯度变化时,流体动力粘度系数亦发生变化。

4. 沉积物重力流:是含有大量悬浮物质并以较高速度向下流动的水体。

5. 逆行沙丘交错层理:它是由逆行沙丘迁移产生的倾斜纹层组成的交错单元。

其内部纹层通常十分模糊,倾角一般小于10°。

它们的倾向取决于逆行沙丘是逆流迁移还是顺流迁移。

逆行沙丘交错层理通常只出现在水浅流急上部水流机制的环境中,如海滩、湖滨以及河流的天然堤和曲流沙坝中。

6. 旋卷层理:是指未变形层之间的一个沉积层内的纹层具有显著的褶曲或复杂揉皱的一种构造,是软沉积物在同生期产生的一种变形构造。

它通常在细砂岩或粉砂岩等细粒沉积物中发育良好。

沉积物的液化可能是形成旋卷层理的最重要因素。

旋卷层理主要见于沉积物堆积角超过休止角的斜坡环境。

7. 叠瓦状构造:是指扁平砾石在水流作用下向同一方向倾斜排列的现象。

砾石叠瓦形式最常见的是迎流叠瓦。

在河流环境中,这种构造常见。

叠瓦状砾石的倾角一般为15·~30·,扁平砾石的最长轴平行于水流方向的叠瓦状构造通常发育于山间湍急河流的沉积中。

8. 热气地浪沉积:在火山爆发初期,大量热蒸汽携带了火山碎屑以床砂载荷的形式进行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具有大规模的低角度交错层理。

第五章 成岩相

第五章 成岩相

高岭石(%) 2 6 0 0 7.2 3.3 2.7 0 0 4.8 2.3 2.4 3 3.3 4.5 0 0 0 0 1 0 2.6 3.5 0.5 0 1.7 3.3 3 2.5 4 7 1 0
绿泥石(%) 24 31.7 25 20.6 30.6 18.5 22.3 30 30.9 16.5 25 28 15 31.2 23.5 38.3 23.8 0 14.7 0 11.8 7.2 12 0 14 11 8 15 0 13 13 1.7 11.8
碎屑颗粒以及胶结物或填隙物产生溶蚀溶解,其他填隙物含量不限
绿泥石成岩相
粉砂岩中的粘土矿物以含有不等量绿泥石为特征
TCL
连生方解石胶结成岩相
• 岩石学特征 • 纵向变化 • 与沉积相的关系 • 平面分布
连生方解石胶结物,碎屑颗粒似乎漂浮在胶结物中, 金55井,1900.38-1918.00m,青一段——泉四段, 砂岩,(正交偏光,10×10)
0.64
3.59
连生方解石成岩相
古59
2183.31
0.18
5.59
连生方解石成岩相
古59
2240.45
1.24
7.29
伊利石充填成岩相
古53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353.85
0.51
3.67
连生方解石成岩相
古95
2345.53
0.29
2.65
连生方解石成岩相
42
古95
2324.41
0.72
5.79
连生方解石成岩相
注:物性为东北石油局中心实验室分析
英251 英252 古95
2093.36;2092.35 2175.24;2178.10;2187.67;2228.15;2248.43 2323.36

混积岩和混合沉积的研究综述

混积岩和混合沉积的研究综述

混积岩和混合沉积的研究综述本文简要阐述了混积岩和混合沉积的研究历程,首先探讨混积岩的定义、分类与命名,然后重点分析混合沉积的类型及其影响混合沉积的因素,最后叙述混合沉积的油气地质意义,尤其是细粒混积岩对致密油的勘探启示。

标签:混积岩混合沉积影响因素油气地质意义1引言陆源碎屑和碳酸盐的混合沉积现象很早都被观察到,1984年Mount首次明确提出”混合沉积物“(mixed sediments)的概念,而国内则是1990年由杨朝青等首次提出”混积岩“(hunj rock)一词,人们对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研究和应用已很成熟,但两者被分割开来自成系统进行研究,却忽视了混合沉积的研究。

