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之洞与湖北学前教育近代化-模板
“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活动目的:1.以了解“张之洞在武汉的建设成就”为例,通过对教材中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延伸,引导学生客观地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深入挖掘武汉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知乡、爱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学生个人体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1.设计海报,鼓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2.联系武汉音乐学院院办、武汉方志馆等处,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
3.联系有关专家、学者,以获得支持。
活动过程:201×年×月×日,张贴暑期海报,学生报名。
7月7日,报名参加活动的同学在学校多媒体室集合,由教师简要地介绍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知道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地方上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毛泽东曾说过:“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所办洋务在武汉取得的成就最多。
武汉是我们生活的城市,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能够感受到现实与历史的交融。
由此确定以“张之洞与武汉”作为这次假期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一、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这次活动,计划进行实践活动的第一步,即师生分头搜集相关资料。
同学们有的在校图书馆借阅到《末代名臣张之洞》,有的同学在武汉方志馆借阅到《张之洞评传》及《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有的同学在武汉档案馆借阅到《大武汉旧影》并对相关内容、图片进行了翻印,有的同学还通过因特网查阅到了史学界对张之洞研究的最新成果。
接下来,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集,初步了解史学界对张之洞的研究状况及张之洞在武汉活动的基本情况,并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汇编,制成了宣传栏。
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提议绘制一幅清末武汉三镇图,将张之洞创办的厂矿企业及学校标于图中,可以增加立体方位感。
于是使用学校所拨经费购买了木板、油漆、排笔等工具,由学生主笔,在地理老师、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以《武汉历史》上的清末武汉地图为底稿绘制了放大后的清末武汉地图,并且进行了配色、着色,从而使张之洞在武汉兴办的工厂、学校等跃然图上。
张之洞与湖北近代教育

作者: 冯天瑜
出版物刊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4-75页
主题词: 张之洞;师范学堂;两湖书院;近代教育;学制;武昌;实业学堂;小学;《奏定学堂章程》;
存古学堂
摘要: <正> 一、张之洞在清末全国性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的教育制度沿袭宋明以来的传统,以四书五经为基本教材,以科举为取士之法.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国家面临“世变之亟.论者谓科目人才不足应时务,毅然罢科举,兴学校.采东、西各国教育之新制,变唐、宋以来选举之成规.前后学制,判然两事焉.”自同治元年(1862)京师同文馆开办起,清代开始创设近代教育,但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各地只有零星的新式学堂建立,尚没有全国性的系统的新学制.这可以看作清末近代教育的“萌芽期”.“庚子国变”以后,以慈禧为首的清廷为了修补濒临崩溃的统治机器,发布实行“新政”的上谕,而改革旧式教育制度是这个“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类。
论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容是八股文和试帖诗。张之洞指 出,八股 “ 行之 已五百余年 ,文胜而实衰 ,法久而弊起 ,主 司取便以藏拙 , 举子 因陋 以侥幸” 3 他 认为科 举取仕的方法 ,禁锢 人的智 慧,败坏人 的心术 ,使人游手好闲,不求学 。【 j ( 业 。科举 唯文取仕 ,甄拔难尽其才 。至于武 科,则更为落后 。武生、武童学 习骑射刀枪 ,较之新式火炮机
