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五针法治疗急性发作期哮病的临床

合集下载

哮病综述终稿

哮病综述终稿

2011级三班,第一组成员:解颖超,张桢,吴容,李凯,唐倩,钟欢,游茴哮病的近年研究及治疗分析简括游茴摘要:哮病是一种阵发性痰鸣气喘性疾病。

其病因病机目前最为推崇宿痰阻肺的宿根学说,但是近年来也有不少其它学说被提出,如风盛哮、气虚哮、血虚哮等。

这些学说极大地补充了哮病的“宿根”学说的经典理论。

在治疗方法上,也有较为大的进步。

经方、验方及针灸都在临床及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得到了完善。

另外,在诊治方面,也积极结合西医的先进诊疗方式。

从而大大提高了哮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哮病痰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正文:1、哮病概述哮喘的名称最早见于宋·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经元代朱丹溪认定,正式从其他病名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病名。

明·虞抟《医学正传》对“喘”与“哮”做了明确的区分:“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具体地解释为:“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 遇诱因或感邪引触, 以致痰阻气道, 肺失宣肃, 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认为夙痰伏肺乃哮病的潜在夙根。

这就形成了中医最经典的哮病“宿根”学说。

2、病因病机自古以来对哮病的治疗经验颇多,从有文字记载的《黄帝内经》开始到当代,无数医家圣贤对哮病的治疗上总结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

因《中医内科学》讲解详尽,这里对先贤的种种便不作赘述。

近年来, 众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 各有侧重地阐述哮喘的发病机制。

2.1 夙痰伏肺代氏(1)认为哮喘与痰的关系极为密切, 外邪侵袭, 邪蕴于肺, 壅阻肺道; 饮食不当, 嗜食生冷肥甘, 或因进食海物, 而导致脾失健运, 痰浊内生, 塞阻肺气, 致成哮喘; 体虚病后, 肺肾亏虚, 水道失调, 湿浊内生成痰, 肾不纳气而致哮喘。

一般痰多亦致哮喘, 哮喘每多挟痰, 因此, 化痰法在哮喘病中广泛应用。

吴氏(2)认为本病的主要发病机理为痰饮内伏。

由于痰饮内伏, 当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或情志不调时, 致痰气搏结, 壅阻气道, 从而使肺气失降所致。

中医药适宜技术临床应用——哮病

中医药适宜技术临床应用——哮病

哮病
定义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 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逆, 肺失肃降, 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痰患。发作 时喉中哮 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源流
1.《素问.阴阳别论篇》“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2.《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射干麻黄汤主之” 3.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 《丹溪心法.哮喘》“哮喘必用薄滋味, 专主于痰”。 4. 明虞搏始把哮证与喘证区分为二证。《医学正传.哮喘》 “哮以 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 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5. 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 喘有夙根,遇寒即发, 或遇劳即发 者亦名哮喘。未发时扶正为主,既发时以攻邪为主”
病机
病机(宿痰产生的原因)
外邪侵肺→肺不布津→聚液成痰
宿
饮食不当

脾不健运→聚液成痰

思虑过度

先天不足

肾虚不能蒸化水液→聚液成痰

肺病及肾
病机
宿 痰诱 内+ 伏因 于 肺
感受风寒 饮食不当 七情劳倦 异味剌激 花粉吸入
痰随气升→
气机升降不利

触发伏痰→

呼吸气促

痰阻气逆→

痰气搏击
诊断
1、 发作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 不能平卧, 或口唇、指甲发绀。 2、 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 食不当, 情志失调,劳累、 吸入异味、花粉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 闷等先兆。 3、常有过敏史,家族史。 4、 体检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诊疗
风门、
命门

邵经明三穴五针法治疗哮喘哮病的发病机理,以针刺肺俞、大椎、风门穴

邵经明三穴五针法治疗哮喘哮病的发病机理,以针刺肺俞、大椎、风门穴

邵经明三穴五针法治疗哮喘哮病的发病机理,以针刺肺俞、大
椎、风门穴
邵经明三穴五针法治疗哮喘
哮病的发病机理,以针刺肺俞、大椎、风门穴为主,冠名以“五针法”,防治哮病。

五针法是指肺俞、大椎、风门三穴,因大椎是单穴,肺俞、风门为双穴,针刺五针而命名。

三主穴是通过长期临床验证,从多穴之中筛选出来的。

肺俞属足太阳膀胱经穴,是肺脏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具有调肺气、止咳喘、实腠理之作用。

大椎属督脉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又称“诸阳之会”,督脉上通于脑,总督诸阳经,为阳脉之海,具有宣通一身阳气之功,故有宣阳解表,祛风散寒,理气降逆,宣肺平喘之效果。