80年代以前,混合沉积的研究处于一个描述性阶段,这一时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例;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对混积岩的分类、成因、因素和环境等进行研究和讨论,并用层序的思维看待混合沉积,有实例论文的发表;90年代前后,混合沉积研究发展趋势聚焦在混合沉积机理的研究上,许多学者在该时期对混合沉积机理不仅有理论的深入探讨,且有较多实际应用。

但不管是混积岩的定义、分类,还是混合沉积类型和混合沉积的影响因素都没有一个统一确切的说法,很多问题都急待深入,故本文对混积岩的研究进行一次梳理和再分析,以期能获得更多更全面的认识。

2混积岩的定义对于陆源碎屑和碳酸盐的混合沉积的定义有狭义的和广义的,狭义混合沉积指在同一岩层内,沉积组分既有碳酸盐,又有碎屑岩,即混合沉积的典型产物—混积岩;而广义的混合沉积除了前述的狭义定义的混积岩,还包括了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构成交替互层或夹层的混合,又称为混积层系。

3混积岩的分类混积岩的分类和命名目前还比较混乱,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类和命名方案。

国外最早有Mount使用砂、异化粒、灰泥和泥质粘土四端元立体图法分类,但分类方案不够直观,引用困难。

国内则是由杨朝青、沙庆安根据云南曲靖的中泥盆统曲靖组混合组分岩石的组成特点,提出了由碳酸盐、陆源碎屑和粘土进行三端元分类和命名,将碳酸盐组分大于25%,陆源碎屑大于10%的混合沉积归为混积岩,且在具体研究时,可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含量及结构,在“混积岩”前加前缀作进一步描述,如石英细砂—灰泥混积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滩海 区沙一段下部混积岩成岩作用研究
20 年 9 06 月
边部。亮 晶方解石包括连生方解石和孔隙充填方 解石 2种结 构类 型 。共 轴 生长胶 结物 包括 次生 加 大石英和次生加大长石。次生加大石英分布不普 遍 。其他 自生 矿物 包括 黄铁矿 和海 绿石 。黄铁 矿 单偏光镜下黑色 , 反射 光照射呈金属光泽 。海绿
维普资讯
20 0 6年 9月
断 块 油 气 田 F UJ— L C I G SFE D A I B O K OL& A IL T
第1 3卷第 5期
大 港 滩 海 区 沙一 段 下 部 混 积岩 成 岩 作 用研 究
郭士 明 刘 立
相邻 的沉 积 物在 相 缘 ( 相 边 界 )发 生混 合 。而 或
2 0
作者简介 : 郭 ̄g, 17 年生, q男, 8 9 助理工程师, 研究方向
为成岩流体研究 。E—ma : s s s@16 CE。 i gm i k 2 .OI l p I
维普资讯
分布 于 白水 头地 区 , 12 白 0 3井 及 白 12 井 发 育 01 于辫 状 河一 扇 三 角 洲 前 缘 水 下 分 流 河 道 砂 体 之 中。 马东一 马 东 东 地 区 也 有 分 布 , 于 港 深 4 见 0 井 、 深6 港 7井及 港深 5 9井 , 主要 发育 于重力 流沉 积 体系之 中。 白水 头地 区 的混积 岩为 相缘渐 变混
和马东 一 马东东 地 区 。
2 成 岩作用类 型
砂岩 和碳 酸盐 岩二 者之 间 的过 渡类 型—— 混
1 研究 区地质背景
本次研究 区( 白唐 马沿岸带 ) 于黄骅 凹陷 位 北大港潜 山构造带东倾没端 , 面积近 40k 邻 0 m , 近岐 口凹陷 和 板 桥 凹陷 。研 究 区 混 积 岩 主 要
(. 1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录井公司 , 山东 东营 2 76 2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5 04; . 吉林 长春 10 6 ) 3 0 1