洞当之无愧地是中 国教育近代化 的开路先锋 。
一
、
封建科举制的废除者
通观张之洞对 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 莫过于他促使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 构建 中国近 代化 的教育制度 ,
使延续 了 1 0 0多年的陈腐教育制度走到了尽头 ,从而初步实现了中国教育的近 代化 。 3
从 隋唐到清朝 ,历代的封建王朝都用科举制度 分科考试文武官吏和后备人员 。明清各种考试 的主要内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学 报
No2.o 8 . 2 o
第 2 4卷
(0 1 8期
0I RN AL r 0F CH0NG0I NG THREE G0RGES UNI VERS TY I
V l 4 No 8 o 2 _ Q
论张之洞对 中国近代教育 的贡献
刘凝 凡
文“ 纤巧苛琐浮滥 ,不 能阐发圣贤之义理 小楷则有艺而无文 ,其损志气 ,耗 目力 ,废学问较之八股诗 ,“ 赋殆有甚焉。 4 ”【 他认为科举制度 弊端很 多,科举士人 “ 尤鄙夷排挤之 ,以 自护其短 ,故人才益乏,无能为
国家扶危御侮者 ” 3 7 。【卯 ) ,“ 】 因此 ( 救时必 自变法始 ,变法必 自变科举始 ” ,其办法 是 “ 宜存其大体而斟酌修
这一学制的建立对旧中国的学校教育起到了巨大的冲击清末民初的学校教育制度主要是以此为依同时该学制的颁行标志着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全面转变中国的近代学校教育初步进入了制度化系统化的时期从此确立了中国近期 0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师范教育_何静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何 静(湖北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摘 要:张之洞是推动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发展的卓越先驱,曾提出一系列关于发展近代师范教育的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于加速我国/科教兴国0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张之洞;近代师范教育中图分类号:G6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03)04-0076-03师范教育是一种/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0。
[1](P319)它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普及教育的基础及兴办各级各类学校的先决条件。
正如梁启超在5论师范6一文中所言:/故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
0中国师范教育已经走完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历程。
在这艰难、曲折的历程中,张之洞无疑是一位推动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发展的卓越先驱。
他在近代师范教育发展过程中所作的突出贡献,为推动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发展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的主张,为近代师范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面向新世纪,重新回顾张之洞在师范教育方面的实践和主张,对于加速/科教兴国0战略的实施是富有启迪的。
一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人。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一位很有建树又影响深远的人物。
他对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师范教育的作用,明确了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基础地位,并创办了一大批师范学堂,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张之洞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他意识到:/各属开办学堂,全赖师范得人,课程方能合度,管理才能得宜。
0[2](P388)/师范学堂为教师造端之地,关系至重0。
[3](P389)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张之洞先后创办和改建了一大批师范学堂,1902年于武昌创办湖北师范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独立完备的师范学校。
论张之洞的近代化教育思想与实践

l 0
武
汉
纺
织
大
学
学
报