风门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又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交会穴,该穴为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之门户,故名风门。

针之可散风寒,泻邪热,调肺气,止咳平喘;灸之可振奋经气,实腠固表,预防感冒,用于治疗哮病,既有镇咳平喘之效,又可预防哮病之复发。

通过长期临床验证,三主穴同用,在哮病发作期,可使肺内气道阻力降低,喘息即时得到缓解;用于缓解期可使肺功能不断得到改善,以巩固远期疗效。

据临床观察,三主穴治疗单纯性支气管哮病,效果尤佳。

辨证配穴:外感诱发哮病配合谷;咳甚者配尺泽、太渊;脾虚痰多者配中脘、足三里;肾虚者配肾俞、关元、太溪;心悸者配厥阴俞、心俞,并注意与肾俞、关元、太溪交替选用;痰壅气逆者配天突、膻中;阴虚口舌干燥者配鱼际。

图解,看“邵氏五针法”治疗哮喘

图解,看“邵氏五针法”治疗哮喘

图解,看“邵氏五针法”治疗哮喘哮喘系宿痰伏肺,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

它是一种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

相当于西医支气管哮喘等。

本病的病情顽固,发病率高,已成为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问题。

基于哮喘的发病机理,河南邵氏针灸流派创始人邵经明教授集五十余年临床经验,提出以针刺肺俞(双)、大椎、风门(双)三穴为主治疗哮喘的方法,冠名以“五针法”。

一、诊断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49—2008)。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钳,呈反复发作性。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理化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08年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期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③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上述1~4项或第4、5项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2.证候诊断(1)发作期★冷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色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哮喘患者用三穴五针疗法针治达到平喘效果

哮喘患者用三穴五针疗法针治达到平喘效果

哮喘患者用三穴五针疗法针治达到平喘效果中医学认为“哮”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临床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喘”即气喘、喘息,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但由于临床过程中,哮和喘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很难将之区别,所以一般通称为“哮喘”。

哮喘的病位在肺,主要病因为痰,病久反复发作可导致脾肾阳虚。

由于脏气不足,易受外邪侵袭,如因气候环境的转变,感受寒热之外邪,或接触导师物异味,而诱发本病,其病因不外乎内在因素作用于内在因素的结果,内在因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失调。

在治疗过程中,要针对病证的不同,而分证论治。

药物治疗在这里不在赘述,主要来说明下“三穴五针”法治疗哮喘,“三穴”为大椎穴、肺俞穴、风池穴,因大椎仅有一穴,肺腧、风池为左右各一穴,每穴一针,是为“五针”。

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

督脉为诸阳之海,统摄全身阳气,而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里,故本穴可清阳明之里,启太阳之开,和解少阳以驱邪外出而主治全身热病及外感之邪。

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属膀胱经。

肺,指肺脏。

俞,输也。

意为肺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传于膀胱经。

风池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属足少阳胆经。

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

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

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

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痰内伏于肺,如遇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引起哮喘发作,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痰气搏击而发痰鸣气喘。

用三穴五针法,开启闭遏之阳气,调畅气机,可达到平喘效果。

邵氏五针法治疗哮病

邵氏五针法治疗哮病

邵氏五针法治疗哮病(04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哮病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其病机不外正气虚而邪气实。

正气虚是指肺、脾、肾机能减退,邪气实指内伏痰饮、瘀血,外感六淫和其他各方面不良刺激。

初病者,其病在肺;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则病及脾肾,但仍关乎肺。

本病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

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空气污染日益加重,哮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增加趋势。

全世界1.5亿~2.0亿人罹患哮病,每年死于哮病的人达18万之多。

哮病的防治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基于哮病的病机,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邵经明教授独创“五针法”,该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经络学说指导下,选取肺俞(双)、大椎、风门(双)三穴为主,运用针刺操作等,调整肺脏的功能,以改善呼吸功能的失调状态,达到止咳平喘的作用。

肺俞调肺气,止咳喘,实腠理;大椎宣阳解表,祛风散寒,理气降逆,宣肺平喘;风门散风寒,泻邪热,调肺气,止咳平喘。

三穴同用治疗哮喘,既有镇咳平喘之效,又可预防哮喘之复发。

在缓解期可使肺功能得到不断的改善,并且有着持久的远期疗效。

诊断标准一、中医标准(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

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3)有过敏史或家庭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哆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

(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缓解期辨证分型:①肺虚证:畏寒,自汗,气短声低,极易感冒,每因天气变化而诱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②脾虚证:常咳嗽痰多,食少脘痞,便溏,倦怠,舌质淡、苔薄腻或白滑,脉细软;③肾虚证:平时气短,动则喘促,腰酸肢软,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