大港 滩海 区下 第三 系沙一段 下部 混积 岩 主要 经历 了压 实作 用、 结作 用、 胶 交代 作
用和 溶蚀 溶解作 用。成 岩序 列 以碳 酸 盐矿 物一 次生加 大石英一 富镁 碳 酸 盐矿 物 为主 干共 生序 列 ; 隙流体 的化 学性质 经 历 了由碱 性 到酸性 , 孔 最后 又回到碱 性 的 变化 历程 。成 岩相 分 为微 晶 方解石胶 结成岩相 、 生方 解石胶 结 成岩相 、 连 复合 胶 结 成 岩相 、 高岭 石 充填 成 岩 相和 粉 晶 白 云
积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作用 、 胶结与 自生 作 用及 自生黏土 矿物 形成 、 交代作 用 和溶蚀 、 溶解
作用 。
2 1 压实 作用 .
在混 积岩 中, 分鲕 粒 与 石 英 颗粒 之 间 呈 凹 部
凸接触。在接触处 , 鲕粒为突出部分 , 鲕壳非常完
整, 石英 往往 为 凹进 部 分 , 象鲕 粒被 压进石 英之 好
中。在混积岩中观察到鲕粒与碎屑颗粒之间存在 点、 、 线 凹凸接触 ( 图 1 见 )。
2 2 胶结作 用 与 自生作 用 .
研究 区 的胶 结 物 主 要 为碳 酸 盐 矿 物 , 次 为 其 次 生加大 石英 及少量 次 生加大 长石 。碳 酸盐胶 结 物 包括微 晶 方 解 石 、 晶方 解 石 和铁 白云石 。微 亮 晶方解 石分 布于碎 屑 颗粒 与碳酸 盐 内碎屑 颗粒 的
马东一马东东地 区的混积岩则为浊流混 合沉积 ,
主要是 由于浊流 作用 使混 积岩 产生 在一套 细粒 浊 积岩 中 , 成 含碳 酸盐一 陆源 碎 屑混 积 岩 夹 在 灰 形 岩 之 中。研究 样 品取 自大港 滩海 区下第 三 系沙一
段下部( 2 板 3 板 4及滨 I 板 、 、 油组 ) 白水头地区
石胶 结成 岩相 5种 类型 。 关键 词 湖相 混积 岩 鲕粒 ・ 成岩作 用 流体 演化
2 O世纪 9 O年 代 以来 , 黄 骅 凹陷 的研 究 表 对 明 。 骅盆地 内以 陆源 碎 屑 为 主 的剖 面 中夹有 淡 黄 水 碳酸 盐 岩层 , 在沙 一下 段 中较发 育 。此 外 , 并 在 黄骅 凹 陷南 部孔 店 岛 的北 端斜 坡上 发现石 灰岩 与 碎屑 岩 的过渡类 型— —混 积 岩 。 自成 岩作 用 的现 代 概 念 提 出 以来 , 岩作 用 成 的研 究 取得 了突 飞 猛 进 的发 展 ¨ 。然 而 , 岩 成 作 用 的研 究 主要集 中于单一 的陆源碎 屑岩或 碳酸 盐岩上 , 内外 学 者对 混 积 岩 的 成 岩作 用 研 究 工 国 作 开 展较 少 。
收 稿 日期 : 0 0 — 9 2 6— 5 1 。 0
合沉积 , 其证据主要 为: 混积岩和其上下岩石 ① 在 成分 、 构和沉 积 构造上 为渐 变过 渡关 系 , 见 结 未 突变标志 ; ②混积岩成分和其上覆及下伏 的碳酸 盐 岩和 陆源碎 屑岩 的成 分一致 。 白水头 地 区陆源 碎屑岩一湖相碳酸盐 岩混合沉积体系的形成是由 于沉 积物 受水 流 作 用 发 生侧 向迁 移 , 然 会导 致 必
自 生绿泥石 钠长石化 孔骧充填方解石 自云石与自云石蟹 方解石脉
■一■■I■■■■● ●■■■I l ■
石 呈椭 圆状 , 单偏 光镜 下绿 色 。
混积 岩胶 结物 与 自生矿 物的 共生 序列 ( 图 2 。 见 )
成岩事件 海绿石 黄铁矿 破晶方.石 I 连生方解石 早期 ・晚 期
■■ ●_ F +c C
K+ : aQ+ Q
D ^ +b
溶蚀溶解作用 石英次生加大 高岭石 自生伊利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