2 0 1 3钲
继 开办 。同 时 ,张之 洞 于光绪 十七 年 ( 1 8 9 1 年) 七 月札
量 学 、商业 学各 种 学校 ,选 材 授课 之法 ,以及 武备 学 分
铁政局修算学、方言、商务各学堂。十九年十月 ,又创
办 自强学 堂 ,分课 方言 、格 致 、算 学 、商务 四门。
中图分 类号 :G 5 2 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4 1 4 X( 2 0 1 3 ) 0 4—0 0 0 9 —0 4
张 之洞 ( 1 8 3 7 -1 9 0 9年 ) 是 洋务 运 动后 期代 表人 物 ,
处战事 ,非将帅之不力 ,兵勇之不多 ,亦非 中国之力不
( 一 )中法战争之后 到 甲午战争发 生时期 的教 育思想
与 实践
在 此期 间 ,张之 洞 办军 政 、兴 实业 和 创学 堂 ,致 力
我多出一分之货 ,即少漏一分之财 ,积之 日久 ,强弱之
势必 有转 移 于无 形者 。 ”- z 在托 人从英 、德 两 国订 购相关
于军事 、算学、外语 、商务人才的培养 ,完成 了由清流
李和 山
( 武 汉纺 织大学 马克 思主义 学院,湖北 武汉 4 3 0 0 7 3)
摘
要 :从张之洞所处 的时代环境及其 办军政 、兴实业的历程切入 , 分析 了他 的近代 化教育实践 ,探讨 了他 的近
代 化教育取得成功 的原 因,并对 其 “ 中体 西用”思想进行客观评价。 关键词 :张之洞 ;近代教育 ;思想与实践
异 ,仓卒尤易误事。详筹时势 ,必须设厂 自筹枪炮 ,方 免受制于人 ,庶为 自强持久之计。 ” 隆痛的教训使张之 洞认识到建设独立 自主的近代军工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 ,中法战事一结束 ,他即着手试造浅水轮船 、创办水 陆师学堂 、请设枪弹厂 ,开始了 自行培养军事人才、 自
浅议张之洞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浅议张之洞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摘要] 张之洞的一生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在任封疆大吏掌管一方实权后, 极力向西方学习, 兴办洋务, 创建近代工业, 建立自强军和新式陆军, 促成废止科举, 兴学育才, 重视教育。
张之洞是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这一时期,他的思想与实践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他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洋务运动,更为重要的是他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的近代化与张之洞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关键词] 张之洞;近代化;近代军事;近代工业;近代教育张之洞( 1837~1909) , 直隶南皮人, 字孝达, 号香涛, 晚号抱冰, 是继李鸿章之后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人物之一。
最初张之洞进入清朝统治集团初期, 并不是一个思想开明的洋务派官僚,而是一个清流健将。
清流派是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大多是言官, 职责是监察百官, 评说时政, 有很大的影响,张之洞是其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这个时期的张之洞以维持名教为己任, 对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因事建言, 对不法官吏揭露弹劾,一时声誉鹊起。
这时他对西方的文化和科学技术还知之甚少,在山西巡抚任上他结识了美国传教士李提摩太, 开始对西学有所了解。
1884 年, 他被调任两广总督, 亲自参与了中法战争, 对西方的富强有了切身的感受, 终于认识到: 要保朝廷先要保中国, 要保中国先要图富强, 要富强就要向西方学习, 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武器、军队训练方法等。
从此, 他“宗旨为之一变”, 积极投身于洋务运动之中。
他在两湖地区的洋务活动, 极大地促进了两湖地区乃至全国的近代化进程。
一、大力兴办军事工业,并建立近代化的军队。
参与中法战争的实践, 使张之洞深切地感受到了采用先进军事武器装备军队和采用西法编练军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法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 他就开始在广州筹建枪弹厂、制造船舰和编练新式军队。
浅析张之洞的学前教育思想

华
670 ) 3 0 9
摘
要 : 誉 为 晚 清 “ 一 通 晓 学务 之 人 ” 张之 洞 , 历 了 中世 纪 的 “ 被 第 的 经 欧风 关雨 ” 希 冀 用 “ , 中体 西 用” 理 念 来挽 救 日薄 西 的
山 的 清朝 。 一 生除 积极 创 办近 代企 业之 外 , 文教 事 业 上 的 成就 也 为 人所 共 识 。 别 在 学前 教 育上 , 他 其 特 张之 洞 亲 自参 与拟 定 了中 国 第一 个 学前 教 育 法规 。 动 了 学前教 育近 代 化 发展 的 历程 推