二、西医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五针法对肺脾亏虚型哮病症状体征改善的临床

五针法对肺脾亏虚型哮病症状体征改善的临床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1年 11月第 26 卷第 11期 CJTCMP , November 2011, Vol . 26, No. 11
• 2755 •
·临床报道·
“五针法”对肺脾亏虚型哮病症状体征改善的临床研究
邵素菊1,华金双1,秦小永2,任重1,高希言1,曹大明1,王树凡3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郑州 450008;2开封市第一中医院,开封 475001;3郑州市中医院, 郑州 450007 )
spleen syndrome, which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routine needling method, and the long-term effect is stable.
SHAO Su-ju1, HUA Jin-shuang1, QIN Xiao-yong2, REN Zhong1, GAO Xi-yan1, CAO Da-ming1, WANG Shu-fan3
( 1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College of TCM, Zhengzhou 450008, China; 2The First TCM Hospital of Kaifeng, Kaifeng 475001, China; 3TCM Hospital of Zhengzhou, Zhengzhou 450007, China )
to the statistics. The difference of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very significant (P<0.01). Conclusion:

针灸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

针灸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

09.01.2020
10
邵老认为哮喘的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 来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方面。 外因——外邪侵袭: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等外邪侵
袭人体。 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惊恐)所伤、饮食劳倦
使脏腑机能减退。
09.01.2020
11
其病机总在正虚邪实,正气虚是指肺、脾、 肾功能减退,邪气实指外感六淫、内伏痰饮、气 滞血瘀和其他方面的不良刺激。
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 音,呼气相延长。
பைடு நூலகம்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 一项试验阳性:
(3)有过敏史或家庭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09.01.2020
13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1995年实施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辨证分型
2.1 发作期
(1)冷哮: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或 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2)热哮: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 黄粘稠,面红,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
2.2 缓解期:
(2)肺虚证:畏寒,自汗,面色晄白,气短声低,极易感冒, 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01) ,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邵氏“五针法”治疗急性发作期哮病,临床疗效优于茶碱缓释片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Shao's“five acupuncture therapies”in treating acute paroxysmal asthma. Methods: 70 cases of acute paroxysmal asthma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 35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 35 cases) .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by Shao's“five acupuncture therapies”and combination therapy,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Theophylline Sustained Release Tablets and combination therapy.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once per day with continuously treating one week. Results: ①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24 cases were controlled clinically,7 had excellent effects,1 was effective,none was ineffective,the effective rate was 100% ; in the control group,13 cases were controlled clinically,12 had excellent effects,7 was effective,none was ineffective,the effective rate was 100% . ②Comparing two groups: clinical effects and improvement of lung function in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 < 0. 01)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Shao' s “five acupuncture therapies”are superior to Theophylline Sustained Release Tablets in treating acute paroxysmal asthma.
2.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He法”治疗急性发作期哮病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将 70 例哮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35
中图分类号 CLC number: R256. 12 文献标识码 Document code: A 文章编号 Article ID: 1674 - 8999( 2012) 12 - 1584 - 03
哮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突然发生、反复发 作、不易根治等 特 点。发 作 时 常 表 现 为 喉 中 痰 鸣 有 声,呼 吸 短促困难,张口抬肩,鼻翼煸动,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可持续 数分钟至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临床运用邵经明教授所创 的“五针法”治疗哮病急性发作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例) 和对照组( 35 例) 。试验组采用邵氏“五针法”联合西医治疗,对照组采用茶碱缓释片加联合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 1 次,
连续治疗 1 周。结果: ①试验组临床控制 24 例,显效 7 例,有效 1 例,无效 0 例,有效率为 100% ; 对照组临床控制 13 例,显效
12 例,有效 7 例,无效 0 例,有效率为 100% 。②组间比较,试验组临床疗效、肺功能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邵素菊 Shao Suju1 ,权春分 Quan Chunfen2 ,邵素霞 Shao Suxia1 ,周淼 Zhou Miao2 ,孔丽 Kong Li1 ,任重 Ren Zhong1
1.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Henan,China 450046
关键词: 邵经明; 急性发作期哮病; 邵氏“五针法”; 茶碱缓释片
Key words: Shao Jingming; acute paroxysmal stage asthma; Shao's“five acupuncture therapies”; theophylline sustained release tablets
2012 年 12 月 1 日 第 12 期 No. 12 1 Dec. 2012
中医学报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第 27 卷 总第 175 期 Vol. 27 Serial No. 175
邵氏“五针法”治疗急性发作期哮病的临床研究*
Clinical Research of Shao's“Five Acupuncture Therapies”in Treating Acute Paroxysmal Ashm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