由 “ 前 教 育 机 构 。 种 情 况 的 转 变并 不 是 一 蹴 而 就 的 , 与世 界 学 等 . 此 大量 的女 性 进 入工 厂做 工 。以上 海 缫丝 业 为 例 ,上 海 这 它
前 教 育 发 展 的 时代 背 景 以及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的 发展 等 因素 丝 厂 ,多 是 在 生 产 季 节 开 始 时贴 广 告 招 工 。所 招 是 本 地 区妇
提 供 了空 问 发 展 条 件 。鸦 片 战 争 的炮 声 瓦 解 了 自给 自足 的封
建 经济 , 民族 资 本 主 义经 济 提 供 了 发展 的 可 能性 。甲午 中 日 为 战争 后 . 民族 资 本 家 兴 起 了开 办 工 厂 的 浪 潮 , 是所 投 资 开 办 但
如 纺 2 0世纪 初 期 ,中 国开 始 出现 了独立 于传 统 家 庭 之外 的学 的 企业 多 是 一 些 偏 重 于 手 工 技巧 的轻 工 业 。 缫 丝 厂 、 织 厂
} 【 日期]00 0- 9 收稿 2 1- 9 2
} 【 者 简介 】 乔 雁 (9 7 )女 ,山东 德 州人 , 作 姜 18一 , 西华 师 范 大学 历 史 文化 学 院硕 士研 究 生 , 主要 从 事 中 国 近 现代 史 的 学 习
从张之洞看中国教育近代化

1、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张之洞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的贡献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对传统书院和新式学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和改造,不断适应变化中的时代潮流。经张之洞督率调整后的传统书院教学 内容已经变异,西学课程内容不断增加,不断冲破旧式书 院传统呆板闭塞的 教学内容,迈出了教学内容近代化的步伐。 1903年,清政府命张之洞、张百熙和荣庆会订了《奏定学堂章程》,称为“ 癸卯学制”。它是第一个颁行全国并付诸实施了的近代教育制度。“癸卯学 制”是中国参酌日本和欧美学制而制订的第一个完整系统的近代学制。它的 颁布实施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转折。作为当时“第一通晓学务之人”的张 之洞,所起的作用是无可代替的。
从张之洞看中国教育近代化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 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张之洞
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 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 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等。张之 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创办新式学校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他规定其办学 宗旨是“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 上备国家任使”。 张之洞办学形成的新教学宗旨重点是学习近代科学知识, 掌握西方先进的各种技能,西学得到了突出的提倡,旧教 育的意识越来越淡漠,新的教学宗旨转折性的步入了近代 化的轨道。
形成
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力图调整中西文化, “中体西用”思想完全成型。
• 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 张之洞的教育实践活动 • 张之洞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之洞与湖北学前教育近代化一、近代湖北学前教育的三个全国第一近代湖北学前教育发学界第一声,既奠定了湖北学前教育的发展雏形,又进一步巩固了湖北新式教育的领先地位。
(一)全国第一所公立幼教机构湖北幼稚园1903 年春夏之际,湖北巡抚端方在张之洞的大力支持下,在武昌筹办湖北幼稚园,正式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该园是在学制系统未予接纳的情况下,创办的第一所公立幼儿教育机构。
筹办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聘请师资。
由于当时国内尚无专才可选,端方专程从日本请来 3 名保姆教习参与筹创。
为首者为户野美知惠,她毕业于东京女子高师,又有留校任教的经历。
9 月,湖北幼稚园正式招生,园长由户野美知惠担任。
园内除设有开诱室、训话室、游戏室、陈列图书玩具室外,还于室外开辟游戏场,场内土垒游戏山,山上建有游戏亭,树木花草也一应俱全。
该园的师资与设备等,在当时的中国首屈一指。
1904 年1 月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定幼儿教育机构为蒙养院,首次确立了学前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并要求蒙养院须附设于育婴堂或敬节堂。
由于湖北幼稚园开办在前,章程的颁行在后,为与学制系统保持一致,总督府在湖北幼稚园附近增设武昌模范初等小学堂。
9 月,武昌模范初等小学堂建成开学,湖北幼稚园于是更名为武昌初等小学堂附设蒙养院,简称武昌蒙养院。
湖北幼稚园的开办创全国幼儿教育机构之先河,使中国学前教育冲破了家庭教育的樊篱。
诚如湖北巡抚端方所言,鄂省风气开通在先。
全国各地均以此为模范,参酌《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设置幼稚园,形成了兴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热潮。
例如,1904 年初,上海务本女塾校长吴馨创办了上海公立幼稚舍。
此幼稚舍确立以保卫儿童健康为主,以诱启知识为辅,并不多读蒙书,来学者幸勿专求文字的宗旨,与湖北幼稚园有的办园旨趣颇为一致。
与上海公立幼稚舍同步闯入幼儿教育殿堂的,还有京师第一蒙养院。
除影响省域外,湖北省内的州县,亦纷纷设园招收幼儿。
据宣统二年(1910 年)统计,湖北女子两等学堂内,便设省城蒙养院,教师由女子学校教员兼任,共有2 个班级,幼儿84 人。
宜都县设官立蒙养院1 所,有专任教师4人,在园幼儿42 人;长阳县在城内中街仁义里两等小学堂内设蒙养院1所,教师由两等小学教员兼,在园幼儿24人。
(二)全国第一部幼教法律《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在仿照日本学前教育体制的基础上,《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以下简称《章程》)逐步成型,从理论上勾勒出湖北幼稚园的轮廓。
由于是在日本教习户野美知惠主持下拟订的,无论是幼稚园的教育宗旨还是教学内容,都和日本在一八九九年(明治三十二年)公布的《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定》中的完全一样,甚至对幼儿的教学内容都有日语一项。
其受日本的影响,可想而知。
《章程》中明确指出,幼稚园因家庭教育之不完全而设,专辅小儿自然智能、开导事理、涵养德性,以备小学堂之基础。
其设园旨趣为:一、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此;二、培养天赋之美材,智育发达基此;三、习惯善良之言行,德育发达基此。
总体而言,《章程》强调幼稚园办理主旨为重养不重学。
《章程》拟订了七类课程:(1)行仪行为方式的培养;(2)训话教员对幼儿的训导;(3)幼稚园语幼儿言语训练;(4)日语简单外语的学习;(5)手技制作小手工;(6)唱歌歌谣、舞蹈的学习;(7)游嬉游戏及游览。
这些科目的设置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中重视行为规范的培养,也体现了西方幼儿教育中重视幼儿语言、动作技能的训练,符合幼儿身心规律。
《章程》还对招生及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明确规定招收五六岁的幼儿,一年毕业;另招收四岁左右的幼儿,两年毕业,毕业后升入该园的初等小学堂幼儿需健康聪慧,有疾病或身体羸弱者一概不收;幼儿入园须有引证人作保,且登记族贯姓名、出生年月、父母或引证人姓名住所(如住所有变需告知学校)。
在管理方面也非常详细,幼儿生病或有事超过三天不能来园,应向学校说明事由。
如果要退园,须由父兄及保证人申明缘故。
幼儿如患恶疾,应立即退园回家医治。
同时,对收费亦有明确规定:幼儿只需备餐饭,一切服装、图书、保育物品,均属官备。
本省幼儿入园免交学费,外省小儿入园每月须缴纳学费洋四元,首月学费限于受业后五日内,由其父兄或引证人缴纳;其每月学费则以初十为限。
值得一提的是,《章程》还规定:幼稚园添设保育科,本科生徒赖有实地练习保育之方,请求保育,庶有经验。
幼稚园充当实习场所,主动担当培养有经验的幼稚园教师的职责,也是开风气之先。
可见,《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对设置宗旨、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基本要素都做了相应规定,使初创期的学前教育有章可循,走上制度化的轨道。
1904 年 2 月,《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东方杂志》第1 年第11 期全文刊载,以供全国教育界学习借鉴。
(三)全国第一个幼师培养机构女子速成保育科为了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湖北幼稚园附设保育科,全称为女子速成保育科。
保育科所发布榜示如下:幼稚园为蒙学堂之本,保育科又为幼稚园之本,故办蒙学堂、幼稚园,必须先办女子速成保育科。
诚以此科成后,家庭教育由此兴,学校教育之施功亦因以易,所关实非浅鲜。
今将各府投考女生,命本科监督任令会同堂长就试文义,取其文理清通者,为正额前列,粗通者后之,定六十名;其文理未顺而有志向学者,录为旁额十名,即旁听科是;再次则为备取三名,暂不入堂听讲。
正额有缺,旁额补之;旁额有缺,备取补之。
该榜示将设置保育科的性质、重要性及如何招录都作了说明,类似于当今的招生简章。
湖北幼稚园附设保育科的开办,是在1904 年2 月。
当时招收青年妇女达六七十人之多,由日本教习讲授必要的保育知识,是中国成批培养幼教师资的创举。
由于此时在公立学校领域尚未开放女禁,故女子结队入学便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地方新闻,不仅引来路人的围观,甚至多有好事者尾随至学校,并与学校门卫发生纠纷,从而被守旧派指责为离经叛道之举。
封建遗老遗少或上书攻讦,或撰文诋毁。
迫于各方压力,官方遂于1904 年秋明令,原设幼稚园内附设之女学堂,即行裁撤,有愿学习女子师范、家庭教育及保育教导幼儿之事者,准其分别附人敬节、育婴两学堂内一体教授,每堂不得过三十名;其未出嫁之室女,即勿庸附人此两学堂,以示限制而昭区别。
当湖北幼稚园于1904 年9月依制附设于武昌模范初等小学堂后,所附女子速成保育科即行停办。
其中已婚女子多转入敬节学堂和育婴学堂;而未婚女子,则又待字闺中。
中国第一所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就这样夭折了,但是其在培养幼儿专业师资方面的有益尝试,却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幼稚园的设立到《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的颁行,再到女子速成保育科的开办,湖北学前教育体制的雏形已基本构建完成。
这个体系的建立对于中国系统学制的影响,是无可限量的;对于湖北新教育系统的形成其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诚如湖北巡抚端方在光绪三十年(1904 年)二月在奏折中所言:近日中外教育家,往往因过鄂看视学堂,半皆许为完备,比较别省所立,未有逾于此者。
此湖北省筹建学堂,次第开学之实在情形也。
湖北学前教育开全国风气之先,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空谷足音,打破了数千年幼儿培养以家庭为单位的格局,最早实现幼儿教育的社会化、学校化,符合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潮流。
湖北学前教育的启动是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发轫的重要标志,既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产物,也是向东西洋学习的结果。
湖北学前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的确立,正是张之洞督鄂期间的重要成就之一。
二、张之洞重视学前教育的社会背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加上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民用成长壮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资本主义国家都忙于战争而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得到了迅速发展。
纺纱厂、织布厂、缫丝厂等数量的激增,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为了维持生计,许多妇女纷纷走出家门,赚钱养家,这使得她们的家庭角色和社会地位渐渐地发生变化。
幼儿由母亲亲自教养的传统幼教模式受到挑战,在家庭之外建立和发展社会幼教机构成为近代学前教育的一般趋势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期从事洋务事业的张之洞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时代要求,逐步将学前教育也纳入到新式教育体系当中。
在此之前,中国近代的一些启蒙思想家在考察国外教育情形时,也纷纷提出创设学前教育机构的设想,这为张之洞推行学前教育作了理论准备。
例如,郑观应于1892 年就在《盛世危言》一书中提及西方各国的教育初训以幼学康有为则在《大同书》中为3 岁至5 岁的儿童规划了慈幼院。
梁启超也在《变法通议》中强调人生百年,立于幼学,随后又在《教育政策私议》中积极倡导仿效日本学前教育体制,建立招收 5 岁以下儿童的幼稚园。
这些理论设想开阔了张之洞兴办新式教育的视野,为他实践学前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张之洞重视学前教育也与他幼年受教育的经历密切相关。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便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
其父张锳中举后屡试不第,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对子侄的教育十分严格,鼓励他们向科举仕途发展。
张之洞幼年时的中国正处于重大变化的前夜。
张之洞出生后 3 年鸦片战争爆发。
在这一年,其母亲也不幸辞世。
在早年丧母、社会动荡的环境下,张之洞幼年的启蒙教育并没有荒废。
他 4 岁入塾接受启蒙教育,其父不仅花重金礼聘名儒,还拿出几乎全部的俸禄,购买数橱图书供他阅读。
此外,其父以自己为官的正直、俭约,知礼的品行、孜孜治学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幼的张之洞,对他后来的人生和治学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幼年受教育的经历使张之洞切身体验到学前教育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并坚定其设立专门的幼教机构,聘请专业人士,以更有利于幼儿早期的成长。